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中國建築史

圖像中國建築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思成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建築史
  • 建築史
  • 中國建築
  • 圖像史
  • 建築文化
  • 曆史
  • 藝術
  • 文化遺産
  • 古建築
  • 建築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黃金美玉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32379
商品編碼:26981321117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1-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圖像中國建築史

定價:56.00元

作者:梁思成

齣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齣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10803237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藉助古建築典型的實例照片和圖解,
闡釋中國建築結構體係30個世紀的發展及形製的演變——
孕育並發祥於史前時期
發育並成長於漢代
成熟並逞其豪勁於唐代
臻於醇和於宋代,
顯現衰老羈直之象韆明代初葉
麵對現代化挑戰的當代
一本理解中國古代建築有機結構的入門讀物。
一部不甚完備但卻的圖像中國建築史。

目錄


英文版緻謝
中文版序
敘粱從誡
前言
中國建築的結構體係
起源
麯麵屋頂與鬥棋
兩部文法書
佛教傳入以前和百窟中所見的木構架建築之佐證
間接資料中的佐證
漢代的佐證
石窟中的佐證
木構建築重要遺例
豪勁時期(約公元850-1050年)
醇和時期(約公元1000-1400年)
羈直時有(約公元1400-1912年)
佛塔
占拙時期(約公元500-900年)
繁麗時期(約公元1000-1300年)
雜變時期(約公元1280-1912年)
其他磚石建築
陵墓
券頂建築


捭樓
粱思成傳略費慰梅
村錄:英文皈編輯方法

作者介紹


梁思成(1901-1972),中國建築史學傢,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傢,一生緻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産。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文摘


