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二手旧书八五成新】:中国文化通史 民国卷 郑师渠,黄兴涛 分册 9787303098

【正版二手旧书八五成新】:中国文化通史 民国卷 郑师渠,黄兴涛 分册 978730309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师渠,黄兴涛 分册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通史
  • 近代史
  • 民国史
  • 历史
  • 二手书
  • 郑师渠
  • 黄兴涛
  • 旧书
  • 八五成新
  • 分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志向高远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098712
商品编码:268661243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本店所有图书都是正版旧书,所有图书都七八成新以上,杜绝盗版 本店主发韵达快递,满49包邮,新疆 西藏 云南,内蒙,海南不在包邮范围之内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文化通史 民国卷

定价:68.00元

售价:31元,便宜37元,折扣45

作者:郑师渠,黄兴涛 分册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5-01

ISBN:978730309871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与创遣。中国文化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样法,同时也蕴含着她的情感、智慧和民族精神,数千年来,历风雨而不衰,遭浩劫而弥坚,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已提供了不竭的生命源泉,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是我们今天应当加以批判继承的珍贵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欲理解中国文化,舍其历史无由。而欲理解中国文化史,界定文化的概念,梳理中国文化史的发展脉络、特质及其研究状况,又是十分必要的。爰作是序。
  一、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的概念,迄无统一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邀请各国学者讨论什么是文化,也未取得共识。据统计,有关文化的概念,多达数百种,人们见智见仁,莫衷一是。
从西方的历史上看,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个时期是古代。*代表性也是古老的文化概念,是由约两千年前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提出来的,它从拉丁文译成英文是culture is the philosophy-or cultivation-of the mind。汉译为文化是心灵的哲学(修养)。其中cultivation本义是耕种,引申意为耕种—栽培—培养—修养。这可谓哲学的文化概念。它强调文化是人类心灵的创造物,并视文化是一个趋向品德修养目标的动态的创造过程。
  第二个时期是中世纪。有代表性的是艺术的文化概念:文化是艺术的总称。它是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们提出来的,强调文化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自由的创造。
  第三个时期是19世纪。其间出现了两种有代表性的文化概念。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正版二手旧书八五成新】:中国文化通史 民国卷 郑师渠,黄兴涛 分册 9787303098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是一部以宏大视野、精细笔触梳理和呈现中华民族近现代文化发展脉络的史学巨著。本书由郑师渠、黄兴涛等知名学者倾力编撰,深入剖析了从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国文化所经历的深刻变革、转型与重塑。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剧变与探索的特殊阶段。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与影响下,传统的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生机。本书紧紧抓住这一历史节点,系统地展现了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全景图。 思想文化领域, 本书深入探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深远影响,分析了白话文运动的推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种救亡图存思潮的涌现,如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社会主义等,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政治文化领域激荡融合的复杂过程。从胡适、陈独秀、李大钊到鲁迅、周作人,再到后来的费孝通、梁漱溟等,这些思想巨匠的观点、争鸣与贡献,在书中得到了细致的梳理和评价。本书揭示了知识分子在时代洪流中的探索、彷徨与抉择,以及他们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文学艺术方面, 《民国卷》详细勾勒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与发展。从鸳鸯蝴蝶派的通俗文学,到新月派、现代派的探索,再到现实主义的深耕,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丁玲等大家的作品风格、思想内涵及其社会影响,都被一一呈现。本书也关注了诗歌、散文、戏剧等各个文学门类的发展,以及戏曲改良、电影兴起等新艺术形式的出现。在艺术领域,国画的创新发展,油画、雕塑等西画的引入与本土化,以及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进步,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本书力图呈现一个多元、活跃、充满创新精神的民国艺术图景。 教育科技领域, 本书考察了民国时期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从废除科举、兴办新学堂,到学制的确立、教育思想的演变,再到各类学校的建设,如大学、中学、小学乃至职业学校的勃兴,都进行了详实的记述。本书特别关注了留学教育、平民教育、乡村教育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以及教育在普及国民文化、培养现代化人才方面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同时,科技发展也是本书的重要章节。从科学的引进、实验室的建立,到工程师、科学家群体的出现,以及在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取得的初步成就,都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在科技现代化道路上的艰难起步。 社会生活与民俗文化, 《民国卷》触及了民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活方式的变迁、服饰的革新、饮食习惯的改变,都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转型。本书也关注了妇女地位的提升、婚姻家庭观念的演变,以及大众传媒(报纸、杂志、广播)的兴起对社会文化传播的影响。在民俗文化方面,本书深入研究了传统节日、婚丧嫁娶、民间信仰等在时代变迁中的延续与变化,以及一些新的社会习俗的形成。 学术思想与史学建构, 作为一部文化通史,本书也对民国时期的学术思想史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国学大师们在古籍整理、学术研究方面的成就,历史学、哲学、文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独立发展,以及中国学者如何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如何回应西方学术思潮,都在本书中有详尽的论述。本书也探讨了民国时期史学理论的革新,以及对中国历史研究方法的改进。 《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丰富的史料依据和清晰的逻辑脉络,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民国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本书不仅是一部学术专著,也是一部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转型的重要读物,对于理解当下中国的文化格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对中国近现代文化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个略显陈旧但依然坚实的封面,淡淡的纸张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历史沉淀的味道。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泛黄,字迹却依然清晰,每一页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却也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民国岁月。读着郑师渠和黄兴涛先生的笔触,感觉像是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们对民国文化的梳理,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史实,更是一种深度的剖析和独到的见解。那些关于思想解放、社会变革、文学艺术的论述,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阐述印象深刻,那些曾经被视为激进的声音,在作者的笔下,却展现出其历史的必然性和深远的意义。不仅仅是宏观的历史叙事,作者也关注到了微观的个体命运,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呐喊、或沉寂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也触动人心。这本书并非枯燥的教科书,它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温度,让我对民国文化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回荡着那些历史的回声,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魅力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关于民国文化的巨著,如同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个既有封建残余又充满现代萌芽的独特氛围着迷,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并且以一种我未曾想过的方式,将那段历史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述条理清晰,但又不乏生动性。我尤其欣赏他们对各种思潮的辨析,比如对西方哲学、科学的引入,以及由此引发的国内思想界的震荡,都描绘得入木三分。那些关于文学、艺术、教育的章节,更是让我看到了民国文化繁荣的景象,看到了无数文人墨客在时代变迁中的思考与创作。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对当时社会风貌的捕捉,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描绘,都让我感觉身临其境。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激发读者思考的书,它不仅仅提供知识,更引导你去理解历史的走向,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虽然书的厚度不容小觑,但每一次的阅读都是一次愉悦的探索,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这段宝贵的历史。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场及时雨。作者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民国文化画卷。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挖掘,他们的彷徨、他们的抗争、他们的理想,都仿佛跃然纸上。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矿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刻的洞见。比如,关于民国时期教育的发展,关于报刊杂志的兴盛,关于各种社会团体的活跃,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活跃和文化的繁荣。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一种思想的引领,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究,去理解民国文化是如何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又是如何塑造了那个时代的中国。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脚步,反复咀嚼作者的观点,并与自己所知的历史知识进行对照,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这本书绝对是我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件珍品。

