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第6版 苏珊·诺伦-霍克西玛描述分析各种难以理解的变态心理现象

变态心理学 第6版 苏珊·诺伦-霍克西玛描述分析各种难以理解的变态心理现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变态心理学
  • 心理学
  • 犯罪心理学
  • 精神病学
  • 心理障碍
  • 异常心理
  • 行为分析
  • 苏珊·诺伦-霍克西玛
  • 第六版
  • 临床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葫芦弟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48385H
商品编码:25984948117
品牌:葫芦弟弟
丛书名: 变态心理学 第6版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书    名:变态心理学(第6版,DSM-5更新版)中文版

作  者:苏珊·诺伦-霍克西玛

I S B N :9787115448385

出 版 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7月01日

印刷时间:2017年07月01日

字  数:840000字

页  数:612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1400g

定  价:128元

内容简介

为什么人们会抑郁甚至产生自杀倾向?为什么有些人对社交感到焦虑和恐惧?我们在经历创伤后为什么难以走出阴影?为什么有些人自恋而有些人自卑?赌博和毒品为什么让人上瘾?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异常的体验,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家人和朋友。异常心理和行为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变态心理学(也译作异常心理学)是对各种异常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苏珊?诺伦-霍克西玛是该领域的领军者,曾担任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她所著的《变态心理学》(第6版)是美国高校中广泛采用的变态心理学教材。作者基于新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以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连续谱模型为视角,结合相关个案和前沿研究,全面而深入地介绍了各种心理障碍的症状、诊断、成因和治疗手段。作者始终强调心理障碍的连续性,即正常与异常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界限,同时注重实证性和整合,关注文化和性别的作用。第6版不仅根据DSM-5进行全面修订,对章节进行重新编排,而且书中详细列出了DSM-5诊断标准以及相对于DSM-IV-TR的变化。此外还更新了300多篇参考文献,其中80%都是2010年之后的文献。

《变态心理学》(第6版)既是一部科学、严谨的科学著作,而其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以及贯穿全书的人物、个案研究、灰色地带、批判性思考等各种专栏和图表,也会让读者对心理障碍产生更多的感性认识,进入心理障碍者的主观世界。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变态心理学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工作者在实践中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普通读者正确地认识异常心理和行为。

作者简介

苏珊· 诺伦-霍克西玛(1959—2013)生前先后任教于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和耶鲁大学,曾担任耶鲁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是知名的学者、教师、导师和学界。2013年不幸因病去世。她的研究极大地影响了专业领域对于妇女和女孩抑郁的看法,她提出了关于思维反刍和抑郁的开创性理论,影响了其后不计其数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贡献。她曾获得美国心理学协会(APA)2分支颁发的David Shakow早期成就奖,美国心理学协会女性委员会颁发的杰出领导奖,美国心理科学协会(APS)颁发的James Mckeen Cattel会员奖以及美国国家精神健康委员会颁发的研究生涯奖等。此外,她还是《临床心理学年鉴》(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的创刊主编,该期刊目前是临床心理学领域引用率高的期刊。

