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书名:石黑一雄作品5册
定价:179
ISBN:
作者:[英]石黑一雄
出版时间:2011年
装帧:精装
开本:小32开
目录
《浮世画家》
《远山淡影》
《小夜曲》
《被掩埋的巨人》
《无可慰藉》
内容简介
《浮世画家》曾获“惠特布莱德文学奖”,是石黒一雄早期的一部名作。战后日本 废待兴,人们积极投身于重建未来中,画家小野看似闲云野鹤的晚年生活却潜伏着一股心灵暗流。为了给小女顺利出嫁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他开始重访故友,重温往事,让记忆回到日本帝国主义统治的那段时期。他频频遭遇与青年一代在思想、世界观上的矛盾和冲突,对曾经笃信和引以为豪的信念与业绩产生了困惑和犹疑,在正视与反思、肯定与否认间备受煎熬。作品以浮世绘般的手法将人物与情节一一串联起来,不见硝烟地把战争、军国主义思潮对普通人、对艺术家人性的摧残委婉展现出来。
《被掩埋的巨人》讲述公元六世纪的英格兰,本土不列颠人与撒克逊入侵者之间的战争似乎已走到了终点——和平降临了这片土地,两个族群比邻而居,相安无事地共同生活了数十年。但与此同时,一片奇怪的“遗忘之雾”充盈着英格兰的山谷,吞噬着村民们的记忆,使他们的生活好似一场毫无意义的白日梦。一对年迈的不列颠夫妇想要赶在记忆完全丧失前找到此刻依稀停留在脑海中的儿子,于是匆匆踏上了一段艰辛的旅程。他们渴望让迷雾散去,渴望重拾两人相伴一生的恩爱回忆——但这片静谧的雾霭掩盖的却是一个黑暗血腥的过去,那是一个在数十年前被不列颠人的亚瑟王用违背理想的手段掩埋的巨人。一个神秘的撒克逊武士肩负使命来到这片看似平和的山谷,他那谦逊的外表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秘而不宣的动机?他的使命带给这个国度将是宽恕的橄榄枝还是复仇的剑与火?而亚瑟王*后的骑士高文则决心用生命守护国王的遗产,因为守护它就就意味着守护*后的和平。记忆与宽恕,复仇与和平,四人的命运不可避免地交织在了一处,而结局只有一个。
《远山淡影》是石黑一雄技惊文坛的处女作,一部问世30年仍在不断重印的名作。小说通过一个移居英国的日本寡妇对故土、故人的回忆,讲述了战后长崎一对饱受磨难的母女渴望安定与新生,却始终走不出战乱带来的阴影与心魔,*终以母女成功移民,而女儿自尽作为悲情结局。作品构思奇特,叙述者通篇的回忆是模糊而可疑的,直至全书终,叙述者才忘记了伪装,读者也证实了猜想:叙述者是利用回忆做掩护,编织了一个他人的故事,企图通过他人的面具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减轻罪恶感。
《小夜曲》是石黑一雄的*部短篇集,全书以音乐为线索,由五个看似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故事组成。故事的主要人物都同音乐情牵相关:郁郁不得志的餐厅乐手,风光不再的过气歌星,孤芳自赏的大提琴手,为求成功被迫整容的萨克斯手等等,多是对音乐一往情深,对生活却满腹牢骚。情节或荒诞不经,或令人唏嘘,借音乐人生这个主题,表现了作者一贯的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反思: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命运的嘲弄,才华的折磨,以及庞大社会机器控制下被压抑的情感……
值得一提的是,《小夜曲》中大量出现的音乐家、歌手、歌名,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令人仿若置身于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的当红歌手和经典曲目之中;而音乐,恰是作者年轻时曾经涉足,并浸淫于其中,乃至立志从事的。
《无可慰藉》为“石黒一雄作品系列”第四种,秉承石黒一雄的一贯风格,外表清淡,内心强大。小说描写一位钢琴演奏家在一座谜样的城市里所经历的谜样的几天。他忽而是旁观者,忽而又被卷入其中,所见之人无不一往情深却又执迷不悟;所遇之事无不怪异荒诞,充满变数。在这座人心为怪诞的艺术价值观所左右的城市里,在努力寻找梦境出口,为这一切寻求解释的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自己正面临人生甚为严酷的一场演奏。
作者简介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日裔英国小说家,1954年生于日本长崎。1989年获得“布克奖”,与奈保尔、拉什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被英国皇室授勋为文学骑士,并获授法国艺术文学骑士勋章。
2017年,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为“石黑一雄的小说,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
石黑一雄文体以细腻优美著称,几乎每部小说都被提名或得奖,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八种语言。
虽然拥有日本和英国双重的文化背景,但石黑一雄却是极为少数的、不专以移民或是国族认同作为小说题材的亚裔作家之一。他致力于写出一本对于生活在任何一个文化背景之下的人们,都能够产生意义的小说。于是,石黑一雄的每一本小说几乎都在开创一个新的格局,横跨了欧洲的贵族文化、现代中国、日本,乃至于1990年代晚期的英国生物科技实验,而屡屡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惊喜。
........
