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6)/金融监管蓝皮书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6)/金融监管蓝皮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滨 编
图书标签:
  • 金融监管
  • 金融
  • 中国金融
  • 监管
  • 蓝皮书
  • 金融报告
  • 2016
  • 经济
  • 行业分析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科文献
ISBN:9787509791493
商品编码:26312655786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6)/金融监管蓝皮书
  • 作者:编者:胡滨
  • 定价:89
  • 出版社:社科文献
  • ISBN号:978750979149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6-01
  • 印刷时间:2016-06-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03
  • 字数:305千字

内容提要

胡滨编著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6)》总报告 对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历程、监管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 了叙述及分析,对2015年中国金融监管发生的重大事 件进行系统总结、分析和评论,并对2016年进行预测 ;分报告具体剖析了2015年中国银行业、证券业、保 险业、信托业以及外汇领域监管的年度进展;专题研 究对当前中国金融监管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度分析 ,主要涉及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监管、程序化交易监管 、区块链技术应用监管、证券质押困境解决和金融账 户实名制实施方法等方面。
    

作者简介

胡滨,男,1971年出生,安徽六安人,法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金融监管、法与金融理论、结构金融(资产证券化)等。

目录

Ⅰ 主报告
1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与监管【胡 滨 郑联盛】
一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历程
二 新三板市场发展的现状
三 新三板市场发展的问题
四 完善新三板监管体系的政策建议
2 中国金融监管:2015年重大事件述评【尹振涛 杨 楷】
一 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
二 利率市场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 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调整
四 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
五 偿二代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六 金融监管应对股市波动大考
七 金融监管框架改革引起瞩目
八 民营银行发展意见出台
九 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成形
十 2016年金融监管展望
Ⅱ 分报告
3 银行业监管年度报告【李育峰 巴劲松 匡可可】
4 证券业监管年度报告【栗沛沛 吴 亮 杨 光 安邦坤】
5 保险业监管年度报告【孙才华 张 坤】
6 信托业监管年度报告【袁增霆】
7 外汇管理年度报告【汤 柳】
Ⅲ 专题研究
8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及监管【朱元倩 徐 超】
9 明确监管制度框架促进投贷联动业务发展【王 刚 尹 亭 丁 丁 王 宇】
10 程序化交易的监管与风控机制研究【王 化 马雪滢 蒋 鹏】
11 加密货币与区块链技术:相关应用及监管【刘 亮】
12 证券质押的制度困境与解决路径【杨 光】
13 全面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
——一项推进金融监管的基础性工程【吴 亮】
14 私募基金管理机构新三板挂牌融资的监管问题研究【费文颖】
15 论将“保证业务”列入保险公司业务范围的合理性基础【喻华峰 曹顺明】
Ⅳ 附录
16 2015年金融监管大事记【星 焱 吕志成】
Contents


