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巴斯特所著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原理技术 与应用》是关于脉冲多普勒雷达的***手册,涵盖 雷达基础知识、信号处理、硬件问题、系统设计和关 于典型系统的案例研究。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的研究 成果,披露了关于脉冲多普勒雷达的众多技术细节。
全书深入浅出地系统阐述了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原理、 技术与应用,重点论述了如何能够设计出令脉冲多普 勒雷达在各方面表现出*佳整体性能的脉冲重复频率 组。
本书可供雷达及雷达电子战领域的(硬件、软件 和系统)工程师、大学教师、研究生、科研人员以及 相关军事人员学习参考。
克莱夫·阿拉巴斯特是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信息科学与系统工程系的一名**讲师(相当于北美的副教授)。他于2004年在克兰菲尔德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阿拉巴斯特在获理学士学位后于1985年加入了GEC-马可尼公司机载雷达部的微波设计团队。他当时作为一名负责设计与开发的工程师,从事机载截击雷达微波合成器和前端接收机的设计工作,该型雷达安装于高速攻击机上。在1992年,阿拉巴斯特进入Serco公司工作,在位于英国Arborfield军事驻地的电气与航空工程学院任讲师,给皇家机电工程兵部队的技术员讲授雷达和微波工程。在1998年,他成为一名克兰菲尔德大学的教研人员。阿拉巴斯特在2001年制定了关于中重频脉冲多普勒波形的研究计划,这已令他与行业组织和国防机构签订了多项应用研究合同。
**部分 基本概念
第1章 脉冲多普勒雷达出现的历史原因
第2章 雷达的探测性能
2.1 在噪声条件下的雷达方程
2.1.1 基本雷达方程的推导
2.1.2 损耗
2.2 在噪声条件下的检测
2.2.1 门限检测
2.2.2 累积检测概率
2.3 *小可检测信号,Smin
2.3.1 热噪声
2.3.2 噪声系数
2.3.3 *小输入信号
2.4 脉冲积累带来的处理增益
2.4.1 早期雷达的积累
2.4.2 相参积累和非相参积累
2.4.3 积累增益的量化分析
2.4.4 雷达方程中的积累改善
2.5 雷达截面积
2.5.1 定义
2.5.2 决定RCS的因素
2.5.3 闪烁效应
2.5.4 雷达截面积起伏的Swerling模型
2.5.5 目标起伏下需要的信噪比
第3章 脉冲雷达
3.1 脉冲参数简介
3.1.1 脉冲重复频率
3.2 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
3.3 脉冲时延测距
3.3.1 距离是对时延的测量
3.3.2 *小作用距离
3.3.3 遮蔽效应
3.3.4 距离选通
3.4 低重频雷达
3.4.1 距离模糊
3.4.2 低重频的界定
3.5 脉冲雷达的频谱
3.5.1 脉冲调制载波的频谱
3.5.2 频谱控制
3.5.3 相位谱和相位相参性
3.6 匹配接收
3.6.1 匹配接收理论
3.6.2 理想匹配滤波与实际匹配滤波
3.7 距离分辨率
3.7.1 距离分辨率恶化的因素
3.7.2 术语
3.8 测距精度
3.8.1 目标回波跨越距离单元
3.8.2 测距精度与信噪比
3.8.3 精度和分辨率
3.9 脉冲压缩
3.9.1 脉冲压缩的概念
3.9.2 脉冲压缩波形
3.9.3 脉冲压缩理论
3.9.4 脉冲压缩的实现
3.9.5 压缩比
3.9.6 距离副瓣
3.9.7 遮蔽效应对脉冲压缩的影响
3.9.8 多普勒频移的破坏作用
第4章 多普勒测量雷达
4.1 多普勒效应
4.1.1 多普勒频移
4.1.2 连续波雷达的多普勒频移
4.1.3 脉冲雷达的多普勒频移
4.1.4 相参处理周期
4.1.5 多普勒频移与发射频率的比例
4.2 多普勒分辨力
4.3 平台运动补偿
4.3.1 机载雷达的地面回波多普勒频移
4.3.2 以地面为参考的速度
4.4 多普勒盲区
4.4.1 空对空情况下的盲区
4.4.2 地对空情况下在过零点处的盲区
4.5 连续波雷达
4.5.1 测量多普勒频移的连续波系统
4.5.2 多普勒/速度分辨率
4.5.3 多普勒/速度选通
4.5.4 连续波雷达的限制
4.6 脉冲雷达的应用
4.6.1 基带波形
4.6.2 多普勒模糊
第5章 模糊函数
5.1 模糊图
5.1.1 常规脉冲信号的模糊图
5.1.2 线性调频脉冲信号的模糊图
5.1.3 13位二相巴克码脉冲信号的模糊图
5.1.4 低重频脉冲串的模糊图
5.2 峰值副瓣电平和积分副瓣电平
第6章 杂波
6.1 杂波的概念
6.2 后向散射系数
6.2.1 地形的后向散射
6.2.2 地表粗糙度
6.2.3 海面的后向散射
