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京等編著的《納米集成電路製造工藝(第2版 )》共分19章,涵蓋**集成電路工藝的發展史,集 成電路製造流程、介電薄膜、金屬化、光刻、刻蝕、 錶麵清潔與濕法刻蝕、摻雜、化學機械平坦化,器件 參數與工藝相關性,DFM(Design for Manufacturing),集成電路檢測與分析、集成電路的 可靠性,生産控製,良率提升,芯片測試與芯片封裝 等項目和課題。
**從事半導體産業的科研工作者、技術工作者 和研究生可使用本書作為教科書或參考資料。
**章 半導體器件
1.1 N型半導體和P型半導體
1.2 PN結二極管
1.2.1 PN結自建電壓
1.2.2 理想PN結二極管方程
1.3 雙極型晶體管
1.4 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
1.4.1 綫性模型
1.4.2 非綫性模型
1.4.3 閾值電壓
1.4.4 襯底偏置效應
1.4.5 亞閾值電流
1.4.6 亞閾值理想因子的推導
1.5 CMOS器件麵臨的挑戰
1.6 結型場效應晶體管
1.7 肖特基勢壘柵場效應晶體管
1.8 高電子遷移率晶體管
1.9 無結場效應晶體管
1.9.1 圓柱體全包圍柵無結場效應晶體管突變耗盡層近似器件模型
1.9.2 圓柱體全包圍柵無結場效應晶體管完整器件模型
1.9.3 無結場效應晶體管器件製作
1.10 量子阱場效應晶體管
1.11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集成電路製造工藝發展趨勢
2.1 引言
2.2 橫嚮微縮所推動的工藝發展趨勢
2.2.1 光刻技術
2.2.2 溝槽填充技術
2.2.3 互連層RC延遲的降低
2.3 縱嚮微縮所推動的工藝發展趨勢
2.3.1 等效柵氧厚度的微縮
2.3.2 源漏工程
2.3.3 自對準矽化物工藝
2.4 彌補幾何微縮的等效擴充
2.4.1 高k金屬柵
2.4.2 載流子遷移率提高技術
2.5 展望
參考文獻
第3章 CMOS邏輯電路及存儲器製造流程
3.1 邏輯技術及工藝流程
3.1.1 引言
3.1.2 CMOS工藝流程
3.1.3 適用於高k柵介質和金屬柵的柵*後形成或置換金屬柵CMOS工藝流程
3.1.4 CMOS與鰭式MOSFET(FinFET)
3.2 存儲器技術和製造工藝
3.2.1 概述
3.2.2 DRAM和eDRAM
3.2.3 閃存
3.2.4 FeRAM
3.2.5 PCRAM
3.2.6 RRAM
3.2.7 MRAM
3.2.8 3D NAND
3.2.9 CMOS圖像傳感器
3.3 無結場效應晶體管器件結構與工藝
參考文獻
第4章 電介質薄膜沉積工藝
4.1 前言
4.2 氧化膜/氮化膜工藝
4.3 柵極電介質薄膜
4.3.1 柵極氧化介電層-氮氧化矽(SiOxNy)
4.3.2 高k柵極介質
4.4 半導體*緣介質的填充
4.4.1 高密度等離子體化學氣相沉積工藝
4.4.2 O3-TEOS的亞常壓化學氣相沉積工藝
4.5 超低介電常數薄膜
4.5.1 前言
4.5.2 RC delay對器件運算速度的影響
4.5.3 k為2.7~3.0的低介電常數材料
4.5.4 k為2.5的超低介電常數材料
4.5.5 刻蝕停止層與銅阻擋層介電常數材料
參考文獻
第5章 應力工程
第6章 金屬薄膜沉積工藝及金屬化
第7章 光刻技術
第8章 乾法刻蝕
第9章 集成電路製造中的汙染和清洗技術
**0章 超淺結技術
**1章 化學機械平坦化
**2章 器件參數和工藝相關性
**3章 可製造性設計
**4章 半導體器件失效分析
**5章 集成電路可靠性介紹
**6章 集成電路測量
**7章 良率改善
**8章 測試工程
**9章 芯片封裝
這是一本厚重的參考書,對於需要深入瞭解半導體製造的任何一個環節的人來說,都極具價值。書中對各種納米技術的闡述,如量子點、納米綫、二維材料等在集成電路製造中的潛在應用,以及相關的製備和錶徵技術,都進行瞭比較前沿的介紹。我尤其關注瞭關於柵極工程、溝道材料選擇以及先進互連技術等章節,這些都是影響芯片性能和功耗的關鍵因素。書中對不同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在納米尺度下的行為特徵,以及如何通過精確控製來構建高性能晶體管的詳細論述,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談到高介電常數(High-k)柵介質材料時,書中不僅介紹瞭其種類和性能優勢,還詳細分析瞭界麵態的控製、金屬柵電極的兼容性以及相關工藝集成中的挑戰。這對於理解現代CMOS技術的發展趨勢和麵臨的瓶頸非常有幫助。雖然某些部分的研究成果可能尚未完全商業化,但對於瞭解未來技術發展方嚮和前沿研究領域,本書提供瞭非常寶貴的參考信息。它鼓勵讀者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去探索和思考新的可能性。
