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 |
| 作者 | 玛丽安娜·沃尔夫(Maryanne Wolf); |
| 定价 | 45.90元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159560 |
| 出版日期 | 2012-08-01 |
| 字数 | |
| 页码 | 240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359Kg |
| 内容简介 | |
| 《普鲁斯特与乌贼:阅读如何改变我们的思维》主要讲述大脑如何进化出阅读能力,并同时揭露智力进化的奥秘。人类之所以能够学会阅读,仰赖的全是“脑部可塑性”的设计;反之,人类在阅读时,大脑在生理及智力层面都发生了改变。 n 沃尔夫以倍受世人推崇的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为象征性例子,将其与相对而言无比单纯的乌贼进行对照,探索“阅读”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层面。普鲁斯特的阅读圣殿与科学家的乌贼实验恰巧提供了互补的角度,帮助我们了解“阅读”的繁复之美。本书从苏美尔人、苏格拉底,探讨到阅读障碍的各个面向,带领读者重新认识我们的大脑,惊叹于大脑如此珍贵。 |
| 作者简介 | |
| 玛丽安娜·沃尔夫(Maryanne Wolf),美国塔夫茨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授,阅读与语言研究中心主任。 n 曾获富布莱特奖,并因出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所以及国际阅读障碍者协会颁发的奖项。 n 《普鲁斯特与乌贼》获得玛格·梅尔克年度佳阅读图书奖。 n 《华盛顿邮报》称赞她“说的任何事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她还真正预言了计算机文化对‘阅读思维’的影响”。 |
| 目录 | |
| 前言 大脑天生不会读 n n部分 我们是如何学会阅读和思考的:阅读脑的进化 n n第1章 普鲁斯特与乌贼给我们上的阅读思维课 n阅读——智力的“庇护所” n阅读的认知过程 n阅读脑的设计原则 n人类的大脑如何学会阅读 n个体的大脑如何学会阅读 n大脑无法阅读的情况 n n第2章 阅读脑与思考的自然史 n人类早的语言 n文字的次突破:象征符号 n文字的第二次突破: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 n苏美尔人如何教儿童阅读 n从苏美尔语到阿卡德语 n象形文字的发明 n龙骨、龟甲与绳结:其他早期的奇妙文字 n n第3章 苏格拉底反对的“阅读”是否会妨害人的思考 n什么是字母文字? n字母文字是否造就了不一样的大脑? n苏格拉底的抗议 n n第二部分 阅读如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阅读脑的发展 n n第4章 阅读决定孩子拥有怎样的思维与人生 n从听故事到读儿歌 n我们还可以为孩子做什么 n n第5章 阅读者的五大进阶(1) n开始阅读之旅 n萌芽级阅读者 n初级阅读者 n解码级阅读者 n n第6章 阅读者的五大进阶(2) n流畅级阅读者 n专家级阅读者 n n第三部分 不会读的大脑也有高品质的思维:阅读脑的变奏 n n第7章 阅读脑的补偿机制 n盲人摸象般的历史 n阅读障碍的诸多面貌 n世纪之谜 n n第8章 不要错失阅读以外的才能 n阅读障碍者的右脑 n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 n n第四部分 让大脑有时间来思考:阅读脑 n n第9章 网络时代的阅读与思维方式 n对阅读进化的反思 n对阅读自然史的反思 n对阅读障碍的反思:跳出定式思维 n致谢 |
| 编辑推荐 | |
| 关于大脑和阅读的颠覆之书。对于一些人们长久以来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本书给出了相反的观点。比如,儿童不是自然而然地学会阅读的,人类大脑中根本就没有专门负责阅读的基因;阅读障碍者们大都天赋异禀,爱迪生、达芬奇、爱因斯坦都存在阅读障碍。 n 乌贼与普鲁斯特的微妙共鸣。阅读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其实包含了无比精密复杂的大脑活动。本书以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为象征性例子,与一般人眼中地位低下的乌贼作类比,从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探索阅读与大脑的关系。 n 儿童心理专家获奖作品。作者玛丽安娜·沃尔夫为塔夫兹大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部教授,并担任阅读与语言研究中心主任,曾获颁该校约翰·狄比亚久(JohnDiBiaggio)公共服务奖。 |
| 文摘 | |
| 第1章 普鲁斯特与乌贼给我们上的阅读思维课 我相信就其本质而言,阅读是一个在全然的孤独之中,仍令 人心满意足的沟通奇迹。马塞尔·普鲁斯特 学习本身包含了对天性的培育。约瑟夫·勒杜 没有人生来就会阅读,人类发明阅读这项活动也只是几千年前的事情,这项发明使大脑精密的结构重新排列组合,思维得以延伸,进而改变整个 人类物种的智力进化过程。阅读是历史上的发明之一,其结果之一 便是让我们有了记录历史的能力。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能够发展出这项技能,是因为人类大脑拥有在已知的结构上建立新联结的超凡能力,经验对大脑 的塑造使得这一过程成为可能。大脑机能的核心是其可塑性,我们因此才 会思考自己是谁,未来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本书主要讲述大脑如何进行阅读的故事,同时揭开智力进化的奥秘。这个故事不断地在我们眼前更迭,在我们指间流转。由于大脑会持续建立 新的联结,这种联结将驱使人类的智力发展朝着崭新且多元的方向前进,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我们将见证人类沟通能力的转变。