6.2.4 随入射余角变化的地面后向散射
6.2.5 随入射余角变化的海面后向散射
6.3 杂波的统计模型
6.3.1 高斯(瑞利)杂波
6.3.2 莱斯杂波
6.3.3 对数正态杂波
6.3.4 韦布尔杂波
6.3.5 K分布杂波模型
6.3.6 累积概率密度函数
6.4 机载雷达的杂波
6.4.1 机载情景下的杂波
6.4.2 杂波在距离域和速度域上的扩展
6.4.3 理想杂波图
6.4.4 主瓣杂波的频谱扩展
6.5 杂波去相关
6.5.1 杂波的时域去相关
6.5.2 使用频率捷变实现杂波去相关
6.6 低重频雷达对杂波的响应
6.6.1 低重频雷达在距离域对杂波的响应
6.6.2 低重频雷达在速度域对杂波的响应
6.6.3 动目标显示雷达的杂波抑制
6.7 在杂波条件下的探测距离
6.7.1 受距离分辨率影响的情况
6.7.2 受波束宽度影响的情况
6.8 地(海)基雷达的杂波
6.9 空域杂波
第7章 脉冲多普勒处理
7.1 处理链路
7.2 MTI对主瓣杂波的抑制
7.2.1 基带信号
7.2.2 单延迟线对消器
7.2.3 双延迟线对消器
7.2.4 多延迟线对消器
7.2.5 三脉冲对消器
7.2.6 横向滤波器
7.2.7 数字MTI对消
7.2.8 MTI性能的量化分析
7.3 FFT处理
7.3.1 DFT的直观性分析
7.3.2 DFT的解析性分析
7.3.3 快速傅里叶变换
7.3.4 加窗的离散傅里叶变换
7.3.5 FFT处理损失
7.3.6 补零与DFT点数
7.4 恒虚警率检测
7.4.1 固定门限检测的局限
7.4.2 恒虚警率的概念
7.4.3 CFAR的处理损失
7.4.4 单元平均CFAR(CACFAR)
7.4.5 *大值CFAR
7.4.6 两参数CFAR
7.4.7 排序统计恒虚警处理(OSCFAR)
7.4.8 杂波图
7.4.9 二进制积累器
7.4.10混合方法
第8章 雷达的硬件
8.1 引言
8.2 雷达的发射机
8.2.1 信号相参的必要性
8.2.2 近载频噪声
8.2.3 磁控管
8.2.4 速调管
8.2.5 行波管
8.2.6 大功率真空管的比较
8.2.7 固态振荡器
8.2.8 硅双极晶体管
8.2.9 砷化镓场效应晶体管
8.2.10异质结双极晶体管(HBT)
8.2.11高电子迁移率场效应晶体管(HEMT)
8.2.12碰撞电离雪崩渡越时间二极管
8.2.13耿氏二极管
8.2.14小结
8.3 频率合成器
8.3.1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
8.3.2 直接模拟频率合成器
8.3.3 间接频率合成器(锁相环)
8.4 雷达接收机
8.4.1 超外差式接收机
8.4.2 接收机的噪声系数
8.5 雷达的孔径天线和阵列天线
8.5.1 基本概念
8.5.2 雷达孔径天线
8.5.3 阵列天线
8.5.4 有源电子扫描阵列天线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上篇:高重频脉冲多普勒雷达
第9章 高重频脉冲多普勒雷达
9.1 简介
9.1.1 关于低重频问题的回顾
9.1.2 高重频脉冲多普勒系统概述
9.2 脉冲重复频率的选择
9.2.1 多普勒频带
9.2.2 多普勒(速度)模糊
9.2.3 *大不模糊速度
9.2.4 高重频的定义
9.2.5 高重频/低重频面临的难题
9.2.6 高重频模糊图
9.2.7 多普勒频带的偏移
9.2.8 载波频率的影响
9.3 高重频的时域特性
9.3.1 占空比
9.3.2 遮蔽损耗和距离盲区
9.3.3 高重频下的测距
9.3.4 使用距离选通的高重频模式
9.3.5 调频测距
9.3.6 其他高重频测距技术
9.4 高重频雷达对杂波的响应
9.4.1 多普勒域的杂波分布
9.4.2 距离域的杂波分布
9.4.3 杂波在距离域和多普勒域的二维分布
9.5 地(海)基高重频雷达
9.6 高重频特性的总结
**0章 高重频模式下的调频测距
10.1 连续波系统的调频测距
10.1.1 线性调频测距
10.1.2 步进频连续波
10.1.3 两段线性调频测距
10.1.4 空间填充
10.1.5 目标具有多普勒频移时的两段线性调频测距
10.1.6 调制参数的选择
10.1.7 连续波系统存在的问题
10.2 脉冲系统的调频测距
10.2.1 三段调频中断连续波技术
10.2.2 正弦波调频测距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下篇:中重频脉冲多普勒雷达
**1章 中重频雷达导论
11.1 基本概念
11.1.1 关于模糊的释义
11.1.2 多相参处理周期的使用
11.1.3 检测准则
11.1.4 为什么使用中重频
11.2 模糊问题
11.2.1 *大不模糊距离和*大不模糊速度
11.2.2 关注的距离和速度空间
11.2.3 中重频的模糊图
11.2.4 距离模糊和速度模糊
11.3 中重频雷达对地表杂波的响应
11.3.1 杂波在多普勒域的分布