序言



好的,這裏有一份關於另一本不同圖書的詳細簡介,其內容不涉及《圖像中國建築史》: --- 《敦煌莫高窟:絲路重鎮的藝術與信仰》 內容簡介 《敦煌莫高窟:絲路重鎮的藝術與信仰》是一部深入探討敦煌莫高窟——這座位於古絲綢之路咽喉地帶的佛教藝術寶庫——的綜閤性學術專著。本書旨在全麵梳理和解讀莫高窟自前秦至元代近韆年間,在不同曆史階段所展現齣的建築、壁畫、塑像以及文物文獻的深刻內涵、藝術演變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背景。 本書的撰寫基於對莫高窟各洞窟的實地考察、第一手圖像資料的係統整理,以及對現有敦煌學研究成果的批判性吸收。全書結構嚴謹,內容詳實,分為總論、藝術專題、曆史背景與宗教影響、以及保護與傳承四個主要部分,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立體化的敦煌世界觀。 第一部分:總論與曆史脈絡 本部分首先對莫高窟的地理位置、開鑿曆史及發展曆程進行瞭概括性介紹。敦煌,作為漢唐以來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重要樞紐,其特殊的區位決定瞭莫高窟藝術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我們將詳細闡述莫高窟從十六國時期初創,曆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直至元代的各個階段的興盛與衰落。 重點分析瞭不同朝代在政治、經濟、宗教政策影響下,莫高窟造像風格、壁畫題材和技法上的顯著變化。例如,隋代初期對北周遺風的繼承與轉化,以及盛唐時期達到藝術頂峰的恢宏氣勢與成熟的“天人閤一”審美取嚮。 第二部分:建築藝術的演變與空間哲學 本章著重於莫高窟獨特的建築形製及其在佛教儀式空間中的功能定位。敦煌石窟的建築並非單純的附屬結構,而是與窟室的開鑿、壁畫的布局形成瞭一個有機的整體。 我們將詳細分析覆鬥頂殿堂窟、禪窟、大佛殿、彌勒窟等主要窟型的結構特徵與演變規律。特彆是對唐代大像窟的結構力學、鬥拱運用和彩繪藻井的研究,揭示瞭中原傳統木結構建築技藝如何巧妙地融入到岩石雕鑿的窟簷之中。此外,還探討瞭洞窟內塔形結構(中心柱塔)、覆鉢塔以及殿堂布局對佛教宇宙觀(曼荼羅思想)的物質化體現。對藏經洞(洞窟17)的發現背景、曆史功用及文化價值的梳理,是理解敦煌曆史文獻的重要切入點。 第三部分:壁畫藝術的視覺敘事與技法革新 壁畫是莫高窟藝術成就最集中的體現。本書用大量篇幅分析瞭敦煌壁畫在敘事結構、人物塑造、色彩運用和綫條運用上的卓越成就。 敘事主題的變遷: 詳細解讀瞭佛本生故事、因緣故事(如九世佛故事)、佛傳故事、以及佛教經典(如《法華經》、《涅槃經》)的圖像化錶現。通過對不同時期經變畫的比較研究,揭示瞭佛教教義如何被轉化為具有強烈視覺衝擊力的世俗化敘事。 人物與世俗生活: 探討瞭飛天、供養人、力士、天王等形象的演變。盛唐飛天的飄逸靈動與西夏時期對世俗人物的寫實化處理形成瞭鮮明對比。書中收錄瞭大量關於唐代供養人行列的圖像分析,這些圖像提供瞭研究當時社會階層、服飾、乃至民族融閤的珍貴史料。 技法探究: 深入剖析瞭敦煌壁畫所采用的顔料來源、基層處理(如“草泥”的製作)、暈染技術(如“平塗”、“凹凸法”)及綫條勾勒的“十八描”等技法。通過對壁畫脫落、粉化等病害的研究,反思瞭古代工匠對材料特性的理解與應用智慧。 第四部分:塑像的材質、風格與宗教意蘊 敦煌的泥塑藝術同樣博大精深。本部分集中研究瞭彩塑的造型藝術與宗教功能。 塑像類型與形製: 區分瞭泥塑、木雕以及木骨泥塑等不同工藝。對彌勒佛、阿彌陀佛、觀音菩薩等主要造像的比例、姿態、麵相特徵進行瞭分期斷代分析。 藝術風格的地域性與融閤: 重點考察瞭西魏、北周時期受犍陀羅藝術影響的“褒衣博帶”式造像,與唐代成熟期追求人體美感、服飾輕薄的“褒衣”風格之間的差異。尤其關注瞭西夏時期塑像中融入的藏傳佛教元素及其獨特的地域性特徵。 第五部分:保護、研究與當代價值 最後,本書將視角投嚮當代。介紹瞭莫高窟自上世紀初被發現後所經曆的保護曆程,包括早期勘探、壁畫加固、以及現代數字化保護技術的應用。討論瞭敦煌學作為一門跨學科研究領域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並對莫高窟藝術在當代世界文化遺産保護中的示範意義及其對現代藝術的啓發價值進行瞭展望。 目標讀者: 本書適閤曆史學、藝術史、考古學、宗教學的專業研究人員、高年級學生,以及對中國古代藝術、絲綢之路文化、佛教藝術有濃厚興趣的廣大文化愛好者閱讀。通過嚴謹的學術梳理與豐富的圖版支持,本書力求成為敦煌藝術研究領域的一部重要參考工具書。 ---

用戶評價

評分

《圖像中國建築史》這本書,我一直覬覦已久,終於在近期入手。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非常吸引人,水墨暈染的古建築剪影,搭配素雅的宣紙質感,瞬間就將人拉迴到悠遠的年代。翻開書頁,那種期待感更是被瞬間點燃。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對於古代宮殿建築的描繪,比如紫禁城,一直以來我都被它的宏偉所震撼,但總覺得紙麵上的文字描述略顯蒼白,無法完全體會那種皇傢氣派。我期望這本書能通過大量的圖片,特彆是高清、細節豐富的插圖,來展現宮殿建築的梁柱結構、鬥拱工藝、琉璃瓦的色彩變化,以及殿宇之間的空間布局和對稱之美。我希望它能不僅僅是簡單地展示建築的“形”,更能深入地探討這些“形”背後的文化含義、等級製度,甚至是對中國古代宇宙觀和哲學思想的體現。比如,我一直對皇傢祭祀建築的布局和 symbolism(象徵意義)很感興趣,希望書中能有詳細的圖解和解析,讓我能理解天壇、地壇等建築所承載的敬天法祖的理念。此外,書中能否涉及到不同朝代建築風格的演變,例如唐代建築的雄渾大氣與宋代建築的精緻秀麗之間的差異,通過圖像來直觀地呈現,這對我來說將是極大的收獲。我更期待的是,書中不僅僅是展示給看,還能引導我去思考,去感受,去觸摸那些塵封的曆史。

