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越器

秘色越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编 著
图书标签:
  • 秘色越器
  • 越窑
  • 瓷器
  • 宋代
  • 文物
  • 陶瓷
  • 艺术
  • 历史
  • 收藏
  • 中国陶瓷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教育考试专营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50833
商品编码:25564325662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秘色越器 作  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编著 定  价:268 出 版 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01日 页  数:183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1050833 秘色探秘沈岳明
后司岙窑址发掘收获郑建明
晚唐
1.八棱净瓶TN06W04⑤-1-6:6
2.八棱净瓶TN06W04⑤-1-2:30
3.八棱净瓶TN06W04⑤-1-5:14
4.八棱净瓶TN02W01③:4
5.八棱净瓶TN02W01③:2
6.净瓶TN06W04⑤-2-3:168
7.八棱净瓶TN06W04⑤-1-6:35
8.八棱净瓶TN06W04①:17
9.执壶TN04W04⑤-3-8:36
10.执壶TN02W04⑥-1-3:17
11.穿带壶TN06W04⑤-2-3:167
12.穿带壶TN06W04⑤-2-2:18
13.葫芦瓶TN04W04⑤-3-6:28
14.盆TN01W02③:3
15.钵TN02W04⑥-1-5:47
16.钵TN02W04⑥-1-6:38
17.钵TN06W04①:15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浙江慈溪上林湖为越窑的中心产区,其中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很主要窑场。2015-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不仅为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找到了产地,许多器物为抢先发售面世。沈岳明、郑建明主编的《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选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及窑具、装烧标本近200件,并选取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做比对,展示其近期新发掘和研究成果。
《秘色越器》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件特定的、名贵的青瓷器,也非详尽描摹某段历史时期越窑青瓷的生产工艺与变迁。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秘色”这一概念的深层探索,以及对“越器”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的别样解读。 “秘色”的流变与想象: “秘色”,一个充满神秘与传奇的词汇,它不仅仅是一种釉色,更是一种时代的记忆,一种帝王对极致审美的追求,一种匠人对材料与火候的极致掌控。本书将追溯“秘色”一词的源起,探讨它在历史文献中的不同表述,以及不同朝代对其理解的细微差异。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美丽传说,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秘色”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 它可能与唐代宫廷对珍宝的收藏与赏玩有关,与五代吴越国对最高工艺的追求紧密相连。然而,“秘色”是否仅仅局限于越窑?它是否存在于其他的窑口,或者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后世?本书将大胆地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尝试将“秘色”的边界适度拓展,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更为普遍的对“极致之美”的追求。这其中或许会触及到一些非越窑的作品,但它们将作为“秘色”概念的延伸与对照,而非主体。 我们还将深入探讨“秘色”的物质构成与烧造奥秘,但这不是一本技术手册。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历经千年依然令人惊叹的色泽,它们如何在素朴的泥土与火焰中诞生?又如何在漫长的时光流转中,依然保持着那份温润、内敛而又摄人心魄的光华。这其中可能涉及对釉料成分的推测,对窑炉结构的设想,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古人智慧的敬畏与对其匠心独运的想象。 “越器”的文化图景: “越器”,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不仅仅指代越窑烧制的瓷器。它是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江南水乡的温润灵秀,也蕴含着古代中国与外界交流的痕迹。本书将尝试跳出单纯的器物研究,去构建一个更为宏观的“越器”文化图景。 这幅图景中,有江南的水土滋养,有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有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甚至有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远扬。我们将探讨“越器”是如何融入不同社会阶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它们是如何从实用器皿,逐渐演变为艺术品,成为文人雅士案头清供,甚至成为外交馈赠的珍品。 “越器”的造型与纹饰,也将是我们审视的对象,但重点不在于对每一件器物的考证,而在于它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与文化观念。为何某些器形在特定时期盛行?它们又传递了怎样的审美取向?器身上的纹饰,除了装饰之外,是否还蕴含着更深层的象征意义?我们将尝试将器物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解读,去理解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生命轨迹。 此外,本书还将关注“越器”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它们是如何漂洋过海,成为异域文明中的一抹亮色?又如何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相互碰撞,激发新的创意?这些跨文化的交流,也是“越器”文化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秘色越器”:一个开放性的议题: 本书并非要给出“秘色越器”的终极答案,而是希望开启一场关于“秘色”与“越器”的持续对话。它是一次对过去的回望,一次对当下思考的启迪,更是一次对未来的想象。 我们相信,每一件器物,每一个词汇,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份情感,一种精神。通过对“秘色”的抽丝剥茧,对“越器”的文化延展,我们希望能够引发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何为美?何为匠心?何为文化?在快速变化的当下,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与传承那些历久弥新的精神遗产? 本书的写作,并非基于对某件具体器物的详细描绘,也非专注于对某一时期越窑生产的梳理。它更像是一篇关于“秘色”与“越器”的随笔,一次基于历史文献与考古发现的思考,一次对美学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能够以一种更为自由、更为开放的视角,去感受“秘色越器”的魅力,去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本书的阅读,或许无法让你成为鉴定专家,也无法让你立刻辨识出任何一件越窑青瓷。但我们期待,它能够点燃你对历史的好奇,激发你对美的感知,让你在面对一件古老的器物时,能够看到更深层的故事,感受到更丰沛的情感,理解那份穿越时空的、属于“秘色越器”的独特韵味。它是一次对过往的回溯,但更是一次对未来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秘色越器”这个书名,犹如一声低语,却充满了历史的回响,立刻勾起了我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浓厚兴趣。我始终相信,每一个器物都是一个故事的载体,而越窑青瓷,尤其是传说中的“秘色”,更是承载了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我曾多次在博物馆中徘徊,凝视着那些历经沧桑的青瓷碎片,想象着它们曾经的辉煌。然而,“秘色”究竟为何如此神秘,它的色彩又是怎样的独特,始终是我心中的一个谜团。因此,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便被深深吸引。我期待着这本书能为我揭示“秘色”背后的真相,从工艺、原料、烧制条件等方面深入剖析,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种独一无二的瓷器。这种期待,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眼前一亮,"秘色越器"。光是这四个字,就勾勒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意境,让人忍不住想要探寻其中蕴藏的故事。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越窑青瓷,那种温润如玉、色泽如翠的质感,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好奇心就被彻底点燃了。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穿越回那个辉煌的时代,亲眼目睹那些精美的越器是如何被匠人巧手制作出来的,它们的胎骨是怎样的细腻,釉色又是怎样在窑火中淬炼出那独一无二的秘色。我期待着书中能有详尽的图片,让我能近距离欣赏那些器物的曲线、纹饰,感受它们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图录式的展示,更能深入挖掘越器的历史文化背景,探讨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为何能被视为“秘色”。这种期待,就像面对一个尘封已久的宝盒,迫切想要打开,一探究竟。