全球金融风险洞察与中国监管实践的深度交织 在风云变幻的全球经济格局中,金融的脉搏跳动得尤为剧烈。2016年,世界经济在复杂的地缘政治、技术革新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多重影响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市场作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其改革深化与风险防范的动态,对全球金融稳定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书并非直接呈现某一本具体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6)/金融监管蓝皮书》,而是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深度剖析2016年全球金融领域的关键挑战,以及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在此背景下的应对策略、创新实践与前瞻性思考,旨在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致的时代画卷。 第一章:全球金融图景下的暗流涌动 2016年,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依然蹒跚,却又暗藏着新的风险因子。发达经济体在低利率、量化宽松政策的长期影响下,资产泡沫的隐忧逐渐显现,部分国家债务水平持续攀升,给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潜在压力。欧洲地区,英国脱欧公投的意外结果,给欧盟一体化进程蒙上阴影,其对金融市场情绪、资本流动乃至全球贸易规则的冲击,成为当年最令人瞩目的“黑天鹅”事件之一。 新兴市场经济体则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以及部分经济体结构性改革的滞后,导致其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受到侵蚀。资本外流的风险,货币贬值的压力,以及金融脆弱性的暴露,使得这些经济体在抵御外部冲击时显得尤为吃力。全球范围内,跨国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跨境资本流动的无序性、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复杂性,都可能成为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渠道。 在此背景下,监管的全球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监测全球系统性风险、推动金融改革、以及制定国际监管标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地缘政治的紧张、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各国在监管理念和实践上的差异,都给有效的全球金融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二章:中国金融改革的“破与立”:2016年的关键节点 2016年,是中国金融改革攻坚克难的一年。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致力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这必然要求金融体系承担起更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必须有效控制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 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完善: 面对日益复杂的金融业态,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在宏观审慎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包括对金融机构的杠杆率、资本充足率、流动性等进行更精细化的监测和约束,以及对金融控股公司、影子银行等领域进行穿透式监管。旨在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应对系统性风险的“防火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的根本使命。2016年,中国金融监管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倾斜,特别是在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如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金融部门通过债转股、不良资产处置、以及发展普惠金融等方式,发挥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与此同时,对脱实向虚、过度投机的金融行为进行了规范,力图挤压泡沫,引导资金流向更具创新性和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 风险防范与处置的重点领域: 影子银行的风险、房地产金融的风险、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风险,以及互联网金融(P2P网贷等)领域的风险,是2016年中国金融监管部门重点关注和着力整治的领域。一系列的监管政策和专项整治行动,旨在清理违规业务,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市场开放: 2016年,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这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在此过程中,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在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及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努力,包括沪港通、深港通的持续推进,以及债券通的筹备。 第三章:金融科技的浪潮与监管的适配 2016年,金融科技(FinTech)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深刻改变着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和金融市场的格局。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为提升金融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扩大金融覆盖面带来了巨大机遇。 然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新的风险和挑战。数据安全、个人隐私保护、信息不对称、以及潜在的系统性风险,都对传统的金融监管框架提出了考验。2016年,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开始更加重视对金融科技的引导和规范,强调“创新与监管并重”,鼓励技术创新,但同时也对各类金融科技平台的发展设定了更明确的“红线”。特别是对于P2P网贷等领域,监管的靴子开始落地,旨在肃清乱象,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本书着重探讨的,并非单纯的技术革新,而是金融科技发展背后所蕴含的监管逻辑的演进。监管如何在新技术带来的便利与潜在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如何构建一个既能鼓励创新又能有效防范风险的监管框架?这些都是2016年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在金融科技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 第四章:深化改革与维护稳定的博弈:监管的智慧与前瞻 2016年,是中国金融监管在深化改革与维护稳定之间进行艰难博弈的一年。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迫切需要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以释放市场活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风险,又要求金融监管保持高度的警惕,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这种博弈体现在多个层面: 对外开放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同时,如何防范跨境资本流动的无序冲击,如何应对外部经济下行风险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影响,是中国监管部门必须审慎考量的。 创新驱动与风险防范的协同: 如何在鼓励金融创新、支持科技进步的同时,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处置机制,是保持金融活力的关键。 短期维稳与长期发展的兼顾: 在应对眼前的金融风险和局部危机时,如何避免“一刀切”式的简单化处理,而是能够着眼于长远,通过制度性改革来化解深层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书的探讨,旨在勾勒出2016年中国金融监管部门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的专业智慧和战略眼光。这包括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精准研判,对金融风险的早期预警,对监管政策的审慎设计,以及对国际金融规则的积极参与。 结语:一个时代的金融答卷 2016年的中国金融,既是改革开放的深化期,也是风险挑战的显现期。全球金融格局的动荡,中国经济的转型压力,以及金融科技的颠覆性影响,共同塑造了这一年金融监管的特殊背景。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报告的复述,而是通过对这一时期全球金融大势的洞察,对中国金融改革与监管实践的深度梳理,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思考,力求展现出一种宏观的、历史的视角,理解中国金融监管在应对挑战、服务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所面临的深刻课题。它是一份关于一个时代金融图景的解读,也是对中国金融监管智慧与担当的一次侧写。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6)/金融监管蓝皮书》这个书名,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知识和洞察力的极致追求的体现。作为一个渴望了解中国金融运行脉络的读者,我将它视为一份宝贵的“解读指南”。我设想,这本书将会以一种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方式,为我呈现2016年中国金融监管的全貌。我期待它能够深入剖析,在那个时间节点,中国金融监管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是如何应对的?又取得了哪些成效?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关于金融去杠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以及打击非法集资等议题,或许都在书中得到了详细的论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洞察,而不仅仅是表面化的信息。它或许会探讨,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金融监管框架,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我期待它能够让我对中国金融监管的“游戏规则”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趋势。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很厚重,感觉里面装满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脉络和深度分析。作为一个对金融领域发展一直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那些关于金融监管的复杂机制,如何在这个庞大而充满活力的经济体中运作,又如何应对各种挑战。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穿梭于纷繁复杂的金融政策和市场动态之中,帮助我理清那些常常让我感到困惑的逻辑。我特别好奇的是,在2016年这个时间点,中国金融监管的重点和难点可能是什么?是那些层出不穷的新型金融业态带来的监管难题,还是传统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我想象着,书中会用翔实的数据和案例,来佐证那些关于监管有效性、市场公平性以及金融稳定性的论述。它或许会涉及对过去一年金融监管政策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为我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经济的走向。我期待它不仅仅是枯燥的政策条文堆砌,而是能用生动的语言,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我能真正感受到金融监管的力量和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或者单单从书名来看,就有一种严谨、学术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将其视为一个深入了解中国金融体系运作机制的“窗口”。我设想着,它会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将2016年中国的金融监管图景呈现在我面前。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那个时期,中国金融监管机构是如何应对宏观经济波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秩序的。这本书或许会提供一份详尽的“体检报告”,诊断出当时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病症”,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在2016年,中国是否在某些金融领域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调整?例如,关于资本市场、银行保险业、或者外汇管理等方面,是否有哪些关键的政策信号值得关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深入的分析,而不仅仅是信息的罗列,能够让我理解政策背后的逻辑和意图。它或许还会探讨,如何提升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透明度,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有序、健康的金融市场环境。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预感会是一场智识上的“探险”。金融监管,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威严和神秘感,而《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6)/金融监管蓝皮书》这个名字,更是将这种感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我设想,作者们必然是金融监管领域的专家,他们以一种俯瞰的视角,梳理了中国金融市场的“骨架”与“血脉”。我期待看到的是,对于2016年这一年,那些重大的金融监管政策是如何出台的?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又对当时的金融市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关于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监管真空和风险,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又或者,它会着重探讨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如何在鼓励发展的同时,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干货”,不仅仅是宏观的政策解读,更是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看到监管是如何落地,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或许,它还会提及一些国际视野下的金融监管经验,对比借鉴,为中国金融监管的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评分

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我对《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6)/金融监管蓝皮书》产生强烈的职业好奇。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动态的观察者,我将其视为一本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我预想,这本书会以一种极为专业和深入的视角,对2016年中国金融监管的方方面面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我脑海中描绘出的画面是,它会像一部详实的“编年史”,记录下当年金融监管的重大事件、关键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市场反应。我尤其想知道,在那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年份,中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哪些方面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又采取了哪些创新性的措施来应对?书中是否会涉及对当时金融业整体风险状况的评估,以及对未来潜在风险的预警?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帮助我理解中国金融监管体系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不断自我调整和完善的。或许,它还会对不同金融领域的监管协同性、以及监管科技的应用进行探讨,让我得以窥见中国金融监管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