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岁的时候,可以说是孩子为脆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认知能力、分辨能力,都在学习中。所以这一时期,父母所选择的游戏要以提升孩子能力为前提,寓教于乐,这样才能让孩子快快长大。
视觉敏感期
听觉敏感期
口腔敏感期
手的敏感期
行走的敏感期
语言敏感期
渴望爱的敏感期
第二章2~3岁:自我意识开始萌发
不得不说,一过2岁,小宝宝就变成小大人了,他们不再“任人摆布”,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有独自探索世界的欲望。在这一时期,爸爸妈妈要多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以及自主观念,让孩子自动自发地去体验新事物。
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
空间敏感期
模仿敏感期
自我意识敏感期
第三章3~4岁:开始人际关系之旅
从3岁开始,宝宝开始接触到更多外面的新世界,他们会开始好奇于事物的发展以及环境的变化。为什么小花是红的,小草是绿的?为什么隔壁班的小朋友不喜欢和我玩?一系列莫名其妙的问题就是从这个年龄开始的。
执拗与破坏敏感期
诅咒敏感期
家庭娱乐敏感期
追求敏感期
人际关系敏感期
色彩敏感期
第四章4~5岁:我从哪里来
到了4岁,宝宝就有了一定的自我认知。他们有了自尊也有了思想,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也有了一些生活常识。所以,这个时候,他们会开始对更高深的问题产生兴趣,其中令父母难以回答的就是——我是从哪里来的?
出生和性别的敏感期
思维敏感期
婚姻的敏感期
身份确认的敏感期
绘画与音乐敏感期
情感表达的敏感期
训练孩子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章5~6岁:走近社会,探寻规则
5~6岁是孩子结束“小小孩”时代的重要时期,因为6岁的孩子要步入学校,接触不一样的生活,所以这个阶段是他们从家庭生活过渡到学校生活的关键期。如何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教会孩子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这一时期父母需要关注的问题。
阅读和书写的敏感期
阅读能力,让孩子与书籍交朋友
自制力敏感期
数学敏感期
理财敏感期
社会规则敏感期
动物敏感期
后记
渴望爱的敏感期
宝宝需要无限的爱
宝宝在小的时候都会羞于向陌生人问好,即使是父母认识的人。宝宝在家的时候,总是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旦出了家门,就变得非常内向,就连向妈妈的朋友问好都不敢了。这真的让妈妈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宝宝了。
一个,诺菲和妈妈在商场购物,遇到妈妈单位的一位女同事。妈妈与同事打过招呼后对诺菲说:“诺菲,叫阿姨。”诺菲可能是有点认生,刚见到这位阿姨的时候,就偷偷地躲在妈妈身后,不管妈妈怎么说都不肯出来打招呼。
诺菲妈妈见状,不好意思地冲同事笑了笑,随即转过身,有些严厉地对诺菲说道:“诺菲,快叫阿姨啊。在家里教你时叫得挺好的,怎么一出来就不会了呢?你再不叫,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诺菲看妈妈凶自己,不仅没叫人,反而“哇哇”地哭了……
故事中的诺菲不愿意与生人打招呼,与妈妈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妈妈只是强硬地命令孩子,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指示去做,那么孩子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妈妈太过主观,就会剥夺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迷失自我。
如果孩子是在爱的环境中长大的,那么孩子就会变得既懂事又有礼貌。而且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当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妈妈不要严厉地训斥孩子,而要充满爱心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慢慢地说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完善,让孩子能够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身心健康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才是有利的。
让宝宝感知你的爱
许多妈妈都认为,在和孩子的相处过程中,母总是在付出,而孩子只是一味索取,并且还会经常性的不听话。面对哭闹的孩子,有些妈妈就会生气地训斥她。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天使,妈妈们没有必要去训斥孩子。妈妈要勇于在孩子面前说“我爱你”,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妈妈的爱意。
诺亚已经1岁半了,,诺亚想要吃,可是妈妈觉得她已经吃了两块奶糖了,再吃,会对牙齿造成不好的影响。可是,诺亚就是想吃。没办法,妈妈严厉地说道:“不行,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后,诺亚没有吃到,大哭起来。
故事中的诺亚想要吃,妈妈本可以同诺亚讲道理,告诉她再吃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可是,诺亚的妈妈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了的方法,使诺亚和妈妈之间有了隔膜。其实,让宝宝感受到爱,才是劝解宝宝的选择,才会对宝宝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幼儿从2岁开始,就会进入爱的渴望期,会希望得到很多的爱。其中,重要的就是母的爱。宝宝这个时期,也是安全感缺乏的时期,妈妈不要羞于表达,而应经常向宝宝诉说你对他的爱意,让宝宝感受你对他的爱。
妈妈给予宝宝多少爱,宝宝就会回报给妈妈多少爱。0~2岁的宝宝都会非常依恋妈妈,所以在这一阶段内,妈妈对宝宝日后的成长发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妈妈的爱,是增强宝宝安全感的选择,可以帮助宝宝健康的成长。
培养孩子学会表达爱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有时候,父母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对孩子的爱,于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相处得非常客气。正是因为父母没有向孩子表达出爱,所以,孩子往往也不善于向人表达爱意。父母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爱意,也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意。
当洛基6个月时,妈妈就将他交给爷爷奶奶带。每天下班后,妈妈都是从爷爷奶奶嘴里听到关于洛基的所有事情。爷爷奶奶总是夸洛基听话又懂事,妈妈听后就很放心地让爷爷奶奶照顾洛基。所以,与洛基相处的时间也就更少了。