我最近沉迷于那种需要不断停下来、反复咀嚼才能品出其后劲的小说,而这套书的文字风格,恰恰满足了我对“慢阅读”的渴望。石黑一雄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他似乎总是在用一种克制到近乎冷漠的笔触,描绘着人物内心翻涌的巨大情感波澜。读起来不像某些作家那样直白地将情绪倾泻而出,而是像透过一层厚厚的毛玻璃在窥视,你得自己去努力聚焦,去拼凑那些被省略的、未被挑明的关键信息。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精神上的按摩。我尤其欣赏他如何处理记忆的主题,那种关于身份认同的模糊性,关于“我究竟是谁,我来自何方”的追问,贯穿始终,让人读完合上书本后,脑子里仍然会回荡着那些未解的谜团。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在床头的“快餐文学”,而是需要你带着笔记本去细细研读,去标记那些让你眼前一亮的句子,去思索作者到底在暗示什么。
评分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偏爱那些能让我思考“时间”本质的小说,而石黑一雄无疑是这方面的大师。在他的世界里,时间往往是扭曲的、非线性的,过去从未真正过去,它像一个幽灵,随时准备着跳出来干扰现在。这种对时间感的老练掌控,让他的故事充满了宿命论的色彩,但又并非完全宿命,因为人物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试图“修补”或“重写”那个已经被过去标记的现实。我感受到的不是绝望,而是一种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理解和接纳。这种基调非常适合在一个安静的夜晚进行沉思。它强迫你停下来,审视自己对过往事件的态度,思考那些被时间风化的选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周遭事物的耐心和理解力都有所提升,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排毒”。这套书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故事欣赏,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存在于这个复杂世界的哲学指南。
评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石黑一雄的作品无疑是在探讨“现代性危机”与“后殖民创伤”等宏大主题,但他处理得极其巧妙,从不生硬说教。他总是选择一个非常个人化、非常私密的小切口来切入。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过于学术或沉重的议题,变得可触摸、可感悟。我记得在某一篇里,主角对一个遥远故土的模糊回忆,那种乡愁的表达是如此的含蓄而精准,让人联想到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处“失落的伊甸园”。这套全集的好处就在于,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创作主题和手法上的演变轨迹,从早期的那种带有明显哥特色彩的疏离感,到后期对社会结构和集体记忆的更深入挖掘。将它们并置阅读,就像是在跟随一位大师的思维旅程,观察他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那独一无二的文学宇宙的。
评分我发现,石黑一雄的笔下人物,往往都是生活在某种既定的、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社会结构中的个体。他们可能是一个在特殊机构中默默工作的“看护者”,也可能是一个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背负着沉重秘密的艺术家。这些人物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们做了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他们在那种令人窒息的规则下,如何坚守着自己微小而脆弱的人性光辉。比如,我读到某个故事里,主角为了维护一个“善意的谎言”或是一种集体默认的秩序,宁愿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种牺牲和克制,比任何激烈的反抗都更让人感到悲凉和震撼。每次读到这种关键转折点,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身处十字路口的局中人,必须在“坦白一切”和“保持沉默”之间做出抉择。这种对人性灰色地带的精妙捕捉,是很多当代小说家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爱不释手,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翻开扉页时油墨散发的淡淡香气,都透露着一种精心打磨的匠人精神。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略带复古和神秘感的色调,它仿佛在无声地预示着即将踏入的那个充满疏离、迷惘与深邃思考的世界。我通常是个很注重阅读体验的人,很多时候纸质书的触感和视觉享受是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这套书的字体排版处理得非常舒服,字间距和行距都恰到好处,即便是面对长篇的心理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剖析,眼睛也不会感到过于疲劳。更不用说,能将这位文学巨匠的作品集齐一整套,本身就是一种收藏的满足感。我记得拿到手的时候,特地找了个安静的下午,泡上一杯热茶,小心翼翼地摩挲着每一本书的脊背。这种仪式感,似乎是对作品本身的最高敬意。虽然内容深沉,但光是捧着它,就已经觉得周围的世界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文字的力量在缓缓渗透。这套书的纸张选择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过于光滑的反光纸,而是略带粗粝感的,这种质感与石黑一雄作品中那种“未被完全言说的过去”的氛围,形成了奇妙的共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