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教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贡献 | ||
| 定价 | 128.00 | |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4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迈克尔·马修斯 |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13585729 | |
| 重量 | 574 | |
前言(2014)
前言(1994)
致谢(2014)
致谢(1994)
第壹章 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教育间的和谐关系
*二章 科学教育的启蒙传统
第三章 科学课程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第四章 课程与课堂中的科学史
第五章 科学与科学课堂中的哲学第六章 科学课堂中的历史与哲学——单摆运动
第七章 科学课堂中的历史与哲学——约瑟夫? 普里斯特利与光合作用的发现
第八章 建构主义与科学教育
第九章 科学哲学与科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第十章 科学、世界观和教育
第十一章 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学
第十二章 哲学和教师教育
读完这本书,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我们日常接触到的那些被视为“硬核”的自然科学知识,其背后竟隐藏着如此丰富的人文纠葛和认识论上的风暴。这本书没有像传统教材那样,将科学知识点线性排列,而是采取了一种溯源探究的姿态。它并没有直接给出“现在的理论就是最好的理论”的结论,而是通过对早期科学思想的梳理,特别是那些最终被淘汰的理论体系(例如关于以太的争论),展示了科学发现的非必然性和偶然性。这种对历史偶然性的强调,极大地消解了科学的“神圣光环”,使其更贴近人类活动的真实面貌。书中关于“科学革命”的章节处理得尤为精彩,作者没有采用单一的进步史观,而是引入了多重因果链条,将社会结构、宗教思潮乃至艺术思潮都纳入了考量范围。这使得我对“自然科学”的理解从一个封闭的知识体系,扩展到了与整个文明交织互渗的动态场域之中。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充满人性的、仍在演化的思想探索。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不像典型的学术专著那样冷峻,但其论证的严密性丝毫不打折扣,展现出一种罕见的知识的“温度”。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会不时引用一些科学家的私人书信或未发表的手稿片段,这些细节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场景的真实感。我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发现,并非总是一蹴而就的灵光乍现,更多的是充满了日常的琐碎、激烈的争吵和对同行压力的无奈应对。这种对“人”的关注,让“自然科学”的叙事变得立体和可亲近。对于那些觉得科学史过于枯燥、科学哲学过于抽象的读者,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通过关注科学思想如何在一个充满矛盾、既有理性又有情感的人类群体中生长、斗争和最终沉淀的过程,来理解自然科学的本质。它成功地将宏大的“科学知识的积累”转化为了具体而生动的“人类认识的挣扎史”。
评分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重塑了“理解”科学的方式。在我的印象中,“科技史”往往是关于发明时间表和人物传记的集合,而“科学哲学”则常常是关于逻辑实证主义或证伪主义的教条。但此书完全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作者似乎更专注于挖掘那些隐藏在科学实践背后的“潜规则”和“思维模式”。例如,书中对“模型”和“实在”关系的探讨,非常深刻地揭示了为什么某些理论在数学上完美无瑕,却可能因为不符合当时的某种社会或认知习惯而被排斥。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反思的乐趣。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当前接触的科学知识,是否也正处于某种“尚未被证伪”的强大惯性之中。这种批判性的、自我审视的阅读体验,是很多纯粹的科学通识读物所无法给予的。这本书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认知框架的局限性。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可以说是匠心独运,它巧妙地平衡了“史”的广度与“哲”的深度,避免了任何一方沦为另一方的注脚。我特别喜欢它处理科学概念的演变时所采用的“手术刀式”的精确性。例如,当讨论到量子力学的早期发展时,作者并没有一味沉溺于数学的奇妙,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去解析玻尔和爱因斯坦之间关于“实在性”的辩论,这种辩论的本质,正是经典物理学世界观的最后一次强力挣扎。这种对核心哲学冲突的聚焦,使得复杂的物理学概念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被牢牢固定在人类认识自身和宇宙的努力之上。整本书读下来,没有那种为了堆砌史实而堆砌史实的疲惫感,相反,每一次对历史事件的描述,都如同是为某个哲学论点找到了最强有力的例证。对于希望跨越纯粹技术层面,去探究“科学是如何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首要方式”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无可替代的。
评分这本厚重的著作,坦白说,初翻时着实让人有些望而生畏。我原本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接触多停留在零散的阅读和热门的科普读物上,对于如何将这两大领域系统地纳入对“自然科学”本身的理解中,心里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蓝图。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并非仅仅是在罗列历史事件或者晦涩的哲学思辨。相反,他构建了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叙事框架。比如,书中对伽利略时代物理学思想嬗变的剖析,不仅仅是关于望远镜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何为经验证据”这一哲学命题如何在实践中重塑了物理学的根基。这种将宏大的哲学思辨,紧密锚定于具体的科技发展里程碑之上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理解的深度。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对不同科学范式转换的敏锐捕捉,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张力,仿佛让我亲历了科学共同体内部观念剧烈摩擦的时代。它迫使我重新审视教科书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科学定律,去探究它们身后那段充满争议、反复试错的艰难历程。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刻、更具人文关怀的科学视角的窗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