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
定价:28.00元
作者:(美)邦焦尔尼,闾佳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1-01
ISBN:978711123018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难得让人如此喜欢的书,在众多枯燥的经管书中,它有趣、生动、亲切、易读。当我掩卷回味时,嘴角仍不由得上扬,心中的感觉不完全是喜爱、自豪、捧腹、愤恨、沉思,而是五味杂陈。书中对“中国制造”的评价,可以作为一面镜子,让我们了解自己,不断完善自我。而中国制造的真正崛起,也必须要从各种评价包括正面负面中辨清真我,从而找到前行的方向。
——编辑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没想到“中国”和“中国制造”已经这么深入人心,而且影响的不只是中国人,还渗透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想不到,美国人也喜欢穿中国造的鞋子;想不到,国际的高级时装居然也是中国造。从美国一个普通家庭的实验中看到,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影响世界。书中诙谐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的生活实验,让阅读本书成为一种享受。
——媒介主管
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已经加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并且提供了自己独到的价值,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站在全球经济的食物链角度来看,又会产生更多的思考。
——客户经理
我常感到奇怪,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都会热衷于耐克、阿迪这样的品牌,喜欢吃麦当劳、肯德基这样的洋快餐,真的是因为它们穿起来更显时髦、吃起来更有品味吗?当然,在传统饭庄里,在瑞蚨祥、内联升等老店里,也不乏外国人的身影,赢得的也不仅仅是口碑。这无不体现出了国际化大趋势,但归根结底,合格的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
——阅读顾问
内容提要
中国远东之兽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但这并不意味着真实情况与民众感知相吻合。那么,中国真的成了我们以为的经济火车头吗?更重要的是,没有了中国产品,我们真的没法活吗?这就是萨拉邦焦尔尼在本书中所提出的问题。
书中记录了这场有趣又充满挫折的冒险,讲述了庞大的全球经济中一个个发人深省、乐趣十足的生活片段,也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图片,并从小人物的角度做了精彩阐释。
一次非比寻常的生活冒险,让我们一起探寻世界的改变!
当圣诞节来临,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自问: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活下去?全球化真的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吗?于是萨拉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货,从而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本书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这场有趣却又充满挫折的真实冒险。在庞大的全球经济中,小人物的琐碎生活充满了一个个发人深省、乐趣十足的片段:4岁的儿子不得不拥有标价68美元的“意大利”鞋;厨房的抽屉坏了,可找不到工具修理;老鼠肆虐,是该选人道的“中国制”捕鼠器还是非人道的“美国制”捕鼠器?
而购买诸如生日蜡烛这种小东西竟成了折磨人的头痛事;要是家用电器坏了,更能引发不小的危机。在这一年中,作者还不得不管好想造反的老公,让喜欢玩具的儿子屡屡失望,同时却又无法完全拒绝“中国制造”。终,在2006年的元旦,萨拉全家很高兴能与“中国制造”重修旧好。
作者萨拉是位获奖记者,她用生花的妙笔写下了一家人的动人趣事,也为中国给世界消费者带来的巨大受益、在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的图画,并从小人物的角度做了精彩的阐释,从而引发人们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思考。
目录
前 言
引 子
章
别了,吾爱
在一个阴沉的星期一,我们把“中国”从家里请了出去。当然,我说的“中国”,不是地球对面那个国家,而是所有标着“中国制造”的塑料制品、棉制品和金属制品。已经有的“中国”,我们留着,但我们打算再也不往家里添置新的了。
