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行为心理学 FBI读心术微表情微行为微动作识人书

心理学书籍 行为心理学 FBI读心术微表情微行为微动作识人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FBI
  • 读心术
  • 微表情
  • 微行为
  • 识人
  • 沟通技巧
  • 人际关系
  • 肢体语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春风化雨图书专卖店
出版社: 1
ISBN:9787516813225
商品编码:26294536653

具体描述


★《行为心理学》:揭开行为背后的奥秘,破解人性深处的密码。

★一分钟读懂他人小动作背后隐藏着的秘密。

★行为告诉答案,行为透露真相,欲要洞察心理,必先观察行为。读行为心理学,窥破行为背后的心理真相,领略人类心理的无穷奥秘!

★下意识、潜意识、无意识,无不透露内心的真意思,看穿真相,成为人际关系的赢家。



西方心理学鼻祖弗洛伊德曾经说:“任何人都无法保守他内心的秘密。即使他的嘴巴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喋喋不休,甚至他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背叛他。”无论一个人的心思多么复杂、多么细密,都会通过外在的行为动作露出破绽。任何一个人的内心都是有踪迹可循、有端倪可察的,不管他掩盖得多么严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都会不经意地从对方的各种行为细节中发现蛛丝马迹。

《行为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丰富表现形态及其寓意含义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为你破解行为背后的种种心理秘密,带你走进人类心灵的深处,帮你看穿他人的真实意图,进而把握好人际交往和沟通中的微妙关系。



牧之,师大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现为某心理学研究机构负责人,长期在北晚、中青报、读者、知音等报刊杂志发表专栏文章。著有《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微表情心理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这些事不必找心理医生》《怪诞心理学》《重口味心理学》等图书。



