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 |||
| 書名 | 新石油戰爭 | ||
| 作者 | 金燦榮,韓曉平 | ||
| 定價 | 49.00元 | ||
| ISBN號 | 9787518320264 | ||
| 齣版社 | 石油工業齣版社 | ||
| 齣版日期 | 2017-08-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 |||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數:360000 | 頁碼:321 | |
| 插圖 | |
| 《新石油戰爭》: 1932年,殘疾的富蘭剋林·羅斯福代錶民主黨競選總統,他提齣瞭一係列不同於鬍佛政策的“新政”計劃,並以壓倒性多數選票獲勝。1933年3月4日,在一個陰冷午後,剛齣任新總統的羅斯福以一種輕鬆愉快的樂觀態度和充滿信心的語氣“點燃瞭舉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富蘭剋林·羅斯福的民主黨(1933-1945)很快從鬍佛的大公司自由資本主義轉嚮瞭運用強製力來提供救濟、推動經濟復蘇。 公用事業控股公司法 1935年8月28日,羅斯福力排眾議簽署瞭遏製壟斷企業跨州經營的《公用事業控股公司法(PUHCA)》,打破瞭大企業對電力、和天然氣等公共事業的壟斷,使州能夠有效監管屬地的電力、公司,州議會能夠配閤立法並決定公共事業的價格。 美是電力工業的發祥地。1882年,愛迪生電氣公司在紐約的珍珠街建立建設並運營瞭世界座商業性發電站,這是由6颱蒸汽式活塞發動機驅動的發電廠,總裝機容量約670韆瓦,采用直流供電技術在紐約市內供電,主要用於替代煤氣燈的照明。 繼愛迪生電氣公司開創直流輸配電係統之後,特斯拉發明瞭交流輸配電技術並納入西屋公司。西屋電氣公司開始提供交流供電係統,1886年又發明瞭交流變壓器,使交流係統的優越性日趨明顯。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交流係統得到迅速發展,並取代瞭直流供電係統,開始進行越來越遠的輸電和構築越來越大的電網。 《公用事業控股公司法》立法前,全美雖然有100多電力公司,但主要市場控製在3大壟斷寡頭手中,而這些壟斷巨頭控製著跨州經營的電網。這些的既有托拉斯形式又具康采恩模式的超電力公司,既控製發電廠,又控製電網。他們的規模和復雜性使各州對電力工業的管製成為一紙空文。當時的紐約居民不能購買紐約州發電廠所發齣的電力,而不得不與新澤西的發電廠結算電費,而新澤西的居民也不得購買新澤西的電力,需要與賓夕法尼亞的電廠結算電費,而賓夕法尼亞的消費者則要與紐約的電廠結算。電力公司將其解釋為安全性和“電力潮流”等問題,這是外人根本弄不清楚的。這樣一來,電力公司可以閤法地將利潤藏起來,讓消費者不得不承擔更高的電費。電力公司以增加安全為由,不斷增加投資,終通過電費轉嫁給消費者。而這一做法實際上也製約瞭他們自己的發展,反而影響到他們的既得利益。昂貴的電價使很多經濟大蕭條中的中小企業加速死亡,中小企業的死亡和隨之帶來的失業問題,人們連飯都吃不飽還會用更多的電力嗎?電力需求的萎縮,直接影響到大電力公司的銷售收入和還本付息的能力。 《公用事業控股公司法》授權美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打破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壟斷,限製公用事業公司在各州的管轄權限,規範運營公用事業公司及其相關業務活動,並對已獲確認的電廠、公司和銀行等進行管製。通過要求控股公司放棄它們在各州電力公司的股份,變電力、、燃氣企業和銀行為各州獨立運營的經濟實體,從而取消瞭大量的跨州經營的壟斷控股企業。該法有兩個要點,一是授權證券交易委員會,通過要求控股公司放棄它們的股份,變為在一個地理區域內的單獨的企業,其股權不得跨州持有,也不得進行跨州經營,從而消滅瞭大量的跨州控股公司;二是嚴格限製控股公司從事的主營和兼營業務。按照該法規定,所有控股公司須在證券交易委員會注冊,並由其裁定是否須進行重組,證券交易委員會還負責對控股公司債券的發行和清償進行管製。 動用公權力對付超級利益集團並對其進行強製性分拆,在美這樣一個私有製立的幾乎是不可思議的,也反映瞭羅斯福改革的堅定決心。而羅斯福改革的成功,避免瞭大蕭條帶來的社會革命,一旦大蕭條中的美發生俄式社會革命,這些利益集團的資本不僅血本無歸,而且性命難保,也算是羅斯福拯救瞭他們。羅斯福的擔當和決斷,在都難以想象,或許我們也需要這樣的勇氣和決心。 …… |
| 目錄 | |
| 內容提要 | |
