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金刚经·心经佛教十三经 |
| 作者: | 陈秋平 评注 |
| 定价: | 10.0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 出版日期: | 2010-05-01 |
| ISBN: | 9787101073737 |
| 印次: | 1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32开 |
| 内容简介 | |
| 各类小本般若经的编译与流传中,以《金刚经》与《心经》具代表性与影响力。 般若经的核心思想是“空”。但佛教所说的“空”,非一无所有之“空”,而是以“缘起”说“空”,亦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条件(“缘”即“条件”)的产物,都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条件具备了,它就产生了(“缘起”);条件不复存在了,它就消亡了(“缘灭”)。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念念不住的过程,因此都是没有自性的,无自性故“空”。 《金刚经》和《心经》作为般若经的浓缩本,“缘起性空”同样是其核心思想,但二者又进一步从“对外扫相”和“对内破执”两个角度去讲“空”。《金刚经》的“对外扫相”思想集中体现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偈句上,对内破执则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点睛之笔;《心经》则是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对外破五蕴身,以“心无挂碍”来破心执。两部经典都从扫外相、破心著的角度去说“空”。 |
| 目录 | |
| 金刚经 法会因由分 善现启请分第二 大乘正宗分第三 妙行无住分第四 如理实见分第五 正信希有分第六 无得无说分第七 依法出生分第八 一相无相分第九 庄严净土分第十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心经 |
| 编辑 | |
| ★ 《金刚经修心课:不焦虑的活法》,陈坤6次的金刚经入门书!静心读本,值得珍藏!国以人为本,人以心为本。和谐人文,清净人心。 1.与儒家“十三经”一样,“佛教十三经”所收入的是浩瀚佛经中经典的十三部经书。 2.本套佛经是国内套原文、题解、注释、译文兼具的“佛教十三经”,适合广大喜爱阅读佛经的普通读者阅读。 3.本套丛书主编赖永海先生在佛教界素有“北方(方立天)南赖(赖永海)”之称,为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是“赖家军”的“领军人物”,在中国佛教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
| 媒体评论 | |
|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 |
| 前言 | |
佛教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典籍浩瀚,博大精深,即便是专业研究者,用其一生的精力,恐也难阅尽所有经典。加之,佛典有经律论、大小乘之分,每部佛经又有节译、别译等多种版本,因此,大藏经中所收录的典籍,也不是每一部佛典、每一种译本都非读不可。因此之故,古人有“阅藏知津”一说,意谓阅读佛典,如同过河、走路,要先知道津梁渡口或方向路标,才能顺利抵达彼岸或避免走弯路;否则只好望河兴叹或事倍功半。《佛教十三经》编译的初衷类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究竟哪些经典应该先读,哪些论著可后读?哪部佛典是,哪种译本可选读?哪些经论能体现佛教的基本精神,哪些撰述是随机方便说?凡此等等,均不同程度影响着人们读经的效率与效果。为此,我们精心选择了对中国佛教影响大、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十三部佛经,认为举凡欲学佛或研究佛教者,均可从“十三经”人手,之后再循序渐进,对整个中国佛教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 |
| 摘要 | |
| 法会因由分 此经在翻译成汉语时,并没有分章分段,后经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并给每一章标上标题,表明每一章的所讲。佛经一般可分为三大段,即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此段经文是序分,叙述这部经集会之因由(缘起)。序分,又可分两部分,即通序和别序。通序,是结集者的叙述语,通于其他经典,别的经典也有这样的意义。通序也表明此经可以确信无疑了,所以又称为“证信序”。别序,亦名“发起序”,叙述此经有其一定的发起之由,以为正宗之前导。自“如是我闻”至“千二百五十人俱”,为通序;自“尔时”至“敷座而坐”,为别序。总而言之,此部分经文主要说明了此经的缘起,表明佛说法的时间、地点及说法的因缘等。 如是我闻①: 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②,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③。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④,人舍卫大城乞食⑤。于其城中次第乞已⑥,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⑦。 …… |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气韵,一下子就把人从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抽离出来,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里,分量感十足,纸张的质地也十分考究,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丝毫没有廉价的粗糙感,这对于经常阅读需要沉下心来的经典著作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尊重。