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少民主編的《中國器物簡史(上下)》是藝術品鑒定入門的第一課。本冊依朝代先後順序劃分為十二章,每章三節。每個朝代均先白玉器、金屬器、陶瓷器、繪畫、雜項等方麵展開介紹,後再從政治、經濟、宗教、文學音樂和科學技術等角度,側麵解析器物變化的內在原因,以幫助藝術品收藏者較為快速地瞭解整個中國器物文化。 器物是曆史的載體,也是社會變遷、文化藝術、人物事跡的訴說者。《中國器物簡史(上下)》從實物齣發,展現古人奇思睿智、精工巧藝,其問世似乎是填補瞭藝術品欣賞、鑒定教習中的空白,對於豐富中國文化史也是一個大膽的嘗試。
。。。
。。。
序言
主編的話
第一章 夏商器物文化
第一節 夏商器物—獰厲威嚴
第二節 夏商概況—神授王權
第三節 夏商器物總說—生機盎然
第二章 西周器物文化
第一節 西周器物—理性程式
第二節 西周概況—禮樂秩序
第三節 西周器物總說—宗法森嚴
第三章 春鞦器物文化
第一節 春鞦器物—神秘抽象
第二節 春鞦概況—禮崩樂壞
第三節 春鞦器物總說—標新立異
第四章 戰國與秦朝器物文化
第一節 戰國與秦朝器物—平衡律動
第二節 戰國與秦朝概況—諸侯爭霸
第三節 戰國與秦朝器物總說—兼收並蓄
第五章 漢朝器物文化
第一節 漢朝器物—誇張奔放
第二節 漢朝概況—一統盛世
第三節 漢朝器物總說—靈動博大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器物文化
第一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器物—清秀舒雅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概況—變革轉摺
第三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器物總說—自覺白醒
第七章 隋朝器物文化
第一節 隋朝器物—飽滿貴氣
第二節 隋朝概況—繁盛一時
第三節 隋朝器物總說—盛世前奏
附錄一 圖錄
附錄二 參考書目
這本書的格局之大,內容之豐富,讓我感到震撼。它不是零散地介紹一些器物,而是將它們置於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展現瞭中國古代文明的獨特魅力。從史前時期的石斧、骨針,到曆代王朝的玉器、漆器、金銀器,再到明清時期的傢具、文房用品,幾乎涵蓋瞭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方方麵麵。作者在梳理這些器物時,沒有拘泥於錶麵的形製,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的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因素。我特彆佩服作者在處理玉器部分時,那種對玉文化深厚理解的展現。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它不僅僅是財富的象徵,更是道德、品格的體現。書中對不同時期玉器的雕刻技法、紋飾寓意、以及在喪葬、祭祀、佩飾等方麵的用途的詳細闡述,讓我對“君子比德於玉”有瞭更深的體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器物圖錄,更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生活方式、審美情趣、哲學思想的百科全書。它讓我明白,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許多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都可以追溯到這些古老的器物中。
評分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讓我得以近距離審視中華文明的脈絡。從史前時代的陶器,到金石之器,再到日用雜項,作者以一種抽絲剝繭的耐心,將那些曾經沉默的器物賦予瞭生命。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青銅器部分的處理,不再是枯燥的器型羅列和年代考證,而是深入挖掘它們在禮儀、戰爭、日常生活中的角色,甚至是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想象一下,那些莊重肅穆的鼎,不僅僅是盛放食物的容器,更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是溝通天地、祭祀祖先的媒介。書中對於紋飾的解讀也彆有深意,那些饕餮紋、龍紋、鳳紋,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古人精神世界、宗教信仰的投射。讀完這一部分,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殷商的祭壇,聽到瞭鼓樂齊鳴,看到瞭祭司的身影。作者的敘述流暢自然,即使對於非專業讀者來說,也能輕鬆理解。書中穿插的精美插圖更是點睛之筆,讓文字的描繪更加生動形象,仿佛觸手可及。每翻一頁,都像是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讓我窺探到古代中國人的智慧與匠心。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器物史,更是一部生活史、一部思想史。它讓我深刻地體會到,一件小小的器物,也可能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記憶,一段文明的縮影。我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中國曆史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它絕對是一場視覺與思想的盛宴。
評分《中國器物簡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種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中國古代器物的發展脈絡,讓我看到瞭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我尤其驚嘆於書中關於服飾和紡織品的章節。從史前時期的獸皮、麻布,到曆代的絲綢、錦緞,再到各種精美的刺綉工藝,都展現瞭中國古代在紡織技術上的高度發達。書中對不同朝代服飾風格的介紹,以及不同紋飾的寓意,都讓我大開眼界。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古代的衣裳,不僅僅是蔽體保暖,更是身份、地位、禮儀的象徵。書中對絲綢之路的提及,更是讓我明白瞭中國絲綢是如何徵服世界的。這本書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瞭“衣冠王國”這個詞的含義。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從宏觀的事件齣發,而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器物,摺射齣中國古代社會的方方麵麵。這是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曆史解讀方式。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日用雜項”的描寫,這部分內容非常貼近生活,也最能體現古代中國人的智慧和巧思。比如,各種香爐、筆墨紙硯、燈具、甚至是飲食器具,作者都做瞭詳盡的介紹。對於筆墨紙硯的描寫,更是讓我看到瞭中國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我甚至可以想象到,古人是如何用這些精美的文房用品,創作齣流傳韆古的詩篇和畫作。書中對燈具的演變也很有意思,從原始的油燈,到蠟燭,再到各種造型精美的金屬燈具,反映瞭照明技術的進步和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中國古代的生活,並非我們想象中那樣粗糙,而是充滿瞭精緻與考究。
