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畅销七十年的中国哲学经典。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在1948年一经出版,便立即成为人们快速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选择,并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几十所世界名校中国哲学课程的通用教材;入选清华大学“大学生必读书籍”,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推荐书目”,教育部“全日制高中新课标”阅读书目。是学习中国哲学,了解中国文化之选。
★ 倾心打造的精准文本。
以冯友兰先生之女、知名作家宗璞和赵复三先生之妻陈晓啬女士所给文本为底稿,再据《辞海》一一核查修正朝代起止时间、人物生卒之年,订正作译者的个别偏差,倾心打造适合中国当代读者阅读的精准文本。
★ 精美封面、彩插,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封面东方遒劲洒脱之毛笔与西方英文字母相结合,和谐典雅而不失国韵,暗合冯友兰先生以开阔之世界眼光,观中国三千年之哲学流变。黑金内封,尽显哲学之神秘气息和无限内涵。
内文彩插是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韩文化交流组委会特邀国学画师师引先生绘制的,充满东方韵味的水墨画,与中国哲学相契合,打造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1946—1947年,冯友兰先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其英文讲稿经过整理后编写成《中国哲学简史》,于1948年由美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此书一出,便立即成为西方人快速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选;其后又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等诸多译本出版。几十年来,这部专著一直是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诸多世界名校中国哲学课程的通用教材,可谓享誉世界。
1985年,涂又光先生首先将此书译成中文,广大中国读者才得以与这部优秀的哲学史著作见面。21世纪初,在新的研究背景下,赵复三先生对涂译中的一些译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遂重新翻译了此书,译文更加准确、通俗地传达了作者的原著精神。
《中国哲学简史》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在有限的二十余万字中,融入了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深刻理解,以开阔的视野对中国哲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其叙述语言简明生动,又耐人寻思,真正做到了“内行不觉无味,外行不觉难懂”。
作者: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人。中国现代知名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曾获普林斯顿大学、德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5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为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主要著作有“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和“一序”(《三松堂自序》)。
译者:赵复三(1926—2015),生于上海,194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是中国基督教“三自宣言”的发起人之一。曾出任中华圣公会牧师、华北教区总干事、燕京协和神学院教务长等。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被聘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与赵朴初、赵紫宸合称中国宗教学界的“三赵”。1985年,任社科院副院长,主张以蔡元培“兼容并蓄,学术自由”的思想为办院方针。1989年后在法国、美国、比利时、加拿大等国执教。秉持“舍身外,守身内”的做人原则,潜心学术,从事中外思想、文化、宗教史的研究,已出版学术专著和译作多部。
如果中国人因为有严复而知有西方学术,外国人因为有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 李慎之
我素以为《中国哲学简史》是一本出神入化的书。写这书时,父亲已有哲学史方面的研究成绩,又创造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和“贞元六书”俱已流传。《简史》将两方面成就融会贯通,深入浅出,内行不觉无味,外行不觉难懂。 ——冯友兰先生之女、作家 宗璞
冯友兰先生轻松驾驭着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这两部历史,来写作这部《简史》,思想资料是中国的,考虑哲学问题的眼光却是世界的,这是迄今在国际学术界还未见有第二位能做到的。 ——学者、译者 赵复三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恐是学习中国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史至好的著作之一。
——哲学家 李泽厚
中国哲学里,我推荐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部头很小,讲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过程和问题。它本来是写给美国人的,非常通俗易懂,对于所学专业不是哲学的学生是zui基本的。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陈来
?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本是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哲学而用英文写就的,后有“法、意、西、南、捷、日、朝、中文译本”,且出版后几十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学习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这样一本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已自不待言,而尤为可贵者,其对于今日中国的读者亦不失为一本教益丰厚的文化经典。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单鹏
