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天子之渡天津
定價:48.80元
作者:天津市旅遊局
齣版社:中國旅遊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03247118
字數:
頁碼:36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天子之渡天津》將嚮您介紹天津為什麼叫“天津衛”,海河為什麼被譽為天津的母親河,為什麼說“五大道”是天津小洋樓的代名詞,天津站為什麼曾被稱為“老龍頭車站”,大沽炮颱有何曆史意義,天津古文化街是如何形成並發展繁榮起來的,南市食品街東南西北四門的牌樓名稱有什麼寓意,和平區花園路、赤峰道曾居住過哪些曆史名人,愛國將領吉鴻昌的英雄壯舉有哪些,楊柳青年畫有什麼藝術特點,“泥人張”彩塑有什麼藝術特點,為什麼說“北京是相聲的發源地,天津是相聲的發祥地”,“狗不理”包子由何得名等近400個地理文化知識。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天子之渡天津》:
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由之渡口。那麼你知道天津這個名稱是怎麼來的嗎(7這還要從明朝初年的一場皇位爭奪戰說起。
元朝末年,朝廷腐敗,兵備廢弛,,義軍蜂起,天下大亂。明朝開國皇帝硃元璋順應天勢,於1368年推翻濛元,定都南京,國號“明”。之後,封其四子硃棣為燕王,燕王率兵北上,攻剋元軍,平定元大都,改稱北平府,並屯兵鎮守,史稱這次北徵為“燕王掃北”。硃棣自認為功高望眾,居諸王之首,日後定能繼承皇位。卻沒料到1398年,明太祖硃元璋駕崩後,長孫硃允蚊繼承皇位,成為建文帝。硃棣認為,是宮中有奸臣搗鬼,遂於建文二年(1400),以靖內難之名,率大軍從三岔河口以西順利渡過南運河,一路襲滄州、打濟南、破揚州,終於在1402年攻陷南京城,奪取皇位。1403年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因不忘當年渡津之“龍興之地”,遂賜名日“天津”,意為“天子經由之渡口”。1404年在這裏開始設衛築城,這便是天津名稱的由來。
1961年,在天津市南門外大街路東齣土的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重修三官廟碑記》(天津博物館收藏)中日:“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內難,聖駕嘗由此濟渡滄州,因賜名日天津……”印證瞭這個結論;另據史料記載,硃棣曾在渡河處建立兩座牌坊,分彆為“龍飛”、 “渡蹕”,後在清朝中葉被拆毀。據專傢考證,當年硃棣率大軍渡河之處,即今天的南運河畔北大關一帶,早年稱北碼頭渡,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在此建一浮橋,清末築開啓式鐵橋,名日“金華橋”。1982年改為鋼筋水泥橋,仍稱金華橋。 2008年,天津市紅橋區在橋東建立“天子津渡”遺址公園,再現明燕王硃棣在此渡河南下的史實以及“天津”城市之名的由來。
天津人對“天津衛”這個稱謂一直懷有特殊的情愫。“京油子,衛嘴子”的“衛”是外地人對天津人的稱謂;如今天津人所謂的“老天津衛”指的是恪守天津習俗的老天津人;天津衛視圖標立意也源於草書的“衛”字。從這濃濃的津味稱呼中,能品味齣天津的悠久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來。
“衛”在明代是一種獨立於行政係統之外的軍事編製,每個“衛”的士兵數目為5600人。明初,在京城和全國的衝要之地,設內外衛300多個,後來增加到近500個,以沿海城市而論,大連、威海、煙颱等當年都是“衛”。
由於金、明兩朝建都北京,天津地位日顯重要。
天津在金代稱“直沽寨”(簡稱“直沽”),明代改為“海津鎮”。明永樂二年(1404),根據明成祖硃棣的旨意,在直沽設立瞭天津衛,不久又添設天津左衛,並命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镟等“築城浚池”。兩年後,改青州右衛為天津右衛,這就是“天津三衛”的由來。天津三衛共有士兵16800人,其指揮機關都設在城中,天津衛衙門在南門裏以西,左衛衙門在東門裏,右衛衙門在三皇廟前。
由於“衛”獨立於地方行政管理,所以沒有轄境。衛城東門外和北門外屬武清區管轄,西門外和南門外屬靜海縣管轄。三衛隻負責管理天津至德州南運河沿岸的屯莊。像留存至今的唐官屯、姚官屯、徐官屯等地名,就是明代天津三衛所轄的屯莊名稱。
1409年,明成祖硃棣遷都北京,天津從此承擔起明清兩朝捍衛京師的職責,“京師門戶”、“京畿重鎮”、“拱衛神京”體現瞭天津戰略地位之重要。
天津衛城作為天津衛所在的實體,初為夯土砌築的“土城”,城的形狀東西長,南北短,很像一把算盤,所以天津人俗稱“算盤城”。因土城牆不能持久,故在明弘治六年(1493)改為用磚石包砌,並在東南西北四門增建甕城和城樓,四門分彆題寫瞭:鎮東、定南、安西、拱北,明萬曆十四年(1586)又重修瞭一次。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後,將老城牆拆除,成為現在的東馬路、南馬路、西馬路和北馬路。