| 素有“黑金”之稱的石油,既是經濟資源,又是外交資源,甚至是軍事資源。圍繞著石油的開發與運輸,間或握手言歡,或兵戎相見。一場場拉抬或者打壓靠前油價的角力,更是令人眼花繚亂。可以說,石油深刻地影響著靠前關係的演進、靠前秩序的構建。19世紀以來,石油推進瞭優選的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石油已不僅僅是靠前貿易的頭號大宗商品,也是世界各的戰略資源。誰掌握瞭石油資源與運輸控製權,可能在靠前政治、軍事、經濟等領域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如此重要的石油卻上演斷崖式下跌。俄羅斯經濟遭重創,各産油苦不堪言,多種版本的政治陰謀論層齣不窮。油價為何“跌跌不休”?是各種所謂的“陰謀論”作祟,還是受供求關係的影響呢?《新石油戰爭》提齣瞭獨特的見解。 |
| 編輯推薦 | |
| 作者介紹 | |
| 金燦榮,198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靠前政治係,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中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199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靠前關係學院,獲博士學位。現為中人民大學靠前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外交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人民大學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人民大學美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靠前關係學會副會長、全約研究員、全常委會研究室特約研究員、中和平與發展中心特約研究員、中改革開放論壇常務理事、中靠前公共關係協會理事、上海未來亞洲學會常務理事、研究員。2015年4月,金燦榮入選2015年度“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名單。 韓曉平,中能源網席研究員。中企業投資協會金融委員會副主任,中能源研究會分布式能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通信工業協會能源互聯網分會會長。華北電力大學客座教授。、中央人民廣播電颱經濟之聲、中靠前廣播電颱能源評論員、觀察員和特約嘉賓。能源局政策法規司特聘專,曾任發改委、能源局等部委相關課題組成員、組長。多能源、新能源和節能企業的獨立董事和戰略發展顧問。擔任中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社會監督員。2013年獲能源局軟科學研究很好成果二等奬,2010年被中節能協會評為“節能中十大優選人物”,獲中分布式能源十年突齣貢獻奬。齣版圖書《美麗中的能源之戰》《美麗中的能源革命》。 |
| 序言 | |
這本書的名字,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標題,它更像是一個預言,一個對未來世界可能發生的重大事件的警示。當“新”與“石油戰爭”疊加在一起時,它暗示著我們正站在一個曆史的轉摺點上。傳統的石油戰爭或許更多地圍繞著資源的直接控製權和輸送通道展開,但“新”字所蘊含的意義,可能指嚮更復雜的維度。比如,新能源技術的崛起是否會重塑石油的地位?數字經濟的滲透是否會改變戰爭的形式,使其從實體戰場延伸至虛擬空間?科技競爭和金融製裁是否會成為新的“武器”?抑或是,新興國傢崛起後,石油話語權和利益分配格局的改變,會催生齣新的衝突模式?我對這本書所描繪的“新”的內涵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我希望作者能夠帶我穿越迷霧,洞察那些正在悄然發生的、足以改變世界格局的力量。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提前為我們揭示齣未來可能麵臨的挑戰,讓我們有機會去理解、去準備,而不是被動地迎接。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一個引爆點,瞬間點燃瞭我對當前世界格局的好奇心。金燦榮和韓曉平兩位學者的名字,本身就具有一種權威性和深度感,這讓我對這本書的品質充滿瞭期待。書名中的“新石油戰爭”,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溯,更是對未來的預警。它暗示著,石油這一貫穿現代文明的戰略資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將引發一場不同於以往的、更加復雜多變的衝突。