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數據中心網絡與SDN:技術架構與實現 計算機與互聯網 書籍|7421801

雲數據中心網絡與SDN:技術架構與實現 計算機與互聯網 書籍|7421801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晨 著
圖書標籤:
  • 雲數據中心
  • SDN
  • 網絡技術
  • 計算機網絡
  • 互聯網
  • 網絡架構
  • 數據中心
  • 虛擬化
  • 雲計算
  • 網絡實現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互動齣版網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91214
商品編碼:26388349366
叢書名: 雲計算與虛擬化技術叢書
齣版時間:2018-03-01

具體描述

 書[0名0]:  雲數據中心網絡與SDN:技術架構與實現|7421801
 圖書定價:  119元
 圖書作者:  張晨
 齣版社:   [1機1] 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18/3/1 0:00:00
 ISBN號:  9787111591214
 開本:  16開
 頁數:  0
 版次:  1-1
 作者簡介
張 晨 IP與SDN技術愛好者,畢業於北京郵電[0大0][0學0],現就職於中[0國0]電信北京研究院,從事SDN研發工作。
 內容簡介
全書講解瞭4個方麵的內容。1.對SDDCN的背景[0知0]識進行介紹,主要包括傳統的數據中心網絡和SDN,並對SDDCN的[0頂0]層設計進行概括性的介紹。2.對SDDCN的典型的[0商0]用、開源方案進行具體的分析,包括技術背景、架構設計以及各方案的橫嚮測[0評0]。對於一些開源的SDDCN解決方案還[0會0]深入地剖析其代碼實現。3.從[0學0]術界的角度齣發,對SDDCN未來的發展方嚮進行展望。4.對與SDDCN的外延技術進行分析,如容器網絡和數據平麵技術等。
 目錄

技術審校
本書贊譽
前言
[0第0]1章 雲數據中心網絡演進 1
1.1 傳統的3-Tier架構 1
1.2 設備“多虛一”——虛擬 [1機1] 框 2
1.2.1 Cisco VSS 2
1.2.2 Juniper VC與H3C IRF 4
1.3 高級STP欺騙——跨設備鏈路聚閤 4
1.3.1 Cisco vPC 4
1.3.2 Juniper MC-LAG和Arista M-LAG 6
1.4 變革3-Tier——嚮Leaf-Spine演進 6
1.5 初識[0大0]二層 9
1.6 插敘——虛擬 [1機1] 的接入 10
1.6.1 VEB 10
1.6.2 Cisco VN-TAG 11
1.6.3 VEPA 12
1.6.4 VEB性能[0優0]化 13
1.7 消除STP——Underlay L2MP 14
1.7.1 TRILL 15
1.7.2 SPB 17
1.8 Cisco私有的[0大0]二層——FabricPath 19
1.8.1 整體設計 19
1.8.2 控製與轉發過程分析 21
1.8.3 其他技術細節 25
1.9 Juniper私有的[0大0]二層——QFabric 25
1.9.1 整體設計 26
1.9.2 集中式的控製 [1機1] 製 29
1.9.3 控製與轉發過程分析 30
1.10 Brocade私有的[0大0]二層——VCS 32
1.10.1 整體設計 33
1.10.2 控製與轉發過程分析 33
1.10.3 其他技術細節 35
1.11 跨越數據中心的二層——DCI[0優0]化 36
1.11.1 Cisco OTV 36
1.11.2 HUAWEI EVN與H3C EVI 38
1.12 端到端的二層——NVo3的崛起 39
1.12.1 VxLAN 39
1.12.2 NvGRE 41
1.12.3 STT 42
1.12.4 Geneve 43
1.13 新時代的開啓——SDN入場 45
1.14 Overlay新技術——EVPN 46
1.14.1 傳統網絡對SDN的反擊 46
1.14.2 組網與數據模型 47
1.14.3 控製信令的設計 48
1.15 Underlay新技術——Segment Routing 55
1.15.1 SID與Label 56
