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史大纲(上下册精装)
:230.00元
作者:钱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0590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史大纲》著于抗日战争时期,钱穆先生当时任教授,在战火纷飞中随辗转大半个中国。在云南昆明,钱穆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国通史的考证与写作之上。当时生活的窘困、物资的紧缺以及内忧外患的状况都使钱穆将对中国命运的思考贯穿于了全书始末。钱穆指出,研究中国历史的要务,在于能在国家民族内部自身求得其独特精神之所在。他希望作为抗战中流的精英分子能够从这样一部张扬士之人力的里汲取力量前行。
《国史大纲》出版之后,即被列为教育部大学用书,风行全国。它是在民族危亡时期,用以唤醒国魂、御敌救国的佳作,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厚之爱情。
内容提要
钱穆是我国的国学大师。其所著《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因用大学教科书体例写成,不得不力求简要,仅举大纳,删其琐节。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二十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理解中国历史上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根据。本书代表了他对中国通史的研究成果,与其专题史研究相得益彰、相互发明。通过本书,我们可以了解钱穆先生所提倡的史心与史识、智慧与功力至互动。
目录
作者介绍
钱穆(1895-1990),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字宾四。钱穆九岁入私塾,熟习中国的传统文献典籍。十三岁入常州府中学堂学习,1912年因家贫辍学,后自学。1913-1919年任小学教员。1923年后,曾在厦门、无锡、苏州等地任中学教员。1930年以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也曾任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迁居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任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至1964年退休为止,期间曾获得香港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名誉博士称号。1966年,钱穆移居台湾台北市,在“中国文化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任职,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钱穆是一位将其学术研究与对国家民族存亡的关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中国名士,其一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倾注了无限深厚之感情与关怀。举凡中国古代史学、文学、思想史、学术史、政治学、地理学、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他无不涉猎,成就斐然。其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他以其著述和崇高人格被景仰者们尊为“后一位国学大师”。
代表作有《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繫年》、《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史记地名考》、《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和《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关于官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总觉得那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的关键。这套《国史大纲》在这方面的内容,确实给了我不少惊喜。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某个朝代制度的简单介绍,而是将不同时期的制度变迁放在一个更大的历史框架下来考察。比如,在讲到汉代的察举制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将其与之前或之后的选官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其优缺点,以及它对后世制度的影响。这种比较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制度演进的逻辑和规律,理解为什么某些制度会产生,又为什么会消失或者被改良。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制度时,所引用的史料和学者的观点。他并不是单方面地宣扬自己的看法,而是呈现出一种开放的学术态度,让读者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解读和争议。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书中的内容更加信服。我尝试去思考,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古代,人们是如何建立起如此庞大而复杂的官僚体系的?又是什么样的社会需求促使了这些制度的产生和演变?这本书似乎都在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历史背后的深层原因。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科举制度的论述,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作者对它的产生、发展及其社会影响的分析,让我对这个制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边疆史一直感到非常好奇,总觉得那是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这套《国史大纲》在民族关系和边疆史方面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描述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描绘成对立和冲突,而是着重于分析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相互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时,不仅仅是聚焦于战争和征服,更是深入地分析了唐朝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对周边民族的影响,以及周边民族对唐朝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这种多元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我还注意到,作者在描述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治理时,也会关注到地理环境、民族特性以及中央王朝的政策等多种因素对边疆格局的影响。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中国边疆史的悠久和复杂。我一直在思考,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是如何在广阔的疆域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是什么样的智慧和策略,使得不同民族能够共存共荣?这本书似乎都在努力回答这些问题,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包容性,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
评分拿到这套《国史大纲》(上下册精装)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毕竟“大纲”二字,总让人联想到的是那种提纲挈领、脉络清晰的宏大叙事,尤其又是精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分量。翻开第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股淡淡的纸张香,混合着油墨的味道,瞬间就将我拉回了那个纸质阅读的黄金时代。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欣赏封面的设计,那种沉稳而又不失大气的设计风格,一看就知道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接着,我开始浏览目录,不得不说,目录的编排就足以看出作者在梳理中国历史脉络上的功力。从远古的传说时代,一步步走向近代的变革,每一个章节的标题都精准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特点。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的叙述上,似乎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尝试去挖掘事件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这一点非常吸引我,因为历史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更是理解。我开始想象,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取最关键的节点,又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片段串联成一条流畅而有说服力的历史长河。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清那些我一直模模糊糊的历史脉络,让我能够对中国的过去有一个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即使仅仅是浏览目录,也已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知识的厚重感和逻辑的严谨性,这对于一本历史著作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基石。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感受作者笔下的中国历史,去探寻那些波澜壮阔的变革,去理解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些关键性转折,比如朝代的更迭,以及重大政策的颁布,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感到好奇。这套《国史大纲》在处理这些关键性议题时,我觉得做得相当出色。作者在叙述朝代更迭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战争和权力斗争,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导致朝代灭亡的深层原因,以及新朝代建立后所采取的各项政策对社会产生的长期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秦朝的统一时,不仅仅是赞扬其功绩,更是深入地分析了秦朝严苛的法律、集权的统治以及其短暂的国祚,这些都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我还注意到,作者在描述重大政策的颁布时,也会关注到政策出台的背景、执行过程中的阻力以及其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产生的连锁反应。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一项政策在历史长河中的分量。