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制电路板(PCB)设计技术与实践(第3版) | ||
| 定价 | 128.00 |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 版次 | 1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07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黄智伟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121315589 | |
| 重量 | ||
本书共15章,重点介绍了印制电路板(PCB)的焊盘、过孔、叠层、走线、接地、去耦合、电源电路、时钟电路、模拟电路、高速数字电路、模数混合电路、射频电路的PCB设计的基本知识、设计要求、方法和设计实例,以及PCB的散热设计、PCB的可制造性与可测试性设计、PCB的ESD防护设计等。 本书内容丰富,叙述详尽清晰,图文并茂,并通过大量的设计实例说明了PCB设计中的一些技巧与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工程性好,实用性强。
*1章 焊盘的设计 1
1.1 元器件在PCB上的安装形式 1
1.1.1 元器件的单面安装形式 1
1.1.2 元器件的双面安装形式 1
1.1.3 元器件之间的间距 2
1.1.4 元器件的布局形式 4
1.1.5 测试探针触点/通孔尺寸 8
1.1.6 Mark(基准点) 8
1.2 焊盘设计的一些基本要求 11
1.2.1 焊盘类型 11
1.2.2 焊盘尺寸 12
1.3 通孔插装元器件的焊盘设计 12
1.3.1 插装元器件的孔径 12
1.3.2 焊盘形式与尺寸 13
1.3.3 跨距 13
1.3.4 常用插装元器件的安装孔径和焊盘尺寸 14
1.4 SMD元器件的焊盘设计 15
1.4.1 片式电阻、片式电容、片式电感的焊盘设计 15
1.4.2 金属电极的元件焊盘设计 18
1.4.3 SOT 23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19
1.4.4 SOT-5 DCK/SOT-5 DBV(5/6引脚)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19
1.4.5 SOT89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0
1.4.6 SOD 123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1
1.4.7 SOT 143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1
1.4.8 SOIC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1
1.4.9 SSOIC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2
1.4.10 SOPIC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2
1.4.11 TSOP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3
1.4.12 CFP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4
1.4.13 SOJ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4
1.4.14 PQFP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5
1.4.15 SQFP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5
1.4.16 CQFP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6
1.4.17 PLCC(方形)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7
1.4.18 QSOP(SBQ)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7
1.4.19 QFG32/48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7
1.5 DIP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8
1.6 BGA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29
1.6.1 BGA封装简介 29
1.6.2 BGA表面焊盘的布局和尺寸 30
1.6.3 BGA过孔焊盘的布局和尺寸 33
1.6.4 BGA信号线间隙和走线宽度 34
1.6.5 BGA的PCB层数 35
1.6.6 ?BGA封装的布线方式和过孔 36
1.6.7 Xilinx公司推荐的BGA、CSP和CCGA封装的PCB焊盘设计规则 36
1.6.8 VFBGA焊盘设计 39
1.6.9 LFBGA 焊盘设计 40
1.7 UCSP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41
1.7.1 UCSP封装结构 42
1.7.2 UCSP焊盘结构的设计原则和PCB制造规范 42
1.7.3 UCSP和WCSP焊盘设计实例 44
1.8 DirectFET封装的器件焊盘设计 46
1.8.1 DirectFET封装技术简介 46
1.8.2 Sx系列外形器件的焊盘设计 47
1.8.3 Mx系列外形器件的焊盘设计 48
1.8.4 Lx系列外形器件的焊盘设计 48
*2章 过孔 50
2.1 过孔模型 50
2.1.1 过孔类型 50
2.1.2 过孔电容 50
2.1.3 过孔电感 51