评分

“秘色越器”这个名字,就像是一扇通往神秘国度的门,让我心生向往。我一直以来都对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承载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信息的器物。越窑青瓷,在我看来,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秘色”更是赋予了它一种独一无二的传奇色彩。我曾无数次在博物馆的展柜前驻足,试图从那些静默的青瓷中解读出它们的故事。然而,我总觉得,对于“秘色”的理解,还停留在模糊的层面。这本书的书名,恰恰戳中了我的痒点,让我期待着它能为我揭开“秘色”的面纱,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其背后的工艺、美学以及历史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尽地介绍越窑青瓷的起源、发展、巅峰和衰落,特别是对秘色瓷的形成、特点、鉴定以及流传进行深入的探讨。这种期待,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与那些古老的器物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秘色越器”这个书名,就像一个古老的咒语,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充满韵味的时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情有独钟,尤其是越窑青瓷,那种温润如玉的质感,清雅如翠的色泽,总能给我带来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感受。而“秘色”这个词,更是充满了神秘感,让我忍不住想要去探寻它背后的故事。我曾在书本和展览中,零星地接触过关于越窑青瓷的介绍,但总觉得不够系统和深入,尤其是在“秘色”的解读上,总感觉隔靴搔痒。因此,当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想要通过这本书,去更深入地了解越窑青瓷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秘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评分

