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我们的孩子(雅理译丛)
定价:69.00元
作者:罗伯特·帕特南 田雷 宋昕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20701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社会分层 阶级固化 寒门再难出贵子
一部关于机会不平等与孩子未来的生命纪实
克林顿、布什、奥巴马等首脑顾问、哈佛大学教授帕特南*力作
每一位父母、每一位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有识之士必读作品
汪晖 甘阳 毛尖 吴飞 郑戈 阎小骏 联袂推荐
内容提要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目录
章 美国梦:幻象与现实
唐
弗兰克
50年代克林顿港的阶级差异
莉比
杰西和谢丽尔
21世纪克林顿港的阶级差异
切尔西
大卫
美国的不平等:广角镜
走向两个美国?
邻里隔离
教育隔离
婚姻
机会平等
关于概念的说明
第二章 家庭结构
安德鲁和他的家庭
凯拉和她的家庭
美国家庭结构的变迁
母亲的生育年龄
计划外生育
非婚生育
离婚率
同居现象
多伴侣生育
女性外出工作
种族和阶级
两阶家庭结构是如何出现的?
两阶家庭的恶果
第三章 为人父母
西蒙娜、卡尔和德斯蒙德
斯特芬妮、劳伦和米歇尔
伊利亚
儿童发育:我们新的认识
为人父母之道——及其变革趋势
金钱投资
时间投入
幼儿教育
父母承受的压力
隔代抚养
第四章 学校条件
克莱拉、里卡多和伊莎贝拉
特洛伊中学
罗拉和索菲亚
圣安娜中学
克莱拉对橘子郡拉美裔家庭的观察
学校:你的同学是谁,这很重要
课外活动
美国学校教育之概览
高中
大学
第五章 邻里社区
玛尔妮,埃莉诺和玛德琳
莫莉、丽莎和艾米
社区和孩子:社会网络、益友良师、邻里环境、教堂
社会关系网
社区内有良师
邻里环境
宗教团体
第六章 路在何方
机会不平等与经济发展
机会不平等和民主
机会不平等和道德义务
路在何方?
家庭结构
为人父母
学校
邻里社区
缩小机会鸿沟——我们可以
《我们的孩子》的故事
我们的定性研究
我们的定量研究
致谢
注释
索引
《雅理译丛》编后记
作者介绍
罗伯特·帕特南 1941年生,美国当代杰出的政治学家,曾担任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哈佛大学马尔金公共政策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06年荣获政治学界高奖约翰·斯凯特奖,且为2013年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得主。曾出任肯尼迪管理学院院长。目前著书14部,被译为20多种语言,在比较政治、美国政治、国际关系和政治理论领域均做出过的原创贡献。代表作《让民主运转起来》和《独自打保龄》是过去半个世纪引证多的社会科学著作,在学界和思想界也有深远的影响。多年来,他担任过多届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统以及多个国家首脑的顾问,其学术思想也激发了全球范围内草根社会运动的勃兴。
文摘
序言
我常常思考,我们这一代父母,是否正在无意中加剧了下一代的不平等?我们努力工作、省吃俭用,是不是最终只是在用我们自己的努力,为社会固化精英阶层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石?这种深刻的自我反思,是我期待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我不是要寻求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渴望被提出更尖锐的问题。比如,当社会流动性下降时,父母的“爱”和“投入”究竟是解放力量,还是另一种形式的枷锁?田雷和宋昕的翻译,我希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帕特南文字中那种微妙的批判性,那种既心系社会福祉,又不得不正视现实残酷性的复杂情感。如果这本书能让我走出舒适区,对我们社会中‘好孩子’的定义产生根本性的质疑,那么它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
评分阅读体验往往取决于书籍装帧带来的心理暗示。这本书的用词和整体的排版,我预感会非常适合深度阅读者。我讨厌那种字挤得密密麻麻,或者排版粗糙得让人眼睛酸痛的书籍,因为那样会极大地分散我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力。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类书籍,通常在校对和版式设计上是值得信赖的,这能保证我在阅读那些可能涉及统计学或社会学理论的部分时,能够保持专注和顺畅。我希望译者能够精准地传达帕特南那种特有的、不失温度的学术腔调,既要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能让人读起来像在啃石头。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次高质量的知识对话体验了。
评分说实话,现在的育儿信息太多了,各种理论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感觉稍微不留神,就可能错过什么“黄金法则”。这种信息爆炸带来的疲惫感,让我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提供‘大图景’的著作。我希望这本书能扮演一个‘定海神针’的角色,帮我过滤掉那些喧嚣的噪音,回归到一些更本质的、跨越时代的家庭价值上。我个人对那种过于强调‘效率’和‘竞争’的教育理念持保留态度,我更看重的是孩子的情感健康、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他们与周遭世界建立深度连接的能力。帕特南的视角,往往能让人把目光放得更远,从几代人的视角去看待当下的教育抉择,这对我来说,比学习最新的早教方法重要得多。这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关怀,才是真正能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露着一丝温暖的色调,似乎已经预示了内容会是关于家庭、关于成长的深刻探讨。我记得当时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它吸引住了,那种厚重感和纸张的质感都透露着一股子认真劲儿。拿到手里掂了掂,就知道这绝对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育儿指南,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力作。更别提那些译者的名字了,田雷和宋昕,在学术圈里都是响当当的,他们的翻译质量自然是有保障的,这就更增添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的出品,也让我隐隐觉得,这本书可能会从一个更宏大、更具社会学视角的角度去剖析“我们的孩子”这个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日常的鸡毛蒜皮上。我非常好奇,这种跨越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观察,究竟能为我们理解当代家庭教育带来怎样耳目一新的启发。那种期盼知识能真正滋养心灵的阅读前奏,真是美妙极了。
评分自从我开始真正关注社会结构变迁对个体命运影响之后,就发现很多看似是个人选择的问题,背后其实都有着更深层的制度和社会土壤在起作用。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帕特南,他的研究一向以扎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著称,所以我猜想,这本书绝不会是那种贩卖焦虑的畅销书。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帮助我们跳出自己狭隘的家庭圈子,去审视“机会不均等”是如何在我们下一代身上体现出来的。比如,社会资本的积累过程,精英家庭的孩子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渠道、人脉资源,乃至潜意识里对未来的期望值,是不是已经出现了不可逆转的鸿沟?我希望这本书能用一种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把这些看不见的结构性力量展示出来,让我们在为孩子规划未来时,能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厢情愿的努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