2.1.4 过孔的电流模型 51
2.1.5 典型过孔的R、L、C参数 52
2.2 过孔焊盘与孔径的尺寸 52
2.2.1 过孔的尺寸 52
2.2.2 高密度互连盲孔的结构与尺寸 54
2.2.3 高密度互连复合通孔的结构与尺寸 56
2.2.4 高密度互连内核埋孔的结构与尺寸 57
2.3 过孔与焊盘图形的关系 58
2.3.1 过孔与SMT焊盘图形的关系 58
2.3.2 过孔到金手指的距离 59
2.4 微过孔 59
2.5 背钻 60
2.5.1 背钻技术简介 60
2.5.2 背钻设计规则 61
第3章 PCB的叠层设计 65
3.1 PCB叠层设计的一般原则 65
3.2 多层板工艺 67
3.2.1 层压多层板工艺 67
3.2.2 HDI印制板 68
3.2.3 BUM(积层法多层板)工艺 70
3.3 多层板的设计 71
3.3.1 4层板的设计 71
3.3.2 6层板的设计 72
3.3.3 8层板的设计 73
3.3.4 10层板的设计 74
3.4 利用PCB叠层设计抑制EMI辐射 76
3.4.1 PCB的辐射源 76
3.4.2 共模EMI的抑制 77
3.4.3 设计多电源层抑制EMI 78
3.4.4 利用拼接电容抑制EMI 78
3.4.5 利用边缘防护技术抑制EMI 81
3.4.6 利用内层电容抑制EMI 82
3.4.7 PCB叠层设计实例 83
3.5 PCB电源/地平面 85
3.5.1 PCB电源/地平面的功能和设计原则 85
3.5.2 PCB电源/地平面叠层和层序 86
3.5.3 PCB电源/地平面的叠层电容 90
3.5.4 PCB电源/地平面的层耦合 90
3.5.5 PCB电源/地平面的谐振 91
3.6 利用EBG结构降低PCB电源/地平面的EMI 92
3.6.1 EBG结构简介 92
3.6.2 EBG结构的电路模型 96
3.6.3 支撑介质对平面型EBG结构带隙特性的影响 98
3.6.4 利用EBG结构抑制SSN噪声 101
第4章 走线 103
4.1 寄生天线的电磁辐射干扰 103
4.1.1 电磁干扰源的类型 103
4.1.2 天线的辐射特性 103
4.1.3 寄生天线 106
4.2 PCB上走线间的串扰 107
4.2.1 互容 107
4.2.2 互感 108
4.2.3 拐点频率和互阻抗模型 110
4.2.4 串扰类型 111
4.2.5 减小PCB上串扰的一些措施 112
4.3 PCB传输线的拓扑结构 115
4.3.1 PCB传输线简介 115
4.3.2 微带线 115
4.3.3 埋入式微带线 116
4.3.4 单带状线 117
4.3.5 双带状线或非对称带状线 117
4.3.6 差分微带线和差分带状线 118
4.3.7 传输延时与介电常数?r的关系 119
4.3.8 PCB传输线设计与制作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19
4.4 低电压差分信号(LVDS)的布线 125
4.4.1 LVDS布线的一般原则 125
4.4.2 LVDS的PCB走线设计 127
4.4.3 LVDS的PCB过孔设计 131
4.5 PCB布线的一般原则 132
4.5.1 控制走线方向 132
4.5.2 检查走线的开环和闭环 132
4.5.3 控制走线的长度 133
4.5.4 控制走线分支的长度 134
4.5.5 拐角设计 134
4.5.6 差分对走线 135
4.5.7 控制PCB导线的阻抗和走线终端匹配 136
4.5.8 设计接地保护走线 136
4.5.9 防止走线谐振 137
4.5.10 布线的一些工艺要求 137
第5章 接地 141
5.1 地线的定义 141
5.2 地线阻抗引起的干扰 141
5.2.1 地线的阻抗 141
5.2.2 公共阻抗耦合干扰 147
5.3 地环路引起的干扰 148
5.3.1 地环路干扰 148
5.3.2 产生地环路电流的原因 149
5.4 接地的分类 150
5.4.1 安全接地 150
5.4.2 信号接地 150
5.4.3 电路接地 151
5.4.4 设备接地 152
5.4.5 系统接地 153
5.5 接地的方式 153
5.5.1 单点接地 153
5.5.2 多点接地 155
5.5.3 混合接地 156
5.5.4 悬浮接地 157
5.6 接地系统的设计原则 157
5.6.1 理想的接地要求 158
5.6.2 接地系统设计的一般规则 158
5.7 地线PCB布局的一些技巧 159
5.7.1 参考面 159
5.7.2 避免接地平面开槽 160
5.7.3 接地点的相互距离 162
5.7.4 地线网络 163
5.7.5 电源线和地线的栅格 164
5.7.6 电源线和地线的指状布局形式 166
5.7.7 zui小化环面积 167
5.7.8 按电路功能分割接地平面 169
5.7.9 局部接地平面 170
5.7.10 参考层的重叠 172
5.7.11 20H原则 173
第6章 去耦合 175
6.1 去耦滤波器电路的结构与特性 175
6.1.1 典型的RC和LC去耦滤波器电路结构 175
6.1.2 去耦滤波器电路的特性 177
6.2 RLC元件的射频特性 179
6.2.1 电阻(器)的射频特性 179
6.2.2 电容(器)的射频特性 179
6.2.3 电感(器)的射频特性 180
6.2.4 串联RLC电路的阻抗特性 181
6.2.5 并联RLC电路的阻抗特性 181
6.3 去耦电容器的PCB布局设计 182
6.3.1 去耦电容器的安装位置 182
6.3.2
当我拿到这本《印制电路板(PCB)设计技术与实践(第3版)PCB设计技巧 印制电路板制作教程 P》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它沉甸甸的分量,预示着内容的丰富程度。我是一名业余爱好者,平时喜欢捣鼓一些小发明,但每次涉及到PCB设计,总会遇到瓶颈,感觉知识体系不够完整。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PCB设计技巧”和“印制电路板制作教程”的字眼,直击我的痛点。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干货”,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那些能够直接应用于实践的技巧和窍门。比如,在处理高速信号时,如何进行阻抗匹配?在电源和地线的处理上,有哪些最佳实践可以避免噪声?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常用的PCB设计软件(如Altium Designer, Eagle, KiCad等)的操作指南,并结合实例讲解如何高效地完成设计?我期待这本书能解答我心中那些零散的疑问,并提供一套清晰、可操作的流程,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完成自己的PCB项目。
