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园画传 兰竹梅菊谱 王概 芥子园画谱 国画 美术

芥子园画传 兰竹梅菊谱 王概 芥子园画谱 国画 美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概 著
图书标签:
  • 国画
  • 绘画
  • 艺术
  • 中国画
  • 兰竹梅菊
  • 芥子园画谱
  • 王概
  • 美术
  • 传统绘画
  • 技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林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安徽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878898
商品编码:23173651780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文人雅士的案头秘籍,笔墨间的精神寄托 在中国传统绘画的浩瀚星河中,若论及影响最为深远、流传最为广泛的启蒙画谱,《芥子园画传》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这部巨著的四大分册之中,以“兰竹梅菊”为主题的《兰竹梅菊谱》更是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与艺术追求。由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王概及其门人编绘的这部画谱,不仅仅是一本技法指南,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文人画精神世界的窗口,将笔墨的韵味、草木的品格以及士人的情怀巧妙地融于一体,成为历代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案头必备的经典之作。 溯源与传承:一部画谱的诞生 《芥子园画传》的编纂,始于清初的王概。当时的社会,虽然经历了动荡,但文人阶层对艺术的追求并未减退。然而,传统的绘画技法往往口传心授,缺乏系统性的图文讲解,这对于渴望学习绘画的士子来说,无疑是一大阻碍。王概深谙此道,他集合了众多门人,历经数年,呕心沥血,将前人积累的绘画经验与自己的体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整理成册,旨在让更多人能够轻松入门,领略中国画的魅力。 《芥子园画传》共分四集,分别为“山水篇”、“花鸟篇”、“兰竹梅菊篇”以及“草虫花卉篇”。其中,专注于“兰竹梅菊”的这一册,尤其受到青睐。这四君子,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为重要的题材,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格象征。兰之幽远,竹之气节,梅之傲骨,菊之隐逸,它们共同构成了文人心中理想人格的写照。王概及其门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这四种植物的绘画技法与文化意蕴相结合,创作出这部别具一格的画谱。 兰:幽姿绝俗,淡雅脱俗的笔墨神韵 兰花,在中国文化中素有“花中君子”的美誉。其形态优雅,叶姿婆娑,花朵清秀,香气淡雅,自古以来便被视为品德高尚、气韵脱俗的象征。《兰竹梅菊谱》中的兰花画法,重点在于捕捉其“似而不似”的形态美。画谱首先从兰叶入手,讲解其不同形态的描绘方法,如“兰叶之法,不可太阔,不可太长。肥瘦得中,疏密相间,其用笔,不可过也。宜用淡墨,枯笔、活笔,写出精神。”强调了兰叶的劲挺与飘逸,以及用笔的枯湿浓淡变化,力求表现出兰叶的生命力和内在气质。 接着,画谱详细阐述了兰花的画法,从花苞的含蓄,到盛开的从容,再到花瓣的舒展,都一一细致描绘。对于兰花的勾勒,强调“勾花,宜细笔,勿粗。花头,宜秀逸,勿肿。瓣宜清瘦,勿肥。蕊宜细小,勿大。”通过对笔触、线条、墨色、造型等方面的精细指导,让学习者能够逐渐领悟到兰花“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的品格。画谱中不仅仅是技法的罗列,更融入了对兰花精神的解读,引导读者从笔墨中感受兰花的清幽、淡泊与高洁。 竹:虚心劲节,潇洒挺拔的风骨象征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坚韧不拔、正直不阿的精神。其“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品格,深得文人雅士的赞赏。在《兰竹梅菊谱》中,竹的画法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目的在于表现竹子的挺拔、刚毅与生机。《兰竹梅菊谱》对竹的描绘,从竹竿、竹节、竹叶、竹枝等各个部分进行了详尽的讲解。 竹竿的描绘,强调“竹竿,宜直,宜劲。其节,宜圆,宜方。用笔,宜苍劲,宜有力。”指示学习者如何用笔来表现竹竿的挺拔和竹节的坚实。竹叶的描绘更是重中之重,画谱介绍了“大叶”、“小叶”、“嫩叶”、“老叶”等不同形态的画法,以及“尖”、“圆”、“缺”等不同笔法的运用,强调了“竹叶,宜疎密相间,不可叠压。”“用笔,宜流畅,宜跳脱。”力求展现出竹叶的潇洒、飘逸与活力。 画谱还特别强调了竹的“风动”与“雨斜”之态,通过对不同姿态的描绘,让学习者能够捕捉到竹子在自然环境中生长的动态美。