評分

終於有機會拜讀瞭《圖像中國建築史》,這本書的齣現,可以說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傳統建築的全新窗口。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民居建築情有獨鍾,尤其是江南水鄉的粉牆黛瓦、徽派建築的馬頭牆,總有一種寜靜緻遠的古典美。我非常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這些建築類型的詳細圖解,包括它們的空間組織、院落構成、以及各種精巧的細節,比如窗欞的雕刻、門樓的設計,這些細節往往最能體現居住者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底蘊。我希望書中能通過真實的攝影作品、精確的測繪圖,甚至是一些曆史繪畫,來展現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民居建築的特色。例如,北方四閤院的封閉與院落的開闊如何形成對比,南方園林式民居如何將自然景觀融入建築,這些都非常吸引我。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對於這些建築材料的運用和工藝的介紹,比如木材的選擇、磚瓦的燒製、石材的雕琢,以及泥土的應用。這些都與中國古代的生産力水平和生活智慧息息相關。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關於古代建築師、工匠的故事,或者講述一些關於建築建造的傳說,那就更加完美瞭,這會讓冰冷的建築擁有溫度,讓曆史變得鮮活。

評分

《圖像中國建築史》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位對中國古代園林建築情有獨鍾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本珍貴的寶藏。我一直著迷於中國古典園林的精巧設計和意境營造,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總是讓我心馳神往。我希望這本書能通過大量的精美圖片,展現中國古典園林的不同類型和風格,從北方皇傢園林的宏大氣魄,如頤和園、圓明園,到江南私傢園林的麯徑通幽、移步換景,如拙政園、留園。我希望書中能細緻地展現園林中的亭颱樓閣、假山流水、花木石橋的布局和設計,以及這些元素之間如何相互呼應,構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我特彆關注的是書中對於園林中“意境”的解讀,如何通過建築、山水、植物的組閤,來營造齣詩情畫意,達到“人在畫中遊”的感受。如果書中能配以詳細的園林平麵圖,並分析其空間組織和視覺路徑,那就更好瞭。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讓我欣賞到中國園林的視覺之美,更能讓我理解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美學追求,以及古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品質的追求。

評分

拿到《圖像中國建築史》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宗教建築,特彆是佛教寺廟和道教宮觀,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些建築不僅僅是宗教場所,更是承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展現不同類型、不同地域的寺廟和宮觀的建築形態,比如山西懸空寺的奇險、四川峨眉山金頂的輝煌、北京雍和宮的莊嚴。我希望書中能有詳細的平麵圖、立麵圖,以及重要的構件(如佛塔、藻井、牌樓)的特寫圖片,並配以深入的解讀。我希望它能解釋不同宗教建築在空間布局上的差異,例如佛教寺廟中軸綫的對稱性,以及道教宮觀的布局如何體現道傢的“天人閤一”思想。此外,書中對於佛像、壁畫、雕塑等附屬藝術的呈現和解讀,也是我非常看重的部分,因為它們與建築本身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共同營造瞭宗教場所的神秘氛圍。如果書中能探討不同時期佛教、道教傳播對建築風格的影響,或者介紹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宗教建築背後的曆史故事和傳說,那將大大增加這本書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

評分

我對《圖像中國建築史》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其對於中國古代防禦工事和城市規劃的展現。這些建築不僅體現瞭古人的智慧和工程技術,更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結構、軍事戰略以及城市發展模式。我非常希望書中能有關於長城的詳細圖解,包括不同地段的城牆形製、烽火颱的結構、關隘的設計,並能解析其在軍事防禦中的作用。我同樣希望能看到關於古代城牆、城門的圖片和說明,瞭解不同朝代的城市規模、布局結構,以及防禦體係的演變。比如,如何通過城牆的厚度、護城河的寬度來抵禦敵人,如何通過城門的設計來控製人流和物資進齣。此外,書中能否涉及到一些古代軍事營地、港口設施的圖片和介紹,這些也是構成古代宏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希望這本書能通過直觀的圖像,讓我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付齣和高超的技藝,同時也能讓我對中國古代的軍事文明和城市文明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關於古代築城技術、材料應用的曆史資料,那就更加難能可貴瞭。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