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墨子大辭典
定價:120.00元
作者:孫中原
齣版社:商務印書館
齣版日期:2016-07-01
ISBN:978710012301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辭典是創新性地解釋《墨子》語詞的工具書,麵嚮廣大讀者,介紹墨學精華,普及墨學知識。按照音序排列《墨子》中的詞條,並用凝練精簡的條文解釋各詞條的含義。本辭典將有助於讀者深入瞭解《墨子》這部先秦思想著作的內容和思想,並推動墨學與其他研究學科的交融。本書對於專業人士和文史哲愛好者都有較高的使用價值。
目錄
目 錄
音序索引……1
筆畫索引……40
正文……1
參考文獻……549
作者介紹
孫中原(1938-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墨子學會副會長,曾任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颱灣東吳大學客座教授。1960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畢業。1961年中央直屬高級黨校邏輯班畢業,研究生學曆。1961-1964年師從中國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汪奠基、瀋有鼎,專攻中國古代文獻和中國邏輯史。著作《中華大典?哲學典?諸子百傢分典》等40餘種。論文200餘篇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內容組織邏輯性強得令人嘆服,它不像某些工具書那樣隻是簡單地羅列條目,而是構建瞭一個嚴謹的知識網絡。我尤其贊賞它對於概念的溯源和演變路徑的梳理。比如,當你查閱一個核心術語時,它不會直接給齣最晚期的定義,而是會追溯到其在早期典籍中首次齣現的語境,然後一步步展示隨著時代變遷,這個詞的內涵是如何被修正、擴展或側重。這種“時間軸”式的解構,極大地幫助讀者把握瞭思想的動態發展,避免瞭對古代思想的刻闆印象。更妙的是,書中對於不同學派之間對同一概念的不同解釋,采用瞭清晰的並列對比方式。我經常發現自己沉浸在不同思想傢觀點交鋒的場景中,那種如同親臨學術辯論現場的代入感,是其他任何二手資料都無法提供的。這種深度挖掘和細緻對比,使得即便是最復雜的哲學思辨,也能被拆解得條分縷析,讓初學者望而生畏的晦澀概念變得觸手可及,而對資深研究者來說,又能提供新的審視視角。
評分坦白說,最初我有些擔心,像“大辭典”這種體裁難免會顯得枯燥和學術腔過重,但這本書成功地在嚴謹性和可讀性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它的文字風格非常沉穩內斂,但絕非乾巴巴的術語堆砌。在解釋一些起源久遠的詞匯時,作者會不時地穿插一些富有文學色彩的描述性語句,讓原本冷冰冰的知識點瞬間鮮活起來。比如,在描述某種古代的測量工具時,作者不僅給齣瞭精確的尺寸定義,還描繪瞭工匠在陽光下打磨工具的場景,這種“場景化”的敘述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而且,我注意到,即便是非常專業的術語,作者也盡量避免使用過於生僻的現代學術語言來解釋,而是傾嚮於用更貼近古人思維方式的語言進行闡釋,這種“換位思考”的寫作策略,使得理解的門檻大大降低。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因為一個精妙的解釋而會心一笑,感覺自己仿佛與那位遙遠的先賢進行瞭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絕對是一次令人愉悅的閱讀體驗,遠超我預期的工具書範疇。
評分這本書的索引係統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這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研究特定主題的人來說,都是無價之寶。我測試瞭幾次,無論是按人名、地名、典籍名稱還是特定哲學名詞進行檢索,索引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給齣極其精確的頁碼定位,而且很多條目下還附帶瞭簡單的上下文提示,讓人一目瞭然。我甚至發現瞭一些非常隱晦的相互引用,比如一個在哲學部分齣現的術語,在它被引用的天文或兵法章節中也有對應的交叉參考,這顯示瞭編纂團隊對整個古代知識體係的整體把握達到瞭驚人的高度。這不僅僅是一本辭典,它更像是一個經過精心繪製的知識地圖,每一個詞條都是一個坐標點,而這些點之間又通過無數條隱形的綫索連接在一起。我過去常常為查找一個跨學科的概念而耗費大量時間在不同的參考書之間來迴奔波,但這本書極大地整閤瞭這些資源,使得我的研究效率得到瞭幾何級的提升。對於需要進行學術引證或者希望構建復雜知識框架的讀者來說,這個索引的價值甚至可以與主體內容本身相媲美。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用心瞭,拿到手裏就有一種厚重而典雅的感覺。紙張的質感非常棒,不是那種輕飄飄的現代印刷品,而是帶著一點點歲月沉澱的厚實感,拿在手上閱讀時,指尖仿佛都能感受到曆史的溫度。封麵設計沒有采用那種花哨的圖案,而是以一種極為樸素卻又不失深邃的色調為主,或許是深棕或墨綠,配上燙金的字體,既彰顯瞭內容的嚴肅性,又透露齣一種低調的奢華。我特彆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處理,比如書脊的裝訂,一看就是可以長久保存的類型,隨便翻閱都不會輕易散架。內頁的排版也看得齣下瞭大功夫,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使是像我這樣需要戴著老花鏡纔能看清小字的人,長時間閱讀下來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更難得的是,許多關鍵的詞條旁邊,都有非常精美的插圖或者示意圖,這些圖畫的風格也與全書的古樸氣質保持瞭一緻,它們不僅僅是裝飾,更是理解那些抽象概念的有力輔助。可以說,這本書從外在到內在,都散發著一種匠人精神,讓人願意把它鄭重地供奉在書架上,而非僅僅是偶爾翻閱的工具書。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對美的欣賞,而不僅僅是知識的汲取。
評分作為一個對古代社會製度和倫理道德頗有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發現這本書在涉及“禮”和“義”這兩個核心概念時,展現齣瞭驚人的廣度和深度。它不僅僅停留在對經典條文的引用上,而是非常細緻地描繪瞭在不同曆史時期,這些倫理規範是如何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祭祀的細節、喪葬的規製,乃至貴族日常的起居禮儀。我特彆關注到其中關於“兼愛”和“非攻”思想的闡釋部分,作者似乎投入瞭大量的精力去考證這些理念在實際政治實踐中的應用和受到的阻力。讀到那些關於古代城防、外交策略的具體案例分析時,我仿佛穿越迴瞭戰國烽煙四起的年代,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人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掙紮的復雜心緒。這些論述的精彩之處在於,它們沒有將古代思想描繪成一套完美無瑕的教條,而是真實地呈現瞭它在應對復雜人性與殘酷現實時的局限性與光輝。這種還原曆史真實感的寫作方式,遠比那些歌頌式的贊美來得更有說服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