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Tensorflow實戰google深度學習框架第2版鄭澤宇tensorflow教

正版 Tensorflow實戰google深度學習框架第2版鄭澤宇tensorflow教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澤宇梁博文顧思宇著 著
圖書標籤:
  • TensorFlow
  • 深度學習
  • 機器學習
  • Google
  • 實戰
  • 鄭澤宇
  • TensorFlow 2
  • 神經網絡
  • Python
  • 人工智能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恒久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30667
商品編碼:25462478859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2-01
頁數:364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Tensorflow實戰google深度學習框架第2版
定價 89.00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8年02月
開本 16
作者 鄭澤宇 梁博文 顧思宇 著
裝幀 平裝
頁數 364
字數
ISBN編碼 9787121330667


內容介紹

TensorFlow是榖歌2015年開源的主流深度學習框架,目前已得到廣泛應用。《TensorFlow:實戰Google深度學習框架(第2版)》為TensorFlow入門參考書,旨在幫助讀者以快速、有效的方式上手TensorFlow和深度學習。書中省略瞭煩瑣的數學模型推導,從實際應用問題齣發,通過具體的TensorFlow示例介紹如何使用深度學習解決實際問題。書中包含深度學習的入門知識和大量實踐經驗,是走進這個前沿、熱門的人工智能領域的優選參考書。

第2版將書中所有示例代碼從TensorFlow 0.9.0升級到瞭TensorFlow 1.4.0。在升級API的同時,第2版也補充瞭更多隻有TensorFlow 1.4.0纔支持的功能。另外,第2版還新增兩章分彆介紹TensorFlow高層封裝和深度學習在自然語言領域應用的內容。

《TensorFlow:實戰Google深度學習框架(第2版)》適用於想要使用深度學習或TensorFlow的數據科學傢、工程師,希望瞭解深度學習的大數據平颱工程師,對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感興趣的計算機相關從業人員及在校學生等。




作者介紹

鄭澤宇,2011年獲北京大學計算機學士學位,2013年獲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前榖歌高*工程師,現為纔雲科技(Caicloud.io)聯閤創始人、首*大數據科學傢。針對分布式TensorFlow上手難、管理難、監控難、上綫難等問題,帶領團隊成功開發國內成熟的分布式TensorFlow深度學習平颱,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

梁博文,榖歌工程師。2011年獲北京大學計算機學士學位,2013年獲哥倫比亞大學計算機碩士學位,同年加入榖歌翻譯組,參與並領導瞭多個項目,負責瞭3個語言的翻譯模型的研發工作,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麵有豐富經驗,在統計翻譯模型、神經網絡翻譯模型、語料數據清洗等方麵均有深入研究。



關聯推薦

√ 前榖歌專傢、現Tensorflow創業新貴,新版力邀現榖歌專傢加盟,共話新版核心技術與前沿案例。

√ 本書前版作為業界首著伴隨Tensorflow火遍全球,旨在麵嚮生産|商業場景,徹底貫通原理|實踐。

√ 深入原理|走訪主創|結閤真實項目,AI、ML團隊爭相贊譽力薦,與Tensorflow一道成為事實標準。

√ 代碼全麵升級為1.4+版,重點關注新版功能,增設專題論述TF高層封裝和深度學習自然語言應用。


終於等到這本TensorFlow技術書的升級。這本書和其他介紹技術框架的書不太一樣,它從深度學習簡介開始,一點一點深入到TensorFlow的使用,同時把算法和框架的使用結閤起來,讓讀者在瞭解框架的同時,還能夠更深入地瞭解深度學習算法的原理。示例代碼注釋詳盡,語言風格通俗易懂,算法介紹由淺入深,可謂是難得的好書。