11.3.2 杂波在距离域的分布
11.3.3 杂波在距离域和多普勒域的二维分布
11.4 中重频雷达的盲区
11.5 脉冲重复频率组
**2章 影响重频选择的因素
12.1 解模糊能力
12.1.1 引言
12.1.2 解模糊约束
12.1.3 解模糊空间
12.1.4 采用2-重频组和3-重频组时的解模糊――解模糊余量
12.1.5 重合算法
12.1.6 中国余数定理法
12.2 盲区
12.2.1 盲区图
12.2.2 盲速
12.2.3 盲区余量
12.3 脉冲重复频率的界限
12.3.1 脉冲重复频率的上限
12.3.2 脉冲重复频率的下限
12.3.3 平均脉冲重复频率
12.4 虚影问题
12.4.1 引言
12.4.2 多个目标的互相关
12.4.3 噪声引起的虚影
12.4.4 目标响应延伸引起的虚影
12.4.5 使用天际线图描述解模糊余量
12.4.6 *小化虚影发生率的重频选择
12.4.7 虚影的轨迹
12.4.8 引起虚影问题的几种情形
12.5 解决虚影问题的其他方法
12.5.1 引言
12.5.2 同时使用距离相关和速度相关来应对虚影问题
12.5.3 使用极大似然法的目标聚类与提取算法
12.5.4 利用目标提取算法应对虚影问题
12.5.5 基于非相参积累的目标提取算法
12.5.6 利用目标数据一致性应对虚影问题
12.5.7 使用多重频组对虚影轨迹去相关
12.5.8 关于虚影问题的小结
**3章 中重频组的设计
13.1 M和N的选择
13.1.1 引言
13.1.2 M的选择
13.1.3 N的选择
13.2 重频组的比较
13.2.1 引言
13.2.2 解模糊能力
13.2.3 盲区
13.2.4 虚影问题
13.2.5 杂波条件下和噪声条件下的情况比较
13.3 其他的波形设计问题
13.3.1 对单目标跟踪雷达的影响
13.3.2 频率捷变
**4章 探测性能
14.1 在噪声条件下的目标检测
14.1.1 经典检测理论
14.1.2 盲区的影响
14.1.3 目标闪烁的影响
14.1.4 累积检测概率
14.1.5 目标提取算法的影响
14.1.6 *优占空比
14.2 在杂波条件下的目标检测
14.2.1 引言
14.2.2 恒虚警率的优化设计
14.2.3 探测能力图
14.2.4 针对杂波统计特征的优化
14.2.5 孔径照射函数
**5章 重频选择的方法
15.1 对脉冲重复频率选择要求的简单回顾
15.2 *大化可见度的重频选择
15.3 脉冲重复频率的主副选择法
15.4 脉冲重复频率的MN选择法
15.5 穷举搜索
15.6 使用神经网络的重频选择法
15.7 使用进化算法选择脉冲重复频率
15.7.1 进化算法简介
15.7.2 以*小化盲区为目标的基于进化算法的重频选择
15.7.3 以*优化目标探测能力为目标的基于进化算法的重频选择
15.7.4 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重频选择
15.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案例分析
**6章 机载火控雷达
16.1 引言
16.2 情景设定
16.2.1 应用
16.2.2 技术
16.2.3 一些共同特征
16.3 中重频模式
16.3.1 典型雷达参数
16.3.2 抗盲区性能
16.3.3 解模糊余量
**7章 机载预警雷达
17.1 引言
17.1.1*大视线距离
17.1.2 机载预警系统的设计难题
17.1.3 机载预警雷达的一般技术要求
17.1.4 机载预警雷达实例
17.2 用于舰队防护的机载预警雷达
17.3 用于远程空中监视的机载预警雷达
**8章 弹载主动雷达导引头
18.1 引言
18.2 雷达导引头在导弹中的应用
18.2.1 中程空对空半主动寻的
18.2.2 中程空对空主动寻的
18.2.3 反舰导弹
18.2.4 空中发射的反装甲导弹
18.2.5 地空导弹系统
18.2.6 *射反装甲**
18.3 作为子系统的雷达导引头
18.3.1 制导机制
18.3.2 战斗部
18.3.3 导弹的尺寸和形状
18.4 假想空对空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参数
18.4.1 需求概述
18.4.2 导引头参数
18.4.3 解模糊
18.4.4 距离走动
**9章 陆基防空雷达
19.1 引言
19.2 机载和陆基脉冲多普勒雷达杂波特征的差异
19.3 三坐标雷达
19.3.1 获取三坐标目标数据中的问题
19.3.2 堆积波束法
19.3.3 余割平方辐射方向图
19.4 假想近程陆基对空监视雷达的参数
19.4.1 引言
19.4.2 目标探测
19.4.3 威胁评估
19.4.4 雷达参数
参考文献
结束语
附录