1.15.2 控製與轉發 [1機1] 製 57
1.15.3 SDN 2.0? 60
1.16 本章小結 62
[0第0]2章 雜談SDN 63
2.1 SDN與傳統網絡——新概念下的老問題 63
2.2 轉控分離——白盒的曙光 66
2.2.1 芯片級開放 68
2.2.2 操作係統級開放 71
2.2.3 應用級開放 75
2.2.4 [1機1] 箱級開放 76
2.2.5 白盒的“通”與“痛” 77
2.3 網絡可編程——百傢爭鳴 78
2.3.1 芯片可編程 78
2.3.2 FIB可編程 80
2.3.3 RIB可編程 83
2.3.4 設備配置可編程 85
2.3.5 設備OS和控製器可編程 88
2.3.6 業務可編程 88
2.4 集中式控製——與分布式的哲[0學0]之爭 89
2.4.1 在功能上找到平衡點 90
2.4.2 在擴展性和可用性上找到平衡點 91
2.5 迴歸軟件本源——從N到D再到S 94
2.5.1 模塊管理 94
2.5.2 模塊間通信 95
2.5.3 接口協議適配 96
2.5.4 數據庫 97
2.5.5 集群與分布式 98
2.5.6 容器與微服務 99
2.6 本章小結 100
[0第0]3章 SDDCN概述 101
3.1 需求 101
3.1.1 自動化與集中式控製 101
3.1.2 應用感[0知0] 103
3.2 整體架構 105
3.2.1 實現形態 105
3.2.2 功能設計 107
3.3 關鍵技術 107
3.3.1 網絡邊緣 107
3.3.2 網絡傳輸 110
3.3.3 服務鏈 112
3.3.4 可視化 115
3.3.5 安全 117
3.3.6 高可用 120
3.4 本章小結 122
[0第0]4章 [0商0]用SDDCN解決方案 123
4.1 VMware NSX 123
4.1.1 從NVP到NSX 124
4.1.2 NVP控製平麵設計 125
4.1.3 NVP數據平麵設計 125
4.1.4 NVP轉發過程分析 126
4.1.5 NSX-V整體架構 128
4.1.6 NSX-V管理平麵設計 129
4.1.7 NSX-V控製平麵設計 130
4.1.8 NSX-V數據平麵設計 132
4.1.9 NSX-V轉發過程分析 132
4.1.10 NSX-MH與NSX-T 139
4.2 Cisco ACI 140
4.2.1 整體架構 141
4.2.2 管理與控製平麵設計 142
4.2.3 數據平麵設計 145
4.2.4 轉發過程分析 152
4.2.5 議ACI與SDN 154
4.3 Cisco VTS 155
4.3.1 整體架構 156
4.3.2 管理與控製平麵設計 158
4.3.3 數據平麵設計 159
4.4 Juniper Contrail 162
4.4.1 整體架構 164
4.4.2 管理與控製平麵設計 167
4.4.3 數據平麵設計 173
4.4.4 轉發過程分析 175
4.5 Nuage VCS 176
4.5.1 整體架構 178
4.5.2 管理平麵設計 179
4.5.3 控製平麵設計 179
4.5.4 數據平麵設計 180
4.6 Arista EOS與CloudVison 181
4.6.1 整體架構 183
4.6.2 管理與控製平麵設計 185
4.6.3 數據平麵設計 187
4.7 HUAWEI AC-DCN 187
4.7.1 整體架構 187
4.7.2 管理平麵設計 189
4.7.3 控製平麵設計 189
4.7.4 數據平麵設計 193
4.8 Bigswitch BCF與BMF 194
4.8.1 整體架構 195
4.8.2 BCF控製平麵設計 196
4.8.3 BMF控製平麵設計 201
4.8.4 數據平麵設計 205
4.9 Midokura Midonet 207
4.9.1 整體架構 207
4.9.2 控製平麵設計 210
4.9.3 數據平麵設計 213
4.10 PLUMgrid ONS 217
4.10.1 整體架構 217
4.10.2 數據平麵設計 219
4.10.3 控製平麵設計 221
4.10.4 轉發過程分析 222
4.11 Plexxi Switch與Control 225
4.11.1 整體架構 225
4.11.2 數據平麵設計 227
4.11.3 控製平麵設計 229
4.12 Pluribus 230
4.12.1 Server Switch設計 231
4.12.2 Netvisor設計 232
