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数学四年级上册 | * ISBN编号 | 9787533875398 |
| 条形码 | 9787533875398 | * 是否是套装 | 否 |
| * 书名 | 数学四年级上册 | * 定价 | 4.61 |
| * 出版社名称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08年8月 |
| * 印刷 | 2013-2015印刷 | 作者地区 |
作为地方性教材(浙教版),它在地域文化和课程标准的融合上做得相当出色。我发现教材在引入一些特定主题时,会很自然地融入浙江当地的文化符号或地理知识,这让我的孩子感觉“我的数学课本就是讲我生活的故事”。比如,在讲解图形的旋转和平移时,它可能会引用到当地古建筑的屋顶结构作为例子,或者在讲解测量时,可能会涉及到钱塘江的水文数据。这种“在地化”的处理,使得学习内容不再是漂浮在空中的知识点,而是扎根于他们成长的土壤。这种地方特色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让数学知识的迁移变得更为直观和有效。我希望未来的版本可以在这种融合上做更深度的挖掘,比如增加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数学小探究,那将更加完美。
评分对于一个强调实践操作的学科来说,习题的设计深度和广度至关重要。这本书的练习题设置,明显是经过了精心的平衡和调配。基础题部分,重复率不高,主要是巩固核心运算能力,确保基本功扎实。然后,它在“思考与探索”部分,简直就是一块宝藏。这些题目往往不是直接给出计算公式,而是设置了一个需要多步骤推理才能解决的小型项目。比如,组织一次班级郊游,需要计算租车费用、购买零食的预算等,这要求学生必须综合运用加减乘除和实际生活经验。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融入了一些开放性的、鼓励“异想天开”的题目,比如“如果你是这个小镇的规划师,你会如何设计一个最有效率的红绿灯系统?”这类题目,虽然最终答案不固定,但它训练的是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构建能力,这在应试教育中是很难得的。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严密得像瑞士钟表一样,几乎没有可以挑剔的跳跃性思维。我尤其欣赏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取的“螺旋上升”策略。比如,在讲“大数的认识”时,它不是一下子把十万、百万全抛出来,而是先从个位、十位、百位开始,用数手指、数铅笔盒里的东西作为起点,然后很自然地过渡到千位。等到学到“估算”的时候,它又巧妙地把前面学过的“近似数”的概念重新激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早就习惯了这种思考方式。这种步步为营的教学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孩子们对复杂数学概念的畏惧感。我注意到,很多知识点的复习并不是简单地重复练习,而是换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应用场景来考察,这确保了知识的真正内化,而不是死记硬背。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让家长辅导起来也轻松不少,因为你知道每一步都是有前置基础铺垫的。
评分我个人非常关注教材的语言风格,因为这是连接知识和儿童心灵的桥梁。这本教材的文字,简直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邻家长辈在娓娓道来,丝毫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它在解释一些难懂的数学术语时,会用非常口语化、接地气的比喻。举个例子,讲“乘法交换律”的时候,它没有直接抛出公式,而是设计了一个小对话:“小明拿了三堆积木,每堆五块;小红拿了五堆积木,每堆三块。结果一样多,为什么呢?”这种情境化的语言,让孩子们觉得数学规律不是谁规定的,而是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发现的。相比我中学时那种冷冰冰的定义,这种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主动探索的欲望。我儿子现在做题,有时候还会模仿书里的语气来跟我解释他的解题思路,这说明教材的“声音”已经成功地被他吸收了。
评分这本书的插图色彩真是没得说,那种嫩绿和天蓝搭配起来,特别提神醒脑。我记得我小时候的数学书,那种单调的黑白线条,看着就让人犯困。可这本呢,每道例题旁边的图示都做得非常用心,比如讲解面积的时候,那个小方块的堆叠,简直像艺术品一样,让孩子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瞬间具象化了。尤其是那些应用题场景的配图,比如一个繁忙的农贸市场,把“买卖”这个行为描绘得活灵活现,孩子们在看图的同时,潜意识里就把数学和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了。我儿子现在做应用题,常常会说:“妈妈,就像书里那个卖苹果的叔叔一样!”这说明教材在场景构建上是下了大功夫的。不过,有些图案的细节处理上,我觉得可以更贴近我们本地的特色一些,毕竟是“浙教版”,如果能多一些江南水乡的元素点缀在插图中,那亲切感会更强。总的来说,视觉体验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它让数学学习从枯燥的符号堆砌,变成了一场视觉的盛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