作者自序…………001
英文版编者引言…………001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第二章 中国哲学的背景
第三章 诸子的由来
第四章 孔子:第一位教师
第五章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
第六章 道家的第一阶段:杨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义流派:孟子
第八章 名 家
第九章 道家的第二阶段:老子
第十章 道家的第三阶段:庄子
第十一章 后期的墨家
第十二章 阴阳家和中国早期的宇宙发生论
第十三章 儒家的现实主义流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韩非子与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而上学
第十六章 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主张
第十七章 汉帝国的理论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兴盛和道家再起
第十九章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学
第二十章 新道家:豁达率性的风格
第二十一章 中国佛学的基础
第二十二章 禅宗:潜默的哲学
第二十三章 更新的儒家:宇宙论者
第二十四章 更新的儒家:两个学派的开端
第二十五章 更新的儒学:主张柏拉图式理念的理学
第二十六章 更新的儒学中的另一派:宇宙心学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学的传入
第二十八章 厕身现代世界的中国哲学
译者后记…………321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的生活渗透了儒家思想,儒家俨然成为一种宗教。而事实上,儒家思想并不比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思想更像宗教。“四书”在中国人心目中诚然具有《圣经》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种地位,但“四书”中没有上帝创世,也没有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和宗教的含义并不十分明确,不同的人对哲学和宗教的理解可能全然不同。人们谈到哲学或宗教时,心目中所想的可能很不同。就我来说,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人只要还没有死,他就还是在人生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人生进行反思,至于做系统反思的人就更少。一个哲学家总要进行哲学思考,这就是说,他必须对人生进行反思,并把自己的思想系统地表述出来。
这种思考,我们称之为反思,因为它把人生作为思考的对象。有关人生的学说、有关宇宙的学说以及有关知识的学说,都是由这样的思考中产生的。宇宙是人类生存的背景,是人生戏剧演出的舞台,宇宙论就是这样兴起的。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的。按照某些西方哲学家的看法,人要思想,首先要弄清楚人能够思考什么,这就是说,在对人生进行思考之前,我们先要对思想进行思考。
这些学说都是反思的产物,甚至“人生”和“生命”的概念、“宇宙”的概念、“知识”的概念也都是反思的产物。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与别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但哲学家所说的“宇宙”和物理学家心目中的“宇宙”,内涵有所不同。哲学家说到“宇宙”时,所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整体,相当于中国古代哲学家惠施所说的“大一”,可以给它一个定义,乃是:“至大无外”。因此,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在宇宙之中。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当我们对知识进行思索或谈论时,这种思索和谈论的本身也是知识,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是“关于思索的思索”,这就是“反思”。有的哲学家坚持认为,我们在思索之前,必须先对思索进行思索,仿佛人还有另一套器官,来对思索进行思索,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用来思考的器官只有一个,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对人生和宇宙思考的能力,我们也同样有理由怀疑自己对思索进行思索的能力。
宗教也和人生相关联。任何一种大的宗教,它的核心部分必然有哲学。事实上,每一种大的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义、礼仪和体制。这是我对宗教的认识。
作者自序
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犹详也。
历稽载籍,良史必有三长:才,学,识。学者,史料精熟也;识者,选材精当也;才者,文笔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学,而其识其才,较之学术巨著尤为需要。
余著此书,于史料选材,亦既勉竭绵薄矣,复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 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读者,倘觉此书易晓,娓娓可读,博士与有力焉;选材编排,博士亦每有建议。
本书小史耳,研究中国哲学,以为导引可也。欲知其详,尚有拙著大《中国哲学史》,亦承布德博士英译;又有近作《新原道》,已承牛津大学休士先生(E.R.Hughes)英译;可供参阅。本书所引中国原籍,每亦借用二君之译文,书此致谢。
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任访问教授,因著此书。此行承洛克斐勒基金会资助,乘此书出版之际,致以谢意。该校东方学系师生诸君之合作、鼓励,亦所感谢;该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谢。国会图书馆亚洲部主任恒慕义先生(A.W.Hummel)为此书安排出版,亦致谢意。
冯友兰
一九四七年六月