4.12.3 再議數據中心SDN 235
4.13 本章小結 236
[0第0]5章 開源SDDCN:OpenStack Neutron的設計與實現 237
5.1 網絡基礎 237
5.1.1 網絡結構與網絡類型 238
5.1.2 VLAN網絡類型中流量的處理 239
5.2 軟件架構 242
5.2.1 分布式組件 242
5.2.2 Core Plugin與Service Plugin 243
5.3 WSGI與RPC的實現 245
5.3.1 Neutron Server的WSGI 245
5.3.2 Neutron Plugin與Neutron Agent間的RPC 247
5.4 虛擬 [1機1] 啓動過程中網絡的相關實現 248
5.4.1 虛擬 [1機1] 的啓動流程 248
5.4.2 [0No0]va請求Port資源 250
5.4.3 Neutron生成Port資源 250
5.4.4 Neutron將Port相關信息通[0知0]給DHCP Agent 252
5.4.5 DHCP Agent將Port相關信息通[0知0]給DHCP Server 252
5.4.6 [0No0]va拉起虛擬 [1機1] 並通過相應的Port接入網絡 252
5.5 OVS Agent的實現 253
5.5.1 網橋的初始化 253
5.5.2 使能RPC 255
5.6 OVS Agent對Overlay L2的處理 256
5.6.1 標準轉發 [1機1] 製 256
5.6.2 arp_responder 258
5.6.3 l2_population 260
5.7 OVS Agent對Overlay L3的處理 261
5.7.1 標準轉發 [1機1] 製 261
5.7.2 DVR對東西嚮流量的處理 262
5.7.3 DVR對南北嚮流量的處理 267
5.8 Security-Group與FWaaS 268
5.8.1 Neutron-Security-Group 268
5.8.2 FWaaS v1 269
5.8.3 FWaaS v2 269
5.9 LBaaS 270
5.9.1 LBaaS v1 270
5.9.2 LBaaS v2 271
5.9.3 Octavia 271
5.10 TaaS 272
5.11 SFC 274
5.12 L2-Gateway 275
5.13 Dynamic Routing 277
5.14 VPNaaS 279
5.15 Networking-BGPVPN與BagPipe 280
5.15.1 Networking-BGPVPN 280
5.15.2 BagPipe 280
5.16 DragonFlow 282
5.17 OVN 287
5.18 本章小結 290
[0第0]6章 開源SDDCN:OpenDaylight相關項目的設計與實現 291
6.1 架構分析 291
6.1.1 AD-SAL架構 292
6.1.2 MD-SAL架構 293
6.1.3 YANG和YANG-Tools 294
6.1.4 MD-SAL的內部設計 294
6.1.5 MD-SAL的集群 [1機1] 製 296
6.1.6 其他 298
6.2 OpenFlow的示例實現 298
6.2.1 OF交換 [1機1] 的上綫 299
6.2.2 l2switch獲得PacketIn 301
6.2.3 l2switch下發PacketOut和FlowMod 302
6.3 OpenStack Networking-ODL 303
6.3.1 v1 303
6.3.2 v2 304
6.4 Neutron-[0No0]rthbound的實現 306
6.4.1 對接Networking-ODL 306
6.4.2 RESTful請求的處理示例 306
6.5 Netvirt簡介 307
6.5.1 OVSDB-Netvirt和VPNService的閤並 307
6.5.2 Genius 309
6.6 Netvirt-OVSDB-Neutron的實現 311
6.6.1 net-virt分支 311
6.6.2 net-virt-providers分支 317
6.7 Netvirt-VPNService的實現 321
6.7.1 elanmanager 323
6.7.2 vpnmanager 326
6.8 SFC的實現 328
6.8.1 sfc-openflow-renderer分支 328
6.8.2 sfc-scf-openflow分支 335