目 录

前 言 XI

1 异常心理和行为一瞥2

2 异常的理论与治疗26

3 异常的评估与诊断64

4 研究方法90

5 创伤、焦虑、强迫及相关障碍116

6 躯体症状障碍和分离障碍166

7 心境障碍和自杀192

8 精神分裂症谱系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238

9 人格障碍276

10 神经发育障碍与神经认知障碍308

11 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348

12 进食障碍368

13 性障碍398

14 物质使用和赌博障碍432

15 健康心理学472

16 精神健康与法律506

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讨论 526

术语表 531

参考文献 553

编辑后记 610



潜藏的深渊:探寻人类心智的隐秘角落 这是一本关于人类心智最深刻、最令人困惑现象的探索之旅。它并非关于那些被标签化为“变态”的极端行为,也不是对特定心理障碍的冰冷医学分类。相反,它深入挖掘的是,在我们看似正常的日常生活之下,那些潜藏的、难以言喻的心理机制是如何运作的。本书旨在揭示那些在人性深处若隐若现的阴影,理解那些我们常常选择忽视,却又切实影响着个体与社会运转的微妙力量。 我们会一同踏入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探寻那些让理性感到无力的冲动、那些撕裂现实的幻觉、那些压垮灵魂的痛苦。这不是一次对“异常”的猎奇,而是一次对“正常”边界的审视。我们会发现,人类的心理并非一条清晰的直线,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网,其中许多节点连接着我们难以理解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扭曲的认知:现实的重塑与碎裂 首先,我们将深入探讨个体如何构建和感知现实。在看似统一的客观世界背后,每个人的内心都拥有一个独特的、由经历、信念、情感和潜意识塑造的“内在现实”。当这种内在现实与外部世界产生剧烈偏差时,便可能出现令人费解的认知扭曲。 比如,我们将会考察那些强迫性思维与行为的根源。那些反复出现的、侵扰性的念头,以及为了缓解这些念头而产生的仪式化、看似不合逻辑的行为,它们并非简单的“坏习惯”,而是大脑在处理焦虑和不确定性时,误入的死循环。我们会剖析这些循环是如何被触发的,又是如何通过固定的模式来维持,从而剥夺个体的自由意志。 同时,我们也会审视妄想症的发生机制。当个体对外界的解读出现系统性的、牢不可破的错误时,整个世界都会被染上偏执的色彩。这些妄想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可能源于个体对自身、对他人、对环境的某种根本性的不信任,或是对某种难以承受的现实的防御性逃避。我们会尝试理解,在这些扭曲的叙事中,个体究竟在寻找什么?又在试图保护什么? 情感的洪流:失控的激情与冰封的内心 情绪是人类体验的核心,但当情绪的潮水泛滥,或是干涸枯竭时,个体的心灵便会陷入困境。本书将剖析那些极端的情感波动,以及情感的麻木与缺失。 例如,那些突发的、不可控的愤怒爆发,或是持续的、吞噬一切的恐惧与焦虑,它们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摧毁个体的理性判断,甚至导致毁灭性的后果。我们会探究这些情感风暴背后的生物学基础、心理学机制,以及它们与个体过往经历的深刻联系。 另一方面,我们也将关注那些情感反应迟钝、甚至完全丧失共情能力的个体。他们是如何感知世界,又是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的?这种情感上的“空白”背后,可能隐藏着深层的心理创伤,或是为了应对无法承受的痛苦而形成的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将尝试理解,在没有情感的导航下,个体如何在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里生存。 潜意识的暗流:被压抑的欲望与隐藏的创伤 弗洛伊德的理论虽然古老,但其关于潜意识的洞察,至今仍为我们理解那些难以解释的心理现象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本书将探索被压抑的欲望、童年创伤以及它们在成年后如何以扭曲的方式显现。 我们会深入探讨那些以象征性行为表现出来的创伤,比如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痛苦,如何通过梦境、身体症状,甚至是重复性的、自我毁灭性的行为模式来寻求释放。理解这些象征性的语言,是触及个体内心最深层痛苦的关键。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潜意识的冲动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和行为,即使这些选择与我们的理智认知相悖。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自身行为,那些让我们陷入困境的人际关系模式,都可能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未解决的心理需求有关。我们将揭示,这些潜意识的暗流,是如何在不经意间塑造着我们的人生轨迹。 社会关系的扭曲:人际间的隔阂与误读 心理现象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常常在人际互动中得到放大和显现。本书还将探讨人际关系中的极度疏离、权力滥用以及那些难以察觉的操纵与被操纵。 我们将会分析那些极端孤立的个体,他们是如何与社会脱节的,是主动选择的边缘化,还是被排斥的结果?这种疏离背后,可能隐藏着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恐惧,或是对自身价值的彻底否定。 此外,我们也将关注那些在人际互动中表现出极度控制欲、缺乏同理心,甚至以伤害他人为乐的现象。这并非简单的“坏人”标签,而是需要我们去理解那些导致个体形成此类行为模式的心理根源,以及这些行为对他人造成的深远影响。 理解的边界:接纳与超越 本书的核心并非是对这些令人费解的现象进行道德评判,而是尝试以一种开放、求知的心态去理解它们。我们将认识到,很多时候,那些“难以理解”的心理现象,是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无知所造成的。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深入剖析,我们希望能够: 打破“正常”与“异常”的二元对立:认识到人类心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那些看似“异类”的行为,可能只是在特定条件下,人类心理运作的某些极端表现。 培养同理心与包容性:理解他人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即使这些动机难以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简单的指责和排斥,而是尝试去理解。 提升自我认知:通过了解他人心智的运作,我们也能更好地审视自身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和行为习惯,从而更深入地认识自己。 拓展对人性的理解:最终,这本书将引领我们走向对人性更深刻、更全面、也更富有挑战性的认识。我们将看到,在那些最黑暗、最令人困惑的角落,依然闪烁着人性复杂而真实的微光。 这是一次对人类心智最隐秘角落的探索,一次对那些我们常常回避,却又无法忽视的内在现实的诚实面对。它鼓励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那些难以理解的心理现象,去拥抱人性中那些最深刻的谜团。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精神疾病的书籍,但总是觉得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通俗化,缺乏深度和说服力。《变态心理学》第六版,光听名字就感觉它介于两者之间,能够提供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视角。我对诺伦-霍克西玛的学术背景和她在这领域的研究成就早有耳闻,因此对这本书的质量非常有信心。我尤其想了解,在这本新版中,她是否加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进展,以及她是如何处理一些备受争议的议题的。比如,对于那些我们常在新闻中看到的、令人震惊的极端行为,这本书会给出怎样的解释?它会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更全面、更客观地理解这些“变态”心理,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标签化或妖魔化。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解释人类行为背后复杂动机的学科。《变态心理学》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更是吸引了我。这次偶然得知苏珊·诺伦-霍克西玛出版了第六版,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一直很欣赏她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理解那些在常人看来难以接受的心理现象。我希望它不仅能解答我的疑问,还能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心理的复杂性,以及我们与“正常”和“变态”之间那微妙的界限。

