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真著的《传统修身法理》是禅、儒心性证悟之书,所以名为“传统修身法理”者,意在提示读者、修者重视心性修持之完整而深邃的内涵,即对身、心是一统一整体的理解。本书用了约14万字的篇幅从不同方面、不同层面逐一介绍,旨在使初学者对证悟这门学问有个全面了解,这是本书的重头戏。
尹真著的《传统修身法理》把证悟作为一门精深 的学问——证悟学,进行阐释,把证悟的基本知识、 基础理论,证悟学的来龙去脉、发展历程,证悟机理 ,证悟的修证历程,证悟的**条件,证悟的境界, 证悟的效用以及证悟的修炼方法等,分门别类予以介 绍。
本书从不同方面、不同层面逐一介绍,旨在使初 学者对证悟这门学问有个全面了解。
**章 气学择要
**节 气学基本知识简介
Ⅰ 气概念的内涵综述
一、气是宇宙的本原
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一)对生天地之气的分梳
(二)对气生化万物的分梳
(三)气是成圣的内在基础
三、气论中广义之气
(一)虚空皆气
(二)气有不同层面
四、气的体性特征
(一)虚豁性
(二)分布的普遍性
(三)精微性
(四)兼容性
(五)运动性
Ⅱ 气是传统文化诸概念之内涵支柱
一、诸概念融汇于气
(一)道家
(二)儒家
二、气的真实性,能被修炼者认知与感受
三、气是“天人合一”整体观之“中介”
第二节 气学发展历程节要
Ⅰ 气学的奠基期(秦以前)——朴素气学
一、对《管子》一书的看法
二、本时期气学简要
(一)气学本根论
(二)对气体性的描述
三、对证成圣人的表述
四、对圣修理法之阐述
(一)先讲述《管子》
(二)下面谈《道德经》
(三)《孟子》之养正气
(四)《庄子》的修炼理法
(五)出土文物“形气玉铭”
(六)《荀子》治气养心之术
五、对圣修呈现的超常功能做出了正确解释
Ⅱ 气学发展期(汉、唐)气学的细化、歧化与异化
一、医学
(一)比较成熟的阴阳五行学说
(二)天人合一的整体生命观
(三)对气的论述
(四)对修炼之理与证成之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论述
二、道教
(一)对《道德经》的注解
(二)《太平经》中元气思想
三、儒家论气
(一)对天地本原之气的论述
(二)赋予自然界以伦理属性
四、道教论气
(一)对气本体与功用的叙述
(二)对气的修炼
第二章 证悟学浅说
第三章 儒家内圣修持精义
第四章 禅宗证悟精义
后记
这本名为《传统修身法理》的书,从书名上看,我原本是满心期待能一窥古代圣贤关于如何涵养德性、安顿身心的智慧结晶。然而,当我真正沉下心来阅读后,却发现它在某些方面与我预期的“法理”深度相去甚远。首先,全书的论述似乎过多地停留在了概念的罗列与传统说法的引用上,缺乏对这些古老教条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如何具体落地、如何应对当代人心困境的深入剖析与创新阐释。例如,书中反复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但对于“格”的究竟是什么、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有效“致知”,提供的操作性指导实在太过模糊。我期待看到的是一套可以切实指导日常生活的实践路径,而不是一串串挂在理论高空的宏大叙事。这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使得阅读过程常常伴随着一种“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困惑感,仿佛在欣赏一幅精美的古代挂毯,却找不到穿针引线的线头。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作者在讨论不同流派的修身思想时,其笔触略显单薄,未能充分展现出各家学说之间的辩证张力与历史演变脉络,使得整体的学术视野显得有些局促,未能达到我期望中那种融会贯通、博采众长的气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是一次对“修身”概念的宏观巡礼,而非一次深入的“法理”探究。内容上,它像是一个广博的目录索引,列举了许多为人所知的传统道德规范和养性方法,从“慎独”到“持敬”,从“气功导引”到“节制私欲”,几乎无所不包。然而,这种“博”恰恰带来了“不深”的问题。作者似乎在害怕触及任何一个敏感或具有争议性的核心议题,总是在关键时刻选择浅尝辄止,绕道而行。例如,在探讨“知行合一”的实践层面时,我最想知道的是,在面对现代社会中各种诱惑和快速变化的价值体系时,这种“合一”如何确立并得以维持?书中对此的回答,不过是重复强调了“立志”的重要性,却鲜有针对具体困境的有效策略。这让我感到,这本书更像是一份对传统美德的温柔怀旧,而不是一套用以武装现代灵魂的坚实法理。它提供的是一种方向,但那条通往方向的道路,仍然需要读者自己去开辟和摸索,这本书并未提供地图或指南针。
评分如果以批判性思维的角度来审视《传统修身法理》,我发现本书在结构设计上存在明显的断裂感。章节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并不十分紧密,常常是上一章刚刚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下一章却突然转入一个看似不相关的小论题,这种跳跃感让我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阅读时,我不得不时常翻阅目录,试图重构作者的内在思维框架,但似乎作者自己也未曾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内在逻辑支撑整个“法理”的构建。此外,书中引用的大量古籍佐证,虽然彰显了作者的学养,但许多引文的选取似乎更多是为了服务于段落的华丽,而非真正用来支撑核心论点的严密性。这就好比盖房子,地基和钢筋混凝土的部分显得单薄,而外墙装饰却用了极其昂贵的锦缎。这种“重形式轻结构”的处理方式,最终导致了全书读完之后,留存在脑海中的,往往是零星的优美句子和典故,而非一套完整、有体系、可操作的修身“法理”框架。
评分翻开这书,我首先被它那股浓郁的、近乎于古籍的文风所吸引,仿佛一脚踏入了某个清雅的书房。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觉得这种“古雅”有时反而成了理解的障碍。作者似乎过于沉迷于使用晦涩的文言词汇和繁复的句式结构,这无疑增加了阅读的门槛。对于我这样一个并非专攻古典哲学的普通读者来说,每读到一处,都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揣摩其中一些生僻的词语搭配和典故的出处,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和思想的连贯性。我原以为“法理”的阐述应当是清晰、严谨且具有穿透力的逻辑推演,但此书中的论证过程常常显得跳跃而松散,仿佛是把一些零散的札记或讲稿未经充分梳理便汇集成册。每当期待一个关键概念的界定时,往往迎来的是一段优美的散文式描写,这虽然提升了文字的审美价值,却牺牲了作为“法理”书籍所应有的精准性和说服力。这种风格上的偏爱,使得原本应该发人深省的内容,在不经意间流于一种清谈式的感悟,难以在心智上留下深刻的刻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的冲击是巨大的,它用一种近乎于宣讲的姿态,试图将一种理想化的道德模型强行植入读者的认知结构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矫正”意图,希望读者能够回归某种“正途”。然而,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使得阅读体验变得有些压抑和说教化。现代人的“修身”,必然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职业竞争以及多元的文化冲击,这些现实的张力是无法用简单的“持戒”或“内省”就能完全消弭的。遗憾的是,《传统修身法理》似乎忽略了这种现实的重量,它描绘的“理想人”的形象,过于脱离烟火气,近乎于一种哲学的抽象雕塑,缺乏血肉和呼吸。我期待的修身法理,应当是能够与现实的泥泞共存、在冲突中找到平衡点的智慧,而不是一剂要求人抛却世俗烦恼的“清心丸”。因此,这本书在提供精神慰藉的同时,也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隔阂感——它在教人如何做人,但似乎忘记了人首先要活在当下这个复杂的世界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