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民间与庙堂 | 作者 | 许纪霖 |
| 定价 | 45.00元 | 出版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 ISBN | 9787108058973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248000 | 页码 | 289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国知识分子的千年上下求索,到了当代受到了更为严峻的挑战。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和社会尊严受到世俗化的不断冲击;随着中国日益卷入全球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知识分子内部的分歧也日益增大。知识分子应该怎样在知识被高度专业化、文化被商业操纵和元话语被解构的时代存在?作者通过探讨当代人文精神的危机、几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求索、启蒙的分化及其内在悖论等论题,剖析了当代中国文化和知识分子精神史的复杂面向,对这一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回答。 |
| 作者简介 | |
|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历史系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兼任上海市社联委员、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史学会理事。先后在香港中文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日本爱知大学与东京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或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与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城市文化研究。 |
| 目录 | |
| 编 世俗化时代的人文危机 人文精神在俗世中的意义 3 精英文化的自我拯救 9 失落了的关怀 18 何种文明:十字路口的抉择 47 第二编 当代知识分子的上下求索 20 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 67 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可能 74 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 112 “我是19 世纪之子” 119 第三编 后现代终结现代性了吗? “现代性”是否真的终结了? 135 后殖民文化批评之批评 142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意义 153 独白还是对话? 164 第四编 社会文化思潮之批评 启蒙的自我分化 173 启蒙如何起死回生? 195 儒家宪政的现实与历史 209 启蒙为何要与轴心文明接榫 238 两种启蒙:文明自觉,还是文化自觉? 254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最近读完《民间与庙堂:湖北新华书店》,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这本书的书写风格相当独特,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段段细腻的描写,将一个时代的画卷徐徐展开。 我特别钟情于书中对于“民间”视角的呈现。这里的“民间”不只是指广大的读者群体,更包括了那些在新华书店体系内,默默奉献的基层工作者。书里那些关于书店经理如何用微薄的收入,支撑起乡村的文化希望;那些营业员如何用真诚的服务,打动每一位顾客的故事,都让我深受感动。我仿佛看到了,在那些曾经简陋的书店里,人们如何渴望知识,如何通过阅读改变命运。这些细节,充满了烟火气,充满了人情味,让我切实地感受到,新华书店是如何真正地深入民间,扎根基层,成为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不仅仅是卖书,更是在播撒文明的种子。
评分翻开《民间与庙堂:湖北新华书店》,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泛黄的旧时光。书中的文字,不像时下许多讲故事的书那样,用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带着一种朴素而真挚的力量,缓缓地流淌,一点点地渗入你的心田。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关于基层书店经营者的故事。 那些在偏远山区,在条件简陋的小镇,辛勤耕耘的普通人。他们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但在我看来,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可敬的英雄。书中描写的,是他们如何用一本书,点燃一个孩子的求知欲;如何用一次讲座,温暖一个孤寂的心灵;如何用自己的坚持,在时代变迁中守护一方文化阵地。这些零散却生动的片段,让我看到了一个企业背后,最鲜活的生命力。我能想象到,当一个孩子拿到他人生中的第一本书,脸上闪烁的光芒;我能感受到,当一个读者在书店找到他苦苦寻觅的书籍时,那份难以言喻的喜悦。这些,都是新华书店在“民间”留下的最动人的足迹。
评分刚刚合上《民间与庙堂:湖北新华书店》,心中泛起一种久违的、沉甸甸的触动。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单纯的书,不如说是一段时代的印记,一帧幅流淌的记忆。我从小就熟悉新华书店,它的存在就像家门口的老榕树,司空见惯,却又不可或缺。而这本书,恰恰是将这份熟悉感放大、聚焦,让我们得以窥见它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深层肌理。 书里那些关于早期新华书店创业者们的故事,读来让人热血沸腾。在那个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将书籍送到千家万户的?那些在乡村的小屋里,点着煤油灯,为孩子们讲述《西游记》的片段,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脸上的汗水,听到了他们沙哑的嗓音,感受到了他们传播知识、启迪民智的那份纯粹而坚韧的力量。书中的描述,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是充满人情味的细节,那些质朴的言语,那些充满智慧的决策,都让我对“新华书店”这三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售卖书籍的场所,更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阵地,一个连接民众与知识的桥梁,一个承载着一代人青春与梦想的符号。
评分《民间与庙堂:湖北新华书店》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远不止于对一家书店的怀旧。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以及在这个变迁中,知识传播的力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庙堂”视角下的论述印象深刻。 这里的“庙堂”并非冰冷的权力象征,而是代表着一种宏观的、具有前瞻性的文化战略部署。书中的内容,让我得以审视新华书店在不同历史节点,如何顺应国家发展大局,如何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如何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它讲述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更是国家文化政策的落地实践,是社会阅读习惯的培养历程,是时代发展对文化传播提出的挑战与机遇。我从中看到了,一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如何在“庙堂”的引领下,以长远的眼光,去规划发展,去服务社会,去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任。这种“庙堂”与“民间”的良性互动,让我深感敬佩。
评分读《民间与庙堂:湖北新华书店》的过程,就像是在拆解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而每一笔每一画都饱含深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庙堂”这一侧的描绘所吸引。这里的“庙堂”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庄严肃穆,而是指代着一种更宏观的、系统化的文化推广和书籍发行体系的构建。它讲述了新华书店如何从国家战略层面,如何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如何在大潮涌动中扮演的角色。 书中有大量篇幅在探讨新华书店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响应国家号召,如何参与到重要的社会文化建设中去。我能感受到那种宏大的叙事,以及在这个宏大叙事背后,无数个体努力的身影。它让我思考,一家书店,如何能超越单纯的商业属性,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引擎?书中对政策的解读,对发展模式的演变,以及对人才培养的重视,都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脉络。这让我认识到,新华书店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深谋远虑、系统规划的结果。它在“民间”的生根发芽,与“庙堂”的精心培育,共同铸就了它今日的辉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