这本书的标题非常吸引我,尤其是“国防电子信息技术丛书”的标签,让我联想到其中一定蕴含着许多前沿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知识。我是一名对军事科技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对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实际作战应用场景尤为感兴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它如何在现代战争中用于目标探测、跟踪和识别的详细描述,比如它在反隐身技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以及无人机监视等方面的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图例和模型,形象地展示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工作流程和关键技术。例如,它是如何区分动目标和静止目标,又是如何克服环境噪声和电子干扰的。我对“原理”部分也抱有很大的兴趣,希望它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多普勒效应和脉冲压缩等核心概念,即使是对雷达技术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有所收获。如果书中能够涉及一些关于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系统构成、设计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那将是非常棒的。总而言之,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打开我了解这项神秘而强大的军事技术的大门,让我对它的能力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我是一名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对雷达系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本书的名称“脉冲多普勒雷达--原理技术与应用”非常符合我目前在校的学习需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我理解基础雷达原理之后,进一步深入讲解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独特优势和工作模式。例如,关于多普勒滤波技术在抑制地面杂波和实现动目标检测方面的具体实现方式,以及脉冲压缩技术是如何提高雷达的距离分辨率和探测效率的。在“应用”部分,我更关注它在航空航天、气象预报、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案例,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系统框图和性能指标分析,这将有助于我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我同样对“技术”部分的内容充满期待,希望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当前主流的脉冲多普勒雷达系统设计方法,包括天线设计、发射机和接收机设计、以及信号处理器的选型和实现。如果书中还能够涉及到一些关于雷达性能评估的指标和方法,以及脉冲多普勒雷达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鲁棒性问题,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学习脉冲多普勒雷达过程中的重要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本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它的装帧印刷都显得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一种厚实感。我从事的行业与电子信息技术息息相关,对于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应用场景有相当的了解,因此,我更倾向于从实用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我最想知道的是,这本书在“应用”部分,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当前业界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成功的技术案例。