評分讀完《中國器物簡史(上下)》,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原來可以如此鮮活有趣!我原本以為器物史會是一本枯燥的工具書,充斥著各種專業術語和年代考證,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文筆非常生動,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將那些沉睡在博物館裏的器物,一個個地喚醒,講述它們的故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陶瓷的部分印象深刻。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到漢唐的唐三彩,再到宋代的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每一段曆史的變遷,似乎都凝聚在這些溫潤的釉色和精巧的造型之中。書中對不同時期陶瓷的燒製工藝、胎質、釉料的分析,都做得非常細緻,讓我瞭解到古人為瞭追求極緻的美感和實用性,付齣瞭多少心血和智慧。我尤其喜歡對宋代瓷器的描述,那種含蓄內斂、追求意境的美,簡直讓人心醉。書中沒有一味地去贊美,而是客觀地分析瞭不同時期的特點和演變,這種嚴謹的態度讓我更加信服。此外,書中對不同器物在社會階層、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的探討,也極具啓發性。例如,絲綢之路上的瓷器貿易,不僅僅是商品的流通,更是文化的碰撞與融閤。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工匠的偉大,他們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承者,更是藝術的創造者。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作者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導遊,帶領我穿梭於中國古代的器物世界。我特彆喜歡關於車馬器具的部分。雖然在現代社會,馬車已經很少見,但在古代,它卻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軍事裝備,甚至是權力與地位的象徵。書中對不同時期馬車結構、車輪、車軛的演變,以及馬具的精美程度的描述,都讓我對古代的工程技術和審美有瞭新的認識。作者還探討瞭車馬在軍事、外交、禮儀中的作用,讓我看到,這些看似簡單的器具,卻承載著如此重要的曆史使命。這本書讓我對“車馬喧囂”有瞭更直觀的理解。
評分《中國器物簡史》的價值在於,它將那些沉寂的器物,賦予瞭鮮活的生命,讓它們在字裏行間重新閃耀。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錢幣的部分所吸引。錢幣不僅僅是交易的媒介,更是曆史的見證者。從刀幣、布幣,到圓錢,再到紙幣,每一個時期的錢幣,都刻畫著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信息。書中對不同錢幣的材質、重量、銘文、以及鑄造工藝的介紹,都極其詳盡。我甚至可以感受到,每一次錢幣的變遷,都伴隨著一段曆史的變革。書中關於紙幣的論述,更是讓我看到瞭中國在金融史上的創新與發展。這本書讓我明白,一枚小小的錢幣,也可以講述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
評分翻開《中國器物簡史》,仿佛打開瞭一本厚重的史書,但又充滿瞭生動的故事。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器物名稱和年代,而是將每件器物都融入到當時的社會生活、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大背景中去講述。我非常喜歡關於銅鏡的部分。在古代,銅鏡不僅僅是用來梳妝打扮的工具,更是具有神秘色彩的物品,被認為可以闢邪、照妖。書中對不同時期銅鏡的造型、紋飾、以及製造工藝的介紹,都極其細緻。例如,漢代的規矩紋銅鏡,唐代的瑞獸紋銅鏡,宋代的花鳥紋銅鏡,每一款都像是一幅微型的藝術品,承載著當時的審美情趣和時代精神。作者還探討瞭銅鏡的社會功能,從王室貴族的陪葬品,到尋常百姓的梳妝必備,反映瞭社會階層的差異和物質生活的變遷。書中關於鐵器應用的論述也很有意思,它不僅僅是農業生産力的提升,更推動瞭社會結構的變革。這本書讓我感受到,每一個看似普通的器物,背後都隱藏著一段不平凡的曆史。
評分讀完《中國器物簡史》,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國古代的匠人,纔是真正的大師。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無數令人驚嘆的工藝和智慧。我特彆被書中關於兵器的部分所打動。從史前的石斧、石矛,到青銅時代的劍、戈,再到鐵器時代的刀、槍,以及後來的火器,每一件兵器都凝聚著古代匠人的心血和智慧。作者對不同時期兵器材質、造型、以及製造工藝的介紹,都極其專業和細緻。我甚至可以想象齣,那些身披鎧甲的戰士,手持利刃,在戰場上英勇搏殺的場景。書中對兵器在戰爭中的作用,以及其對曆史進程的影響的探討,也讓我對戰爭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軍事科技的輝煌。
評分這部《中國器物簡史》真的給我帶來瞭很多驚喜。它不像一些教科書那樣死闆,而是用一種非常吸引人的方式,將中國古代的物質文化娓娓道來。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傢具的章節。從先秦的幾案、屏風,到漢魏的榻、床,再到唐宋的椅、凳,最後到明清的各種精美的椅子、桌子、櫃子,讓我看到瞭中國傢具從簡樸到繁復,從實用到藝術化的漫長演變過程。作者對明式傢具的描述尤其精彩,那些簡潔的綫條、精巧的榫卯結構,以及對天然木材紋理的極緻運用,都體現瞭中國人對“天人閤一”的追求。我甚至可以想象齣,在古色古香的書房裏,一位文人雅士,坐在圈椅上,手捧一本古籍,那是何等的意境。這本書讓我明白,傢具不僅僅是擺設,更是生活態度的體現。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物品,思考它們背後的故事和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