6.9 VTN Manager的實現 336
6.9.1 neutron分支 337
6.9.2 implementation分支 339
6.10 本章小結 342
[0第0]7章 開源SDDCN:ONOS相關項目的設計與實現 343
7.1 架構分析 343
7.1.1 分層架構 344
7.1.2 分層架構的實現 345
7.1.3 模塊的開發 347
7.1.4 分層架構存在的問題 347
7.1.5 數據存儲與集群 348
7.1.6 其他 349
7.2 OpenFlow的示例實現 349
7.2.1 OF交換 [1機1] 的上綫 350
7.2.2 fwd獲得PacketIn 352
7.2.3 fwd下發PacketOut和FlowMod 356
7.3 ONOSFW的實現 359
7.3.1 vtnmgr分支 359
7.3.2 sfcmgr分支 363
7.4 SONA的實現 365
7.4.1 openstack[0no0]de分支 366
7.4.2 openstacknetworking分支 368
7.5 CORD簡介 371
7.5.1 R-CORD的架構 372
7.5.2 R-CORD的控製與轉發 [1機1] 製 373
7.6 本章小結 376
[0第0]8章 [0學0]術界相關研究 377
8.1 拓撲 377
8.1.1 FatTree 377
8.1.2 VL2 379
8.1.3 DCell 380
8.1.4 FiConn 382
8.1.5 BCube 384
8.1.6 MDCube 385
8.1.7 CamCube 387
8.2 路由 388
8.2.1 Seattle 388
8.2.2 FatTree 391
8.2.3 VL2 393
8.2.4 PortLand 396
8.2.5 SecondNet 400
8.2.6 SiBF 401
8.2.7 SPAIN 402
8.2.8 WCMP 404
8.2.9 OF-based DLB 406
8.2.10 Flowlet與CONGA 406
8.2.11 Hedera 408
8.2.12 DevoFlow 409
8.2.13 MicroTE 409
8.2.14 Mahout 410
8.2.15 F10 410
8.2.16 DDC 411
8.2.17 SlickFlow 412
8.2.18 COXCast 413
8.2.19 Avalanche 415
8.3 虛擬化 416
8.3.1 NetLord 416
8.3.2 FlowN 418
8.3.3 FlowVisor 420
8.3.4 ADVisor 421
8.3.5 VeRTIGO 423
8.3.6 OpenVirteX 424
8.3.7 CoVisor 426
8.4 服務鏈 427
8.4.1 pSwitch 427
8.4.2 FlowTags 428
8.4.3 Simple 430
8.4.4 StEERING 432
8.4.5 OpenSCaaS 434
8.4.6 SPFRI 435
8.5 服務質量 437
8.5.1 NetShare 437
8.5.2 Seaw[0all0] 438
8.5.3 GateKeeper 439
8.5.4 ElasticSwitch 440
8.5.5 SecondNet 441
8.5.6 Oktopus 441
8.6 傳輸層[0優0]化 443
8.6.1 MPTCP 443
8.6.2 DCTCP 446
8.6.3 D3 447
8.6.4 pFabric 449
8.6.5 Fastpass 450
8.6.6 OpenTCP 451
8.6.7 vCC 452
8.7 測量與分析 453
8.7.1 Pingmesh 453
8.7.2 OpenNetMon 454
8.7.3 FlowSense 455
8.7.4 Dream 455
8.7.5 OpenSample 457
8.7.6 Planck 458
8.7.7 OpenSketch 458
8.8 安全 460
8.8.1 SOM 460
8.8.2 FloodGuard 462
8.8.3 TopoGuard 463
8.8.4 Fort[0No0]x 464
8.8.5 AVANT GUARD 466
8.8.6 OF-RHM 468
8.8.7 Fresco 470
8.9 高可用 471
8.9.1 ElastiCon 471
8.9.2 Ravana 473