——馮博 TalkingData 數據科學傢

本書由淺入深,介紹瞭TensorFlow在典型場景中的應用實踐,提供分布式訓練等大量實例,是TensorFlow開發*和深度學習愛好者的優選參考資料。

——陳迪豪 第四範式先知平颱架構師

Google的每一次技術發布,都會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TensorFlow從開源到現在,已經吸引瞭眾多開發*、機器學習愛好者、科研和企業用戶貢獻代碼,新功能如雨後春筍般齣現,迭代周期之短,響應速度之快,業界少有。其獨特的張量(Tensor)和圖(Graph)構建算法模型的方式讓人耳目一新,給模型設計者更大的自由度。TensorFlow的入門學習資源也琳琅滿目,讓人無從選擇,《TensorFlow:實戰Google深度學習框架(第2版)》這本書,從基本概念到完整模型,從抽象理論到工程實現,涵蓋瞭圖像、文本領域的常用方法,以及可視化和分布式計算等高*主題,相信開捲之後大有裨益,助力開發*完成産品級應用落地。

——趙永科 阿裏雲資深研發工程師

Google的深度學習開源方案TensorFlow近年來在人工智能領域被廣泛使用並大放異彩。本書不僅對深度神經網絡的底層技術做瞭講解,還提供瞭TensorFlow在圖像處理、語義理解、性能加速、數據可視化等方麵的實戰案例,濃縮瞭大量開發知識和實踐經驗,是一本非常有參考價值的TensorFlow中文著作。

陳運文 達觀數據董事長兼CEO

TensorFlow作為主流的深度學習框架,已經被積極地應用於各類商業産品中,成為機器學習工程師必須瞭解的知識。本書不僅介紹瞭深度學習的發展及應用,還提供瞭環境搭建教程及實際問題的解決技巧。本書避免瞭晦澀數學公式所帶來的負擔,通俗易懂。建議想要入門並瞭解深度學習理論和應用的朋友們閱讀!

——趙越 普華永道高*數據科學傢

本書作者以美國知名大學讀研的學識、Google全職算法專傢的經驗,從0到1係統地講解瞭深度學習以及非常受歡迎的深度學習框架TensorFlow的相關知識,提供瞭多種場景的應用實例,是深度學習應用領域的代錶性作品。

——嚮光 北京數問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CEO,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計算機博士


這是一本關於TensorFlow實戰的書,通俗易懂,深入淺齣,強烈建議大傢持捲品讀!

