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人间词话(中华国学经典精粹·诗词文论必读本) |
| ISBN: | 9787550243538 |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定 价: | 12 元 |
| 作 者: | 王国维,著,梁莹,译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32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5-07-01 | 版次:1 | 页数:160 |
| 印刷时间:2015-07-01 | 印次:1 | 字数:130千 |
| 主编推荐 | |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先生撰王国维先生纪念碑铭文 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zui精到。 ——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 ?中国晚清以来zui具影响力的美学与诗学著作。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文学、美学思想及性情的经典之作 ?根据版本重新排序、注释,并对所出现的诗词进行全面的解释。zui全面、zui系统的版本。 |
| 内容简介 | |
晚清一代大家王国维先生以“境界说”为骨,著述了《人间词话》一书。他提倡:“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此,以这一条标准,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晚唐至近代词人的好恶之情,同时,此书破除了清朝词坛浙派和常州派的流弊,发出词学新声,重新确立北宋词人的主流地位,因此,《人间词话》可以说是文学史上一次正常的自我纠偏,从后来的效果看来,现在的读者大都更崇尚苏轼、辛弃疾等词人,应该多少也受到过这次纠偏的影响。 |
| 目 录 | |
【人间词话 目录】 卷上 《人间词话》手定稿……………007 卷下 《人间词话》删稿………………079 《人间词话》附录………………………137 |
| 作者介绍 | |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改为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为近代博学通儒,治学功力深厚,治学对象宽广,在学术界影响非常之大。其生平著作颇多,遗著收为全集者有《王忠悫公遗书》,《王静安先生遗书》,《王观堂先生全集》等数种。《人间词话》一书是他经过西洋美学思想洗礼之后,用新的视角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 精彩书摘 | |
一 词以境界为zui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引用诗词】 鹊踏枝 [五代南唐]冯延巳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①,帘幕②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③,楼高不见章台路④。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①堆烟:形容翠绿的杨柳。 卷上 《人间词话》手定稿 ②帘幕:此处指杨柳成行,如无数帘幕低垂。 ③游冶处:指妓馆。 ④章台路:汉代长安有章台街,是妓馆所在。后来即以此代指妓女聚居处。 踏莎行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①。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②。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③幸自④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 ①津渡:渡口。 ②尺素:书信。 ③郴(chēn)江:出自黄岑山,向北流过湖南郴州,流 入湘江。 ④幸自:本是。 |
| 前言 | |
前言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处在新旧转型期,清朝的 统治内忧外患,政权摇摇欲坠,外族入侵中国,意图在 这个苍老的东方国度里寻求更多的利益。在这风雨如 晦的日子里,王国维也经历着思想观念的剧烈震荡。他 于1902年因病从日本回国,觉得“人生之问题,日往复 于前。自是始决从事于哲学”。虽然人生的问题,让他 走进了康德、叔本华的哲学,但这些理性主义的分析, 并不能满足他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于是他将学术上的 注意力由哲学转移到了文学领域,期望能在这非功利 的美的享受中得到慰藉,《人间词话》就在他的这一人 生阶段写就。这本薄薄的小书完成于1906—1908年, zui初发表在《国粹学报》上。 《人间词话》没有严谨的学术体系,而是以一条 条的品评文字来呈现思想。其看起来形式散漫,但王 国维先生并非随意为之,而是有自己的一定之规,即它 的神是聚着的,这就是先生主张的“境界说”。这是全 书的脉络,沟通其全部主张,他认为,“有境界则自成 高格,自有名句”,“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 界。”那么,什么是境界呢?先生是这样解释的:“境非 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 此,以这一条标准,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晚唐至近代 词人的好恶之情。例如他着力推举苏轼、欧阳修、 柳永、辛弃疾等人的词,同时又毫不留情地表达了对史 达祖、吴文英、张炎、周密、陈允平等南宋词人的贬抑 之情。 其实,在清朝词坛上,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前 者竭力纠正明末词流于迂缓的毛病,因此学习南宋姜 夔、张炎的词,而不愿接近北宋词人,其缺点在于主张 清空,却流于浮薄,主张柔婉,却流于纤巧。于是常州 派又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从而提倡深美闳约,醇厚 沉着,强调词以立意为本,应有寄托,从而推崇周邦彦 的词。