8.9.3 BFD for OpenFlow 474
8.9.4 In-Band Control Recovery 476
8.9.5 OF-based SLB 477
8.9.6 Anata 478
8.9.7 Duet 480
8.10 [0大0]數據[0優0]化 482
8.10.1 BASS 482
8.10.2 OFScheduler 482
8.10.3 Phurti 483
8.10.4 Application-Aware Networking 484
8.10.5 CoFlow 485
8.11 本章小結 486
[0第0]9章 番外——容器網絡 487
9.1 容器網絡概述 487
9.2 容器網絡模型 488
9.2.1 接入方式 488
9.2.2 跨主 [1機1] 通信 491
9.2.3 通用數據模型 492
9.3 Docker網絡 494
9.3.1 docker0 495
9.3.2 pipework 496
9.3.3 libnetwork 496
9.4 Kubernetes網絡 498
9.4.1 基於POD的組網模型 498
9.4.2 Service VIP [1機1] 製 499
9.5 [0第0]三方組網方案 501
9.5.1 Flannel 501
9.5.2 Weave 502
9.5.3 Calico 504
9.5.4 Romana 506
9.5.5 Contiv 507
9.6 Neutron網絡與容器的對接 508
9.7 本章小結 510
[0第0]10章 番外——異構網絡與融閤 511
10.1 融閤以太網基礎 511
10.1.1 PFC 512
10.1.2 ETS 513
10.1.3 QCN 513
10.1.4 DCBX 514
10.2 存儲網絡及其融閤 514
10.2.1 FC的協議棧 515
10.2.2 FC的控製與轉發 [1機1] 製 516
10.2.3 FCoE的控製與轉發 [1機1] 製 517
10.2.4 曇花一現的SDSAN 520
10.3 高性能計算網絡及其融閤 524
10.3.1 InfiniBand的協議棧 525
10.3.2 InfiniBand的控製與轉發 [1機1] 製 526
10.3.3 RoCE與RoCEv2 528
10.4 本章小結 530

《雲數據中心網絡與SDN:技術架構與實現》內容簡介 引言:數據中心網絡變革的時代浪潮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數據中心已成為支撐現代社會運轉的核心基礎設施。從海量數據的存儲、處理到雲計算服務的提供,數據中心網絡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然而,傳統數據中心網絡架構的僵化、復雜性以及難以應對快速變化的業務需求,正日益成為製約技術創新和業務發展的瓶頸。軟件定義網絡(SDN)技術的興起,為打破這一僵局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機遇。它將網絡控製平麵與數據平麵分離,通過集中式控製器實現對網絡的智能化、自動化管理,從而賦予數據中心網絡前所未有的靈活性、敏捷性和可編程性。 《雲數據中心網絡與SDN:技術架構與實現》一書,正是深入剖析這一變革時代的核心技術與實踐的力作。它不僅全麵介紹瞭雲數據中心網絡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更重點聚焦於SDN技術如何重塑數據中心網絡,從技術架構到具體實現,為讀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的學習和實踐指南。本書旨在為網絡工程師、係統架構師、雲計算從業者以及對現代數據中心網絡感興趣的技術愛好者,提供一個清晰、詳盡的認知框架和實操指導。 第一篇:雲數據中心網絡的基礎與演進 本篇將帶領讀者迴顧和理解當前雲數據中心網絡所處的宏觀環境及其麵臨的挑戰。 數據中心的演進與網絡需求: 從傳統的企業數據中心到虛擬化、雲計算時代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本章將梳理數據中心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網絡需求變化。重點分析虛擬化技術(如VMware vSphere, KVM)如何影響網絡設計,以及容器化技術(如Docker, Kubernetes)對網絡帶來的新挑戰和機遇。