画谱中的竹,不仅是形态的复刻,更是精神的象征。通过笔墨的挥洒,学习者能够体会到竹子的坚韧、虚心、挺拔,以及那种不畏强暴、傲然挺立的风骨。 梅:凌寒独放,冰清玉洁的傲骨情怀 梅花,在中国文化中是“四君子”中最具代表性的“傲骨”象征。它在寒冬时节,不畏严寒,傲然绽放,其冰清玉洁、暗香浮动的品格,赢得了无数赞誉。《兰竹梅菊谱》中的梅花画法,旨在表现其凌寒独放的姿态和淡雅高洁的品格。 画谱从梅枝的描绘入手,强调“梅枝,宜瘦,宜硬。其节,宜曲,宜盘。用笔,宜古拙,宜苍劲。”指导学习者如何用笔来表现梅枝的遒劲、古朴和饱经风霜的痕迹。接着,重点讲解梅花的画法,包括花苞的含蓄,盛开的花朵,以及花瓣的形态。画谱强调“梅花,宜淡墨,或胭脂。其瓣,宜圆,宜阔。蕊宜细小,或不用。”通过对墨色、笔触、造型的精细指导,让学习者能够捕捉到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的那份坚毅与美丽。 画谱还介绍了“迎风”、“含露”、“带雪”等不同情态的梅花画法,让学习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表现梅花的韵味。梅花的画法,不仅仅是对形态的描绘,更是对精神的传达。学习者通过画谱,能够体会到梅花在逆境中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冰清玉洁的傲骨情怀。 菊:疏影横斜,淡泊宁静的隐逸风度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是“四君子”中承载着“隐逸”情怀的代表。它在秋风中,不畏霜寒,独自绽放,其疏影横斜、淡泊宁静的品格,赢得了无数赞誉。《兰竹梅菊谱》中的菊花画法,旨在表现其疏影横斜的姿态和淡泊宁静的品格。 画谱从菊花的枝干入手,强调“菊枝,宜疏,宜瘦。其节,宜细,宜劲。用笔,宜淡雅,宜飘逸。”指导学习者如何用笔来表现菊花枝干的飘逸和生机。接着,重点讲解菊花的花瓣的画法,包括“老菊”、“嫩菊”、“初开”、“盛开”等不同形态,以及“卷瓣”、“平瓣”、“重瓣”等不同笔法的运用。画谱强调“菊瓣,宜疏密相间,不可重叠。”“用笔,宜流畅,宜飘洒。”力求展现出菊花花瓣的自然舒展和那种遗世独立的风韵。 画谱还介绍了“风中”、“露下”、“带露”等不同情态的菊花画法,让学习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表现菊花的韵味。菊花的画法,不仅仅是对形态的描绘,更是对精神的传达。学习者通过画谱,能够体会到菊花在秋日里展现出的那种淡泊宁静、遗世独立的隐逸风度。 画谱的价值与意义:不止于技法 《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的价值,绝不仅仅停留在对兰竹梅菊绘画技法的传授。它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将这四种植物的自然形态与中国传统文人所推崇的道德品格、精神境界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笔墨的描绘,赋予了它们生命和灵魂。 1. 技法与精神的融合: 画谱在教授具体的笔法、墨法、构图等技法时,无不融入了对这四种植物背后文化意蕴的解读。学习者在临摹画谱的过程中,不仅在学习绘画技巧,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理解文人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2. 笔墨的奥秘: 画谱精选了历代名家的优秀范例,并加以详尽的评析和讲解。这些范例本身就是笔墨运用的典范,学习者通过临摹,能够逐渐掌握中国画独特的笔墨韵味,体会“以形写神”的奥秘。 3. 审美情趣的培养: 兰竹梅菊四君子,代表了中国传统审美中对于高洁、正直、坚韧、淡泊等品质的偏爱。画谱通过对这些题材的系统讲解,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的古典审美情趣,使其领悟到东方艺术独特的含蓄、写意之美。 4. 文人画的启蒙: 《芥子园画传》被誉为“古今画家必读之书”,它为无数初学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尤其是《兰竹梅菊谱》,作为文人画的重要题材,其系统性的讲解,无疑是中国文人画的经典启蒙教材,为后世无数艺术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传承与创新:历久弥新的经典 时至今日,《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依然是许多国画爱好者学习的宝贵资料。虽然现代绘画技法日新月异,但中国传统水墨画所蕴含的精神和韵味,依然是其独特魅力之所在。这部画谱,正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的桥梁。 阅读《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仿佛能够穿越时空的阻隔,与王概及其门人一起,在案头挥毫泼墨,与四君子对话,感受那份来自古人的艺术情怀。它不仅仅是一本画谱,更是一部关于品格、关于精神、关于生命的书籍,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技法,继续在中国美术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绘画艺术的途径。