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小說但苦於沒有創意?你需要有“奇思妙想”,也需要知道如何“點石成金”!冒險、徵服、懸疑、成長、愛情、秘密、逃離、尋找……無論你想寫什麼題材,都能在這裏找到靈感!
☆ 本書按故事原型和情境主題精細分類,輕鬆定位你感興趣的故事綫索,寫齣好故事並不難。
☆ 20個常見的故事主題,2000 個奇妙的情節設置和故事場景,全麵激發你的創造力。
靈感的汲取與釋放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牽扯到很多因素。但無論對哪一類型的寫作者來說,“藉鑒”與“外界刺激”都*對是激發靈感的有效方式。而這本《作傢的靈感寶庫》就是一個無與倫比的“靈感交換中心”,幫助寫作者探索故事素材和寫作創意。
本書是弗雷德?懷特結閤三十多年教學經驗編纂的一部“靈感辭典”。冒險、徵服、懸疑、愛情、成長、逃離、尋找……無論讀者想寫什麼題材,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靈感。2000 個故事情境按照題材、類彆詳細分類,方便寫作者隨時查閱自己感興趣的故事綫索。同時,作者嚮讀者提供瞭有效的寫作建議,示範瞭以這些靈感素材為基礎,個性化地創作齣獨特情節的方法。利用《作傢的靈感寶庫》這個無以倫比的工具,任何人都可以豐富自己的創造力,激發創作靈感,突破靈感枯竭這一寫作障礙。
[美]弗雷德?懷特(Fred White),愛荷華大學(The University of Iowa)博士畢業,現為美國聖塔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名譽教授。懷特在聖塔剋拉拉大學擔任瞭三十多年寫作與文學課程的教學工作。1997 年,他榮獲路易斯和多琳娜?布魯托曹**教學奬。曾在《布魯剋林人》《艾米麗?迪金森劍橋文學指南》《高等教育年鑒》 《大學文學》《衝突》《神奇的奧德修斯》《俄勒岡文學評論》《作者文摘》等期刊、文集發錶多篇評論、散文、小說和戲劇。其著作有《每日作傢》《每日讀者》《你的靈感從何而來》《精心準備的討論》等。
D一章 奇幻的經曆 9
第二章 衝突或競爭 28
第三章 自省 48
第四章 徵服 68
第五章 交流 89
第六章 詛咒或預言 109
第七章 陷入某種境地 130
第八章 發現或創造 151
第九章 擺脫或逃離 172
第十章 驗查和探索 192
第十一章 成長 212
第十二章 入侵 232
第十三章 旅程 252
第十四章 愛情 272
第十五章 神秘之物 292
第十六章 拯救 312
第十七章 尋找 331
第十八章 秘密 351
第十九章 威脅 372
第二十章 轉化 393
齣版後記 415
這本《作傢的靈感寶庫》的裝幀設計真是深得我心,封麵那種略帶做舊的米黃色調,配上燙金的書名字體,一下子就抓住瞭那種沉澱已久、充滿故事感的氛圍。一拿到手,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紙張質感,那種微微粗糙卻又細膩的觸感,仿佛在提醒你,這本書裏的內容是需要慢慢品味的,而不是那種一目十行的快餐讀物。內頁的排版也極為考究,字裏行間留有足夠的呼吸空間,讓人在閱讀那些關於“靈感如何捕捉”的理論時,思維不會感到擁擠和壓迫。我尤其喜歡它在引用名傢案例時所采用的插圖風格,那些手繪的素描綫條,帶著一種古典主義的韻味,雖然隻是輔助性的視覺元素,卻極大地增強瞭閱讀體驗的沉浸感。這本書本身的設計哲學,似乎就在於它告訴你: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對美的細緻打磨,從你翻開第一頁開始,這種打磨就已經開始瞭。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的暢銷書封麵,而是更像一件可以安靜地放在書架上,隨時散發著墨香和思考氣息的工藝品,讓人每次伸手去取,心中都充滿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組織結構,有一種巧妙的螺鏇上升感。它不是綫性的,章節之間充滿瞭互相的印證和補充。一開始的鋪墊,看似是關於“日常觀察法”,但讀到後麵纔明白,這些基礎的觀察都是為瞭更好地承載後麵關於“跨界信息融閤”的復雜技法。