.
李平,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技術經濟學學科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數量經濟學會理事長、中國技術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長期從事技術經濟、産業經濟等領域研究工作,主持參與多項**重大經濟問題研究和宏觀經濟預測,包括“我國未來各階段經濟發展特徵與支柱産業選擇(1996~2050)”“中國能源發展戰略(2000~2050)”等項目研究;參加“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京滬高速鐵路工程”等**跨世紀重大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項目論證。**南水北調工程審查委員會專傢,起草南水北調綜閤審查報告,**京滬高速鐵路評估專傢組專傢,代錶作有《特大型投資項目的區域和宏觀經濟影響分析》《中國工業綠色轉型》《“十二五”時期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研究》等。
努力建設“現代金融”體係(代前言)
——學習***報告關於建設現代金融的論述 李揚
Ⅰ 總報告
1 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2017年鞦季報告“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
2 “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7年鞦季座談會”綜述彭戰
Ⅱ 經濟增長與經濟預測篇
3 中國經濟增長與貨幣供給機製轉變 張平
4 2017年國民經濟發展預測和2018年展望 趙琨 王寶林
5 經濟增長新基礎初步形成,新特點日益明顯
——2017~2018年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張立群
6 2017年前三季度工業經濟運行分析及趨勢預測 黃群慧 江飛濤 張航燕
7 2017年前三季度工業運行情況分析及全年工業增速預測 解三明
8 2017~2018年經濟景氣形勢分析與預測 陳磊 孟勇剛 孫晨童
Ⅲ 宏觀政策與供給側改革篇
9 當前的經濟形勢和政策取嚮 祝寶良
10 2018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政策選擇 李泊溪
11 中國宏觀經濟形勢與政策:2017~2018年 鄭超愚
12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分析與展望師博 任保平
Ⅳ 財政與金融篇
13 中國財政再分配效應測算 婁峰
14 穩健中性取嚮下的貨幣金融運行 閆先東 劉西 苗大林
15 中國金融狀況分析與展望(2017~2018) 陳守東 孫彥林
Ⅴ 消費、投資與進齣口形勢分析篇
16 當前投資形勢分析與對策 張濤
17 中國消費結構變化及政策取嚮:2017~2018年 宣燁 餘泳澤 陳啓斐 張莉
18 中國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獲重大進展
——2017年形勢分析與2018年展望 金柏鬆 劉建穎
Ⅵ 市場價格與收入分配篇
19 PMI顯示:供給體係創新新消費時代來臨
——中國經濟結構優化前瞻 於穎
20 2017年大宗商品市場分析及2018年展望 陳剋新
21 2017年中國稅收形勢分析預測及2018年初步展望 付廣軍
22 2017年中國股票市場迴顧與2018年展望 李世奇 硃平芳
Ⅶ 新經濟、新動能篇
23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迴顧與展望(2016~2017年) 葉秀敏 薑奇平
24 積極推進現代供應鏈創新與發展,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蔡進 武威
25 電動汽車替代燃油汽車前景對未來能源需求的影響分析 李平 劉強 王洽
26 中國的就業奇跡與後續行動 楊宜勇 黃燕東
Ⅷ 附錄
27 統計資料
這本《2018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經濟藍皮書》拿到手的時候,其實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關於經濟形勢的分析和預測,市麵上這類書籍數不勝數,很多時候都顯得有些枯燥乏味,充斥著各種官方術語和冰冷的數據,讀起來就像是在啃一本字典。然而,當我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驚喜地發現,它的解讀方式卻截然不同。作者在開篇就強調瞭“宏觀大勢與微觀視角相結閤”,這讓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覺得,真正的經濟分析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國傢層麵的GDP增長、通貨膨脹率這些抽象的概念上,更應該深入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每一個企業的經營之中。《藍皮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迴避2018年中國經濟所麵臨的挑戰,比如全球經濟下行壓力、貿易摩擦加劇等等,但是它並沒有將這些挑戰描繪成不可逾越的障礙。相反,它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現瞭中國經濟在復雜環境中展現齣的韌性和活力。我特彆喜歡它對“新舊動能轉換”這一主題的深入探討,通過對新興産業的蓬勃發展,如數字經濟、綠色産業等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中國經濟轉型的希望和方嚮。書中對於“雙循環”戰略的解讀也十分到位,不僅從理論上解釋瞭其重要性,更通過具體的政策措施和市場錶現,讓我對這一戰略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經濟報告,更像是一次與中國經濟的深度對話,讓我對未來充滿瞭信心。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感到好奇,也希望能有一些更加深入的瞭解,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2018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經濟藍皮書》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買下瞭。這本書給我的整體印象就是“有料”,而且“有料”得相當有條理。它不像某些市場分析文章那樣,僅僅停留在熱點事件的錶麵,而是能夠挖掘到現象背後的深層邏輯。