这本《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无疑是我寻觅已久的珍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古朴典雅的风格所吸引,仿佛捧在手中的是一件饱经岁月洗礼的艺术品。王概先生,这位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他的作品本身就蕴含着无穷的魅力。 书中对于竹子的描绘,让我受益匪浅。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正直、坚韧和谦逊,这些品格一直是我所推崇的。我以前尝试过画竹子,总觉得画出来的竹子缺乏生命力,不够飘逸。但是,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王概先生是如何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描绘出形态各异的竹子。从挺拔的竹竿,到飘逸的竹叶,到充满生命力的竹节,书中都提供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表现竹子的“动感”的讲解,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来展现出竹子在风中的摇曳,在雨中的挺立。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对着书中的图例一遍遍地练习,尝试着去捕捉竹子的“神韵”。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过程,不仅让我掌握了画竹子的基本技巧,更让我对竹子的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梦想着能够深入了解国画的精髓。这本《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水墨画的博大精深。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庄重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而翻开书页,更是被王概先生的笔墨艺术所折服。 书中对于竹子的描绘,让我深深着迷。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正直、坚韧和谦逊,这些品格一直是我所追求的。我以前尝试过画竹子,总觉得画出来的竹子缺乏生命力,不够飘逸。但是,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王概先生如何用简练而富有表现力的笔触,描绘出形态各异的竹子。从挺拔的竹竿,到飘逸的竹叶,再到充满生命力的竹节,书中都提供了详细的讲解和示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表现竹子的“动感”的讲解,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来展现出竹子在风中的摇曳,在雨中的挺立。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对着书中的图例一遍遍地练习,尝试着去捕捉竹子的“神韵”。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过程,不仅让我掌握了画竹子的基本技巧,更让我对竹子的精神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怀,尤其是那些描绘四君子——兰、竹、梅、菊的作品,它们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承载着东方哲学和文化精神的载体。这本《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对这类作品的强烈渴求。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而古朴的气息所打动,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艺术大师对话。王概先生的名字,如雷贯耳,他的画作和理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瑰宝。 这本书中对兰花的描绘,让我眼前一亮。兰花以其清幽高洁的品格,深受中国文人的喜爱。我一直觉得画兰花是一件很讲究功力的事情,因为它的线条要流畅而富有韵律,花瓣的形态要自然而又传神。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王概先生是如何将兰花的这种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书中不仅提供了不同姿态的兰花图例,更重要的是,它详细讲解了画兰花的每一个步骤,从兰叶的起笔、行笔、收笔,到花朵的勾勒、点染,都娓娓道来。我常常对着书中的图例,一遍遍地临摹,尝试着去捕捉那种“空谷幽兰”的意境。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我对兰花的理解和描绘能力都有了质的提升。