评分

手捧这本《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仿佛握住了一把开启民国时期复杂心灵的钥匙。作者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我常常在想,是什么塑造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答案。它不仅关注了政治、经济的宏大叙事,更深入到了文化、思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尤其对书中对民族主义的探讨感到着迷,那种在内忧外患下,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如何思考国家前途,如何寻找民族认同,都描绘得极其动人。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将民国文化简单地脸谱化,而是展现了其内部的张力、多元性和复杂性。那些看似保守的思潮与革新力量的碰撞,以及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之间文化的差异,都被作者巧妙地呈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作者的真知灼见所折服,也为那个时代人物的命运而感慨。这本书让我对民国文化有了更深邃的理解,也对我们当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被其书名所吸引——“中国文化通史”,这本身就带着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而翻开《民国卷》,果不其然,这是一部承载了无数历史信息与思想精华的巨著。作者们如同辛勤的园丁,将民国时期五彩斑斓的文化图景,一丝不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那些从西方涌入的新思想,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荡出的火花,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争论与实践,都写得非常精彩。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民国时期文化的多元性,不仅仅是西学东渐,还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各种本土思潮的涌现。作者的语言流畅而富有力量,能够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感受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气质。阅读的过程,既是一种知识的汲取,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让我对中华民族在近代所经历的艰难与辉煌,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