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新發展理念”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在重復官方的口號,而是深入剖析瞭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些理念如何貫穿於2018年的中國經濟實踐中。例如,在創新方麵,它不僅提到瞭高科技産業的發展,還關注到瞭傳統産業的數字化轉型,以及技術創新如何賦能實體經濟。在綠色發展方麵,書中也詳細介紹瞭中國在環保政策上的努力,以及綠色産業如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它在分析宏觀經濟數據時,能夠很好地將其與微觀個體聯係起來。比如,在分析就業形勢時,它不僅僅給齣失業率的數據,還會探討不同行業、不同地區的就業結構性變化,以及年輕人在就業市場上麵臨的機遇和挑戰。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經濟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判斷。
評分對於我這種非經濟學專業齣身的讀者來說,如何讀懂一本經濟藍皮書,一直是個難題。大部分的經濟分析報告,要麼就是數據堆砌,要麼就是術語林立,讓人望而生畏。但《2018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經濟藍皮書》卻給我帶來瞭完全不同的體驗。它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著我一步步探索2018年中國經濟的“風景”。我特彆欣賞它在分析2018年經濟數據時的“故事性”。比如,在講到消費市場時,它並沒有僅僅給齣消費總額的數字,而是通過分析不同消費群體的畫像,不同消費品類的變化趨勢,以及新興消費模式(如直播帶貨、社群團購等)的興起,讓我看到瞭消費市場背後生動而鮮活的個體需求。書中對於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解讀也相當深入,它不僅僅是泛泛而談,而是結閤瞭“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自貿區建設的進展、以及中國企業“走齣去”的案例,讓我看到瞭中國經濟在全球化浪潮中扮演的角色。而且,這本書對於風險的分析也非常審慎,它並沒有迴避2018年中國經濟可能麵臨的下行風險,例如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等,但它也提供瞭一些應對這些風險的思考方嚮。總的來說,這本書讓我覺得,經濟分析是可以是有趣的,是可以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係的,它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經濟的窗戶。
評分我是在一次朋友的推薦下接觸到這本《2018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經濟藍皮書》的。說實話,我對經濟類的書籍一直有些敬而遠之,總覺得過於學術化,難以消化。但是,《藍皮書》卻意外地給瞭我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它沒有使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相對平實易懂的語言,娓娓道來。我最欣賞的是它在分析2018年經濟形勢時,並沒有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著重於解讀這些數據背後的深層原因和潛在影響。例如,在分析消費升級這一現象時,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人們更願意花錢瞭”的錶層,而是深入剖析瞭驅動這一趨勢的社會文化變遷、技術進步以及收入分配等多元因素。書中對房地産市場的分析也相當有見地,它並沒有簡單地給齣“漲”或“跌”的預測,而是詳細闡述瞭政策調控、市場供需、人口流動等多種因素如何交織影響著房地産市場的走嚮,並為普通購房者提供瞭一些值得參考的視角。此外,書中對於民營經濟發展環境的關注也讓我印象深刻。它深刻地認識到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並分析瞭2018年民營企業在融資、營商環境等方麵所麵臨的挑戰,同時也提齣瞭一些切實可行的建議。總的來說,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經濟學門外漢來說,算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閱讀體驗,它讓我不再覺得經濟分析是遙不可及的事情,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評分這本書,我拿到的時候,直觀的感受就是厚重,那種沉甸甸的分量,仿佛承載著過去一年的經濟脈絡。翻開第一頁,我就被深深吸引住瞭。它不像我以前讀過的那些經濟報告,充斥著空洞的理論和難以理解的圖錶,《2018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經濟藍皮書》更像是一本精心打磨的“經濟故事集”。作者在講述2018年中國經濟的宏大敘事時,沒有忘記那些構成經濟肌體的“毛細血管”。我特彆想強調的是,它對“高質量發展”的解讀,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産業升級案例,一次次的技術突破,一次次的企業轉型升級來具體呈現。比如,它對中國製造業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演變過程的描繪,讓我看到瞭中國企業在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方麵的努力和成就。同時,它也沒有迴避2018年中國經濟麵臨的挑戰,比如國際貿易環境的復雜性,國內結構性矛盾的凸顯等,但是它並沒有渲染焦慮,而是以一種客觀、冷靜的態度,分析瞭這些挑戰的成因,並提齣瞭應對策略。書中關於“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論述,讓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思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理解瞭為何要更加注重國內市場的潛力,為何要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競爭。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是,它充滿瞭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這種信心不是盲目的樂觀,而是建立在對現實情況的深入分析和對未來趨勢的準確把握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