例如,在军事侦察、反恐追踪、甚至是民用领域的精准农业监测等方面,脉冲多普勒雷达是如何发挥其独特优势的。我对书中关于“技术”的阐述也非常感兴趣,希望它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先进的雷达体制和信号处理方法,例如如何通过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提高雷达的探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此外,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比如杂波抑制、目标识别等,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解释和易于理解的图示。如果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脉冲多普勒雷达在复杂环境下的工作机制,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么它将对我的工作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经验和前瞻性的思考,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技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专业,充满了科技感,让我在拿到它的时候就充满了期待。我是一名雷达爱好者,对各种雷达技术都非常感兴趣,而脉冲多普勒雷达作为现代雷达技术中的重要分支,更是我一直想深入了解的对象。从书名来看,它涵盖了“原理”、“技术”和“应用”这三个方面,这正是我希望获得的全面知识。我尤其关注它在“应用”部分是否能够展现一些前沿的实际案例,例如在气象探测、航空管制、目标跟踪等领域的具体应用,这对我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价值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比如多普勒效应是如何被应用于雷达测速的,脉冲信号的特点以及它与连续波雷达的区别。然后深入到技术层面,比如如何进行信号处理,如何抑制杂波,以及各种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最后,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些关于脉冲多普勒雷达系统设计、性能评估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讨论。虽然这本书的标题明确,但具体内容的深入程度和覆盖面的广度还是需要进一步了解。如果它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想这绝对会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专业性和吸引力,让我联想到其中可能蕴含着许多前沿的电子信息技术知识。我是一名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的科技爱好者,对脉冲多普勒雷达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以及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潜在应用非常感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脉冲多普勒雷达是如何在这些领域中发挥作用的,例如在车辆的速度监测与防碰撞预警、在工业机器人精准定位与避障、甚至是在环境监测与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我非常关注书中对“原理”的讲解是否能够清晰易懂,尤其是关于如何通过多普勒频移来精确测量目标速度,以及脉冲信号如何实现距离的测量。在“技术”层面,我希望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例如自适应杂波抑制、多目标跟踪以及雷达数据融合等。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小型化、低功耗脉冲多普勒雷达的设计思路和关键技术,那将非常符合当前科技发展趋势。我期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能展现出这项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巨大潜力和创新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