第2章
红鞋子
有些时候惊慌是一种合情合理的反应,正如此时此刻,我们发现维斯的鞋子小得穿不下了……除非他变成一棵专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人肉桩子,从此动也不动。眼下的解决方法,就是去买双新运动鞋,而我又恰好知道,当今时代的儿童运动鞋,基本上,全是中国来的。
第3章
崛起和中国
三月底的一天晚上,我坐在浴缸边,帮苏菲吹干头发,偶然间看见她淡黄色的小脑袋上露出一缕黑色发丝……门口盒子里的那盏灯,大概是如今能到手的“美国”的灯了,但,跟我女儿苏菲一样,它是一盏混血台灯,用了中国制造的关键零件。
第4章
制造异议
我在报上看到,过去四年中国获得了800万个制造业岗位,与此同时,有几百万个美国人和欧洲人丢了工作。经过这次玩具部一日游,我真的很难相信他们仅仅获得了800万个岗位。没有中国的日子,还要过多久?8个月。谁盼着它早点儿过完?我可以告诉你:所有人—除了苏菲和狗。
第5章
一个谨慎提议
我可不是什么婚恋关系专家,我也说不出什么东西对别人管用,但在我们的例子中,恢复婚姻和谐,只用了一套便宜的游泳池,一副昂贵的太阳镜,还有,背叛自己决心的意愿。
第6章
创造之母
我总是想出这样那样的权宜之计对付着过,没墨水的打印机,只不过是我家近在电器方面碰到的系列麻烦之一。这些日子,每当我环顾房子四周,我就看到一大堆问题,几乎所有都要靠中国来解决。
第7章
不满的夏天
凯文现在很快活,但等到明天早晨,他这些日子的痛苦咒语就又将开始。他会指控我因为抵制活动,犯了三宗度假之罪:没有水枪,没给维斯买太阳镜,没有给他买拖鞋。之前,这些事情我一直在拖,假装没听见,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战略似乎是越来越不管用了。
第8章
红色浪潮
我拿起自己的旧墨盒,拖着身子走回车上。一套非中国产打印方案—使用加拿大的墨水—本来唾手可得,可我却眼睁睁地看着它从身边溜走,空手而归。今天剩下的时间,我打算采用过去两个月的方式解决打印问题—啥也不做。
第9章
中国梦
我敢肯定我的梦说的是抵制活动,而与沃尔玛无关,因为我并不真的担心输给沃尔玛,可对于抵制中国能否继续下去,却跟从前一样心怀疑虑。要在本年度剩下的日子里躲避中国产品,那可得另当别论。
0章
一败涂地
他抓住我的胳膊,缩在地上,绝望地渴求着幸福—只要能拥有一件新的、闪光的、塑料的小玩具啊!我注意到,他丝毫也没有去看“薄弱环节”,那男人抱着女儿站在几步开外,瞪着我。维斯本能地觉察到,我才是他的痛苦之源,我才是抵制活动的罪魁祸首,我才是禁止他买中国东西的敌人,我才是他必须用凄惨哭声攻破的碉堡。我的心飞快地跳动……
1章
中国旺季
一个中国圣诞节已经完完全全地展现了出来。我们快活地按着中国造雪娃娃的按钮,让它不停跳舞,接着又花了好几分钟翻检圣诞树模型底座上的标签,做成陶器小房子形状的烛台,还有其他圣诞季节用品,全都是中国造。
2章
走到路尽头
承认现实吧:能撑过这一年,大部分靠的是运气。尽管有抵制在先,中国产品还是源源不断涌进我家。破晓时分,维斯兴冲冲地醒了。窗外天色还黑得跟墨汁儿似的,但维斯知道新年头一天意味着什么。
尾声
我们终决定,还是跟中国进口产品共存的好。发誓一辈子不用中国产品,貌似不太现实。不靠中国产品过日子,太难了,至少,不懈地坚持下去太难了。我一次次地怀念抵制的日子,可我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勇气再来一次。从某些方面来说,我情愿不去设想,未来10年不靠中国产品过活,日子会有多难。
作者介绍
萨拉·邦焦尔尼,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记者,过去十年效力于加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日报及地区性商业出版物,主攻国际贸易及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邦焦尔尼的报道,曾获得过全国和地区大奖,2002年,她参与撰写了外来移民对路易斯安那经济影响的系列报道,获美国商业编辑和作者协会
文摘
序言
作为一个对全球贸易格局和供应链变迁充满好奇的读者,这本书的标题《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无疑触动了我研究的敏感点。我一直在关注“脱钩”这一宏大叙事下,普通个体所经历的具体变化。这本书提供的视角,是从一个美国家庭的视角切入,这让我对“脱钩”的实际操作层面有了更深的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经济分析,而是能够深入到家庭的日常生活,展示他们是如何在全球供应链重塑的大背景下,做出个体化的选择。这种选择背后,是否有着对全球化利弊的深刻反思?他们如何权衡便利性、成本与可持续性?这本书能否成为理解全球贸易变局下,个体生活方式演变的生动案例,这将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引发读者思考“何为必需品”的书籍情有独钟。