讀者將瞭解到,虛擬機和容器的動態遷移、彈性伸縮對底層網絡的連接性、帶寬、隔離性和自動化管理提齣瞭更高要求。 傳統數據中心網絡架構的局限性: 本章將深入剖析傳統三層(核心-匯聚-接入)或Clos架構在應對大規模、高密度、東西嚮流量劇增方麵的不足。例如,VLAN帶來的廣播域問題、STP可能存在的收斂慢以及端口利用率低、IP地址規劃復雜、配置手工化易齣錯等問題,都將一一展開。同時,也將探討傳統 MPLS VPN 在雲環境下的局限性。 雲數據中心網絡的核心特性: 麵對傳統架構的局限,雲數據中心網絡必須具備高可用性、高帶寬、低延遲、強大的隔離性、自動化管理和靈活性等關鍵特性。本章將詳細闡述這些特性在雲環境下的具體錶現和重要性,為後續SDN解決方案的學習奠定基礎。例如,東西嚮流量的爆炸式增長對網絡帶寬提齣瞭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虛擬機和容器的快速創建與銷毀則需要網絡能夠快速響應並自動完成配置。 SDN 的誕生背景與核心理念: 本章將深入淺齣地介紹SDN的起源,解釋其“控製平麵與數據平麵分離”這一核心思想。闡述SDN如何通過引入集中的、可編程的控製器,來剋服傳統網絡分布式控製帶來的復雜性和僵化。讀者將理解SDN的三個關鍵組成部分:應用層(Application Plane)、控製層(Control Plane)和基礎設施層(Infrastructure Plane),以及它們之間通過開放接口(如OpenFlow)進行交互的模式。 第二篇:SDN 技術架構與核心組件 本篇將聚焦SDN技術本身,深入剖析其核心架構和關鍵技術組件。 SDN 控製器:架構、功能與選型: 本章將詳細介紹SDN控製器的作用,包括全局網絡視圖的維護、流量工程、策略管理、拓撲發現、事件響應等。我們將探討不同SDN控製器(如OpenDaylight, ONOS, Ryu)的架構特點、核心模塊以及它們的優勢與劣勢,幫助讀者理解如何根據實際需求進行選擇。此外,還將介紹控製器的可用性、可伸縮性以及與北嚮、南嚮接口的兼容性等重要考量因素。 南嚮接口技術:OpenFlow 及其他: 本章將重點講解SDN最重要的南嚮接口協議——OpenFlow。詳細解析OpenFlow的報文格式、流錶(Flow Table)的工作機製(如匹配域、動作域)、端口、組等概念。讀者將理解OpenFlow如何實現控製器對交換機數據平麵的精細控製。同時,也會簡要介紹其他南嚮接口技術,如NETCONF, P4等,以及它們在特定場景下的應用。 北嚮接口與 SDN 應用開發: 北嚮接口是SDN控製器與上層應用(如網絡虛擬化平颱、自動化編排係統、安全策略管理係統)進行通信的橋梁。本章將介紹常見的北嚮接口(如RESTful API, gRPC),並闡述如何利用這些接口開發各種SDN應用,實現網絡功能的智能化、自動化。例如,可以通過北嚮接口實現與雲管理平颱(CMP)的集成,自動化地為虛擬機或容器分配網絡資源、配置安全策略。 網絡虛擬化與 SDN 的融閤: SDN與網絡虛擬化是實現雲數據中心敏捷性的關鍵技術。本章將深入探討SDN如何賦能網絡虛擬化,特彆是Overlay網絡技術(如VXLAN, NVGRE, Geneve)的原理與實現。讀者將理解Overlay網絡如何通過隧道技術在物理網絡之上構建邏輯網絡,實現租戶隔離、網絡切片以及跨數據中心的網絡互聯。同時,也將分析Underlay網絡(如BGP-EVPN)與Overlay網絡之間的協同工作模式。 第三篇:SDN 在雲數據中心網絡中的實現與實踐 本篇將把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探討SDN在雲數據中心網絡中的具體應用場景和實現方案。 SDN 驅動的網絡虛擬化平颱: 本章將介紹主流的SDN驅動的網絡虛擬化平颱(如Cisco ACI, VMware NSX, Juniper Contrail)。分析這些平颱在SDN架構下的整體設計,包括其控製平麵、數據平麵、虛擬網絡組件(如虛擬交換機、虛擬路由器)以及安全策略的實現。讀者將瞭解這些平颱如何通過SDN技術實現網絡服務的自動化部署、管理和運維。 網絡切片與多租戶隔離: 在雲環境中,為不同租戶或不同業務提供獨立的、隔離的網絡環境至關重要。本章將詳細介紹SDN如何通過網絡切片技術,在同一物理網絡基礎設施上創建多個邏輯上隔離的網絡。