头头是“道”,道出内心天机


抬头和低头的寓意  /  002

常见头部动作解密  /  004

点头意味着什么  /  006

摇头晃脑的奥妙  /  008

歪着脑袋传递的信号  /  011

低头不等于退缩  /  013

拍打头部的寓意  /  016

挠头和摸头发透露的心理  /  018


百变表情中的心灵地图


脸——性情的晴雨表  /  022

眼睛——透视心灵的窗口  /  024

眼睛比嘴巴会说话  /  026

眼波转动被人猜  /  029

眼珠转向折射内心的动向  /  031

眉毛上跳动的喜怒哀乐  /  034

鼻子上写照的性情  /  038

嘴巴不出声也会“说话”  /  041

下巴动作中的心理奥秘  /  044

揭开笑背后的内心世界  /  047

表情动作也会表里不一  /  049


手部动作中的心灵密语


十指葱葱有密语  /  052

高深莫测的十指交叉  /  056

双手叉腰,谁与争锋  /  058

双手平摊,打开心窗说亮话  /  060

握拳在向人宣告什么  /  062

手势下劈——就这么定了  /  064

手势上扬——释放号召力  /  065

挥手之间,意味无限  /  067

巧搓手说巧语  /  069

握手握出来的心思  /  071

握手时手指动作全解密  /  074


心随腿动,腿脚诉说悄悄话


双腿“出卖”你的心  /  078

双腿交叉显示的情绪  /  080

双脚交叉的微妙心理  /  082

腿在抖,心也在“抖”  /  084

心有所思,脚尖有所向  /  086

拍腿、扳腿、摸腿的含义  /  088

锁脚,为心加把“锁”  /  090


坐姿与性格对号入座


观察坐姿“三要素”  /  094

从座位画出人心“地图”  /  096

左腿交叠右腿——自信十足  /  098

右腿交叠左腿——个性冷漠  /  099

两腿分开,两手放开——标新立异  /  100

两腿并拢,两手放两膝——谦逊踏实  /  101

两腿并拢,手放腿侧——古板苛刻  /  103

两膝并拢,脚跟分开——羞怯保守  /  105

两腿分开,两脚并拢——坚毅果断  /  106

半躺而坐,手抱脑后——热情随和  /  107

落座动作透射出的心理动态  /  109


站有站相,个性风格大亮相


双脚站立,左手插兜——敦厚笃实  /  112

双脚站立,手插兜又拿出——谨小慎微  /  114

两脚并拢,手托下巴——多愁善感  /  116

两脚并拢,手放身后——爱听恭维  /  117

两脚平行,手抱胸前——性格叛逆  /  118

双脚站立,手放腹前——爱出风头  /  119

站立时腿脚的语言信号  /  120

电汽车上的站姿心理学  /  122


形色走姿折射多彩性情


昂挺胸型——高傲自大  /  126

步伐急促型——性情急躁  /  128

步伐平缓型——沉稳守信  /  130

方步行走型——稳健明智  /  131

碎步行走型——孤芳自赏  /  133

身体前倾型——温和谦逊  /  135

走路摇摆型——善良诚恳  /  136

军事步伐型——意志坚强  /  137

东张西望型——猜忌心重  /  138

走路手指动作中的心理解密  /  139


张口说话,就是为自己画像


说话流畅的人坚定冷静  /  142

语调激昂的人自信执著  /  144

语气尖锐的人盛气凌人  /  145

沉默寡言的人见解  /  147

絮絮叨叨的人喜欢抱怨  /  148

谈吐憨厚的人诚实本分  /  149

口气温柔的人宽厚大方  /  150

吞吞吐吐的人内心懦弱  /  151

模棱两可的人优柔寡断  /  153

说话行为隐藏的性格特征  /  154

听话行为隐藏的内心秘密  /  156


习惯行为,窥一斑知全貌


随手涂写显露真性情  /  160

一笔一画写出真性情  /  163

从签名观察对方的性格  /  166

敲门的心理动作符号  /  169

打电话传递的人度    /  171

打手机打出来的性情  /  175

驾车爱好体现秉性爱好  /  177

运动方式反映个人情趣  /  181

休闲嗜好显示情趣心理  /  184


一本不正经的怪诞行为心理


自虐,痛并快乐着  /  188

只有伤口才能让心静下来  /  191

自,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  194

疯疯癫癫的精神“出轨”  /  196

荒诞乖戾的歇斯底里行为  /  199

自命不凡的偏执狂  /  202

就是要和现实拧着来  /  204

躲躲闪闪究竟为哪般  /  206

另一个世界里的独行侠  /  209


抬头和低头的寓意


头部属于人体的“司令部”,是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指挥中心,情急之下顾“头”不顾“尾”的本能反应行为便形象而生动地印证了其重要地位。头部集中了所有表情器官,因此往往是人们关注、观察身体行为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观察头部所得到的信息是准确的。所以,要了解一个人,人们不妨从“头”开始,读取头部行为动作中泄露出的天机,获得对方的各方面信息。

基本的头部动作姿势主要有三种。

先是抬头。当人们对谈话内容持中立态度时,往往会做出抬头的行为。通常,随着谈话的继续,这个姿势会一直保持,人们只是偶尔轻轻点头。而且,用手触摸脸颊的手势也常常伴随着抬头的姿势,表现出认真思考的态度。      

如果把头部高高昂起,同时下巴向外突出,那就显示出强势、无畏或者傲慢的态度。人们可以通过这个姿势刻意地暴露出自己的喉部,并且让自己的视线处于高的水平,这样就能以强势的态度俯视他人。

第二是低头。这种压低下巴的动作意味着否定、审慎或者具有攻击性的态度。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低着头的时候往往会形成批判性的意见,所以,只要你面前的人不愿意把头抬起来或者向一侧倾斜,那么你就不得不努力处理这一棘手的问题。的演说家和培训师经常会遭遇这样的困境:观众们都低着头坐在椅子上,把手臂交叠在胸前。所以,一旦面临这种境地时,有经验的会议发言人会在发言之前采取一些手段,让台下的观众融入和参与到会议的议题之中。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们抬起头来,从而唤起积投入的态度。如果发言人的策略得当,那么观众们接下来就会做出头部倾斜的动



常见头部动作解密


除了上面所讲的三种基本的头部姿势外,也还有其他一些比较常见的头部行为动作。下面就简要罗列并解释这几种动作的内涵。

头总是低俯:通常内向而温柔,虽然有时显得缺乏激情,但是能细心体贴地关照别人。

头部后仰:这是表示骄傲和自信的动作,像势利小人或非常有自信之人鼻子朝天的姿态。一个人会把头部向后仰,其情绪包括心态从沾沾自喜、自命不凡到自认的意识变化。这个动作基本上体现的是挑衅的态度,因此要尽量少用这个行为,因为骄傲的外表和挑衅的姿态都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头部朝侧方移开:基本上属于一种保护性的行为,比如把脸部移开以回避对身体有威胁或者会造成伤害的事物。在特殊情况下,这个行为会伴随着掩饰脸部从而隐藏自己的身份和

