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图像中国建筑史
定价:56.00元
作者:梁思成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01-01
ISBN:978710803237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借助古建筑典型的实例照片和图解,
阐释中国建筑结构体系30个世纪的发展及形制的演变——
孕育并发祥于史前时期
发育并成长于汉代
成熟并逞其豪劲于唐代
臻于醇和于宋代,
显现衰老羁直之象千明代初叶
面对现代化挑战的当代
一本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有机结构的入门读物。
一部不甚完备但却的图像中国建筑史。
目录
英文版致谢
中文版序
叙粱从诫
前言
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
起源
曲面屋顶与斗棋
两部文法书
佛教传入以前和百窟中所见的木构架建筑之佐证
间接资料中的佐证
汉代的佐证
石窟中的佐证
木构建筑重要遗例
豪劲时期(约公元850-1050年)
醇和时期(约公元1000-1400年)
羁直时有(约公元1400-1912年)
佛塔
占拙时期(约公元500-900年)
繁丽时期(约公元1000-1300年)
杂变时期(约公元1280-1912年)
其他砖石建筑
陵墓
券顶建筑
侨
台
捭楼
粱思成传略费慰梅
村录:英文皈编辑方法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1972),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文摘
序言
我对《图像中国建筑史》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其对于中国古代防御工事和城市规划的展现。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工程技术,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军事战略以及城市发展模式。我非常希望书中能有关于长城的详细图解,包括不同地段的城墙形制、烽火台的结构、关隘的设计,并能解析其在军事防御中的作用。我同样希望能看到关于古代城墙、城门的图片和说明,了解不同朝代的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以及防御体系的演变。比如,如何通过城墙的厚度、护城河的宽度来抵御敌人,如何通过城门的设计来控制人流和物资进出。此外,书中能否涉及到一些古代军事营地、港口设施的图片和介绍,这些也是构成古代宏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直观的图像,让我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和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能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文明和城市文明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关于古代筑城技术、材料应用的历史资料,那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评分《图像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一直觊觎已久,终于在近期入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非常吸引人,水墨晕染的古建筑剪影,搭配素雅的宣纸质感,瞬间就将人拉回到悠远的年代。翻开书页,那种期待感更是被瞬间点燃。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古代宫殿建筑的描绘,比如紫禁城,一直以来我都被它的宏伟所震撼,但总觉得纸面上的文字描述略显苍白,无法完全体会那种皇家气派。我期望这本书能通过大量的图片,特别是高清、细节丰富的插图,来展现宫殿建筑的梁柱结构、斗拱工艺、琉璃瓦的色彩变化,以及殿宇之间的空间布局和对称之美。我希望它能不仅仅是简单地展示建筑的“形”,更能深入地探讨这些“形”背后的文化含义、等级制度,甚至是对中国古代宇宙观和哲学思想的体现。比如,我一直对皇家祭祀建筑的布局和 symbolism(象征意义)很感兴趣,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图解和解析,让我能理解天坛、地坛等建筑所承载的敬天法祖的理念。此外,书中能否涉及到不同朝代建筑风格的演变,例如唐代建筑的雄浑大气与宋代建筑的精致秀丽之间的差异,通过图像来直观地呈现,这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收获。我更期待的是,书中不仅仅是展示给看,还能引导我去思考,去感受,去触摸那些尘封的历史。
评分《图像中国建筑史》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位对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情有独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珍贵的宝藏。我一直着迷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巧设计和意境营造,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总是让我心驰神往。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大量的精美图片,展现中国古典园林的不同类型和风格,从北方皇家园林的宏大气魄,如颐和园、圆明园,到江南私家园林的曲径通幽、移步换景,如拙政园、留园。我希望书中能细致地展现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流水、花木石桥的布局和设计,以及这些元素之间如何相互呼应,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于园林中“意境”的解读,如何通过建筑、山水、植物的组合,来营造出诗情画意,达到“人在画中游”的感受。如果书中能配以详细的园林平面图,并分析其空间组织和视觉路径,那就更好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欣赏到中国园林的视觉之美,更能让我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以及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评分终于有机会拜读了《图像中国建筑史》,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全新窗口。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情有独钟,尤其是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总有一种宁静致远的古典美。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这些建筑类型的详细图解,包括它们的空间组织、院落构成、以及各种精巧的细节,比如窗棂的雕刻、门楼的设计,这些细节往往最能体现居住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我希望书中能通过真实的摄影作品、精确的测绘图,甚至是一些历史绘画,来展现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民居建筑的特色。例如,北方四合院的封闭与院落的开阔如何形成对比,南方园林式民居如何将自然景观融入建筑,这些都非常吸引我。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于这些建筑材料的运用和工艺的介绍,比如木材的选择、砖瓦的烧制、石材的雕琢,以及泥土的应用。这些都与中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智慧息息相关。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关于古代建筑师、工匠的故事,或者讲述一些关于建筑建造的传说,那就更加完美了,这会让冰冷的建筑拥有温度,让历史变得鲜活。
评分拿到《图像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宗教建筑,特别是佛教寺庙和道教宫观,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些建筑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寺庙和宫观的建筑形态,比如山西悬空寺的奇险、四川峨眉山金顶的辉煌、北京雍和宫的庄严。我希望书中能有详细的平面图、立面图,以及重要的构件(如佛塔、藻井、牌楼)的特写图片,并配以深入的解读。我希望它能解释不同宗教建筑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例如佛教寺庙中轴线的对称性,以及道教宫观的布局如何体现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此外,书中对于佛像、壁画、雕塑等附属艺术的呈现和解读,也是我非常看重的部分,因为它们与建筑本身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共同营造了宗教场所的神秘氛围。如果书中能探讨不同时期佛教、道教传播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或者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宗教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传说,那将大大增加这本书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