评分

拿到这本《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的时候,我简直是欣喜若狂。我一直对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尤其是水墨画,情有独钟。我尤其喜欢描绘四君子的作品,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花鸟画,更是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王概先生,这位在国画界享有盛誉的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给人带来深刻的启迪。 书中关于梅花的描绘,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绽放的姿态,一直是我心中坚韧品格的象征。我以前尝试过画梅花,总觉得画出来的梅花显得有些生硬,缺乏那种傲骨。然而,这本书中的梅花,却仿佛真的拥有生命一般。王概先生通过精妙的笔墨,描绘出了梅花各种不同的形态:有的是含苞待放的娇羞,有的是盛开怒放的灿烂,有的是在风雪中摇曳的坚毅。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不同的用墨和用笔来表现梅花的质感和神韵。比如,如何用浓墨点出梅花的精神,如何用淡墨勾勒出花瓣的层次,如何用飞白来表现梅枝的苍劲。我花了很长时间,对着书中的图例一遍遍地临摹,尝试着去捕捉梅花的“神”。这种细致入微的讲解,让我对梅花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评分

我平时就喜欢收藏一些有文化底蕴的书籍,尤其是那些与中国传统艺术相关的。这本《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绝对是我近期收藏中的亮点。我一直以来对国画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喜爱,那种水墨晕染开来的意境,总是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情感。王概先生,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这本书中对于兰花的描绘,让我觉得特别受益。我一直认为兰花是中国文人墨客精神的一种象征,它清雅脱俗,不争不艳,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风骨。这本书里的兰花,有的是笔走龙蛇,线条流畅,有的是细腻入微,一丝不苟。我最喜欢的是它讲解如何捕捉兰花的“神韵”,不仅仅是画出它的形,更要画出它的“气”。书中提供了很多不同角度、不同姿态的兰花图谱,并且详细讲解了每个部分的画法,从兰叶的起笔、行笔、收笔,到花朵的勾勒、点染,都娓娓道来。我尝试着跟着书中的指导去画,虽然离大师的作品还有十万八千里,但我能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对兰花的理解和表现力上有了显著的提升。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评分

话说这本《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我拿到手的时候,简直是爱不释手。我本身就对国画有着莫名的情怀,虽然算不上是专业人士,但对那些笔墨之间流淌出的意境特别着迷。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国风,打开来,一股淡淡的纸张香气扑鼻而来,顿时就觉得心情平和了不少。王概先生的大名我早有耳闻,虽然我不是画画的行家,但也知道他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响当当的人物。这本书里对兰竹梅菊的讲解,真的让我觉得豁然开朗。 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的部分。在中国人心里,竹子一直是正直、坚韧的象征,那种“未曾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精神,真的太令人敬佩了。这本书里对竹子的描绘,我看了之后才明白,原来画竹子并不是简单地画几根棍子加点叶子。从竹节的形状,到竹叶的疏密,再到竹竿的粗细变化,每一个细节都有讲究。书中提供了很多不同的竹子形态,有挺拔的,有弯曲的,有风中的,有雨中的,让我看到了竹子丰富多样的生命姿态。我尤其喜欢看书里讲解如何用不同的笔触来表现竹子的质感,有时候是遒劲有力的一笔,有时候是轻柔灵动的几笔,把竹子画得既有力量感,又不失飘逸。我尝试着跟着书里的步骤来画,虽然刚开始画出来的东西有些笨拙,但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种成就感是其他事情无法比拟的。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门艺术,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的层面,更需要亲身去实践。这本《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动手”的需求。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精美的装帧和丰富的内涵所吸引。王概先生,这位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画家,他的画作和教学理念,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书中对于梅花的讲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梅花在寒冬中绽放,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这在我看来,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品质。我以前也尝试过画梅花,但总觉得画出来的梅花缺少那种傲骨,那种不畏严寒的气势。然而,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王概先生是如何通过精妙的笔墨,将梅花的这种神韵展现出来。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用不同的墨色来表现梅花的质感,如何用笔的疾徐轻重来赋予梅花的生命力。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对着书中的图例一遍遍地临摹,尝试着去捕捉梅花的“骨”和“魂”。这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过程,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并且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评分

