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科技與方術
作者 李建珊, 賈向桐
出版社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ISBN 9789888489114
出版日期 2017年12月13日
語言版本 中文(繁)
頁數 276 頁
版次 第 1 版
裝幀 平裝
叢書/系列 中國文化廿四品
內容簡介
被科學視為巫術的中國古代數術文化,積累了中國人與大自然交往的經驗和手段,恰恰是古代科技的萌芽。我國傳統文化的很多精髓往往與數術、方技密不可分。中國人用天人合一作為理念指導,用陰陽五行分析物質關係,催生了發達的物質文明:中醫、陶瓷、製茶、絲綢及其他傳統手工藝至今仍是獨到的科技。本書介紹了中國古代數術(曆法、占卜、風水)和科技工藝(農業、手工業、建築等),通過這些介紹,讓讀者理解我國古代科技文明的基本種類、源流、內容和成就,以及蘊含其中的智慧。同時啟發我們反思現代科技面臨的倫理和生態困境。
作者介紹
李建珊,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曾任科技哲學教研室主任,編著有《科技文化的起源與發展》、《科學方法概覽》、《循環經濟的哲學思考》、《歐洲科技文化史論》等。
賈向桐,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著有《現代性與自然科學的理性邏輯》、《歷史主義、實用主義和理性主義》等。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它所激发出的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忍不住放下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并立刻想要去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去验证书中所描述的那些神奇的“方术”究竟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成功地在我的心头播下了一颗探索的种子,让我看到了知识的边界远比我想象的要广阔得多,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古老智慧,蕴含着令人惊叹的洞察力。这种由内而外驱动的学习热情,是任何强迫性阅读任务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探索知识的方法和热情。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被彻底颠覆的认知震撼。它绝不仅仅是对某个特定领域技术的简单介绍,而是像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古代文明运行逻辑的全新理解。我原以为古代的科技发展是零散且孤立的,但这本书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技术与思想交织的网络,清晰地展示了它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彼此成就。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现代”观念,并意识到许多基础性的思维框架,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更古老的时代。这种历史纵深感和全局观的建立,远超出了我对一本“科普读物”的初始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智慧演化史的史诗。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直击我心!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觉得它绝非等闲之作。封面的设计非常考究,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棒,阅读起来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排版布局更是体现了出版方的用心,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留白处理得当,让整个阅读体验充满了仪式感。尤其要提一下,这本书的装订工艺扎实可靠,翻阅起来毫不费力,感觉能长久珍藏。从外在的细节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对内容的那份敬畏与热爱,这种对书籍本身的重视,在现在的快餐文化时代里,简直是一股清流。每一页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这部作品的分量,光是看着它摆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空间都提升了一个层次。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成功地将晦涩难懂的古代科技概念,用一种近乎于讲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笔触细腻,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耐心和清晰度,仿佛有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耳边细细讲解,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其中的奥妙。整个阅读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古代智慧,在作者的笔下变得鲜活立体起来。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罗列,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探索精神。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其构建的世界观。
评分从内容组织和逻辑推进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作者对于章节的划分和知识点的循序渐进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时间线简单堆砌,而是围绕着一些核心的驱动力或主题进行深入挖掘,使得每个部分都能紧密地与前后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知识点是如何层层递进,不断深化的,丝毫不会感到突兀或混乱。这种精心的编排,体现了作者对信息架构的深刻理解,确保了知识的有效吸收和长期记忆。对于希望系统性掌握某一领域脉络的人来说,这种严谨的结构无疑是最大的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