另外,习惯头部侧偏的人通常充满好奇心,但偏于固执。他们往往缺乏忍耐力。

头部缩回:这是回避的动作,同时表示对事物的不满或者不认可。

头部僵直:是心里觉得无聊、苦闷的表现。在商务谈判中,这一行为则表示中立的态度。

头部猛然上扬,然后恢复正常:如果是初识或不熟悉的人,头部上扬表示很吃惊的样子;如果是在彼此熟悉的场合,则表示当事人突然明白了某事物的要旨而惊叹,是猛然醒悟的表现。


《洞察人心:探寻人类行为的深层密码》 引言: 在日常生活的洪流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人互动,交流,观察。我们试图理解他人的意图,预测他人的反应,甚至洞察隐藏在言语背后的真实情感。然而,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如同深邃的海洋,其表面波澜万丈,其深处却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常常感到迷茫,无法准确把握人心的脉搏,错失良机,甚至遭受误解与伤害。 《洞察人心:探寻人类行为的深层密码》正是为了回应这一普遍的困惑而生。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技巧或套路,而是致力于引领读者深入探索人类行为的根源,揭示那些塑造我们思考、感受和行动的内在机制。我们将从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出发,层层剥茧,展现行为背后隐藏的逻辑,帮助您建立一套系统性的认知框架,从而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自己与他人。 第一章:理解行为的基石——心理学视角下的驱动力 本章我们将深入探讨驱动人类行为最根本的动力。我们将审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理解那些不为人知的欲望和冲突如何影响我们的决策;我们将解析行为主义的核心观点,认识到环境刺激与学习经验如何塑造我们习惯性的反应;我们将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对自我实现和内在动机的阐释,理解个体追求成长和意义的强大力量;我们将审视认知心理学关于信息处理、信念系统和认知偏差的研究,揭示思维方式如何影响行为的表象。 潜意识的涟漪: 探索无意识的冲动、被压抑的记忆以及它们如何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影响我们的日常行为,例如选择伴侣、职业发展,甚至是对某些食物的偏好。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示潜意识如何作用于梦境、口误和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 学习与适应: 深入理解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在塑造个体行为中的作用。我们将分析奖励与惩罚机制如何影响学习效率,以及模仿和观察学习如何帮助我们快速掌握复杂的社会技能。 追求卓越的内在引擎: 探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理解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层级如何驱动个体的行为选择。我们将关注成就动机、归属感和尊重感等基本需求,以及它们在工作、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中的体现。 思维的过滤器: 剖析认知失调、确认偏误、锚定效应等认知偏差如何影响我们对信息的解读和判断。我们将展示这些思维捷径如何在决策过程中产生系统性错误,并提供一些策略来识别和纠正它们。 第二章:语言的艺术与无声的表达——沟通中的深层解读 沟通是人际互动的核心,而有效沟通的奥秘,远不止于字面意思的传递。本章我们将聚焦语言和非语言信号的交织,帮助您提升解读他人意图和情感的能力。我们将研究语言的微妙之处,包括语气、语速、词汇选择以及话语的结构,探讨它们如何传递更深层的信息。同时,我们将深入解析非语言信号的丰富世界,包括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肢体语言、姿态以及空间距离,揭示这些“无声的语言”如何泄露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言语的潜流: 探讨语气的抑扬顿挫如何传达讽刺、喜悦、愤怒等情绪。分析提问方式和回答策略如何影响对话的走向。研究隐喻、双关语以及幽默的运用,理解它们在建立情感连接或制造隔阂中的作用。 眼神的诉说: 深入研究眼神接触的时长、方向和瞳孔变化所蕴含的信息。理解眼神闪烁、回避或直视如何反映自信、不安、撒谎或真诚。 肢体语言的密码: 解析手臂交叉、身体前倾、脚部朝向等常见肢体语言的含义。理解坐姿、站姿以及手势如何反映一个人的能量水平、防御姿态或开放程度。 空间与距离的玄机: 探讨人际空间理论,分析不同距离(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公共区)所代表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状态。理解个体如何通过调整与他人的空间距离来表达亲近、疏远或侵犯。 表情的细微变化: 关注面部肌肉的微小抽动、眉毛的轻微上扬或下降、嘴角细微的弧度变化,理解它们如何成为情感流露的“晴雨表”,即使是瞬间的表情变化,也可能揭示难以察觉的情绪。 第三章:情绪的起伏与行为的联动——理解内在的驱动 情绪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与我们的行为紧密相连。本章我们将深入剖析人类情感的运作机制,理解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决策和行为模式。我们将探讨基本情绪(喜悦、悲伤、愤怒、恐惧、惊讶、厌恶)的生理基础和心理特征,以及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我们将研究情绪的调节机制,理解个体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情绪失控可能带来的后果。此外,我们将重点关注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交互动,以及如何通过理解他人的情绪来建立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情绪的生理信号: 了解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肌肉紧张等生理反应与特定情绪之间的关联。分析皮质醇、肾上腺素等激素在情绪体验中的作用。 情感的认知解读: 探讨情绪如何受到我们对事件的解读和评价的影响。理解“认知重评”等策略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 情绪的表达与共鸣: 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情绪表达的差异。