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潘伯鷹的行草書瀏麗健勁、瀟散超然,得《十七帖》及孫過庭《書譜》之法,可以說頗有二王風緻; 但其正書大楷則顯露齣瞭他關於碑帖並行的書學主張,擘窠大字偶有露鋒者,仍顯古拙質樸,雄渾有北碑風貌。潘伯鷹一直強調學書既要勤練而非勤言,更強調書法要求“字外精神”。他的書學主張集中反映在這部《中國書法簡論》中,被好書、識書者奉為圭臬。本書分為上下兩捲,上捲為潘伯鷹寫的關於練習書法的技巧,指導書法學習者如何入門,並羅列瞭學習書法的參考書;下捲為書法欣賞,作者對隸書及二王、顔柳等名傢進行瞭點評。 潘伯鷹 著 潘伯鷹(1904―1966),中國現代有名學者、書法名傢。安徽懷寜人。原名式,字伯鷹,以字行,號鳬公、有發翁、卻麯翁,彆署孤雲。早年從桐城派文學傢吳?生學習經史文詞。曾任北平中法大學、浙江大學及上海暨南大學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教於同濟大學和上海音樂學院。1961年與書法傢瀋尹默等共同籌創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任副主任委員。精詩詞,書法多山林氣,篆刻崇尚漢印。學界論及潘書,認可其為“二王書風的積極追慕者”。作書注重用筆之法,得褚遂良三昧,兼納元人鮮於樞。草書得力於王羲之《十七帖》及孫過庭《書譜》。著有《中國的書法》《中國書法簡論》等。這部《中國書法簡論(插圖本)》的封麵設計得相當典雅,透露著一種沉靜而深邃的氣息。我尤其喜歡封麵上選用的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材質,摸上去有種迴歸傳統的質樸感,與書的主題——書法藝術——完美契閤。翻開內頁,印刷質量也令人眼前一亮,墨色的濃淡處理得非常到位,即便是初學者也能清晰分辨齣不同筆畫的力度變化。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關於書法入門的書籍,但大多要麼內容過於學術化,讓人望而卻步,要麼就是插圖質量低下,無法準確傳達筆法的精髓。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插圖不僅數量豐富,而且選擇的範本都極具代錶性,從篆隸到楷行草,脈絡清晰。初讀之下,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究具體技法,但那種對中國傳統美學的敬畏感已經油然而生。作者在引言部分對“氣韻生動”的闡述,讓我對書法不僅僅是寫字,而是一種生命流動的哲學有瞭初步的認識。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授技法的工具書,更像是一扇通往東方精神世界的窗戶。我期待著接下來的閱讀,相信它能在我提升書寫技能的同時,也能滋養我的性情。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布局,簡直是為視覺學習者量身定做的享受。不像很多專業書籍那樣,把文字和圖例塞得密不透風,這本書在留白的處理上顯得格外大氣和剋製,充分體現瞭中國傳統藝術中“計白當黑”的審美原則。每一頁的圖文比例都經過精心考量,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長時間觀看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我特彆關注的是那些關於“用筆”的章節,以往我總是在臨摹中感到睏惑,那些抽象的描述如“藏鋒”、“齣鋒”、“中鋒側鋒的轉換”,總是難以在實際操作中把握。然而,這本書通過高清的局部放大圖,結閤簡潔精準的文字注釋,將那些微妙的運筆細節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麵前。比如,對於趙孟頫楷書的“蠶頭燕尾”的解析,作者沒有采用枯燥的綫條勾勒,而是直接展示瞭名傢作品中該結構是如何一氣嗬成,讓人茅塞頓開。這種直觀的教學方式,極大地縮短瞭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距離。我確信,對於希望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書法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視覺指導價值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我必須贊揚這本書在“鑒賞”角度上的獨到見解。它不僅僅告訴我們“什麼是美”,更深入地探討瞭“為什麼美”。特彆是涉及到章法布局和墨色變化的部分,作者的分析入木三分,往往能點破那些我過去憑直覺感受卻無法言說的美學奧秘。比如,在分析一幅草書作品時,作者不僅指齣瞭哪些筆畫連屬自然,更重要的是分析瞭“氣”如何在上下兩行之間穿梭、如何形成視覺上的平衡與動感。這對於提高一個學習者的“眼力”至關重要,因為書法藝術的欣賞水平往往比技法本身更難提升。讀完相關章節,我再迴看那些以往熟悉的碑帖時,仿佛戴上瞭一副新的眼鏡,看到瞭更多以前忽略掉的精妙之處。這種由技入道的引導,使得這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單純的技法教材範疇,它成功地將書法從一門手藝提升到瞭藝術鑒賞的高度,使讀者在追求“寫得好”的同時,也學會瞭“看得懂”更高層次的藝術錶達。
評分作為一名對藝術史略有涉獵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在曆史脈絡的梳理上處理得非常巧妙,沒有落入傳統教材那種簡單的朝代更迭羅列。作者似乎更側重於“風格的演變”和“時代精神的投射”。例如,在論述魏晉風度如何影響行書的解放時,作者不僅僅停留在介紹王羲之的地位,而是深入剖析瞭當時士大夫階層在政治動蕩中尋求精神寄托的社會背景,是如何催生齣那種灑脫不羈、自然流轉的書體風格。這種深度的曆史文化背景的融入,使得讀者在學習具體的筆畫結構時,能夠體會到每一個轉摺、每一筆提按背後所蘊含的曆史重量和文化情緒。這讓我的學習不再是機械的模仿,而變成瞭一種與古人進行精神對話的體驗。雖然全書以“簡論”為名,但其對書法文化內核的挖掘卻毫不含糊,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養和廣闊的視野。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讓我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可操作性”期待。很多理論書讀完後,往往感覺像是在雲端飄浮,落地無力。但《中國書法簡論(插圖本)》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務實。它似乎預設瞭讀者會很快投入到實踐中去,因此在每一部分介紹完一種書體或一位大傢的風格特點後,都會緊跟著提供一套結構化的練習建議。這些建議不是籠統地說“多練”,而是細化到瞭“首先練習起筆的力度控製,建議用側鋒模仿XXX字的起筆十次”,或是“在練習隸書的波磔時,注意墨色的飽滿度和行筆的速度變化”。這種循序漸進、目標明確的指導,極大地增強瞭讀者的信心。我本來還有些擔心,自己沒有老師指導,光靠書本是否能有所進步,但讀完前幾章後,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準備好瞭筆墨,想要依照書中的步驟開始我的第一次正式練習瞭。這種由內而外的激發學習動力的設計,是這本書最成功之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