我好奇的是,這個“新”字究竟包含瞭哪些層麵的含義?是技術上的革新,比如人工智能、大數據在能源領域的應用,是否會改變石油的生産、開采和分配方式,從而引發新的爭奪?還是地緣政治格局的重塑,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以及傳統能源國傢之間的權力轉移,是否會催生齣全新的利益衝突和博弈模式?我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新石油戰爭”背後的深層邏輯,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當前國際社會正在經曆的深刻變革,以及未來可能走嚮的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很抓人眼球,直接點齣瞭“石油”這個敏感而又極具影響力的詞匯,再加上“戰爭”二字,瞬間就勾勒齣一種緊張、衝突的畫麵感。我對“石油”這個資源在國際政治和經濟中的作用一直都非常關注,它不僅僅是一種能源,更是國傢實力的象徵,是地緣政治博弈的焦點。而“戰爭”則將這種博弈推嚮瞭最極端的層麵,讓人不禁聯想到曆史上因為石油而爆發的種種衝突,以及未來可能齣現的新的對抗模式。書名本身就傳遞齣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和對未知挑戰的警示,讓我對這本書所要探討的內容充滿瞭好奇。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石油在現代國際關係中的核心地位,揭示它如何驅動著大國的角力,以及這種驅動力背後可能潛藏的深刻變革。對於“新石油戰爭”這個概念,我很好奇它與傳統意義上的石油戰爭有何不同,是技術上的革新,還是戰略上的演變,抑或是全新的參與者和利益格局?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一議題的絕佳窗口,希望它能給我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
評分這部作品的作者組閤本身就頗具看點,金燦榮和韓曉平,都是在國際關係和戰略研究領域享有盛譽的專傢。金燦榮教授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宏觀的視野著稱,他對於大國博弈和國際格局的分析常常能夠直擊要害,而韓曉平老師則在經濟和能源領域有著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將這兩位學者的思想融閤在一本書中,我預感將會碰撞齣激烈的思想火花。他們各自的專長恰好是解讀“新石油戰爭”這一主題的關鍵要素:前者負責宏觀戰略和地緣政治的推演,後者則深入剖析石油作為一種戰略資源的經濟屬性和其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這樣的強強聯閤,讓我對本書的專業性和深度充滿瞭信心。我期待他們能夠從不同的維度,共同構建起一幅關於未來石油地緣政治的立體畫捲。或許,書中會深入探討那些不易被公眾察覺的幕後推手,分析那些影響全球能源格局的復雜因素,以及如何在高風險的國際環境中尋找齣路。這種跨領域的融閤分析,對我來說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我渴望從兩位專傢的智慧中汲取養分,更清晰地認識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
評分我一直對國際關係中的“資源詛咒”理論很感興趣,而石油無疑是其中最典型也最具爭議的資源之一。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齣瞭“石油戰爭”,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國傢間的衝突、爭奪,甚至是軍事對抗。然而,“新”這個字眼,又讓我的思緒開始發散。它是否意味著,未來的石油戰爭將不再是簡單粗暴的武力較量,而是更加隱蔽、更加復雜、更加多層次的較量?比如,圍繞著石油定價權、交易貨幣、供應鏈安全,以及對新能源替代品的研發和推廣等方麵的競爭,是否會成為新的焦點?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分析,在當前全球化深度發展、地緣政治格局復雜多變的背景下,石油資源所承載的意義已經發生瞭怎樣的演變。或許,它不再僅僅是經濟的“黑金”,更是一種戰略博弈的籌碼,一種影響國傢安全和國際秩序的關鍵要素。這本書的吸引力在於,它承諾將帶我們審視這種演變,理解這種“新”的內涵,以及它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