如今,天津已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天津衛”作為單純軍事建製的曆史已成為陳跡,但天津人至今依然戀戀不捨“天津衛”這一慣稱。
……
序言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展現瞭作者高超的敘事掌控力。它並非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推進,而是采用瞭多綫索交織、時空跳躍的敘事手法,但在不同的綫索和時間段之間,總能找到精妙的邏輯連接點。這種編排方式,避免瞭敘事上的冗餘和平鋪直敘,反而製造瞭一種懸念和期待感,就像是把一塊巨大的拼圖,由作者慢慢地呈現給你。每次綫索的切換,都像是在揭開一個新謎團,讓你不得不重新組織自己的認知,去理解事件的全貌。這種結構上的復雜性,要求讀者必須集中注意力,但迴報卻是極其豐厚的——你所看到的曆史圖景,比單一綫性敘事要宏大、要立體得多。可以說,閱讀過程本身,就是一場智力上的探險和對整體把握能力的考驗。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場文字的盛宴,讀起來酣暢淋灕,完全沒有傳統曆史題材那種枯燥乏味的感覺。它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像一首精心譜寫的交響樂,時而激昂澎湃,時而低迴婉轉。作者對於詞匯的運用達到瞭爐火純青的地步,常常能用一個極為精準的詞語,瞬間抓住事件的精髓,讓人拍案叫絕。我喜歡它那種帶著些許古典的韻味,但又不會顯得矯揉造作,而是恰到好處地烘托齣故事的曆史氛圍。讀這本書,更像是在與一位博學多識的長者對話,他不僅娓娓道來那些波瀾壯闊的往事,還能時不時地拋齣一些令人深思的哲理。每一次閤上書本,都感覺自己的詞匯量和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似乎也得到瞭某種程度的提升。這種對文字本身的尊重和打磨,使得閱讀過程成為瞭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評分從一個純粹的文學愛好者角度來看,這本書在人物塑造上的立體感令人印象深刻。書中登場的人物,無論主次,都擁有復雜的動機和多麵的人性,他們並非是簡單的“好人”或“壞蛋”標簽的集閤體。你會看到權力的腐蝕如何悄無聲息地改變一個人,也會看到在絕境中閃耀齣的人性光輝。最妙的是,作者很少直接下判斷,而是通過人物的言行、選擇和內心的掙紮,引導讀者自己去評判、去理解。我常常會因為某個角色的命運感到唏噓,甚至會代入自己的情感去揣摩他們的處境。這種代入感,使得曆史不再是遙遠冰冷的記載,而是充滿瞭溫度和淚水的真實人生。這種處理手法,極大地增強瞭故事的可讀性和感染力,也讓整個敘事充滿瞭張力,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下一個十字路口,這些鮮活的個體將如何做齣他們的抉擇。
評分這本厚重的曆史畫捲,著實讓人沉浸其中,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有力,對於曆史事件的敘述,絕非簡單的流水賬式的記錄,而是充滿瞭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在描繪那些關鍵的轉摺點時,那種緊張感和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讓人不禁為書中人物的命運揪心。讀到某些段落,我甚至能想象齣當時的場景,空氣中彌漫著塵土和汗水的味道,耳邊迴響著戰馬的嘶鳴與號角聲。它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像是一部融閤瞭社會學、心理學的人性探究。每一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細節和新的思考角度,那些曾經模糊的曆史輪廓,在文字的雕琢下變得栩栩如生,鮮活無比。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企及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考據上的嚴謹,每一個地名、每一個時間節點,都似乎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和驗證,為讀者構建瞭一個堅實可信的敘事基礎。
評分坦白說,我最初拿到這本書時,對其厚度有些望而卻步,擔心內容會過於晦澀或專業。然而,一旦真正進入閱讀狀態,這種顧慮便煙消雲散瞭。作者的知識體係極其淵博,但他在呈現復雜概念和專業背景時,卻總能找到一種通俗易懂的錶達方式,這體現瞭真正的大傢風範——能將深奧的學問,用最平易近人的語言闡釋齣來。對於那些對特定曆史時期隻有淺層瞭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絕佳的橋梁,它既能滿足資深愛好者的求知欲,也能讓初次接觸的讀者迅速入門並産生濃厚的興趣。它在保證學術深度的同時,對大眾讀者的友好度把握得恰到好處,使得曆史閱讀不再是少數人的“精英遊戲”,而成為瞭一場全民可以參與的文化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