王国维先生力图破此二流派的弊端,发出词学 新声,重新确立北宋词人的主流地位,因此《人间词 话》可以说是文学史上一次正常的自我纠偏,从后来的 效果看来,现在的读者大都更崇尚苏轼、辛弃疾等词 人,应该多少也受到过这次纠偏的影响。 当然,正如陈寅恪先生在给王国维先生所写的纪 念碑铭文中所说:“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 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再有影响的书,也是一家 之言,或有可商的余地,但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 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因此,《人间词话》问世以来,跟随着先生的名声 一直流传海内,在学术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如朱光 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 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 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zui精到。” 对于很多不读古代文学批评专业书籍的人,也会随手 准备这小小一个册子,做平时品诗评词的参考。 本书,主要收录了《人间词话》的手定稿、删稿, 以及其他散见各处的先生论词的文字,译注时借鉴了 各位前辈学者的观点,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和谢意。 另外,先生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而编者确实才学如 微尘之末,文字有不当之处,还请读者朋友谅宥。 |
这本《人间词话》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忍不住想翻开它,沉浸在那唯美的文字世界里。我一直对中国古典诗词抱有深厚的感情,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古的名篇,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透露着一种古典韵味,让人在看到它的第一眼就心生敬意。我期待着在其中领略词曲大家们的风采,无论是纳兰性德那缠绵悱恻的相思,还是唐诗宋词中那种博大精深的意境,都深深吸引着我。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诗词选集,更是一次与古代文人心灵的深度对话。希望它能带给我全新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这些经典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的古典文学爱好者,我深知要真正理解这些作品的精髓,光靠零星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我渴望得到一本能引领我入门,同时又能提供足够深度供我探索的“向导”。这本书的书名中包含了“词话”二字,这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对词作的点评和赏析,如果书中能有这方面的论述,那将是极大的惊喜。我想知道,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是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读到”美,更能让我“读懂”美,理解其中蕴含的东方哲思和审美情趣。
评分坦白说,现在的出版物浩如烟海,真正能沉下心来读完一本厚重古典诗词选集,需要极大的毅力和专注力。我希望这本《人间词话》能够以一种既庄重又不失亲和力的方式,将唐诗、宋词、元曲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呈现给我。我关注的焦点在于选材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如何平衡那些耳熟能详的“必读篇目”与那些尚未被大众充分认识的“遗珠”。如果书中能对不同体裁的特点进行清晰的界定和对比,那对我这样一个试图建立系统认知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帮助。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参考书,随时翻阅,汲取养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人生况味”的哲学意味,让人不禁思考,在那些千古绝唱中,究竟藏着多少关于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山河壮丽的深刻体验。我尤其看重那些能引发强烈共鸣的作品,那些字句背后蕴含的普遍人性,才是它们能够穿越时空依然动人的关键。我期望这本书的编者在选篇时,不仅关注其文学技巧的精妙,更能发掘出作品中那些触及灵魂深处的情感共鸣点。如果能通过阅读,对纳兰性德的敏感多情,或者李清照的家国之思有更贴近的体会,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无可估量了。它应该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对世界的感知。
评分初捧此书,一股墨香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群星璀璨的文学时代。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并非一日之功,但总觉得缺少一本能系统梳理、精选佳作的权威读本。这本书的编排想必是经过精心考量的,它能否将那些零散的记忆碎片重新整合,为我描绘出一幅完整的诗词画卷?特别是那些被誉为“大会推荐”的作品,想必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学者的推敲,其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都值得我们反复品味。我特别好奇,在这些诗词的背后,是否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创作背景,让冰冷的文字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