我一直觉得,对于喜欢中国传统艺术的人来说,《芥子园画传》系列的书籍简直就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宝典。而这本《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它聚焦于四君子,这本身就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厚重而典雅的风格深深吸引。王概先生的名字,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画稍有了解的人来说,都如雷贯耳,他的画作和理论,影响了无数后来的艺术家。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于菊花的描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象征着高洁、隐逸,与世无争的品格。我一直觉得画菊花很难,因为它花瓣层层叠叠,很容易画得杂乱无章。但是,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王概先生是如何将菊花的繁复之美化繁为简,又如何通过笔墨的变化,展现出菊花的万千姿态。书中对不同品种菊花的描画,从初露锋芒的蓓蕾,到含苞待放的娇羞,再到盛开时的雍容华贵,以及残败时的萧瑟之美,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画菊之法”的讲解,它不仅仅是技法的传授,更是对菊花内在精神的解读。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如何用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菊花的层次感,如何用笔的疾徐轻重来赋予菊花生命的活力。每次翻看这本书,都像是与一位饱学之士在进行一场关于美的对话。

评分

这本《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简直是我近年来看过的最令人惊喜的艺术书籍了!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水墨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描绘四君子的作品,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花卉描绘,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古朴典雅,透着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仿佛捧在手中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件经过岁月沉淀的艺术品。翻开扉页,王概先生的名字赫然在目,这位明末清初的大画家,其画作早已名传千古。而这本《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正是他倾注心血的结晶,对于我们这些热爱国画的普通读者而言,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馈赠。 我尤其钟爱其中关于兰花的章节。在中国文化中,兰花素有“君子之花”的美誉,其清幽高洁的品格,正如隐逸避世的贤达之士。书中所描绘的兰花,不仅仅是简单的叶片和花朵的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灵动感。王概先生笔下的兰叶,或舒展飘逸,或回环顾盼,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仿佛随着微风轻轻摇曳。花朵的描绘更是细腻入微,从含苞待放到盛开怒放,再到花瓣的卷曲和舒展,都栩栩如生。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对不同姿态的兰花都有详细的讲解和示范,从“兰叶起笔”、“兰叶收笔”,到“花头结构”、“花蕊点染”,每一个步骤都清晰明了,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窥得门径。我常常会对着书中的图例,一遍遍地临摹,尝试着捕捉那种“空谷幽兰”的意境,感受笔墨的韵味在指尖流淌。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我对兰花的理解和描绘能力都有了质的提升。

评分

说实话,我一直觉得国画这东西,看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特别考验功力,尤其是那些描绘传统题材的,更是讲究意境和神韵。这本《芥子园画传·兰竹梅菊谱》我拿到手之后,才算是真正体会到了“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说法,当然,这里的“不费工夫”是指它内容丰富、讲解清晰,能够帮助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事半功倍。王概先生,这个名字我接触国画圈子以来就没少听到,他可是大师级别的人物。这本画谱,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内容深深吸引了。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梅花的讲解。梅花在冬天绽放,不畏严寒,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这种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书里对梅花的描绘,不仅仅是停留在花瓣的形状上,更是深入到花苞的饱满、花枝的刚劲、以及花朵在枝头上分布的各种巧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用不同的墨色来表现梅花的不同形态,比如用浓墨点出花蕊,用淡墨勾勒出花瓣的轮廓,还有如何用飞白来表现梅枝的苍劲。我曾经尝试过画梅花,总是觉得画出来的梅花要么太呆板,要么就显得不够精神,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关键在于对梅花神韵的把握。书中的图例和文字讲解,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手把手地教你如何去观察,如何去落笔,如何去表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