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变革性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结构与制度分析——政治经济学论丛
定价:19.20元
作者:卢荻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1-07-01
ISBN:9787505825949
字数:240000
页码:2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制度变革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中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机械电子工业区与外贸一经济增长纽带,从后进工业化看摆脱苏联模式制度变革,世界范围的后进发展危朵与中国。
内容提要
本书的目的有二:一是期望能够为20世纪后20年的中国经济变革作出一个有所启发的分析、特别是着重分析重新融入世界市场对经济发展和改革的诱导与制约;二是要以此介入有关摆脱苏联模式经济制度变革的讨论。本书的出发点,是基于这样一个信念,即以上述两者为目的的著作,必须立足于经验分析,而非先验概念。因此,贯穿全书的论断,都是提炼自现实观察或所谓风格化现实,而非任何经济理论的所谓定理。
目录
第1章 导论——制度变革背景下的中国经济
第2章 后时工业化与经济制度变革
经济理论的限度和历史的开放性
经济发展中的专业分工原则和体制
技术范式、组织创新和制度演化
后进工业化理论中的技术——经济范式
结语
第3章 中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工业化、经济增长
结构变动作为工业增长的动力
不平均工业化模式的三种制约
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体制调节
结语
第4章 机械电子工业与外贸一经济增长纽带
工业化进程中的外贸-经济增长纽带
对外贸易——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
增长动力——配置效率还是技术发展
外贸一经济增长纽带的体制和结构条件
结语
第5章 重新审视企业层面的改革和业绩表现
国有企业业绩判断——评价体制改革的关键
将业绩比较放进特定的政策和结构环境
从业绩比较出发重新审视企业体制改革
结语
数据附录和说明
第6章 企业财务业绩恶化趋势的现实及理论解释
企业财务业绩恶化趋势的发展意义
体制中心论及其批评
竞争中心论及其批评
需求膨胀、市场结构与企业业绩
微观经济学的局限与利润压榨假说
结语
第7章 有关工业化进程各种解释的回归测试
中国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有关论题
经济增长成因分析和工业化的贡献
需求拉动、结构转型和动态效率
两种融入世界市场方式和工业化
结语
数学和数据附录
第8章 东亚发展奇迹的兴衰与中国
第9章 从后进工业化看摆脱苏联模式制度变革
第10章 结论——中国经济变革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变革性经济增长》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卢荻先生的分析,如同剥洋葱一般,层层深入,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复杂性一一呈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制度”概念的延展性解读,它不局限于法律法规的条文,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动态的、互动性的力量,涵盖了经济运行的规则、社会规范、权力结构乃至文化观念。这种多维度的制度审视,使得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解释不再是单线条的,而是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例如,书中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探讨,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效率低下的阻碍,而是分析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扮演的特定角色,以及在市场化进程中如何与民营经济形成竞合关系。这种 nuanced 的分析,让我对中国经济的“中国特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作者对经济增长的“变革性”特征的强调,也引导我去关注那些颠覆性的创新和结构性重塑,而非仅仅是量的积累。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和理解中国这个正在不断变化的经济体。
评分初次翻开《变革性经济增长》,便被其深邃的理论视角和宏大的历史视野所吸引。作者卢荻先生以政治经济学的独特视角,对中国经济的结构与制度变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并非仅仅罗列数据或描述现象,而是试图穿透表象,揭示驱动中国经济实现“变革性增长”的深层机制。书中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制度安排、利益博弈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结构调整,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读来,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改革年代,亲身感受中国经济是如何在一次次挑战与探索中重塑自我的。作者的论述逻辑严谨,引证丰富,既有对经典理论的借鉴与发展,又有对中国具体国情的深刻洞察,为理解中国经济的独特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尤其是在分析市场化改革如何与非市场化因素相互作用,塑造出中国特有的发展模式时,其见解独到,发人深省。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史诗,讲述了中国经济如何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迈向一个充满活力和复杂性的全球经济体系。
评分《变革性经济增长》这本书,最让我触动的是其对于“历史性”与“结构性”的有机结合。卢荻先生在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时,始终贯穿着历史的维度,将当下的经济现象置于中国近代以来经济发展的长河中进行审视。他并非简单地套用普适性的经济理论,而是深刻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即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下发生的。书中关于改革开放初期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激活生产力,以及如何构建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作者对经济结构的分析也极其到位,例如对城乡二元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对外贸易模式的演变,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种历史与结构相辅相成的分析方法,使得这本书的论证充满了说服力,也让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路径有了更具深度的思考。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对中国经济的“整体性”认知。卢荻先生的分析,将经济增长视为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他不仅仅关注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和宏观层面的政策调控,更将制度、文化、政治等非经济因素纳入考量,从而勾勒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全景图。尤其是在论述中国经济的“韧性”和“适应性”时,作者展现了令人信服的洞察力。他分析了中国如何在全球经济动荡中保持稳定增长,以及如何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来应对内外部挑战。书中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类比”与“区分”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避免了简单地将中国经济置于西方模式之下进行评判。这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越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迷宫,理解其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沉浸式”来形容。卢荻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洞察力,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变革的宏大叙事。他不仅仅是在讲述“中国经济增长了多少”,更是在探讨“中国经济是如何增长的”以及“增长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结构性与制度性力量”。书中对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中等收入陷阱”以及中国如何规避这一陷阱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将经济增长的动力拆解为多个层面,从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到制度环境的优化,再到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一系列精细的解构。读到关于产权保护、金融体系改革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章节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脉络,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的现象,在作者的分析下变得清晰起来。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理解中国经济,必须跳出传统的经济学模型,拥抱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政治经济学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