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促成一个统一的帝国,又是什么样的智慧,能够维系一个王朝的传承?这本书似乎都在努力回答这些问题,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宏大,也看到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深邃。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发展脉络非常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源头,也是理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关键。这套《国史大纲》在文化方面的论述,给了我不少启发。作者在介绍诸子百家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他们的学说,而是深入地分析了不同学派的思想渊源、核心观点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广泛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儒家思想时,不仅仅将其视为一套僵化的道德规范,而是将其置于历史的语境中,分析了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它如何与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相融合。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儒家思想的生命力和适应性。我还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中国古代文化时,也会关注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以及这些交流如何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这种多元的视野,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一直在思考,在古代相对封闭的社会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文化是如何孕育出如此灿烂的光辉,又是什么样的精神内核,支撑着中华文明绵延至今?这本书似乎都在努力回答这些问题,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深度,也看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评分我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交流,尤其是与域外文明的互动,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套《国史大纲》在这方面的论述,可以说是非常详尽和引人入胜。作者在描述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其视为单向的输送,而是着重于分析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借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佛教传入中国时,不仅仅是描述其传播的过程,更是深入地分析了佛教如何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以及佛教对中国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我还注意到,作者在描述丝绸之路等国际交流通道时,不仅仅是关注贸易往来,更是强调了思想、技术、宗教等多元信息的传播和交流。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中国古代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我一直在思考,在古代相对有限的交通条件下,中国的文明是如何能够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如此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又是什么样的开放心态,使得中华文明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书似乎都在努力回答这些问题,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广度,也看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评分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我一直觉得存在着许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比如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以及抗日战争等,总觉得需要有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清晰解释的书籍。这套《国史大纲》在近现代史部分的梳理,我觉得做得相当不错。作者在叙述这些重大事件时,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更重要的是分析了这些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以及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辛亥革命时,不仅仅是聚焦于孙中山先生等革命领袖的活动,而是将其置于当时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分析了清朝的腐朽统治、西方思想的传入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场革命的复杂性和历史意义。我还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抗日战争时,不仅仅是强调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还分析了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格局乃至国际地位产生的长远影响。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这场战争的伟大和不易。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一个饱受内忧外患的民族,在危难之际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似乎都在努力回答这个问题,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曲折,也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很好奇,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而普通民众的生活又是怎样的。这套《国史大纲》在社会史方面的叙述,给了我不少启发。作者在描绘社会结构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官僚士大夫阶层的描述,而是着重于分析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作者分析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如何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这种变化对传统社会等级制度带来的冲击。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不仅仅是在看历史事件,更是在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我还注意到,作者在描述社会生活时,也会关注到家庭、婚姻、教育以及民间信仰等多个方面,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能够更生动地感受到古代社会的生活气息。我一直在思考,在古代相对封闭的社会条件下,中国的社会是如何维系稳定的,又是什么样的社会力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本书似乎都在努力回答这些问题,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看到了普通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作为一名对经济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一直很好奇,中国古代的经济是如何运作的,又是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影响了王朝的兴衰。这套《国史大纲》在经济方面的叙述,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某个时期的经济现象的描述,而是着重于分析经济政策背后的逻辑,以及这些政策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论述,作者详细分析了这一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以及它对中国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的长期影响。这种深入的分析,让我不仅仅是在看经济数据,更是在学习一种经济思维。我还注意到,作者在描述经济发展时,也会关注到技术进步、地理环境以及对外贸易等因素对经济格局的影响。这种多因素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复杂性。我一直在思考,在古代相对落后的技术条件下,中国的经济是如何维持运转,又是什么样的经济智慧,使得中华文明能够持续发展数千年?这本书似乎都在努力回答这些问题,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韧性,也看到了中国古代经济的独特之处。
评分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军事史略知一二的爱好者,我一直很好奇,为何中国古代能够孕育出如此辉煌的军事理论和战术,又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一次次地抵御外敌,甚至开疆拓土。这套《国史大纲》在军事方面的叙述,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在描述战争场面时,并没有过于煽情或者简单地堆砌数字,而是着重于对战役的战略意图、战术运用以及战争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淝水之战的论述,作者详细分析了前秦苻坚大军为何会惨败于少量的晋军之手,其中涉及到的心理因素、战场环境以及将领的指挥失误,都分析得鞭辟入里。这种深度的剖析,让我不仅仅是在看一场战役的经过,更是在学习一种军事智慧。我还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战争时,也会关注到战争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以及战争结束后社会经济的恢复情况。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战争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仅是权力的博弈,更是对社会资源和人类命运的巨大消耗与重塑。我一直在思考,古人是如何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制定出如此精妙的战术,又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他们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这本书似乎都在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也看到了人类在逆境中的智慧和坚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