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坦白说,我一开始被它的名字吸引,以为这是一本可以迅速建立起对中国哲学基本框架的工具书,但实际阅读体验告诉我,这更像是一趟漫长而曲折的朝圣之旅。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具个人色彩的,带着一种哲人对世界的独特洞察和沉思,而非教科书式的平铺直叙。特别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在论述到道家对自然与个体自由的追求时,笔触变得尤为细腻和富有诗意,让人仿佛能感受到竹林七贤那种超脱尘世的洒脱。然而,对于习惯了现代学术规范和清晰界限的读者来说,这种带有强烈诠释性的叙述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理解障碍。有些地方,作者的个人“倾向性”解读非常明显,虽然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的乐趣,但也要求读者必须保持批判性的视角,不能全盘接受。对我来说,它更像是一位老者在壁炉边,用他毕生的智慧为你娓娓道来那些古老的故事和道理,需要你放下浮躁,静心聆听,才能真正领会那份深沉的学养。
评分从出版方的选择来看,这本岳麓书社的版本在校对和印刷质量上确实体现了专业水准,几乎没有发现令人分心的错误,这对于阅读一本涉及大量专有名词和复杂概念的哲学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它确保了知识传递的准确性。但从阅读的“可及性”角度出发,我必须承认,对于完全没有哲学背景的读者而言,直接上手可能有些唐突。它更适合作为一部“进阶读物”,在你粗略了解了诸子百家的大致轮廓之后,再来系统阅读此书,会感受到如同剥茧抽丝般的豁然开朗。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体系的完整性,它就像是搭建起了一个宏伟的思想殿堂的结构图,让你明白每一块砖石(每一个学派)在整体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我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将各个时期的思想体系串联起来,但一旦形成完整的概念网络,再去看其他零散的哲学论述时,便能立刻找到它们在历史中的坐标。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轻松读物,但它提供的系统性深度和学术价值,足以让任何对中国智慧有志于穷究到底的求知者感到由衷的满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简直像是一部精密的编年史,作者对不同学派兴衰的把握可谓精准到位,让人清晰地看到了百家争鸣时代思想光谱的全貌。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巧妙地将哲学思潮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比如对儒家在汉代如何成为官方正统,以及魏晋玄学如何对士人精神产生深远影响的分析,都写得入木三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相互矛盾或继承发展的思想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和客观,既不偏袒任何一家,又能指出其内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唯一让我略感遗憾的是,对于一些后期发展出的小派别或地方性思想流派,篇幅相对有限,很多时候只是一笔带过,让那些对思想细节有深度挖掘需求的读者感到意犹未尽。但这或许是受制于篇幅的必然取舍,毕竟要在一本“简史”中涵盖如此宏大的主题,做到面面俱到实属不易。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手中握着一张清晰的地图,上面标注了中国思想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转折点和岔路口,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国文化自信的构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风格,拿在手里就有一种被厚重历史感包裹的感觉。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似乎在暗示着东方智慧的深邃与无限可能。内页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字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不过,对于初次接触中国哲学的读者来说,开篇的叙述方式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去适应。冯友兰先生的文字功力自然不必多言,行文间透露出大家风范,但早期的章节对概念的界定和历史背景的铺陈略显密集,需要读者有一定的古文基础或者前期做些预习工作,才能更顺畅地进入状态。我感觉它更像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珍藏版”,而不是快餐式的入门读物。初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对“道”“德”的阐释,思考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所营造出的那种与古代圣贤对话的氛围,让人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寻得一处宁静的思辨之所。整体而言,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阅读投资,适合那些渴望深入了解中国思想源流的严肃读者。
评分这本书在对比中西哲学差异方面的处理,可以说是其一大亮点,也是我最初选择它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并没有生硬地将西方哲学的范式强加于中国思想之上,而是在比较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了两者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根本差异,例如对“天人合一”的精妙解析,如何区别于西方的“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这种对比,不仅让中国哲学自身的独特性得以凸显,也反过来加深了我们对西方哲学的理解。然而,在提及近现代中国哲学对西方思潮的回应与融合时,我感觉作者的笔墨略显保守或说谨慎。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哲学如何在吸收西方思想营养的同时,努力重建自身体系的那些充满张力的探索,我期待能看到更深入、更具争议性的讨论。尽管如此,这本书提供的思想基石是无可替代的,它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核提供了一把可靠的钥匙,是任何想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自信地阐述中国思想的人士的必备案头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