我發現,作者在引導讀者構建靈感“知識網絡”時,非常注重“連接的意外性”。他鼓勵讀者去閱讀那些看似和寫作八竿子打不著的領域,比如古生物學、量子物理或者古典音樂的對位法,並係統地闡述瞭如何將這些看似無關的知識點,通過創作者獨特的“感知過濾器”,轉化為敘事中的新穎隱喻。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創意不是憑空産生的火花,而是無數信息節點之間,在恰當的臨界點上發生的高效碰撞。它提供瞭一種係統性的、可操作的框架,去指導我們如何有目的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邊疆,從而保證靈感的供給是源源不斷的,且每次湧現的都是新鮮、獨特的。
評分如果說很多寫作書是教你如何“建房子”,那麼這本書更像是教你如何“找到最好的礦石和最堅固的基岩”。它在論述“主題提煉”這一點上,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境界。它沒有停留於“你的故事要錶達什麼深刻的主題”,而是深入到“一個真正有生命力的主題是如何在潛意識中自然湧現的”。我用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反復閱讀瞭關於“衝突的本源性”那一章,作者巧妙地將人類社會的二元對立(如秩序與混亂、存在與虛無)與個人敘事中的情節張力聯係起來。這本書的精妙之處在於,它讓你開始懷疑你過去所有關於“情節設計”的既有觀念,並引導你從更宏大、更本質的哲學層麵去審視你的故事。它不是給你魚,而是教你如何精準地定位海洋深處的洋流走嚮,以便你永遠不會迷失方嚮。對於那些已經寫過幾部作品,但感覺自己開始進入“瓶頸期”的作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視角是極其寶貴的“重啓鍵”。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超我最初的預期,它壓根就不是那種隻停留在“多喝咖啡、多觀察生活”這種淺層建議的寫作指導書。作者在探討如何挖掘“潛意識驅動力”的那幾個章節裏,引用瞭大量心理學和神話學的理論作為支撐,分析得極其透徹。比如,他對“原型人物”的解析,不再是簡單地劃分齣英雄、導師、陰影這些標簽,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原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軌跡,以及它們如何在現代敘事中進行“變裝”和重組。我感覺自己仿佛在進行一場密集的學術研討會,但又不失作者那種娓娓道來的敘事魅力。讀到那些關於“構建世界觀邏輯自洽性”的部分時,我甚至不得不停下來,對照自己正在構思的幾個故事大綱,進行瞭一次徹底的“內部審計”。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提供現成的模闆,而是提供瞭一套強大的分析工具箱,讓你能夠自己去拆解和重構任何一個你看似枯竭的創作源頭。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它完全避開瞭那種高高在上、教條主義的口吻。作者的筆觸非常溫暖而具有同理心,讀起來就像是和一個經驗豐富的前輩,坐在壁爐邊,聽他分享那些獨屬於創作者的掙紮與狂喜。他坦誠地揭示瞭“靈感枯竭期”的生理和心理機製,而不是簡單地用雞湯來搪塞過去。我特彆欣賞他處理“失敗作品”的態度,他沒有把它描繪成洪水猛獸,而是視為“信息反饋係統”的一部分。書中穿插的一些作者自己的創作手記,那些潦草的筆記和突然冒齣的靈光一現,反而比那些精心打磨的理論更有說服力。這使得整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人性化,它讓你感覺,即便是那些站在文學巔峰的大師,也和你一樣,會經曆那些在深夜裏對著空白屏幕發呆的無助時刻。這種“共享脆弱性”的處理方式,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讓人讀得心服口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