评分

我最近对心理学,尤其是那些边缘化的、不那么“正常”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总觉得,理解这些“变态”现象,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人性本身。苏珊·诺伦-霍克西玛的《变态心理学》第六版,听起来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述那些我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但又难以启齿的心理困扰。它会以一种同情而非审判的视角来探讨这些问题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识别、理解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帮助这些处于困境中的个体的方法。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探到人类心灵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

评分

终于等到这本《变态心理学》第六版,苏珊·诺伦-霍克西玛这名字简直是心理学界的金字招牌。我一直对人类内心深处的奥秘充满好奇,尤其对那些“难以理解”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更是感到一种莫名的吸引力。以往读过的相关书籍,虽然也引人入胜,但总觉得在某些方面不够深入,或者在解释上有些晦涩。这次看到第六版,而且是诺伦-霍克西玛的著作,内心充满了期待。我猜想,她定然会以一种更加精炼、更加深刻的方式,剖析那些看似离奇的心理现象。我尤其好奇,她是如何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的。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获得了一本新书,更是开启了一段探索未知心灵世界的旅程。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那些被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动机,以及那些我们常常避而不谈的阴影。

评分

作为一名对人类行为充满探究欲望的读者,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特别是变态心理学部分,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次遇到那些在常人看来难以理解的心理现象,总会产生一种想要深入探究的冲动。《变态心理学》第六版,尤其是苏珊·诺伦-霍克西玛的著作,无疑是满足我这种好奇心的绝佳选择。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对各种精神障碍的系统性梳理,了解它们的成因、表现以及最新的治疗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枯燥的学术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洞见,让我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心灵的复杂性与脆弱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