评分我是一位资深的电子爱好者,拥有多年的DIY经验,但对于PCB设计的理解,我总觉得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印制电路板(PCB)设计技术与实践(第3版)PCB设计技巧 印制电路板制作教程 P》这个标题,首先吸引我的是“实践”和“技巧”这两个词,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平时也阅读过一些相关的资料,但总觉得不够深入,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复杂的设计问题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第3版》的出现,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已经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和市场的检验,能够提供更成熟、更可靠的设计方法。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一些我平时遇到的难题,比如如何进行层叠设计,如何优化焊盘和过孔的参数,以及在高速电路设计中如何避免串扰和EMI问题。我更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不同类型PCB(例如电源板、射频板、数字板)的设计案例,并分析其设计思路和难点,这样能够帮助我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初次看到的时候,就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印制电路板(PCB)设计技术与实践(第3版)PCB设计技巧 印制电路板制作教程 P》,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了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进阶的完整学习路径。我是一名刚刚步入电子设计领域不久的学生,对于PCB设计,我既感到好奇又有些畏惧,深怕自己基础不牢,难以跟上学习的节奏。然而,这本书名中“实践”和“教程”这样的字眼,让我看到了希望,仿佛它能够成为我从理论知识走向实际操作的桥梁。特别是“第3版”,这通常意味着作者已经对内容进行了多次的更新和优化,很可能包含了最新的设计理念和行业标准,这对于我这种需要接触前沿知识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吸引力。我想象着,这本书一定能够帮助我系统地梳理PCB设计的整个流程,从原理图绘制,到元件库的建立,再到布局布线,乃至最后的Gerber文件生成。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案例分析和实际项目演示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将抽象的设计概念具象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PCB设计技巧。
评分我最近正在尝试学习一些嵌入式系统相关的知识,而PCB设计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我是一名编程爱好者,对于硬件部分相对陌生,所以《印制电路板(PCB)设计技术与实践(第3版)PCB设计技巧 印制电路板制作教程 P》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PCB设计技巧》和《印制电路板制作教程》的组合,听起来非常务实,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路径,从零开始掌握PCB设计的全过程。我对书中关于元件选型、原理图绘制、PCB布局、布线规则的讲解特别感兴趣。我希望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些我可能不太熟悉的专业术语,并且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步骤演示,最好能有一些简单的项目案例,让我能够边学边练,快速上手。
评分作为一名电子工程领域的在职工程师,我在工作中经常需要接触PCB设计,但说实话,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布局布线方面的技巧还有待提升。尤其是一些复杂电路板的设计,比如高密度互连(HDI)或者射频(RF)PCB,处理起来总是感觉力不从心。所以,《印制电路板(PCB)设计技术与实践(第3版)PCB设计技巧 印制电路板制作教程 P》这个书名,对我来说,极具吸引力。《第3版》的更新意味着它可能包含了当前最新的行业规范和设计方法,这一点我非常看重。我希望书中不仅能涵盖基础的设计流程,更能深入探讨一些高级的PCB设计理念,例如信号完整性(SI)和电源完整性(PI)的分析与优化,差分信号的布线技巧,以及如何根据实际的制板工艺来优化设计,以降低制板成本和提高良率。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经过验证的、能够显著提升设计质量的“黑科技”或者“小窍门”,那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