——唐建 濛特利爾大學深度學習算法中心助理教授




目錄

第1章 深度學習簡介

1.1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

1.2 深度學習的發展曆程

1.3 深度學習的應用

1.3.1 計算機視覺

1.3.2 語音識彆

1.3.3 自然語言處理

1.3.4 人機博弈

1.4 深度學習工具介紹和對比

小結

第2章 TensorFlow環境搭建

2.1 TensorFlow的主要依賴包

2.1.1 Protocol Buffer

2.1.2 Bazel

2.2 TensorFlow安裝

2.2.1 使用Docker安裝

2.2.2 使用pip安裝

2.2.3 從源代碼編譯安裝

2.3 TensorFlow測試樣例

小結

第3章 TensorFlow入門

3.1 TensorFlow計算模型——計算圖

3.1.1 計算圖的概念

3.1.2 計算圖的使用

3.2 TensorFlow數據模型——張量

3.2.1 張量的概念

3.2.2 張量的使用

3.3 TensorFlow運行模型——會話

3.4 TensorFlow實現神經網絡

3.4.1 TensorFlow遊樂場及神經網絡簡介

3.4.2 前嚮傳播算法簡介

3.4.3 神經網絡參數與TensorFlow變量

3.4.4 通過TensorFlow訓練神經網絡模型

3.4.5 完整神經網絡樣例程序

小結

第4章 深層神經網絡

4.1 深度學習與深層神經網絡

4.1.1 綫性模型的局限性

4.1.2 激活函數實現去綫性化

4.1.3 多層網絡解決異或運算

4.2 損失函數定義

4.2.1 經*損失函數

4.2.2 自定義損失函數

4.3 神經網絡優化算法

4.4 神經網絡進一步優化

4.4.1 學習率的設置

4.4.2 過擬閤問題

4.4.3 滑動平均模型

小結

第5章 MNIST數字識彆問題

5.1 MNIST數據處理

5.2 神經網絡模型訓練及不同模型結果對比

5.2.1 TensorFlow訓練神經網絡

5.2.2 使用驗證數據集判斷模型效果

5.2.3 不同模型效果比較

5.3 變量管理

5.4 TensorFlow模型持久化

5.4.1 持久化代碼實現

5.4.2 持久化原理及數據格式

5.5 TensorFlow*佳實踐樣例程序

小結

第6章 圖像識彆與捲積神經網絡

6.1 圖像識彆問題簡介及經*數據集

6.2 捲積神經網絡簡介

6.3 捲積神經網絡常用結構

6.3.1 捲積層

6.3.2 池化層

6.4 經*捲積網絡模型

6.4.1 LeNet-5模型

6.4.2 Inception-v3模型

6.5 捲積神經網絡遷移學習

6.5.1 遷移學習介紹

6.5.2 TensorFlow實現遷移學習

小結

第7章 圖像數據處理

7.1 TFRecord輸入數據格式

7.1.1 TFRecord格式介紹

7.1.2 TFRecord樣例程序

7.2 圖像數據處理

7.2.1 TensorFlow圖像處理函數

7.2.2 圖像預處理完整樣例

7.3 多綫程輸入數據處理框架

7.3.1 隊列與多綫程

7.3.2 輸入文件隊列

7.3.3 組閤訓練數據(batching)

7.3.4 輸入數據處理框架

7.4 數據集(Dataset)

7.4.1 數據集的基本使用方法

7.4.2 數據集的高層操作

小結

第8章 循環神經網絡

8.1 循環神經網絡簡介

8.2 長短時記憶網絡(LSTM)結構

8.3 循環神經網絡的變種

8.3.1 雙嚮循環神經網絡和深層循環神經網絡

8.3.2 循環神經網絡的dropout

8.4 循環神經網絡樣例應用

小結

第9章 自然語言處理

9.1 語言模型的背景知識

9.1.1 語言模型簡介

9.1.2 語言模型的評價方法

9.2 神經語言模型

9.2.1 PTB數據集的預處理

9.2.2 PTB數據的batching方法

9.2.3 基於循環神經網絡的神經語言模型

9.3 神經網絡機器翻譯

9.3.1 機器翻譯背景與Seq2Seq模型介紹

9.3.2 機器翻譯文本數據的預處理

9.3.3 Seq2Seq模型的代碼實現

9.3.4 注意力機製

小結

第10章 TensorFlow高層封裝

10.1 TensorFlow高層封裝總覽

10.2 Keras介紹

10.2.1 Keras基本用法

10.2.2 Keras高*用法

10.3 Estimator介紹

10.3.1 Estimator基本用法

10.3.2 Estimator自定義模型

10.3.3 使用數據集(Dataset)作為Estimator輸入

小結

第11章 TensorBoard可視化

11.1 TensorBoard簡介

11.2 TensorFlow計算圖可視化

11.2.1 命名空間與TensorBoard圖上節點

11.2.2 節點信息

11.3 監控指標可視化

11.4 高維嚮量可視化

小結

第12章 TensorFlow計算加速

12.1 TensorFlow使用GPU

12.2 深度學習訓練並行模式

12.3 多GPU並行

12.4 分布式TensorFlow

12.4.1 分布式TensorFlow原理

12.4.2 分布式TensorFlow模型訓練

小結



在綫試讀

推 薦 序 1

“互聯網+”的大潮催生瞭諸如“互聯網+外賣”、“互聯網+打車”、“互聯網+傢政”等眾多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創業佳話。而當“互聯網+”已被寫入教科書並成為傳統行業都在積極踐行的發展道路時,過去一年科技界的聚光燈卻被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所創造的一個個奇跡所占據。從AlphaGo肆虐圍棋界,到人工智能創業大軍的崛起,都預示著我們即將步入“AI+”的時代:“AI+教育”、“AI+媒體”、“AI+醫學”、“AI+配送”、“AI+農業”,等等,將會層齣不窮。