分析VXLAN等Overlay技術在實現多租戶隔離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SDN控製器實現精細化的策略控製,確保不同租戶之間的數據安全和隱私。 自動化與編排: SDN為實現數據中心網絡的自動化運維提供瞭基礎。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利用SDN控製器和北嚮接口,與自動化工具(如Ansible, SaltStack)和編排平颱(如Kubernetes, OpenStack)集成,實現網絡服務的自動化部署、配置變更、故障排除和資源調度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例如,可以實現基於策略的自動化網絡配置,當一個新虛擬機啓動時,網絡能夠自動分配IP地址、配置ACL等。 SDN 在雲網絡安全中的應用: 網絡安全是雲數據中心麵臨的永恒挑戰。本章將重點闡述SDN在提升雲網絡安全防護能力方麵的作用。例如,如何通過SDN控製器實現動態的安全策略下發,快速響應安全威脅;如何利用SDN實現流量的精細化監控和分析,及時發現異常行為;以及如何與下一代防火牆、入侵檢測係統等安全設備集成,構建更智能、更主動的安全防禦體係。 SDN 部署的挑戰與未來展望: 任何新技術的引入都會伴隨著挑戰。《雲數據中心網絡與SDN:技術架構與實現》一書的本章將客觀分析SDN在實際部署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如與現有網絡的兼容性、技術成熟度、人員技能要求、運維模式轉型等。同時,也將對SDN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進行展望,包括與AI/ML的結閤、意圖驅動網絡(Intent-Based Networking, IBN)的發展、以及在邊緣計算等新場景下的應用前景。 結論:迎接智能網絡新時代 《雲數據中心網絡與SDN:技術架構與實現》一書,通過對雲數據中心網絡演進、SDN技術架構、核心組件以及在實際場景中的應用與實現進行係統性、深入的闡述,旨在幫助讀者全麵掌握SDN這一顛覆性技術,理解其如何重塑雲數據中心網絡的麵貌。本書內容豐富,理論紮實,實踐指導性強,是廣大技術從業者和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將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當前以及未來數據中心網絡發展的復雜挑戰,從而在智能網絡的新時代中把握先機。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資深網絡運維人員,我通常對純理論書籍持保留態度,但我對這本“雲數據中心網絡與SDN”的評價是,它在理論深度和工程實踐之間找到瞭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我注意到書中對幾個前沿概念,比如意圖驅動網絡(IDN)和零信任網絡架構(ZTNA)的融閤討論,這錶明作者緊跟行業發展的最新風嚮。一個讓我感到非常踏實的方麵是,書中對於安全問題的探討並非是附帶的章節,而是貫穿在整個架構設計之中。在當前網絡攻擊日益復雜的背景下,如何利用SDN的敏捷性來快速部署安全策略和微隔離,是我們需要重點攻剋的難題。我希望這本書能詳細闡述幾種主流的白盒交換機(White Box Switching)部署方案,包括它們在數據中心內部署的優劣勢對比,以及如何適配現有的商業化管理係統。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係統性”和“前瞻性”,它不僅僅是在解釋“是什麼”,更是在引導思考“為什麼”和“如何做”。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有吸引力,那種深邃的藍色調和流動的光綫,讓人立刻聯想到數據的洪流與網絡的脈絡。拿到手沉甸甸的感覺,也預示著內容的厚重與專業。我是在一個技術交流會上聽說瞭這本書,據說它對當前雲計算和數據中心網絡領域的熱點問題,特彆是SDN(軟件定義網絡)的深度剖析,相當到位。我個人目前正在負責公司核心業務係統的網絡架構升級,麵臨著如何平衡傳統架構的穩定性和 SDN 帶來的靈活性和可編程性這一大難題。這本書的目錄顯示,它似乎提供瞭一個非常係統化的知識框架,從底層硬件的演進到上層控製平麵的設計思想,都有涉及。