了解阅读对 大脑的要求,以及阅读怎样促进我们的思考、感觉、推理及理解他人的能力,在今天看来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大脑正从“阅读脑”向“数字脑”转变。通过理解阅读的历史演变、儿童获得阅读能力的过程,以及阅读对大脑生 物基本架构的重整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作为智慧物种所具有的神奇性 和复杂性。这将会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类的智力进化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以及在创造未来时我们将会面对怎样的选择。本书包含3个部分的知识:◎人类在早期,即从苏美尔时代到苏格拉底时代,是如何学习阅读的; ◎人类生命发展周期中日益复杂的阅读学习方式; ◎大脑学不会阅读的原因,包含科学解说及案例介绍。总的来看,本书积累的有关阅读的知识,既展现了人类作为能阅读和 记录的物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又引导我们注意哪些习惯值得保持。从历史和进化的视角研究阅读脑,其中的价值还不能一眼看透。但关 于怎样去教授阅读过程的本质,它提供了一个既传统又新颖的方法:研究 那些能学会阅读的人,也研究那些在阅读方面存在障碍的人。阅读障碍者 的大脑系统组织方式有所不同。理解这些通过基因指令代代相传的独特大 脑系统,将以意料之外的方式扩充我们的知识,同时也暗示我们,新的探 索才刚刚开始。在本书的3个部分里,都交织着另一个话题:大脑是如何学习新事物 的。除了阅读,大脑鲜有重塑自身以学会新智力功能的惊人能力。在人 类进化史中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大脑中更多的结构和神经回路原本是专 门负责视觉和口头语言等更基础的能力的,阅读使大脑在这些结构上建 立起新的联结。现在我们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每当我们学会一项新的技 能,神经元之间便会建立新的联结和通道。计算机科学家们用“开放架构”(opearchitecture)这一术语来描述该系统:功能非常丰富,可以通过重 新 排列来适应变化的需求。在人类基因遗传的约束下,大脑为我们展示了一 个“开放架构”的完美例子。在此设计模式下,我们生来就有能力适应外 部世界的变化,能够自然。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注定要有所突破。因此阅读脑是“双向互动”理论的典型。我们之所以能够学会阅读,仰赖的全是脑部可塑性的设计。当阅读发生时,个体的大脑无论是在生理 层面还是智力层面都发生了性的变化。例如,在神经元水平上,一个 人学习汉语阅读时使用的特殊神经联结模式,和学习英语阅读的神经联结 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当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阅读英文时,他们的大脑 会尝试使用基于汉语模式的神经通路。学习阅读汉字的行为塑造了阅读汉 语的大脑。同样,我们如何思考以及思考什么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阅读所产生的 见解和联想。正如作家约瑟夫·爱泼斯坦(Joseph Epstein)所言:“每一个 文学家的传记都要详细记录他在何时阅读了什么书籍,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我即我所读’。”·阅读——智力的“圣殿”阅读脑的两个维度——个体智力 的发展和生物学上的进化,很少被结 合起来描述。然而把两者并列来看,我们会发现很多关键和精彩的启示。在这本书里,我将以备受世人推崇的 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为 例,与相对而言无比单纯的乌贼作对 照,从两种截然不同的角度探索阅读。普鲁斯特将阅读看做智力的“圣殿”,在那里,人们可以接触到众多永 远不能亲临或者不能理解的“另一种现实”,这些“另一种现实”的好处是 不需要读者离开舒服的躺椅,就可以感受到每一个新体验,以及由新体验 带来的心智的提升。早在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就开始利用中央神经轴突较长、害羞 又狡猾的乌贼,来探究神经元之间是如何激活和传递信号的,以及在某些 情况下,当神经元出错时,大脑如何进行修复和补偿。当代的认知神经科 学家则致力于另一个层面的研究,即大脑中各种各样的认知(或称心智) 过程的运作方式。在此研究范畴中,阅读极具典型性,这种文化产物需要 从大脑已存在的结构中发展出新元素。阅读时大脑如何工作,出现问题时 大脑如何聪明地调整,这些都类似于早期神经科学对乌贼的研究。在阅读过程的不同维度上,普鲁斯特的“阅读圣殿”与科学家的乌贼 研究恰好提供了一种互补的模式。为了更具体地介绍本书的思路,我摘抄 了普鲁斯特《论阅读》一书中一段美得令人无法呼吸的文字,请读者以 快的速度阅读:恐怕不会再有如童年一般充实的岁月……一本喜爱的书陪伴我们 度过许多时光。仿佛其他一切皆为了阅读而存在,因此我们将所有打扰 阅读的种种,鄙视为对此神圣享受的粗俗妨碍,其中包括:在读到有 趣的片段时,有朋友找我们出去玩游戏、害我们不得不抬起头或更换姿 势的恼人蜜蜂及阳光、即便到了黄昏天空由蓝转暗时搁在长椅上碰都没 碰的下午茶、到了得回家吃晚餐的时间;遇到这些事时,满脑子只想着 待会儿一定要立刻继续未读完的章节。尽管以上说的例子在那时只让我 们觉得烦人,但是它们却也深深烙印在甜美的记忆之中(现在想来,其 实远较当时深爱的书籍本身更为珍贵)。而若是改天我又重新拾起那时 读过的书本浏览,的原因正是对于那些已经逝去的日子,深深缅怀 所致;在书本的字里行间,多希望能够再次看见孩童时代陪伴我读书、如今却不复存在的池塘与家园。P5-8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我非常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特有的幽默感和恰到好处的自嘲。这种风格在严肃的论著中是比较少见的,但它的出现极大地缓和了文本的严肃性,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和人性化的温度。