AI在近期的爆發離不開數據“質”和“量”的提升,離不開高性能計算平颱的發展,更離不開算法的進步,而深度學習則成為瞭推動算法進步中的一個主力軍。TensorFlow作為榖歌開源的深度學習框架,包含瞭榖歌過去10年間對於人工智能的探索和成功的商業應用。榖歌的自動駕駛、搜索、購物、廣告、雲計算等産品,都無時無刻不在利用類似TensorFlow的深度學習算法將數據的價值*大化,從而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

TensorFlow作為一個開源框架,在極短時間內迅速圈粉並已成為github.com上耀眼的明星。然而,掌握深度學習需要較強的理論功底,用好TensorFlow又需要足夠的實踐和解析。開源項目和代碼本身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使用者的經驗和領域知識,以及如何將底層技術或工具采用*佳實踐和模式來解決現實問題。我與作者共事多年,瀏覽本書後深深體會到該作品是作者在榖歌多年分布式深度學習實踐經驗和其理論纔學的濃縮,也相信這本從入門到高*實踐的讀物能夠為每個讀者帶來一個精神盛宴,並幫助計算機技術從業者在各自的業務領域打開新的思路、插上新的翅膀。

張鑫

杭州纔雲科技有限公司聯閤創始人CEO、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博士

推 薦 序 2

深度學習帶來的技術革命波及甚廣,學術界同樣早已從中受益,將深度學習廣泛應用到各個學科領域。深度學習源自“古老”的神經網絡技術,既標誌著傳統神經網絡的捲土重來,也藉由AlphaGo碾壓人類圍棋一役,開啓瞭AI爆炸式發展的大幕。機器學習為人工智能指明道路,而深度學習則讓機器學習真正落地。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讓學生瞭解和跟上*新技術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而深度學習的重要性,從近來國內外互聯網巨擘對未來的展望中可見端倪——在深度學習照耀下的人工智能技術,毫無疑問是下一個時代的主角和支柱。

然而,目前深度學習的相關資料,尤其是像TensorFlow這種引*未來趨勢的新技術的學習資料,普遍存在明顯缺憾。

其一,中文資料非常少,而且信息零散、不成係統。這篇文章裏講一個算法,那個博客裏介紹一個應用,很難讓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全局的概念體係。

其二,已有的深度學習資料大多偏重理論,對概率、統計等數學功底有很高的要求,不易激發學生的興趣。

而這些現存問題,也正是我對澤宇這部著作寄予厚望的原因——這是一本非常適閤高校學生走近深度學習的入門讀物。因為它從實際問題齣發,可以激發讀者的興趣,讓讀者可以快速而直觀地享受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同時,此書理論與實踐並重,既介紹瞭深度學習的基本概念,為更加深入地研究深度學習奠定基礎;又給齣瞭具體的TensorFlow樣例代碼,讓讀者可以將學習成果直接運用到實踐中。

我非常相信也衷心希望,有誌參與深度學習未來大潮的莘莘學子,能憑藉此書更快速、更紮實地開啓深度學習之旅,並通過TensorFlow來實現深度學習常用算法,從而登堂入室,*終成為AI的真正駕馭者。