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用心,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蕴含着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尤其是那些留白的处理,恰到好处地给予了思考的空间,让人在跟随经文的字句前行时,不会感到视觉上的压迫,而是有了一种与古人对话的宁静氛围。我把书放在案头,光是看着它的样子,就觉得心境平和了许多。这绝不是那种匆匆忙忙赶工出来的印刷品,它更像是一件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佛学经典的敬畏之心。光是这份对外在形式的坚持,就让我对它内涵的深度充满了期待,我相信,这样的外壳下,必然包裹着同样精良的文本内容,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和珍藏。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特别留意了译文的精准度和流畅性之间的平衡。很多时候,直译会显得佶屈聱牙,而意译又容易失却原文的精髓和力量,但这本书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绝妙的支点。它在保证了佛教术语的准确传达时,句子结构却保持着一种古典而又优美的韵律感。读起来,那些长句落音有致,毫不拖沓,仿佛能听到古代高僧诵经时的那种回荡感,让人不由自主地屏息凝神。我甚至能感觉到,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悖论和反常识的语句时,那种极度的克制和推敲,使得文本在保持其哲学深度的同时,也具有了文学的张力。这种对语言艺术的精湛掌握,使得原本就极具震撼力的经文内容,通过文字的载体,得到了更完美的释放。它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精神的再现,让人在字里行间,体会到那些千百年来不朽的思想力量,读完一段,心里都会留下长长的余音,久久不散。
评分从实际使用体验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会更偏向于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但实际操作中,它在“知行合一”方面的指引是相当具体的。它没有停留在描述“应该如何”,而是提供了“如何开始”的实操建议,虽然没有冗长的步骤,但那些点到为止的提示,却足以让人找到自身修行的起点。特别是关于如何将经义融入日常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冲突处理的部分,分析得极其透彻,不含糊其辞。这使得原本高悬于顶的佛理,一下子变得可以触碰、可以实践。我尝试着根据书中的某些建议调整了自己的处事方式,虽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开悟”,但确实感受到了内心波动频率的降低,烦躁感明显减少。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让人“读懂”的书,不如说是一本让人“活出”这本书的指南,它的价值在于它能切实地影响和改善当下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瞬间,这才是最珍贵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神来之笔,它将不同篇章的组织结构安排得极具匠心,完全打破了我过去对这种佛学经典必须按部就班阅读的刻板印象。它似乎是根据读者的心境和需求,动态地提供了不同的切入点。比如,在某些章节的对比分析中,它用一种近乎辩论的结构,将不同流派的观点放在一起进行碰撞和参照,这种对立统一的呈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批判性思维。我发现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阅读中主动地进行比较、思考和判断。这种编排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带来新的启发和视角的转换。它构建了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而不是一个线性的阅读路径,这对于想要建立宏观佛教世界观的读者而言,实在是太友好了。它鼓励你跳跃,鼓励你从任何一个闪光的点切入,最终汇聚成对整体的深刻理解。
评分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平日里感觉晦涩难懂的佛教概念,而这本书的导读部分,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半吊子”读者量身定做的救星。它的解释角度非常新颖,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巧妙地将深奥的哲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进行阐释。比如,它对“空性”的剖析,不再是抽象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比喻,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大致捕捉到那种“无我”与“缘起”之间的微妙联系。这种循序渐进的引导,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一两个词汇卡住就彻底丧失了继续探索的兴趣。阅读体验是层层递进的,第一遍是带着敬畏的浏览,第二遍开始,那些先前模糊的概念开始慢慢清晰起来,就像雾气散去,远处的山峦轮廓逐渐显现。这种学习体验的顺畅感,极大地增强了我对后续深入研读的信心,它不是高高在上地传授知识,而是耐心地牵着你的手,一步步跨过门槛,让人感受到了知识的温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