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數學四年級上冊 | * ISBN編號 | 9787533875398 |
| 條形碼 | 9787533875398 | * 是否是套裝 | 否 |
| * 書名 | 數學四年級上冊 | * 定價 | 4.61 |
| * 齣版社名稱 | 浙江教育齣版社 | 齣版時間 | 2008年8月 |
| * 印刷 | 2013-2015印刷 | 作者地區 |
這本書的插圖色彩真是沒得說,那種嫩綠和天藍搭配起來,特彆提神醒腦。我記得我小時候的數學書,那種單調的黑白綫條,看著就讓人犯睏。可這本呢,每道例題旁邊的圖示都做得非常用心,比如講解麵積的時候,那個小方塊的堆疊,簡直像藝術品一樣,讓孩子們對抽象概念的理解瞬間具象化瞭。尤其是那些應用題場景的配圖,比如一個繁忙的農貿市場,把“買賣”這個行為描繪得活靈活現,孩子們在看圖的同時,潛意識裏就把數學和生活場景聯係起來瞭。我兒子現在做應用題,常常會說:“媽媽,就像書裏那個賣蘋果的叔叔一樣!”這說明教材在場景構建上是下瞭大功夫的。不過,有些圖案的細節處理上,我覺得可以更貼近我們本地的特色一些,畢竟是“浙教版”,如果能多一些江南水鄉的元素點綴在插圖中,那親切感會更強。總的來說,視覺體驗是這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它讓數學學習從枯燥的符號堆砌,變成瞭一場視覺的盛宴。
評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嚴密得像瑞士鍾錶一樣,幾乎沒有可以挑剔的跳躍性思維。我尤其欣賞它在引入新概念時所采取的“螺鏇上升”策略。比如,在講“大數的認識”時,它不是一下子把十萬、百萬全拋齣來,而是先從個位、十位、百位開始,用數手指、數鉛筆盒裏的東西作為起點,然後很自然地過渡到韆位。等到學到“估算”的時候,它又巧妙地把前麵學過的“近似數”的概念重新激活起來,讓學生意識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早就習慣瞭這種思考方式。這種步步為營的教學設計,極大地降低瞭孩子們對復雜數學概念的畏懼感。我注意到,很多知識點的復習並不是簡單地重復練習,而是換瞭一個更深層次的應用場景來考察,這確保瞭知識的真正內化,而不是死記硬背。這種層層遞進的結構,讓傢長輔導起來也輕鬆不少,因為你知道每一步都是有前置基礎鋪墊的。
評分對於一個強調實踐操作的學科來說,習題的設計深度和廣度至關重要。這本書的練習題設置,明顯是經過瞭精心的平衡和調配。基礎題部分,重復率不高,主要是鞏固核心運算能力,確保基本功紮實。然後,它在“思考與探索”部分,簡直就是一塊寶藏。這些題目往往不是直接給齣計算公式,而是設置瞭一個需要多步驟推理纔能解決的小型項目。比如,組織一次班級郊遊,需要計算租車費用、購買零食的預算等,這要求學生必須綜閤運用加減乘除和實際生活經驗。更讓我驚喜的是,它還融入瞭一些開放性的、鼓勵“異想天開”的題目,比如“如果你是這個小鎮的規劃師,你會如何設計一個最有效率的紅綠燈係統?”這類題目,雖然最終答案不固定,但它訓練的是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和邏輯構建能力,這在應試教育中是很難得的。
評分作為地方性教材(浙教版),它在地域文化和課程標準的融閤上做得相當齣色。我發現教材在引入一些特定主題時,會很自然地融入浙江當地的文化符號或地理知識,這讓我的孩子感覺“我的數學課本就是講我生活的故事”。比如,在講解圖形的鏇轉和平移時,它可能會引用到當地古建築的屋頂結構作為例子,或者在講解測量時,可能會涉及到錢塘江的水文數據。這種“在地化”的處理,使得學習內容不再是漂浮在空中的知識點,而是紮根於他們成長的土壤。這種地方特色不僅增強瞭學生的文化認同感,也讓數學知識的遷移變得更為直觀和有效。我希望未來的版本可以在這種融閤上做更深度的挖掘,比如增加一些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相關的數學小探究,那將更加完美。
評分我個人非常關注教材的語言風格,因為這是連接知識和兒童心靈的橋梁。這本教材的文字,簡直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鄰傢長輩在娓娓道來,絲毫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它在解釋一些難懂的數學術語時,會用非常口語化、接地氣的比喻。舉個例子,講“乘法交換律”的時候,它沒有直接拋齣公式,而是設計瞭一個小對話:“小明拿瞭三堆積木,每堆五塊;小紅拿瞭五堆積木,每堆三塊。結果一樣多,為什麼呢?”這種情境化的語言,讓孩子們覺得數學規律不是誰規定的,而是他們自己通過觀察發現的。相比我中學時那種冷冰冰的定義,這種敘述方式極大地激發瞭孩子主動探索的欲望。我兒子現在做題,有時候還會模仿書裏的語氣來跟我解釋他的解題思路,這說明教材的“聲音”已經成功地被他吸收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