作者似乎并不想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反而更像是一个和你坐在温暖壁炉旁,分享着自己多年来对世界观察和思考的心灵伴侣。他会用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阐述极其深刻的理论,这种对比带来的反差效果往往比单纯的理论推导更具说服力。比如,他能把一个关于认知偏见的讨论,巧妙地引向我们日常生活中对排队的耐心程度,这种巧妙的连接让人会心一笑,并在笑声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非常“舒服”,没有丝毫的阅读压力,却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拓宽了读者的心智边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简直可以作为任何非虚构作品写作的范例来研究。它没有采用那种常见的线性叙事,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网络。开篇部分如同一个巧妙的引子,用极具画面感的场景将读者带入情境,迅速抓住了我的好奇心。随后,作者如同一个高明的园丁,开始在不同的“知识花园”中布局,他会突然从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跳跃到一个微观的心理学实验,然后又无缝衔接到某个艺术流派的兴衰史。这种看似跳跃,实则内在紧密相连的结构,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每当感觉自己快要被某一复杂概念淹没时,作者总能及时抛出一个简洁有力的比喻或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案例来做支撑,将复杂的理论瞬间具象化。这种高超的叙事控制力,让厚重的题材变得易于消化,却又不失其应有的思想深度,充分展现了作者驾驭复杂材料的深厚功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沉稳而又充满知识分子的气息所吸引。封面采用了一种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温润,中央的插图设计巧妙地融合了古典元素与现代的简约线条,配色上选用了低饱和度的蓝绿色调,既不张扬又耐人寻味。内页的纸张选择同样考究,米白色的纸张不仅保护了视力,更衬托出文字的清晰与厚重感。字体排版是真正体现用心之处,行距和字间距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展现出的匠心,比如书脊的锁线装订,翻开时能完全平铺,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和细细品味的著作来说,是极其人性化的设计。当你将它置于书架上时,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散发着一种低调的、属于智者的光芒,让人忍不住想去触摸、去阅读,去探索其内部蕴含的深邃世界。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泛滥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和可贵。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被碎片化信息轰炸的现代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强迫我重新建立起一种久违的、对“慢阅读”的尊重。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必须放下手机,关掉一切不必要的通知,才能真正跟上作者的节奏。这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其所探讨的主题需要一种心无旁骛的专注力,去体会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张力。很多次,我需要拿起笔在页边空白处做下批注,或者干脆停下来,拿出一本笔记本,将书中的关键论点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释一遍。这种主动的、交互式的阅读行为,极大地提升了信息转化为个体知识的效率。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接收,而是一个主动建构和消化的过程,而这本书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结构完善的“建构场域”。
评分我最近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阅读节奏,不再追求速度,而是更注重沉浸感和深度的思考。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仿佛是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智者,带着你穿梭于不同的思想领域,不急不躁,娓娓道来。作者的语言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句子都咬合得天衣无缝,逻辑链条清晰可见,但又绝非干瘪的学术论述。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哲学辩论,引人入胜,让你情不自禁地跟随着他的思路去构建自己的认知地图。读完其中某一章节后,我常常会停下来,望着窗外发呆许久,因为书中的某些观点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息,迫使我必须在自己的脑海中进行一番彻底的梳理和重构。这种阅读过程与其说是吸收知识,不如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洗礼和自我审视,它挑战了你原有的思维定式,鼓励你从一个全新的、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日常的经验和积累的常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