我特彆期待它在實際案例分析上的闡述,畢竟理論再好,落地纔是王道。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指導,幫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實踐那些前沿的架構理念,而不是停留在概念層麵空談。如果能針對不同規模的數據中心給齣具體的部署策略建議,那就更完美瞭。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挺不錯,紙張摸起來很舒服,字體排版清晰,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這對於一本技術深度書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用戶體驗細節。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厚度一開始有點嚇到我,我通常習慣於先快速瀏覽一遍,構建一個整體的認知地圖。但這本書的邏輯層次感非常強,它的章節銜接非常自然,仿佛是按照一個成熟工程師的學習路徑精心設計的。初讀下來,感覺作者在介紹SDN的哲學思想時,用瞭非常精煉的語言,成功地將那些復雜的控製與轉發分離的概念,轉化為瞭易於理解的模型。例如,它對OpenFlow協議的講解,不僅僅是協議棧的羅列,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需要這種抽象層次的改變,以及這對網絡運維帶來的範式轉移。我尤其欣賞它在數據平麵技術演進方麵的論述,從早期的以太網到如今的轉發芯片能力,這種曆史脈絡的梳理,讓讀者對當前的技術選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基礎。我希望接下來的內容,能更深入地探討在混閤雲和多雲環境下,如何利用SDN的集中控製能力,實現跨地域、跨雲平颱的統一策略管理和故障排查,這對我目前的工作挑戰性很大。這本書的專業性毋庸置疑,它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需要反復研讀纔能領悟其中的精髓。

評分

最近幾年,網絡領域的變化速度快得讓人應接不暇,很多書籍往往齣版後不久就顯得滯後瞭。這本書的齣版時間點似乎把握得不錯,它覆蓋瞭當前主流雲廠商在虛擬網絡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方麵的一些最新趨勢。我正在著手研究如何將一些關鍵的網絡服務(比如防火牆、負載均衡器)從物理設備遷移到虛擬化環境,這本書中關於“網絡即服務”(NaaS)和自動化運維的章節,應該能提供寶貴的理論支持。我關注的一個點是,在如此龐大的雲數據中心背景下,如何確保SDN控製平麵的高可用性和容錯機製。書中是否提供瞭關於集群部署、數據同步以及快速恢復的實操建議?畢竟,任何一個控製層麵的宕機,都可能導緻整個數據中心業務的中斷。從整體風格來看,它沒有過多地使用誇張的描述,而是用嚴謹的數據和邏輯來支撐論點,這使得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極高。它更像是一本麵嚮高級工程師和架構師的參考手冊,而不是入門級的科普讀物。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體現在它對於“雲數據中心”這個復雜生態係統的全麵覆蓋上。很多市麵上的書籍要麼隻專注於SDN的控製層麵,要麼隻討論虛擬化技術,但這本書似乎試圖構建一個完整的技術全景圖。我特彆感興趣它如何將物理層、虛擬化層、控製層、應用層這幾個層麵有機地整閤在一起。例如,在討論網絡切片時,如何確保底層物理資源的有效隔離和資源的動態調度,這涉及到復雜的跨層協調。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性能瓶頸分析和優化工具的介紹,那就太棒瞭。目前我們團隊在做性能壓測時,總是在猜測瓶頸究竟是在SDN控製器、OVS(Open vSwitch)還是物理網卡驅動上。一本好的工具和方法論指南,對於日常排障工作是雪中送炭。從排版來看,大量的流程圖和架構示意圖被采用,這極大地幫助瞭我這種“視覺學習者”快速理解復雜的網絡拓撲和數據流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