張銘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


《機器學習從零開始:原理、算法與實戰》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機器學習初學者提供一條清晰、係統且易於理解的學習路徑,從最基礎的概念齣發,逐步深入到核心算法的原理、數學推導以及實際應用。我們不依賴於任何特定的深度學習框架,而是專注於理解機器學習的本質,幫助讀者建立紮實的理論基礎,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一部分:機器學習的基石 1. 什麼是機器學習? 定義與發展曆程:清晰闡述機器學習的定義,它如何從統計學、人工智能和計算機科學中演變而來,以及其在當今科技浪潮中的重要地位。 核心思想:引入“從數據中學習”的核心概念,解釋機器學習與傳統編程的區彆。 應用領域概覽:廣泛介紹機器學習在圖像識彆、自然語言處理、推薦係統、醫療診斷、金融風控等各個領域的實際應用,激發讀者的學習興趣。 2. 數據:機器學習的燃料 數據類型:深入解析不同類型的數據,包括數值型(離散、連續)、類彆型(標稱、有序)以及文本、圖像、音頻等非結構化數據,並說明其特點。 數據預處理:講解為何需要數據預處理,以及常見的數據清洗技術,如缺失值處理(刪除、填充、插值)、異常值檢測與處理、重復數據刪除等。 特徵工程:這是決定模型性能的關鍵環節。我們將詳細介紹特徵的創建、選擇與轉換。 特徵創建: 多項式特徵:如何通過組閤現有特徵來生成新的、更具錶現力的特徵。 交互特徵:理解特徵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目標變量。 領域特定特徵:結閤具體業務場景,挖掘有價值的特徵。 特徵選擇: 過濾法(Filter Methods):基於統計學指標(如相關係數、互信息、卡方檢驗)獨立於模型選擇特徵。 包裹法(Wrapper Methods):以模型性能為評估標準,通過搜索特徵子集來選擇特徵(如前嚮選擇、後嚮刪除)。 嵌入法(Embedded Methods):在模型訓練過程中同時進行特徵選擇(如L1正則化)。 特徵縮放(Feature Scaling): 標準化(Standardization):將數據轉換為均值為0,標準差為1的分布。 歸一化(Normalization):將數據縮放到[0, 1]或[-1, 1]的區間。 理解不同縮放方法適用的場景。 數據劃分:講解訓練集、驗證集和測試集的劃分原則與重要性,確保模型評估的公正性。 3. 模型評估:衡量模型的優劣 預測任務的評估指標: 分類問題:準確率(Accuracy)、精確率(Precision)、召迴率(Recall)、F1分數(F1-Score)、ROC麯綫(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與AUC(Area Under the Curve)、混淆矩陣(Confusion Matrix)。 迴歸問題:均方誤差(MSE)、均方根誤差(RMSE)、平均絕對誤差(MAE)、決定係數(R-squared)。 交叉驗證(Cross-Validation):解釋k摺交叉驗證(k-Fold Cross-Validation)等方法,用於更可靠地評估模型性能,減少過擬閤風險。 4. 欠擬閤與過擬閤:模型訓練的兩大挑戰 概念解析:深入理解欠擬閤(模型在訓練集和測試集上錶現均不佳)和過擬閤(模型在訓練集上錶現好,在測試集上錶現差)的含義。 原因分析:探討導緻欠擬閤和過擬閤的常見原因,如模型復雜度不匹配、數據量不足、特徵工程不當等。 應對策略: 對抗過擬閤: 增加訓練數據。 簡化模型。 特徵選擇。 正則化(L1, L2):詳細介紹正則化項如何懲罰模型復雜度。 Dropout(僅概念介紹,不深入實現細節)。 提前停止(Early Stopping)。 對抗欠擬閤: 增加模型復雜度。 增加特徵。 減少正則化強度。 第二部分:經典機器學習算法詳解 1. 綫性模型:機器學習的基石 綫性迴歸(Linear Regression): 模型假設:理解綫性模型的基本假設。 損失函數:最小二乘法(Least Squares)。 優化算法:梯度下降法(Gradient Descent)的原理、學習率的概念、批量梯度下降(Batch Gradient Descent)、隨機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SGD)與小批量梯度下降(Mini-batch Gradient Descent)的區彆與應用。 數學推導:推導最小二乘法的解析解(正規方程)。 邏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 從綫性迴歸到分類:引入Sigmoid函數,將輸齣映射到概率。 損失函數:交叉熵(Cross-Entropy Loss)。 優化算法:同樣使用梯度下降法。 在二分類和多分類問題中的應用。 2. 支持嚮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 間隔最大化:理解SVM的核心思想——找到最大間隔的超平麵。 軟間隔與硬間隔:處理綫性不可分數據。 核技巧(Kernel Trick): 核函數的概念:多項式核、徑嚮基函數核(RBF Kernel)等。 如何通過核函數將數據映射到高維空間,實現非綫性可分。 SVM的優缺點及適用場景。 3. 決策樹(Decision Tree): 模型結構:樹狀結構,節點錶示特徵,分支錶示決策,葉節點錶示預測結果。 構建過程: 信息增益(Information Gain)與ID3算法。 增益率(Gain Ratio)與C4.5算法。 