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 名:企业IT架构转型之道 阿里巴巴中台战略思想与架构实战 钟华编
作 者:钟华 编著
定 价:79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页 数:229
装 帧:平装
ISBN:9787111564805
编辑推荐
阿里巴巴启动中台战略的原因,及架构演变过程。
包含共享服务中心搭建原则、技术选型、高可用和高并发技术等。
本书从10年前阿里巴巴为何要启动中台战略说起,详细讲述了惊心动魄的架构转型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深度思考和各种实践,包括成功经验,也包括失败教训。这是迄今为止首次披露阿里巴巴集团中间件体系*全面系统的资料,这些宝贵资料对所有进行“互联网+”实践的企业和单位都有参考价值,对软件开发人员和架构师也会有所启发。
本书主要内容:
1)阿里巴巴分布式服务框架解析。
2)业务中台如何支撑业务快速创新。
3)服务在线化带来高效的服务共享。
4)组织阵型优化带来团队效能的提升。
5)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成功案例。
6)数据库分库分表的*佳实践。
7)提升应用性能的典型设计方案。
8)如何打造数字化运营平台。
9)大规模业务平台稳定性能力的打造。
10)海量日志实时处理的分布式体系构建。
11)错综复杂的服务调用链路如何跟踪与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从阿里巴巴启动中台战略说起,详细阐述共享服务体系如何给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支持。介绍阿里巴巴在建设共享服务体系时如何进行技术框架选择,构建了哪些重要的技术平台等,此外,还介绍了组织架构和体制如何更好地支持共享服务体系的持续发展。
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阿里巴巴集团中台战略引起的思考,以及构建业务中台的基础——共享服务体系。第二部分详细介绍共享服务体系搭建的过程、技术选择、组织架构等,如分布式服务框架的选择、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原则、数据拆分实现数据库能力线性扩展、异步化与缓存原则、打造数字化运营能力的方案、平台稳定性能力的开发、共享服务中心对内和对外的开放共享等。第三部分结合两个典型案例,介绍共享服务体系项目落地的过程,以及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过程中的实践经验。
作者简介
钟华(花名:古谦)阿里巴巴中间件首席架构师,15年中间件领域行业经验。对传统企业IT建设和互联网架构都有较为深入的理解,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战经验,多次作为总架构师协助大型传统企业打造业务中台项目,为企业实现“互联网+”转型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方向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项目涉及政府、制造业、金融、交通、媒体等多个领域。
精彩书评
本书将阿里巴巴一系列在工程上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也为进一步的系统演进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阿里巴巴集团CTO张建锋(行癫)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局观”的思考方式。作者并没有局限于某个具体的技术细节,而是从企业战略的高度,来审视IT架构的价值和作用。这本书让我明白,IT架构的转型,不仅仅是技术部门的事情,更是整个企业需要共同面对和推动的战略性课题。它打破了我以往对IT架构的固有认知,让我看到了IT如何能够成为业务创新的强大引擎。特别是在讨论“数字化转型”和“业务敏捷性”时,作者提出的许多观点,都具有前瞻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用户体验”和“数据价值”的重视程度印象深刻,这让我认识到,IT架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用户,创造业务价值。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为我指明了企业IT架构转型的方向,并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虽然书中涉及的很多案例都源自阿里巴巴,但我相信,其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对于其他任何一个想要进行IT架构转型的企业,都具有普遍的参考意义。它让我不再对转型感到迷茫,而是看到了清晰的蓝图和可行的步骤。
评分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它对“中台”这个概念的解读。我之前对“中台”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一些比较表面化的层面,觉得它就是把一些公共能力抽取出来。但读了这本书,才真正理解了其背后的战略意义。作者深入剖析了“前台”、“中台”、“后台”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中台如何赋能前台的快速创新和业务迭代。特别是关于“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我之前总觉得数据很难整合,业务场景也需要反复开发,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作者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服务化”、“平台化”,来解释中台的构建思路,让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提到了“数据孤岛”如何阻碍业务发展,以及中台如何打破这些壁垒,实现数据的“一次采集,多处使用”。这对于我们这种数据分散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及时雨。而且,书中关于如何构建可复用、可扩展的中台能力,以及如何衡量中台建设的成效,都提供了非常落地的建议。读完这部分,我不再觉得中台只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而是切实可行的战略举措。
评分这本书的“架构实战”部分,给我带来了非常实际的指导价值。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详细介绍了阿里巴巴在中台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选型和实践经验。比如,关于微服务的设计原则、API网关的构建、以及如何实现服务治理,都有非常详细的阐述。我之前在考虑微服务化改造时,会遇到很多关于服务拆分、通信协议选择、以及容错机制等方面的困惑,这本书则提供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特别是在讲到“技术治理”和“平台化赋能”时,作者强调了标准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统一的平台来降低开发门槛,提高开发效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去IOE”以及拥抱开源技术的讨论很感兴趣,这对于我们正在考虑技术栈升级的企业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此外,作者还分享了在团队组织、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经验,比如如何建立敏捷团队,如何促进跨部门协作,这些都触及了企业转型中非常关键的“软实力”问题。整本书的实战部分,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教你“做什么”,而是教你“怎么做”,并且是基于真实的成功案例。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感到惊喜,是因为它在讲述技术的同时,没有忽略“人”和“组织”的重要性。在IT架构转型过程中,技术固然是基础,但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支撑,转型往往会陷入困境。这本书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多个章节中对“组织变革”和“文化重塑”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强调,中台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需要建立一套能够支持敏捷开发、快速迭代、以及跨部门协作的组织模式。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赋能文化”和“数据驱动决策”的论述,这让我认识到,真正的转型,是自上而下的战略引领,更是自下而上的文化渗透。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OKR”、“敏捷教练”等实践,为我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推动组织变革的思路。另外,作者还分享了在转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以及如何应对这些阻力,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是非常接地气的,它没有回避转型的困难,而是提供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向。对于任何一个希望推动企业IT架构转型的人来说,这本书在组织和文化层面的思考,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听起来相当专业,但实际读下来,却发现它更像是一次深入浅出的“经验分享会”。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摆出一堆复杂的理论模型,而是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视角出发,描绘了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面临的挑战,以及为何传统的IT架构难以应对。其中,对“为什么要做转型”、“转型是为了什么”的探讨,给我的启发很大。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只是为了“做”,而这本书则强调了“做”背后的“为什么”。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企业IT架构的定位,不再仅仅是支撑业务的工具,而是驱动业务创新和增长的战略性资产。作者用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模拟现实世界中遇到的各种“信息孤岛”问题,以及传统烟囱式架构的弊端,让我感同身受。这些描述,与其说是技术讲解,不如说是对企业管理痛点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在讨论“敏捷性”和“响应速度”时,作者并没有空谈概念,而是通过一些具体场景的对比,比如应对市场突变时的反应迟钝,以及用户需求快速变化时带来的开发困境,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改进的必要性。这本书的开篇,让我觉得作者非常理解读者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并且用一种平易近人的方式,为读者搭建了一个理解IT架构转型的基础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