理解“情绪感染”现象,以及同理心在理解和回应他人情绪中的关键作用。 情绪与决策的博弈: 研究情绪如何影响风险评估、判断和选择。理解“情绪启发法”如何在快速决策中发挥作用,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偏差。 情绪的动力与阻碍: 探讨积极情绪如何激发创造力、增强韧性,而消极情绪如何成为行为的阻碍或转化的契机。 第四章:认知偏差的陷阱与识人智慧——洞察思维的盲点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常常会走捷径,从而产生各种认知偏差。这些偏差如同思维的“盲点”,可能导致我们做出不理智的判断,误读他人的意图。本章我们将系统梳理常见的认知偏差,并探讨如何识别和规避它们,从而提升我们识人的精准度。我们将分析“群体思维”、“证实偏见”、“光环效应”等在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偏差,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对他人和他我事件的看法。我们将提供实用的方法,帮助您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避免被固有的认知模式所束缚。 群体思维的共谋: 探究在群体决策中,追求一致性而压抑异见的现象。分析“群体思维”如何导致灾难性的决策,以及如何鼓励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 证实偏见的牢笼: 理解我们倾向于寻找和解释支持自己已有信念的证据,而忽略反驳证据的现象。分析“证实偏见”如何固化刻板印象,阻碍客观认识。 光环效应的迷惑: 探讨第一印象或某个突出特征如何影响我们对一个人整体的评价。分析“光环效应”如何导致“以貌取人”或过度理想化。 归因偏差的误读: 研究我们如何解释他人行为的原因,以及“基本归因错误”和“行动者-观察者偏差”如何让我们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内因归因,而对自己则更多地归因于外因。 反思与修正: 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鼓励读者在做出判断前进行反思,质疑自己的假设,并主动寻求多元化的信息来源,从而提升识人的智慧。 第五章:行为背后的动机与意图——理解行为的驱动力 理解行为,最终要回到其背后的动机和意图。本章我们将深入探讨各种驱动人类行为的动机,包括生理动机(如饥饿、口渴)、心理动机(如成就、归属、权力)以及社会动机(如从众、利他)。我们将分析这些动机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行为模式。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行为,来推测其潜在的动机和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选择和行动。 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再次审视生理和安全需求的满足如何成为行为的基础。分析对亲密关系、归属感和爱与被爱的渴望如何驱动我们的社交行为。 成就与认同的追求: 探讨个体对自我提升、能力证明和获得他人认可的需求。分析在工作、学习和个人爱好中,成就动机如何发挥作用。 权力与影响力的博弈: 研究对控制、领导和影响他人意愿的欲望。分析在组织、政治和社会关系中,权力动机如何驱动某些行为。 社会规范与群体压力: 探讨从众、服从和群体认同的心理机制。分析社会规范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以及群体压力如何影响个人决策。 利他与合作的本能: 探讨无私帮助他人、合作共赢的动机。分析“互惠利他”和“亲缘利他”等理论,以及它们在社会和谐中的作用。 结语: 《洞察人心:探寻人类行为的深层密码》是一段探索之旅,它鼓励您以更深刻、更系统的视角去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思维工具,一种观察视角,而非一套僵化的公式。通过掌握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学习解读非语言信号,识别认知偏差,并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您将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人际互动的脉搏,建立更有效、更真诚的沟通,并在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这趟旅程,将帮助您成为一个更具洞察力、更懂得理解他人,也更了解自己的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自从读了这本关于行为心理学的书,我感觉自己的“社交雷达”瞬间升级了好几个档次。以前,我总觉得自己在人多的时候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解读别人的态度,有时候还会因为误解别人的意思而感到尴尬。但这本书,特别是关于微行为和微动作的解读,真的太实用了!它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说话时会不断地摆弄手指,或者在思考时会下意识地摸下巴,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其实都可能反映出他们内心的状态,比如焦虑、思考、或者甚至是撒谎的迹象。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身体语言的矛盾性”那一部分,书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一个人嘴上说着“我很高兴”,但身体却表现出紧绷或者回避,这往往说明他内心的真实感受并非如此。我开始在生活中刻意练习,比如在开会的时候,观察同事们在听报告时的姿势,是前倾表示兴趣,还是后仰表示不在意;在和家人交流时,留意他们是否有眼神的躲闪或者不自觉的肢体动作。这些观察让我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对方的情绪波动,从而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也让我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自信和从容了。这本书让我明白,行为不仅仅是行为本身,更是通往心灵的窗口,而这本书,就是帮助我打开这扇窗口的金钥匙。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悄悄地为我打开了理解他人的新视角。以前,我常常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有些迟钝,总是抓不住别人话语背后的真正意图,或者对一些细微的情绪变化感到困惑。