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李辉先生撰写萧乾先生传记,读20世纪30年代编辑的《大公报》副刊。由此知道萧乾书评极为重视,不仅约请名家、书评家、读者谈什么是书评,还经常发表各种风格的书评文章。
萧乾对书评之所以重视,与他在燕京大学的毕业论文相关。他的毕业论文是《书评研究》。1935年秋天,萧乾经沈从文推荐,到天津《大公报》编辑副刊,同年11 月,这本《书评研究》便由商务印书馆纳入王云五主编的“百科小丛书”出版。编辑副刊,恰好为萧乾推广书评讨论和发表书评,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当年征得萧乾先生同意,李辉编选了一本《书评面面观》,交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1989 年4 月出版。一转眼,快30 年了。
此次“副刊文丛”启动,因篇幅原因,谨将《书评面面观》予以精选,纳入其中。书评目前已成为诸多纸媒的重要版块,读读前辈们对书评的见解,读读《大公报》副刊当年发表的不同风格书评,或许对书评写作者有所裨益。
这本书让我对“书评”的定义产生了颠覆性的认知。我一直以为书评就是一种对书内容的介绍和评价,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思维。它更像是一次关于“阅读体验”的深度探索,探讨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情感、思考和觉醒。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一套写书评的“模板”或者“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和细腻的心理描绘,展示了不同读者在面对同一本书时可能产生的截然不同的反应。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情绪与阅读”的关系。原来,我们并非总是以理性的姿态去阅读,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书内容的理解和评价。比如,一本轻松愉快的书,可能会在心情低落时,让我们觉得索然无味;而一本看似晦涩的书,却可能在某个特定的心境下,突然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写书评,不仅仅是评价书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去记录和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去捕捉那些微妙的情感波动和思想火花。它鼓励我们去拥抱阅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去承认自己可能出现的偏见,并从中学习。我以前总是试图在书评中展现自己多么“懂”这本书,多么“深刻”,但这本书告诉我,最真诚的书评,恰恰是对自己阅读过程最坦诚的记录。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评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读者”的书,读完后,我对自己的每一次阅读都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次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我一直觉得写书评是一项技术活,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写出有吸引力的内容。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个想法。它让我明白,真正好的书评,并非来自于技巧的堆砌,而是源于对阅读本身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作者在书中描绘了许多关于“阅读的瞬间”,那些在不经意间被书本触动,从而引发深刻思考的时刻。这些瞬间,才是书评最宝贵的素材,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的学术论述,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化的情感表达。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老朋友分享他的阅读心得,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它让我意识到,在写书评时,不必拘泥于所谓的“标准”,而是要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即使是那些看似不成熟的、甚至是有些幼稚的想法,只要是源于内心的真实,都可能成为一盏照亮他人的灯。这本书让我更加珍视自己的每一次阅读经历,也更加勇于去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它让我明白,写书评,不仅仅是为了评价一本书,更是为了在分享中,找到与他人连接的桥梁,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阅读与写作的书,虽然书名我没太记住,但它带给我的启发却久久萦绕。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教授你如何写出一篇完美的书评,而是更深入地探讨了“阅读”本身。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急于动笔,却忽略了阅读过程中最核心的乐趣和思考。作者用一种非常平实却充满洞察力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审视自己的阅读习惯,比如,我们是真的在“读”书,还是仅仅在“看”字?我们是否在与作者进行一场真正的思想交流,还是机械地接收信息?书中提到了一种“慢读”的艺术,它不是指阅读速度慢,而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停下来,去感受文字的韵味,去揣摩作者的意图,去连接书中的内容与自己的过往经验。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挺能写书评的人,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我之前的很多书评都只是停留在“复述”和“总结”的层面,缺少了那种由内而发的、真正属于我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它没有直接给你答案,而是教会你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如何在每一次阅读中,都收获一次与世界的对话。它强调了“提问”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向作者提问,更是向自己提问。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问“为什么?”、“是什么?”、“如果……会怎样?”,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地将书中的养分吸收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很独特,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引人深思,读起来就像在和一个博学的朋友聊天,轻松却收获颇丰。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从“如何写”的角度切入,而是从“为何写”和“为何读”这两个更根本的问题出发,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哲学式探讨。我一直以来都认为,写书评是一种“输出”的行为,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是为了与他人交流。然而,这本书却让我反思,写书评的真正意义,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内观”的过程。它鼓励我们通过文字,去梳理自己阅读时的思绪,去确认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书中的内容,去发掘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与自己灵魂产生共鸣的部分。作者用一种非常哲学化的语言,但并不晦涩,反而充满了诗意,引导读者去思考阅读的本质,去理解文本与读者之间那种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醍醐灌顶:每一篇书评,都是一次“重写”的过程。因为读者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的过往经验、知识储备以及价值观念去解读文本,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文本”。而书评,就是将这个“脑海中的文本”具象化,并与他人分享的过程。所以,与其说书评是对原著的评价,不如说它是读者与原著之间的一次“对话”,而书评,就是这次对话的记录。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特别,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书,而是会让你在读完后,久久地回味,并对自己的阅读方式产生长久的改变。
评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阅读深度”。我以前写书评,总喜欢在开头就直奔主题,告诉读者这本书讲了什么,然后给出自己的观点。但这本书却教会我,阅读的乐趣,往往藏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里,而书评,也应该去捕捉和放大这些细节。作者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文字背后的“留白”和“潜台词”。它不是让你去“翻译”书的内容,而是让你去“感受”书的情感,去“理解”书的意图。书中提到,很多时候,作者并没有把所有东西都说透,他们留下了一些空间,是留给读者的,让读者去填补,去想象,去创造。而书评,正是读者在填补和创造过程中,对这本书的一次再创作。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有趣,它不是线性的,而是像一部散文集,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关于阅读的小故事或者一个思考点展开。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惊喜。我特别喜欢书中有个关于“碎片化阅读”的讨论,它让我反思,是不是我们现在太习惯于碎片化地接收信息,而忽略了深度阅读的价值。这本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台阶,也对如何写出一篇有灵魂的书评,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