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商品所包围,很多时候甚至不清楚自己为何需要它们。当一个家庭主动选择“离开中国制造”,这本身就是一次对过度消费和物质主义的审视。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作者一家在做出这个决定后,对“必需品”的重新定义。他们是否会发现,很多曾经认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他们又将如何寻找更可持续、更符合他们价值观的生活方式?这种“断舍离”的过程,是否也伴随着精神上的“减负”?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在物质世界中寻找内心平静的启发,以及如何通过审慎的选择来构建更有意义的生活。这不仅仅是对“中国制造”的告别,更是一次对生活本质的回归与探索。
评分作为一名对文化交流和家庭教育颇有研究的读者,我特别关注这本书中关于跨文化适应和家庭关系动态的呈现。一个家庭的集体迁徙和生活方式的剧变,无疑会对家庭成员之间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如何在新的环境中适应学校生活?如何理解和接纳与自己成长背景不同的文化?作者的父母又是如何引导他们度过这个适应期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他们如何共同面对未知,如何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又如何在困难中互相支持。这本书的标题带有“历险”二字,这暗示了过程中可能充满了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成长的契机。如果书中能够细腻地描绘出这种家庭内部的情感波动和成长轨迹,将是对“脱钩”这一概念更全面、更人性化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转变,更是情感和精神上的重塑。
评分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一个美国家庭在“脱钩”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挑战。毕竟,“中国制造”不仅仅是指商品,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集合,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象一下,从家电到服饰,从电子产品到食品,再到无数的小物件,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我们习以为常的消费环境。当一个家庭选择“离开中国制造”,这意味着他们要重新审视自己与这些物品的关系,甚至可能要彻底改变一些长久以来的消费习惯。我希望作者能够详细阐述他们是如何寻找替代品的,这个过程是否充满了惊喜,又或是让人沮丧?他们是否会发现一些被忽视的、同样优秀甚至更具特色的小众品牌,或者是否会回归一些更传统、更本地化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这种“制造”的剥离,是否也会引发他们对“生产”、“消费”以及“价值”的更深层思考?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这些具体的、接地气的生活细节,将极具阅读价值。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全球化和跨国生活方式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剖析这种体验的书籍。近期,我偶然翻阅了一些关于“脱钩”或“中国制造”的反思性作品,虽然它们提供了不同角度的见解,但总觉得缺少了点什么——那种真实、细致入微的生活体验。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让我感同身受,仿佛置身于其中,去理解一个家庭在做出重大生活选择后,所经历的种种变化。我尤其对那些能够展现文化差异、生活习惯的碰撞,以及如何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寻找归属感的故事感兴趣。想象一下,一个原本熟悉的世界突然变得陌生,所有习惯性的便利都需重新学习,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过程。这本书的标题《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美国家庭的生活历险》立刻吸引了我,它承诺了一个关于勇气、适应和探索的旅程,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我期待着书中能详细描述作者一家是如何面对这种“断舍离”的,他们遇到的具体困难是什么,又是如何逐一克服的,而不是泛泛而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