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提供了一套破解人心的密码。我特别喜欢它讲解微表情的部分,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面部肌肉抽动,原来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信息。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明白,一个眼神的闪躲、嘴角一丝不易察觉的上扬,甚至是眉毛轻微的抖动,都可能暴露一个人真实的想法或感受。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比如在和朋友聊天时,留意他们眼睛看向的方向,或者在紧张时,他们是否会不自觉地触摸鼻子。这些小小的观察,居然让我对他们的情绪有了更准确的把握,也让我和他们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不仅仅是负面情绪,积极的情绪同样可以通过这些细微的信号被捕捉到,这让我在感受到他人的喜悦时,也能够给予更及时的回应,加深了彼此的联结。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读心术”秘籍,更像是一堂关于“观察力”和“同理心”的实用课程,它引导我去关注那些平时被忽略的细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连接身边的人。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关于识人技巧的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和理解他人的方式。我一直都对人的内在世界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看不真切。这本书就像是用一种非常科学严谨但又通俗易懂的方式,为我揭示了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机制。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非语言沟通”的深入剖析,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一个人说的话可能并不完全代表他的真实想法,而他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反应,却可能在无声地诉说着真相。我记得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微表情”的原理,比如在说谎时,一个人可能会出现一些短暂的、难以察觉的表情,这些表情之所以难以察觉,是因为它们发生得太快,但正是这些短暂的信号,能够揭示出内心的真实情绪。我开始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观看电影时,我不再仅仅关注剧情,而是会留意演员们脸部的微小表情变化,感受他们角色的内心挣扎。在与人交往中,我也会更加留意对方的身体姿态、手势以及眼神的交流,去尝试理解他们言语之外的含义。这种观察和解读的过程,让我感到非常有趣,也让我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变得更加得心应手,能够更有效地与他人建立连接,也更不容易被表象所迷惑。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书籍,而这本《心理学书籍 行为心理学 FBI读心术微表情微行为微动作识人书》可以说是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它让我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不自觉地展现出很多“行为信号”,而这些信号,恰恰是理解他人内心世界的绝佳线索。这本书并没有贩卖玄乎其玄的“读心术”,而是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给出了一套非常系统和实用的观察方法。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肢体语言”的解读,那些关于一个人在表达自信时的站姿、在感到不安时的手部动作,或者是在撒谎时眼神的闪烁,都得到了非常生动和形象的描述。通过学习这些,我开始能够从他人的肢体语言中捕捉到一些他们自己都未曾意识到的信息,从而对他们的真实意图有更深的理解。例如,在和同事讨论问题时,如果我注意到对方的身体有意无地转向门口,我可能会猜测他可能心不在焉,或者希望尽快结束谈话,然后我就会调整我的沟通策略。这种微小的调整,往往能够让沟通更加顺畅,也避免了可能产生的摩擦。这本书让我对“读人”这件事有了更科学、更理性的认识,不再是凭空猜测,而是基于对行为模式的观察和分析。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人际理解的大门。我一直都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远不止于语言的交流,那些隐藏在言语之下的微妙信息,往往才更能触及到事物的本质。这本书恰恰是从“非语言信号”入手,通过对微表情、微行为和微动作的细致讲解,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曾以为,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是最容易被看穿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最真实的感情流露,恰恰体现在那些转瞬即逝的、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比如,书中对“微表情”的分类和解释,让我开始关注那些通常会被忽略的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并尝试去解读它们所代表的情绪。同时,书中对“微行为”的分析,比如一个人在紧张时会不自觉地触摸喉咙,或者在感到厌烦时会频繁地看向手表,这些都让我意识到,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反应,都是有其心理根源的。在学习了这些理论后,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践,比如在与陌生人交流时,我会更加留意对方的眼神交流频率,以及他们身体的朝向,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这次谈话的态度。这本书让我从一个“听者”变成了一个更敏锐的“观察者”,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感知他人的情绪状态,也让我能够以更有效的方式去回应,从而建立更健康、更深入的人际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