評分我是一名在半導體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工程師,手頭關於IC製造的書籍不下數十本,但真正讓我覺得能時時翻閱、受益匪淺的卻不多。《納米集成電路製造工藝(第2版)》無疑是其中之一。從目錄上看,這本書幾乎覆蓋瞭從前端晶圓製備到後端封裝的整個流程,而且對每一環節的原理、工藝步驟、關鍵設備、以及常見的良率提升策略都進行瞭深入淺齣的闡述。尤其吸引我的是,它在介紹一些前沿納米技術時,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詳細講解瞭這些技術在實際生産中的應用難點和解決方案,這對於我們這些一綫研發人員來說,價值連城。書中對工藝參數的控製、材料的選擇、以及雜質的預防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讀起來仿佛身臨其境,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每一個微小環節對最終産品性能的影響。雖然我還沒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所有內容,但僅僅是前幾章關於光刻、刻蝕和薄膜沉積的講解,就為我解決近期工作中遇到的一個睏擾多年的技術難題提供瞭新的思路。這本書的邏輯清晰,語言專業但易於理解,配圖也非常精細,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我非常期待能隨著對這本書的深入學習,進一步提升自己在納米集成電路製造領域的專業技能。
評分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和廣度的技術專著,如果想在集成電路製造領域深耕,這本書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其在材料科學、物理學、化學以及工程學等多個學科交叉領域的整閤能力非常齣色。作者對於納米尺度下各種物理化學效應的深刻洞察,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可控的製造工藝,是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例如,在介紹原子層沉積(ALD)時,書中不僅給齣瞭反應機理,還深入分析瞭不同前驅體選擇、溫度、壓力等參數對薄膜質量的影響,以及ALD在製造高深寬比納米結構時的優勢。對於那些追求極緻性能和微縮極限的工程師而言,這部分內容無疑是寶貴的財富。此外,書中對先進光刻技術,如EUV(極紫外光)的原理、光源技術、掩模版製造、以及光刻膠的研發進展都有詳盡的介紹,這對於理解下一代芯片製造的瓶頸和發展方嚮至關重要。雖然某些章節涉及的理論推導和數學模型對於非專業人士可能稍顯復雜,但整體而言,本書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同時,也兼顧瞭工程實踐的可操作性,是一部將理論研究與産業應用緊密結閤的典範之作。
評分對於我這種喜歡追溯事物本質的人來說,《納米集成電路製造工藝(第2版)》提供瞭一個絕佳的視角。它不僅僅是介紹“怎麼做”,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這樣做”。書中對每一種工藝步驟的起源、發展、以及不斷優化的邏輯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比如,在講到刻蝕工藝時,不僅僅列舉瞭乾法刻蝕和濕法刻蝕的不同,還詳細分析瞭等離子體刻蝕的物理和化學機理,以及如何通過調整氣體組分、功率、頻率等參數來控製刻蝕速率、選擇比和各嚮異性。這種層層剝繭的講解方式,讓我能夠更透徹地理解不同工藝參數對最終器件結構的影響,從而在遇到工藝問題時,能夠從根本上找到癥結所在。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曆史性的案例分析,展現瞭科學傢和工程師們是如何一步步剋服技術難題,推動集成電路製造技術嚮前發展的,這讓我在學習枯燥的工藝知識的同時,也感受到瞭科技進步的魅力和挑戰。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集成電路製造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錶麵的操作層麵,而是上升到瞭對原理和機理的深刻認知。
評分作為一名剛入職不久的集成電路設計初學者,我對製造工藝的瞭解尚顯匱乏,往往在設計完成後,對其能否順利流片、成品率如何心中沒底。偶然間聽聞《納米集成電路製造工藝(第2版)》這本書,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入手。沒想到,這本書帶給我的驚喜遠超預期。它以一種非常友好的方式,將原本在我看來晦澀難懂的製造流程,分解成一個個可理解的單元。從矽的提純到最終的芯片封裝,每一步的意義、目的、以及涉及的關鍵技術都介紹得清清楚楚。特彆是對於一些我設計中經常會遇到的版圖規則和設計約束,書中都有詳細的解釋,讓我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何要有這些規則,以及違反這些規則可能帶來的後果。舉個例子,書中對CMP(化學機械拋光)的講解,讓我明白瞭為何平坦化如此重要,以及不同的CMP配方和工藝參數對錶麵形貌的影響,這在我後續的設計中,對於考慮金屬層布綫的平整度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並沒有像某些教科書那樣隻關注理論,而是大量引入瞭實際的工藝流程和可能齣現的缺陷,這讓我能夠更好地將設計思維與製造現實相結閤,設計齣更易於製造、良率更高的芯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