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的概念由林文采博士首先提出。作者认为,如同需要身体营养一样,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还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刚出生不久,有人无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自己*重要;接下来安全感使他能够独立;然后得到肯定、赞美、认同;到了六七岁有学习的模范。如果幼年时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他都会不断寻觅,并因此引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到曾经缺失的心理营养。在《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亲子教育课)(精)》中,作者林文采和伍娜的介绍了心理营养的概念,气质理论在不同气质孩子身上的应用,并从安全感、情绪管理、性格难题、行为偏差、社交与社会化、夫妻关系、妈妈的自我成长和支持、父亲养育、隔代养育、性教育、疑难表现、其他生活琐事12个方面回答了家长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正如身体的健康需要物质营养,     孩子心灵的成长与心理力量的强大必须获取足够 的心理营养。
        在成长的不同阶段,给足孩子恰当的心理营养, 也就给了他一生幸福的底层代码。
        由林文采、伍娜著的《心理营养(林文采博士的 亲子教育课)(精)》中,阐述了“心理营养”的理念 ,同时介绍了气质理论在亲子教育中的应用。结合“ 心理营养”的理念和气质理论,作者从12个方面全方 位回答了父母育儿中的常见问题。
        五大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此时此刻,我生 命中你十分重要;安全感;肯定、赞美、认同;学习 、认知、模范。
        生命中的“五朵金花”:爱的能力;独立自主; 联结;价值感;安全感。
        12个方面的问题:安全感 、情绪管理 、性格难 题 、行为偏差 、社交与社会化 、夫妻关系 、妈妈 的自我成长和支持 、父亲养育 、隔代养育 、性教 育、疑难表现 、其他生活琐事。
    
林文采:林文采博士:马来西亚籍华人,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美国临床辅导学博士。**亲子专家,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首席导师,中国NLP学院萨提亚首席专业导师。
        从事辅导25年,担任广播电台心理辅导节目主持人15年。目前在马来西亚、中国等地进行教学、辅导工作。林博士以美国心理学博士的功底学习萨提亚模式,是目前不可多得的理论架构与个案治疗并重的萨提亚导师。
        伍娜:自由撰稿人,长期为《父母**》《父母世界》《我和宝贝》《好主妇》《妈咪宝贝》《菁》等多家育儿杂志供稿。现供职于游戏力工作室。
上篇:基本理念
  1.五大心理营养,“喂”出健康孩子!
    **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第二个心理营养: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重要
    第三个心理营养:安全感
    第四个心理营养:肯定、赞美、认同
    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
  2.先天气质:认识孩子,因材施教
    为什么要学习“天生气质”?
    如何观察孩子的“天生气质”?
    怎样根据“天生气质”因材施教?
    乐天型孩子:*在乎关系,拥有人际交往的优势!
    忧郁型孩子:感受细腻深刻,天生**主义者!
    激进型孩子:勇猛执着,容易取得成就!
    冷静型孩子:小心谨慎、思维能力强!
3.生命的五朵金花
下篇:问题与解决方法
  1.安全感
  2.情绪管理
  3.性格难题
  4.行为偏差
  5.社交与社会化
  6.夫妻关系
  7.妈妈的自我成长和支持
  8.父亲养育
  9.隔代养育
  10.性教育
  11.疑难表现
  12.其他生活琐事
我尝试过用书里的某些方法去和我的青春期孩子沟通,效果立竿见影,这种体验简直让人热泪盈眶。尤其是关于“共情式倾听”的部分,我过去总是急于给出建议或辩解,让谈话很快变成一场口水仗。这本书提供的那种“暂停”和“确认感受”的技巧,简直是神助攻。它教会我,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解决方案”,而是一个能完全接纳他情绪的“空间”。我试着用书里说的那种语气和孩子对话,先不说对错,只是单纯地描述我听到的和感受到的情绪,奇迹发生了——孩子慢慢地平静下来,并且主动开始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技巧学习”,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连接的重建。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虽然学术性,但案例和分析却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这种反差让它的说服力大大增强。我感觉自己和孩子的关系,正在从“管理”模式转向“伙伴”模式,这种转变是无价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教育”这件事过度工具化或功利化。现在的育儿书,很多都像一本“如何高效培养学霸指南”,充斥着各种时间管理、学习技巧。但这本书完全避开了这些表面功夫,它关注的是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件事的内在动力。作者对于“自主性”的阐述,让我对过去那些爱唠叨、爱代劳的行为深感愧疚。我一直以为我是为了帮孩子减轻负担,但实际上,我剥夺了他们试错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这种“放手”的艺术,光靠看一篇文章是学不会的,它需要你对孩子内在成长的信任感。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做父母的,有多少的“不安全感”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控制孩子,而是在教你如何管理自己的恐惧,当你不再恐惧时,孩子自然就会展现出他们惊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对单身人士或者还没有孩子的年轻人来说,也是极佳的自我成长读物。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有挑战性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让你在咖啡馆里轻松翻几页就觉得有所收获的“快餐读物”。它需要你沉下心来,最好是找一个完全不受打扰的时段,才能真正跟上作者的思路。我个人感觉,作者的知识体系构建得极其庞大而严谨,引用了很多跨学科的理论,这让整本书的论证过程显得非常有力量,但也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理解深度。我记得有一章节讲到“依恋模式”如何影响孩子未来的社交能力,那种从神经科学到发展心理学的结合,看得我一边做笔记一边反复琢磨。它不贩卖焦虑,但它会让你对自己的过去和现在有一个更深刻的审视。它更像是一本需要“消化”的书,而不是“读完”的书。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适合家长在经历了一些亲子冲突之后,带着困惑去阅读,这样你会发现,你原以为是孩子的问题,很多时候,其实是你自己需要先完成的“功课”。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完成了一场马拉松,虽然累,但精神上的富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天哪,这本书简直就是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一扇窗!我本来以为自己对育儿这件事还算有点心得,毕竟孩子都上小学了,谁家还没点经验呢?结果翻开这本厚厚的书,我才意识到,过去那些所谓的“经验”可能都只是在表面打转。它不像我读过的那些育儿书,上来就给你一堆条条框框,告诉你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怎么管,那个行为该如何纠正。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它在不动声色地解构你内心深处对亲子关系的那些固有预设。比如,它探讨了“情绪”这个东西,不是简单地说“你要控制孩子的情绪”,而是深入挖掘了孩子情绪背后的需求和未被满足的部分。读完第一部分,我简直像被点醒了一样,开始反思自己平时面对孩子哭闹时的那种不耐烦,到底是因为孩子真的在“无理取闹”,还是因为我的能量场本身就在排斥这种“失控”的状态。那种细腻的心理描写,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好像作者用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我们和孩子之间那些错位的交流模式。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现成的答案,而在于提供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让你自己去探索答案,这才是真正的赋能。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对“完美父母”这个概念的执念彻底瓦解了。过去总觉得,好父母就应该永远有耐心,永远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这本书让我明白,人无完人,父母身份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犯错、修正的过程。它非常坦诚地指出了父母角色中的“局限性”,并且提供了一条积极的出路,那就是“修复”。我们总是在教孩子如何道歉和弥补,但我们自己呢?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范式,让我们知道如何在不伤害亲子关系的前提下,真诚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与孩子共同成长。这种“带着缺陷去爱”的理念,比任何完美的育儿手册都更让人感到踏实和鼓舞。它让我放下了许多不必要的道德包袱,终于可以更放松、更真实地去面对我的孩子,也更温柔地对待我自己。这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内在疗愈之旅,带来的影响将是长远的,远超出了“育儿”这个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