基尼不純度(Gini Impurity)與CART(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s)算法。 剪枝(Pruning):解決過擬閤,提高泛化能力。 決策樹的優點、缺點及可解釋性。 4. 集成學習(Ensemble Learning): 集成思想:通過組閤多個弱學習器來構建一個強學習器。 Bagging(Bootstrap Aggregating): 隨機森林(Random Forest):基於決策樹的Bagging方法,引入隨機特徵選擇,進一步降低方差。 Boosting: AdaBoost(Adaptive Boosting):迭代地訓練弱學習器,並給予錯誤分類的樣本更高的權重。 Gradient Boosting(梯度提升):將Boosting的思想與梯度下降相結閤,逐次逼近損失函數的負梯度。 XGBoost(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與LightGBM(簡要介紹其特點和優勢,但不深入實現)。 5. K近鄰算法(K-Nearest Neighbors, KNN): 基本原理:基於“物以類聚”的原則,根據樣本的K個最近鄰的類彆進行預測。 距離度量:歐氏距離、曼哈頓距離等。 K值的選擇。 KNN的優缺點,在分類和迴歸問題中的應用。 第三部分:無監督學習 1. 聚類(Clustering): 無監督學習的定義與目標。 K-Means聚類: 算法流程:迭代地劃分數據點到簇中心,更新簇中心。 K值的選擇:肘部法則(Elbow Method)、輪廓係數(Silhouette Score)。 K-Means的優缺點。 層次聚類(Hierarchical Clustering): 凝聚型(Agglomerative)與分裂型(Divisive)。 樹狀圖(Dendrogram)的解釋。 2. 降維(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降維的目的:可視化、減少計算復雜度、去除冗餘信息。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核心思想:找到數據方差最大的方嚮(主成分)。 數學原理:協方差矩陣、特徵值與特徵嚮量。 PCA的步驟與應用。 第四部分:模型部署與進階思考 1. 模型部署基礎: 模型序列化:如何保存訓練好的模型以便後續使用(如Python的`pickle`模塊)。 模型推斷(Inference):如何使用訓練好的模型對新數據進行預測。 簡要介紹API構建(如Flask/FastAPI)以便提供模型服務。 2. 機器學習的倫理與挑戰: 數據隱私與安全。 算法的偏見(Bias)與公平性(Fairness)。 模型的可解釋性(Interpretability)與可信度(Trustworthiness)。 3. 持續學習與展望: 鼓勵讀者在掌握本書內容後,繼續探索更高級的主題,如深度學習(神經網絡、捲積神經網絡、循環神經網絡)、強化學習等。 強調機器學習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需要持續學習和實踐。 本書特色: 理論與實踐並重: 深入講解算法背後的數學原理和直觀理解,同時提供清晰的僞代碼或Python實現思路,幫助讀者動手實踐。 框架無關: 專注於算法的普適性,不依賴於任何特定的深度學習框架,使讀者能夠理解不同框架下的實現基礎。 循序漸進: 從最基礎的概念開始,逐步引導讀者構建完整的機器學習知識體係。 注重理解: 強調“為什麼”和“如何”,而非簡單的“是什麼”,幫助讀者建立深刻的認知。 案例啓發: 通過適度的實例講解,展示算法的實際應用場景,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目標感。 無論您是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學生,還是希望轉行進入數據科學領域的從業者,亦或是對人工智能充滿好奇的愛好者,《機器學習從零開始:原理、算法與實戰》都將是您踏入機器學習世界的一本得力助手。我們將一起揭開機器學習神秘的麵紗,掌握驅動現代智能技術的核心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超齣瞭我的預期。一開始我以為它會像市麵上很多教材一樣,偏重於理論推導,但實際翻閱後發現,它完全是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嚮的。每個章節的案例都非常貼閤當前的工業界需求,無論是計算機視覺領域的圖像分類、目標檢測,還是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文本情感分析、機器翻譯,都有深入的講解和代碼實現。而且,作者給齣的代碼示例,不僅僅是簡單的運行,還附帶瞭詳細的解釋,告訴你每一行代碼的作用,以及背後的原理。我嘗試著跟著書中的代碼實踐瞭幾個小例子,發現效果非常顯著,而且能夠快速地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自己的項目中。這種“所學即所用”的學習體驗,是我一直追求的。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優化技巧和性能提升方麵,書中的方法都非常接地氣,能夠切實地幫助開發者提升模型的效率和準確性。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整體呈現方式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封麵的設計已經很有吸引力,內頁的排版更是精良。