当我在书架上看到“秘色越器”这个书名时,一股莫名的熟悉感和好奇心油然而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器物,特别是陶瓷,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总觉得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过去时代的温度和故事。越窑青瓷,尤其是被誉为“秘色”的那些,更是如同谜一样的存在,让人既向往又觉得难以触及。我总是在想,究竟是什么样的工艺,什么样的釉料,才能烧制出那种温润、内敛,却又带着一丝神秘光泽的色彩?这本书的书名,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份神秘的探求欲。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历史的尘埃,去探寻那些关于“秘色”的秘密,去了解它们是如何诞生,如何被珍藏,以及它们在中国陶瓷史上的独特地位。

评分

“秘色越器”,这四个字在我的脑海中激起了层层涟漪,勾勒出一种古朴而又典雅的意境。我始终认为,一件好的器物,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载体。而越窑青瓷,特别是那传说中的“秘色”,在我心中,早已升华为一种极致的美学象征。我曾多次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前,屏息凝视,试图从那些静默的器物中,感受它们穿越千年的生命力。然而,对于“秘色”的真正含义,对于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和工艺,我始终觉得窥探得不够深入。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这份神秘的探求欲,让我无比期待能够通过它,去揭开“秘色”的神秘面纱,去了解它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评分

“秘色越器”,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名字,瞬间就勾起了我对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浓厚兴趣。我始终认为,一件精美的器物,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更是时代精神的缩影,是工匠技艺的结晶,是历史文化的载体。越窑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秘色”更是为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充满了好奇。我曾多次在博物馆的陈列室里,近距离欣赏那些精美的越窑青瓷,但总觉得对于“秘色”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究“秘色”的奥秘,从原料、配方、烧制技术到审美特征,全方位地解析这种独一无二的青瓷,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它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秘色越器",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仿佛能听到古老窑炉中火焰跳动的声音,感受到工匠们专注的神情。我一直以来都对宋代以前的瓷器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越窑青瓷,尤其是传说中的“秘色瓷”,更是吸引着我,让我无数次在脑海中想象它的模样。我曾读过一些关于陶瓷史的书籍,但总是觉得意犹未尽,缺乏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因此,当我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将它带回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越窑青瓷,特别是秘色瓷方面的知识空白,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它们的发展演变,制作工艺,以及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实的文献资料,能够让我窥见那些埋藏在地下的珍贵遗迹,也能有精美的复原图,让我能“看到”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绝美器物。这种期待,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评分

“秘色越器”,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低语般的魔力,让我无法忽视。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陶瓷艺术情有独钟的人。越窑青瓷,以其温润如玉的质感和淡雅如翠的色泽,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秘色”,更是赋予了这种青瓷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和尊贵。我曾无数次想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究竟是怎样的匠心独运,才能烧制出如此绝美的器物?它们的故事又是怎样的跌宕起伏?这本书的书名,恰恰满足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让我迫切想要深入了解“秘色越器”的方方面面。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详实的史料考证,精美的图片展示,以及深刻的文化解读,让我能够真正走进那个充满魅力的青瓷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秘色越器",如同暗夜中的一点星光,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青瓷情有独钟,那温润的釉色,沉静的韵味,总能触动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宁静。而越窑青瓷,作为中国青瓷的代表之一,更是让我着迷。尤其是“秘色”这个词,更是充满了神秘感和诱惑力,让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我曾经阅读过一些关于陶瓷的书籍,但总觉得对于“秘色”的解读,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我渴望能够通过这本书,更清晰地了解“秘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釉色,它的烧制工艺又有着怎样的独到之处,以及它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带领我走进一座古老的窑址,亲眼目睹那些埋藏在泥土中的珍宝,感受历史的沉淀。这种期待,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渴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