,妈妈下班回家,洛基缠着妈妈让妈妈讲故事,陪他做游戏。妈妈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而且还一会儿让妈妈这样,一会儿让妈妈那样。妈妈的耐心很快就被磨光了,于是就不耐烦地说:“去自己玩。”或许是感受到妈妈的不耐烦,洛基很委屈地跑开了。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故事中的洛基只是在表达对妈妈的爱,可是,妈妈经常不与洛基在一起,不知道这是洛基表达爱意的一种方式,反而不耐烦地让洛基自己玩。妈妈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对的。宝宝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意,许多妈妈可能都不太理解,甚至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殊不知,宝宝已经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爱是一种能力,可以让孩子变得坚强和善良,但是,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去爱,如何去表达爱。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示范。培养孩子学会表达爱的意义,让孩子懂得如何表达爱,和给予孩子无私的爱是同等重要的。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一种冷静的幽默感,让人在面对那些让人抓狂的育儿瞬间时,能保持住一丝丝的清醒。比如,在描述“关于如厕训练的时机”时,作者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不要试图去教一个尚未准备好接受新技能的洋娃娃穿裤子,那只会弄脏你和它。”这个比喻让我瞬间释怀了,因为我之前一直因为孩子不肯配合如厕训练而感到挫败。书中强调的是“观察信号”而非“设定死线”,教会我们识别孩子身体和心理发出的“我准备好了”的微小信号,比如对大人上厕所的好奇心,或者对干净裤子的在意程度。它让我明白,强迫带来的只是短暂的服从,而真正的习惯养成,需要孩子内心的驱动力。这种尊重孩子个体节奏的态度,让整个育儿过程从一场“战斗”变成了一次“协作”。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真是太接地气了,简直就像是邻居家经验丰富的老妈妈在跟你拉家常。我记得我读到关于宝宝夜奶的那一章时,简直要拍案叫绝。作者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把宝宝那种“饿了就得立刻得到满足”的小脾气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之后,我不再觉得是宝宝在无理取闹,而是明白了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层的情感需求和生理节奏。特别是她提到了一个“夜间安抚小工具箱”的概念,里面建议的几样东西——比如特定气味的安抚巾、舒缓的白噪音——我回家立马试了试,效果立竿见影。我之前总担心过度安抚会让孩子更依赖,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温和的平衡之道,教我们如何在满足孩子安全感的同时,逐步引导他们建立自我安抚的能力。这对于我们这些新手爸妈来说,简直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让人知道焦虑是可以被理解和管理的,育儿的路上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尝试和调整的智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不贩卖焦虑,而是提供工具和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推进,而是针对性地划分了不同阶段的“挑战点”,这一点我特别欣赏。比如,在处理“分离焦虑”那一节,它详细拆解了宝宝从6个月到1岁半这个区间,焦虑表现的微妙变化。很多育儿书只是泛泛地说“要安抚”,但这本书会具体到:“当孩子哭着追你到门口时,不要猛地关门,而是先蹲下来,用一个固定的口令(比如‘妈妈去拿个东西,马上回来’)来建立预期,然后用三秒钟的速度完成任务。”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观察力。我本来以为这是理论书,结果发现更像一本操作手册。翻阅时我常常会忍不住在书页边上做笔记,记录下哪些方法适用于我的孩子,哪些需要再等等。它让我意识到,育儿的很多问题,其实是沟通方式出了错,而不是孩子本身“不听话”,这种视角的转换,让整个育儿过程的体验都轻松了不少,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权力斗争。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看到这本书里关于“自我探索与界限建立”的章节时,我感到非常震撼。我之前总觉得,为了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我必须在他们刚开始表现出反抗性时就立刻制止。这本书却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观点:3岁前的“不”和“扔东西”并非是叛逆,而是孩子在进行“我是谁”的物理实验。作者鼓励家长提供一个“安全的混乱区”,在这个区域内,孩子可以尽情地探索物理定律的边界。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家里必须整洁有序”的执念。我尝试着在客厅角落腾出了一块空间,放上一些可以安全摔打的软垫和积木,结果我的孩子在那里待的时间更长了,而且情绪明显更加稳定。最重要的是,当他在“安全区”得到了足够的探索满足后,对其他区域的破坏欲望也明显降低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高阶的育儿智慧:与其费力去限制,不如巧妙地引导和提供出口。
评分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在处理“感官超载”问题时的细腻描写。在描述新生儿如何处理外界信息时,作者使用了类似“信息洪水”的比喻,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宝宝在人多嘈杂的环境中会突然崩溃大哭。她不只是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给出了非常实用的环境管理建议。比如,她建议在带新生儿出门时,要像保护易碎品一样,提前预设好“降落点”和“撤退点”。我曾带孩子去参加一个大型家庭聚会,结果孩子不到半小时就开始烦躁尖叫,我当时以为是饿了或困了。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意识到,那可能就是环境信息量过载的表现。作者提供的“感官暂停室”策略——比如带一个降噪耳机和一条熟悉的毯子,在需要时立刻带孩子到安静的角落进行五分钟的“信息排毒”——对我来说是革命性的。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用科学的洞察力,去理解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背后的真实诉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