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也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書中對代碼的呈現方式做得非常齣色,使用瞭清晰的語法高亮,讓代碼塊一目瞭然,便於識彆關鍵部分。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代碼示例中加入瞭大量的注釋,詳細地解釋瞭每一步操作的邏輯和目的,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簡直是福音。而且,書中的圖錶也設計得非常直觀,能夠有效地幫助讀者理解一些復雜的概念和模型結構。我個人比較注重書籍的整體閱讀體驗,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從封麵到內頁,再到內容的編排和講解方式,都體現瞭作者的用心和專業。我相信,這本書能夠真正幫助到想要深入學習TensorFlow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太吸引人瞭,那種深邃的藍色背景,加上醒目的橙色字體,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散發齣的專業氣息。我之前就聽說過TensorFlow的大名,但一直苦於沒有一本真正係統、實用的入門書籍,看瞭這本書的目錄和前麵幾個章節的介紹,感覺它非常契閤我的需求。特彆是它強調“實戰”的理念,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對於像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光看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動手去實踐纔能真正掌握。書中提到的案例覆蓋瞭圖像識彆、自然語言處理等熱門領域,這些都是我一直非常感興趣的方嚮。看到作者是鄭澤宇,我更是信心十足,畢竟“Google深度學習框架”這個名號本身就代錶瞭權威性和前沿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跟隨作者的腳步,一步步解鎖深度學習的奧秘。從書中的排版來看,字體大小適中,代碼示例清晰易懂,即使是第一次接觸深度學習的讀者,也能相對輕鬆地跟隨。我想,這本書一定會成為我學習TensorFlow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且富有啓發性。作者在解釋復雜的深度學習概念時,常常會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讓我這種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也能迅速理解。比如,在講解神經網絡的層級結構時,他用瞭“信息加工流水綫”的比喻,瞬間就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瞭。而且,書中不僅僅是枯燥的代碼堆砌,還穿插瞭很多作者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它們的經驗之談,這些“乾貨”比單純的理論更有價值。讀起來感覺像是在和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在交流,他不僅告訴你“怎麼做”,更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這樣做可能有什麼潛在的問題”。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學習過程不再是痛苦的記憶,而是充滿樂趣的探索。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模型調參和性能優化的章節,這些都是我目前比較頭疼的地方,相信這本書能給我帶來新的思路和方法。

評分

我拿到這本《正版Tensorflow實戰google深度學習框架第2版》之後,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內容編排非常閤理。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循序漸進地引入到復雜的模型和算法,整個過程就像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峰,每一步都穩紮穩打,讓我這個半路齣傢的學習者感到毫不畏懼。書中的一些小技巧和注意事項,比如代碼優化的建議,以及在遇到常見問題時的排查思路,都寫得非常細緻。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模型部署的部分,這部分內容往往是很多教程會忽略的,但對於實際項目而言卻至關重要。它讓我看到瞭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閉環。另外,我注意到書中對於不同版本的TensorFlow也做瞭說明,這點非常人性化,能夠幫助讀者避免因為版本差異而産生的睏惑。整體而言,這本書給我一種“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的感覺,作者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充分考慮到瞭讀者的學習麯綫,這一點做得非常齣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