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 2本 | ||
| 定价 | 226.00 | |
| 出版社 | 北普音像 | |
| 版次 | ||
| 出版时间 | ||
| 开本 | ||
| 作者 | ||
| 装帧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YL13456 | |
YL13456
包邮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 2本
9787030541208定价:128元
9787030496218定价:98元
1章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技术发展综述
1.1电动汽车发展史
1.1.1电动汽车的一个黄金时代
1.1.2电动汽车的二个黄金时代
1.1.3电动汽车的三个黄金时代
1.2电动汽车Pack产品分类
1.2.1动力储能电池的分类
1.2.2动力电池系统的功能分类
1.2.3动力电池系统在整车的安装位置
1.3电动汽车Pack的关键技术
1.3.1系统集成技术
1.3.2电芯设计及选型
1.3.3结构设计技术
1.3.4电池包电子电气设计
1.3.5电池包热设计
1.3.6电池包安全设计
1.3.7电池包仿真分析技术
。。。。。。
1章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概述
1.1电气化驱动时代来临
1.2不断加码的政策支持
1.2.1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回顾
1.2.2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总结
1.3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之争
1.3.1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
1.3.2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
1.4动力电池中日韩三足鼎立
1.4.1锂电池产业花落中日韩
1.4.2动力电池的技术发展路线
1.4.3三足鼎立格局
1.5汽车安全事故猛于虎
主要参考文献
2章动力电池系统技术综览
2.1动力电池系统简述
2.1.1动力电池系统的作用
2.1.2动力电池系统的设计理念
2.1.3动力电池从单体到系统
2.1.4动力电池系统产品外形及安装位置
2.1.5动力电池系统的构成和相关技术
2.2动力电池技术介绍
2.2.1动力电池按材料体系分类及特点
2.2.2动力电芯封装形式和极片装配工艺
2.2.3电芯设计技术
2.3电池系统成组技术之一——热管理技术
2.3.1热管理的作用(电池系统的体温调节)
2.3.2热管理技术分类及特点
2.3.3当前热管理技术需求和发展趋势
2.4电池系统成组技术之二——结构设计技术
2.4.1动力电池系统结构的作用(电池系统的体格)
2.4.2模组结构技术
2.4.3箱体及结构技术
2.4.4紧固结构技术
。。。。。。
这套书的内容真的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关于电池材料科学和电化学原理的阐述,简直是为我这种对底层技术充满好奇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锂离子电池为什么能存储和释放能量感到好奇,《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这本书里的相关章节,用非常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了电解质、正负极材料以及隔膜在整个充放电过程中的作用。它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材料体系,比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NCM/NCA)等,并分析了它们各自在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以及安全性方面的优缺点。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新型电池技术,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的研究进展的介绍,虽然还处于研究阶段,但这些前沿技术的发展方向让我看到了未来电动汽车的更多可能性。同时,书中也触及了电池制造过程中对材料纯度、颗粒形貌、微观结构等关键因素的要求,这直接关系到电池的最终性能和安全性。它让我明白,一个高性能的动力电池系统,背后是无数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智慧结晶。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动力电池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黑匣子”层面,而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期待未来材料科学的突破能为电动汽车带来更长续航、更安全、更经济的动力解决方案。
评分我是一名汽车工程专业的学生,正在为毕业设计寻找一些实用的参考资料,《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这本书对于我的项目非常有帮助。它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为我提供了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框架。书里关于电池故障模式分析的部分,让我能够更系统地思考在设计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潜在风险,并且提供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比如,对于电池内部短路,书中详细分析了其可能的原因,如制造缺陷、异物混入等,并提出了在设计时如何通过改进隔膜材料、优化电芯结构来降低发生概率。此外,书中的安全测试与验证章节,详细介绍了各种模拟和实际测试方法,如滥用测试、环境测试、振动测试等,这为我后续进行实验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里还提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的法规和标准,这对于我们理解国际上的安全要求至关重要。它帮助我认识到,设计一个安全的电池系统,不仅要考虑技术可行性,还要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这本书的逻辑非常清晰,从风险识别到风险评估,再到风险控制和验证,为我完成一个严谨的毕业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思路。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及时了!作为一名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电动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系统。但市面上很多资料要么过于浅显,要么又过于专业,让我难以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套书,特别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安全分析与设计》,恰好填补了我的需求。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从最基础的安全概念入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电池系统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潜在风险,比如过充、过放、短路、热失控等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案例来辅助说明,比如某个特定事故的分析,以及为了规避这类风险而采取的具体设计措施。读完关于热管理的部分,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电池包会有复杂的冷却和加热系统,以及这些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来保证电池在最佳温度范围内运行的。书里对电池管理系统(BMS)的介绍也非常详细,不仅仅是讲解它的基本功能,还深入探讨了BMS如何通过精确的监测和控制,来提升电池的寿命和安全性。比如,关于SOC(荷电状态)和SOH(健康状态)的估算算法,虽然有些部分需要反复阅读,但确实让我对BMS的智能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对于想要系统性了解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性的读者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入门到进阶的优秀读物。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电动汽车的能量存储解决方案,尤其是动力电池的生产制造环节,《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这本书真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之前一直以为电池制造就是简单的组装,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背后庞大而精密的工业体系。从电芯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比如正负极材料的选择、涂布技术、叠片或卷绕工艺,到电池模组的集成,再到最终的电池包总装,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技术挑战和创新。书里对不同类型电芯(如圆柱形、方形、软包)的特点和适用场景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让我对它们的优劣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让我惊叹的是,书中对自动化生产线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例如机器人焊接、在线检测、MES系统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对于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集成,书中也给出了非常实用的指导,包括如何选择合适的冷却方式(风冷、液冷、直冷),以及如何在模组和包体层面实现高效的热量传递和均匀性。此外,书中还涉及了电池的可靠性测试、性能验证以及回收利用等重要环节,这些都是一个成熟的动力电池产业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本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得非常好,对于想要投身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制造领域的工程师来说,绝对是一本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作为一名对电池技术发展趋势保持高度关注的技术爱好者,我对《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与制造技术》这本书中的一些章节,特别是关于电池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内容,感到非常兴奋。书里对目前动力电池生产线上普遍采用的自动化设备和技术进行了非常详尽的介绍,从原材料的精细化处理,到电芯的精确制造,再到模组和电池包的组装,几乎每一个环节都展现了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比如,对于电芯制造中的涂布、辊压、分切等关键工序,书中详细描述了它们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的实现方式,以及如何通过高精度的设备来保证产品的一致性。更有趣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优化生产过程,例如通过机器学习来预测设备故障,或者通过智能算法来优化生产参数,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这让我看到了未来动力电池生产的智能化方向,即从传统的“人海战术”向“机器智能”转变。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如何通过数字化孪生技术来模拟和优化电池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这无疑是工业4.0在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体现。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当前的先进技术,更让我对未来动力电池产业的变革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