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长江,宗教学、认知心理学学者,中国宗教学会理事,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在宗教学研究方面多有理论创新,领域涉及宗教语言学(代表作《符号与神圣世界的建构:宗教语言学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宗教人类学(代表作《神与人:宗教文化学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宗教哲学(代表作《宗教的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宗教对话学(代表作《天使的和弦:**化时代的宗教冲突与对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宗教心理学(代表作《“四大门”崇信之精神分析》,《世界宗教研究》2013年第5期)、宗教美学(代表作《禅宗与艺术审美》,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等。
引言
**章 宗教与精神病
一 重访帕斯卡尔
二 人性之疯狂
三 宗教:神圣的体验
四 神圣与疯狂的接合
第二章 宗教精神病学
一 精神病学模型
二 宗教精神病学的文化考古
三 宗教精神病学的理论预设
四 宗教精神病学与相关学科
第三章 宗教与精神障碍发生
一 关于“宗教关联精神病”
二 宗教关联精神病:认知精神病学诠释
三 宗教关联精神病的流行病学报告
四 宗教关联精神病的若干病理样本
五 东方视域:中国宗教与民众的人格阴影
六 宗教关联精神病:可能与不可能
第四章 宗教与精神障碍的预防
一 深度关怀与预防精神病学
二 宗教与心理卫生:神经科学的视角
三 信仰:精神灵性的滋养
四 节制的生活与心灵的平和
五 象征:日常存在的双重维度
六 雅言:凡俗世界的圣洁体验
七 节日:宗教文化记忆与身份归属
八 圣境:生态自我的满足
九 个案研究:临终关怀与心理卫生
第五章 宗教与精神障碍的治疗
一 宗教心理治疗的一般公理
二 “灵魂引导”与意义疗法
三 灵修与脑—心调整
四 仪式与心理剧
五 言说与谈话疗法
六 神圣艺术:艺术治疗的视角
七 个案研究:民俗信仰与精神治疗
第六章 宗教与精神障碍的康复
一 宗教与康复精神医学
二 “圣地”景观与“天乡”依恋
三 “圣事”体验与园艺康复法
四 “圣象”知觉与无意识移情
五 “圣我”认知与个体认同再生产
六 个案研究:佛门“悲田”与老年精神康复
第七章 民问信仰:中国宗教精神病学的民俗模型
一 中国民众的精神卫生之谜
二 民间信仰与本土精神病学
三 祖先崇拜:心灵的归宿
四 萨满跳神:灵魂的治疗
五 “四大门”崇信:意识的整合
主要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那种深邃的蓝与隐约的红交织在一起,初看之下就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内在的挣扎与对立。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学者,但作为一名对人类精神世界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被这种神秘的氛围深深吸引。它不像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反而带着一种文学性的叙事力量。那种“神圣”与“疯狂”并置的标题,立刻将读者的思绪拉向了信仰与理智的边界,让人不禁要去探寻,在那些极端的情感体验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精神构造。书中的引言部分,作者用了一种非常个人化、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第一次接触到这类案例时的震撼,那种感觉,就像是透过一扇紧闭的门缝,瞥见了人类灵魂深处最原始的火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的那种克制而又饱含同情心的笔触,既不美化病态,也不一味地批判,而是努力去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情感脉络。这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场深入自我与他者心灵深处的朝圣之旅。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丰富多变,这大概是我阅读体验中最为惊喜的一点。有时它会突然切换到一种近乎法庭辩论的严谨逻辑,对某种哲学流派的观点进行层层剥笋式的解构;而下一秒,它可能又会引用一段充满宗教意象的古代文本,那种古老而深沉的韵律感,瞬间将你拉回历史的洪流之中。这种在理性分析和感性描摹之间自由穿梭的能力,使得原本沉重的主题变得富有弹性。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对于“体验”这个词的反复使用,他似乎极力想传达,无论最终被贴上怎样的标签——是“神启”还是“精神分裂”——那些真实的、颠覆性的内在体验本身,才是理解人类精神活动的关键。这种对个体经验的尊重,远超出了许多同类著作中常见的冷冰冰的学术腔调,让人感觉作者是在用生命去倾听。
评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边界”一词的探讨。神圣的体验往往具有侵入性,它们会毫不留情地冲破日常生活的界限,将个体抛入一个全新的存在维度。作者以一种近乎人类学家式的细致,描绘了这些个体如何努力地、有时是徒劳地,试图将那些“非日常”的、震慑人心的经验,重新编织进他们日常的叙事结构中去。这种努力本身,就充满了悲剧性的美感。整本书读完,我没有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没有被告知“真相”在哪里,反而获得了一种更宽广的理解空间——理解到“疯狂”也许只是另一种形式的、极端的“在场”,而“神圣”则可能是人类心智对自身局限性的一种宏大反抗。这本书,与其说是一部研究,不如说是一次对人类精神潜能边界的勇敢探索,它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久久无法平息内心的震颤。
评分我向来对那些试图用一套既定的框架去解释复杂人性的大部头感到疲倦,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打磨的田野笔记,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和令人难忘的场景再现。作者似乎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耐心地铺陈了诸多案例的侧面,那些信徒在狂热祈祷中的手势,那些被“启示”淹没的人眼中闪烁的光芒,都被捕捉得淋漓尽致。读到其中关于某种特定仪式对群体心理影响的那一章时,我甚至能真切地感受到那种集体无意识被激发时的那种令人窒息的共振感。这种写作手法,高明之处在于它拒绝将“信仰”简化为“妄想”,而是将它视为一种强大的、具有内在逻辑的建构系统。我仿佛成了一个站在观察室里的“隐形人”,冷静地记录着那些在外界看来近乎荒谬的行为,却又不得不承认,在当事人的世界观里,一切都有其不可动摇的意义。
评分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陷入一种深沉的自我反思。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我应该相信什么或不相信什么,而是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的智力陷阱,迫使读者去审视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未被言说的信念系统。那些关于“确定性”的追求,以及面对“不确定性”时的恐惧,在书中被放大和剖析。我记得有一段讨论极端信仰如何提供一种“完美秩序”的论述,这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效率和算法的盲目崇拜。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们得以从一个“非主流”的角落,回望我们自己坚信不疑的主流现实。它不提供解药,只提供了一面棱镜,让光线以一种全新的、令人不安的方式折射出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