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人性论(全两册)
:63.00元
作者:(英)休谟,关文运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1980-04-01
ISBN:97870116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人性论(套装全2册)》试图通过对人性的研究来揭示制约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准则。全书分三卷,卷讨论知性;第二卷讨论情感,第三卷讨论道德。我馆历来重视译世界各国学术名著。从五十年代起,更致力于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古典学术著作,同时适当介绍当代具有定评的各派代表作品。我们确信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够建成现代社会主义社会。这些书籍所蕴藏的思想财富和学术价值为学人所熟知,毋需赘述。这些译本过去以单行本印行,难见系统,汇编为丛书,才能相得益彰,蔚为大观,既便于研读考,又利于文化积累。
目录
引论
卷 论知性
章 论观念、它们的起源、组合、抽象、联系等
节 论人类观念的起源
第二节 题目的划分
第三节 论记忆观念和想象观念
第四节 论观念间的联系或联结
第五节 论关系
第六节 论样态和实体
第七节 论抽象观念
第二章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
节 论空间和时间观念的无限可分性
第二节 论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可分性
第三节 论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的其他性质
第四节 对反驳的答复
第五节 对反驳的答复(续)
第六节 论存在观念和外界存在观念
第三章 论知识和概然推断
节 论知识
第二节 论概然推断;并论因果观念
第三节 为什么一个原因永远是必然的
第四节 论因果推理的组成部分
第五节 论感官印象和记忆印象
第六节 论从印象到观念的推断
第七节 论观念或信念的本性
第八节 论信念的原因
第九节 论其他关系和其他习惯的效果
第十节 论信念的影响
第十一节 论机会的概然性
第十二节 论原因的概然性
第十三节 论非哲学的概然推断
第十四节 论必然联系的观念
第十五节 判断原因和结果所依据的规则
第十六节 论动物的理性
第四章 论怀疑主义哲学体系和其他哲学体系
节 论理性方面的怀疑主义
第二节 论感官方面的怀疑主义
第三节 论古代哲学
第四节 论近代哲学
第五节 论灵魂的非物质性
第六节 论人格的同一性
第七节 本卷的结论
……
第二卷 论情感
第三卷 道德学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叙事节奏感到惊艳,它巧妙地平衡了理论的深度与案例的生动性。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最庞大复杂的心理图景。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群体心理演变的那一部分,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历史事件,而是抽丝剥茧地展示了社会规范是如何一步步将个体的本能塑造或压抑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框架来消化这些信息。这本书的行文流畅却不失思辨性,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反而有一种强烈的引导性,让你主动跟随作者的思路去探索。那些引用的案例,无论来自古代的史诗还是现代的社会实验,都被整合得天衣无缝,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这套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心智地图”被重新绘制了一遍,对于理解新闻事件、人际冲突乃至国际关系的底层逻辑,都有了全新的视角。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更高级的提问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直插那些我们平日里小心翼翼隐藏起来的角落。初读时,我感到一种近乎不适的清晰感,仿佛作者将人性的底色——那些潜藏的自私、脆弱与无谓的挣扎——赤裸裸地展现在眼前。它不是那种温和的哲学探讨,更像是一份未经修饰的田野调查报告,充满了对人类行为动机的深刻洞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情感纠葛时的那种冷静与克制,没有道德上的审判,只有对“为什么会这样”的执着追问。读完其中一卷后,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反思自己过往的某些决定,那些曾经以为是高尚动机的行为,在作者的笔下,似乎总能找到更深层、更本能的驱动力。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艰辛的,因为它要求你放下所有的傲慢与偏见,直面镜子里那个你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那种被看穿的“尴尬”感,恰恰证明了作者的洞察力是多么精准而有力。它迫使你重新定义“善良”和“邪恶”的边界,认识到它们往往只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某些章节让我感到了巨大的思想冲击,甚至有些许的“不适感”。它揭示了人性中那种近乎原罪般的局限性,让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我们引以为傲的“文明”外衣,其实是建立在对某些原始冲动的精妙压制之上的。作者对于“权力”与“欲望”之间关系的论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不再是脸谱化的英雄或恶棍,而是被其内在的驱动力推着走的复杂个体。这种解读方式,极大地颠覆了我过去对历史的理解。我记得有一段关于“共谋”的论述,指出在许多悲剧中,旁观者的沉默与顺从,其背后隐藏的逻辑链条是多么坚固而难以打破。阅读它,就像是接受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训练,它要求你不断地去质疑那些被社会默认为“理所当然”的假设。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就在于它的“反建构”能力,它敢于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那些舒适的幻觉。
评分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宝贵体验,是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长期困扰我的某些人际难题的迷雾被瞬间吹散了。它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滤镜,使我能以一种更抽离、更系统化的眼光去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例如,作者对“叙事构建”在个体身份认同中的作用的分析,简直是洞若观火。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往往比故事本身更决定了我们的未来走向。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避免了陷入宿命论的泥潭,尽管它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局限,但它同时也指出了,正是对这些局限的清醒认识,才为我们提供了超越自身的可能性。读完后,我没有变得更悲观,反而因为对世界的复杂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获得了一种更坚实、更务实的乐观主义。它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不被自己欺骗”的实用指南,其价值是持久且可以反复提取的。
评分这套书的字体排版和纸张质量都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这一点对于这种需要反复琢磨的文本来说至关重要。我个人习惯在书页空白处做大量的批注和思考联结,这本书的留白恰到好处,鼓励了这种深度互动的阅读方式。在内容上,我认为作者对于“理性”的阐释尤为精妙。他并没有将理性塑造成人类的救世主,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在特定环境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进化出来的工具性思维,它同样可能被最深层的非理性所操控。这种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性审视,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决策快速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开始警惕那些“看似理性”的决策背后,是否隐藏着更隐蔽的恐惧或贪婪。整部作品的语调虽然严肃,但却充满了学者的严谨与一丝人性的悲悯,让人在被“刺痛”的同时,又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理解与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