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很多父母都反映,宝宝在辅食期的食物feichang难把握,既担心宝宝的进食能力,又担心食物营养是否足够,还要考虑宝宝爱不爱吃。而科学的辅食添加计划,往往能让家长少走弯路、宝宝少受苦!
经过1年的稿件整理,6个月的拍摄,家长们期待已久的《辅食每周吃什么》终于面世了!图书设计师将每周辅食安排与背景颜色相结合,就算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能轻松掌握辅食添加技巧。
书中涉及到很多儿科学与营养学交叉的问题,其中的每一个结论,作者刘长伟都会反复查找出处、核实资料来源,将稿子中的“雷区”一一排除。在刘医师看来,“宝宝成长的每一步,都来自爸妈恰到好处的呵护”,而他乐意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每位父母加持智慧、为宝宝成长保驾护航
v
价格:49.80元 |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
作者:刘长伟 | 刘长伟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营养医师 33万妈妈关注的儿童营养师 |
ISBN 9787553763811 | 开本:16 |
装帧:平装 | 纸张:105克铜版纸 |
印刷时间:2017年11月 | 版次、印次:1版,1次印刷 |
中图法分类号:①TS972.162 | 页数、字数:272页,9万字 |
作者简介:
刘长伟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营养医师
33万妈妈关注的儿童营养专家
科普作家
“儿童营养师刘长伟”已成为33万妈妈心中的“育儿求助号”。妈妈们通过微博和微信咨询,既能及时得到刘医师的回复,又能获得国内外的儿童营养知识。他编著的《刘长伟 母乳喂养到辅食添加》《儿科刘长伟:不挑食长得高》《刘长伟 让宝宝不生病》等育儿图书上市以来,得到了妈妈们的热捧。
这本厚厚的烹饪书,光是翻开第一页就被它精美的排版和清晰的图示吸引住了。我一直很头疼宝宝添加辅食的那些事儿,网上信息零散不说,很多所谓的“权威建议”之间还相互矛盾,搞得我焦虑不已。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不一样,它不是那种生硬的理论堆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坐在你旁边,手把手地教你。我尤其欣赏它对食材选择的细致入微的讲解,比如不同季节、不同产地的蔬菜水果的营养侧重点,还有如何判断食材的新鲜程度,这些细节在其他书中真是少见。我试着按照书里三到四个月宝宝的米粉冲调方法来做,那细腻的口感,宝宝吃得比以前任何一次都专注,连嘴角都沾满了小小的“胡子”。它不只是告诉我“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做”,那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循序渐进,让我这个新手妈妈感到无比踏实。而且,书里还很贴心地加入了“常见问题解答”的环节,比如宝宝吐奶、不爱吃某种质地的食物怎么办,提供的建议都非常实用且具有操作性,绝对是育儿书架上的常青树,以后一定会经常翻阅。
评分老实说,我很少写这么长的书评,但这本书确实激发了我表达的欲望。它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的一种育儿理念——尊重宝宝的个体差异和节奏。书中反复强调,每个孩子的消化系统和味觉发育都是独特的,我们不应该拿隔壁家的宝宝来做比较,也不应该被社交媒体上那些“神娃”的喂养速度所裹挟。它提供的是一个丰富的“工具箱”和“地图”,而不是一条必须遵守的“高速公路”。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如何让宝宝参与食物准备过程”的讨论,即使是小小的婴儿,也可以在安全的监督下接触安全的食材,比如让他们抓着煮熟的西兰花小花尝鲜。这个过程不仅是喂养,更是早期的感官刺激和亲子互动。这本书让我从一个不得不完成任务的“厨房工作者”,转变成了一个享受创造美味和培养孩子健康习惯的“营养设计师”。它让我相信,辅食添加可以是一段充满乐趣和发现的旅程,而不是一场令人精疲力尽的拉锯战。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类书籍通常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毕竟市面上的辅食书多如牛毛,大多只是换汤不换药地重复“胡萝卜泥、南瓜泥”的简单操作。但这本书的视角显然更宏大,它不仅仅聚焦于“吃什么”,更深入探讨了“如何吃出健康体魄”的长期规划。我最欣赏的是它关于“营养素配比”的板块,虽然内容专业,但作者刘长伟的表达方式非常人性化,用生活化的例子解释了铁、锌、维生素D的重要性,让我明白辅食添加绝非只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而是为孩子未来的免疫力和智力发展打地基。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食物过敏”的应对策略,那部分写得极其严谨,提供了详细的记录表格和观察指南,让我明白如何科学地引入新的高风险食物,而不是一味地恐惧和回避。我照着书里推荐的几款“提升兴趣”的食谱做了几次,比如用鹰嘴豆泥搭配全麦面包条,原本挑食的宝宝竟然主动伸手去抓。这简直是革命性的体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食谱,更是一套培养健康饮食习惯的“行为心理学”指导手册。
评分我过去买过几本号称“针对0-1岁”的辅食书,但很多内容到了宝宝一岁后就完全跟不上了,需要我再重新寻找下一阶段的资料。这本书的标题虽然提到了0-1-3岁,但实际内容展现出的跨度远超我的预期。它对三岁前后的“过渡期”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如何从细腻的泥状食物平稳过渡到家庭共享的餐食,这一点是很多初阶辅食书会忽略的盲区。书中有一个关于“自制宝宝零食”的章节,那些低糖、无添加的能量棒和小饼干的做法,让我彻底告别了给宝宝买外面那些花花绿绿的工业零食。制作过程简单到令人惊讶,但营养价值却远超市面上的同类产品。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处理“特殊情况下的营养补充”时,给出了非常保守且负责任的建议,强调在必要时寻求儿科医生的帮助,而不是盲目地相信书本能解决一切疑难杂症。这种边界感的清晰划分,体现了作者对生命健康的尊重和职业操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也让我眼前一亮,拿到手就知道是花了心思的。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周计划”的编排方式,而不是杂乱无章的食材罗列。当我打开一周的计划时,清晰地看到了涵盖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健康脂肪的平衡搭配,完全不用我费力去计算宏量营养素的比例。这对于工作繁忙的职场妈妈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有个邻居的宝宝,因为辅食添加不当,消化一直不太好,我把书中关于“肠道友好食物”的那一页给她看了,她回去尝试了其中的发酵食物食谱,反馈说宝宝排便明显规律了。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耐看”,图片色彩柔和,没有那种过度美化的虚假感,食材看起来真实可信。更重要的是,它不强求“完美”,允许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宝宝的接受度和季节变化进行微调,这种灵活性让人感到放松。这本书成功地将科学的严谨性和家庭操作的便捷性做到了完美的平衡,我感觉自己对0到3岁这个阶段的喂养焦虑大大缓解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