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品牌赋能:丽水山耕营造法式
:85.00元
作者:蒋文龙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01
ISBN:9787109234291
字数:
页码:23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品牌赋能:丽水山耕营造法式》作者从2015年开始编撰,记录了“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自发布以来的点点滴滴,从“丽水经济向何处去、‘农发公司’是个什么角色、‘巨资’做规划、打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牛刀小试:一个现代版的行销案例、全域旅游时代的‘丽水山耕’、‘丽水山耕’的传播之道”等十二个章节,系统地总结了“丽水山耕”的发展历程、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和重要人物等方面内容。
目录
序言
引子:“丽水山耕”背后的生态与人文资源
——26个英文字母的解读
章 丽水经济向何处去
点题
“多、小、散”的丽水农业“难有作为”
扬长避短,制定“生态精品战略”
品牌是“生态精品战略”的抓手
任淑女副市长的思考
组建运营实体
第二章 “农发公司”是个什么角色
“农发公司”的定位
用心良苦:正处副处
企业所有,还是集体所有
合作组建“蓝城检测”
实现产品可追溯
“1+N”服务体系
第三章 “巨资”做规划
可遇不可求
胡晓云的“区域品牌观”
奔赴丽水
是“九九丽耕”,还是“丽水山耕”
“法自然,享淳真”
“丽水山耕”的符号创意
品牌亮相
第四章 “绿盒”使命:打通供应链
“丽水馆”的品牌资产去哪儿了
组建“绿盒电商”
“丽水山耕”,东西有点贵
挥泪斩“马谡”
品牌化与电商化互动
梁汀汀的新烦恼
第五章 牛刀小试:一个现代版的行销案例
为什么是竹笋
排兵布阵
冬笋之后是春笋
无锡、苏州的“抢手货”
向产业高地进发
第六章 全域旅游时代的“丽水山耕”
“长寿之乡联盟”落户丽水
“丽水山耕”与“丽水山居”
旅游商品智能桓的创新营销
打造“美丽田园”“美丽经济”
“农产品转换成旅游地商品办公室”
来了个台湾人
体验式营销,完善购物体系
第七章 “丽水山耕”的传播之道
会展传播:“丽水生态精品农博会”
举办“浙江省农业品牌大会”推广“丽水山耕”
《农民日报》等传统媒体的关注
“丽水山耕”的活动传播
浙江卫视的免费广告
第八章 打造“丽水山耕”升级版
朱从玖副省长的关注
工商部门的作为:品牌保护与提升
质检部门介入:解决认证问题
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
走向“大数据”时代
产业化发展再提升
第九章 “丽水山耕”带来的制度震荡
区域公用品牌农村综合改革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金融制度改革
组建“农合联”
第十章 “丽水山耕”启示录
品牌是“两山”转换的桥梁
倒逼农业转型升级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结构
护航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十一章 “山耕”人物谱
张建芬:“白骨精”傍上了“丽水山耕”
陈旭东:“丽水山耕”让焕发生机
朱旭峰:“丽水山耕”成就“悦享公社”
吴其进:新产品上做实验
卜伟绍:“丽水山耕”救了生态鳖
梅献山:紧抱“丽水山耕”不放松
陈小方:“丽水山耕”让我被人羡慕
第十二章 从“丽水山耕”.看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区域公用品牌是中国特色的农业品牌化道路选择
“公地灾难”能否化解
如何让生产主体
区域品牌的模式和运行平台
运行主体可以盈利吗,怎么盈利
“丽水山耕”能否延伸复制
谨防扼杀创意
第十三章 附录
附录1 农民日报报道:守住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
——浙江丽水山区的生态精品农业发展之路
附录2 农民日报报道:“丽水山耕”的品牌蝶变
附录3 农民日报报道:丽水农村综合改革:绿水青山怎样才
能变成金山银山
附录4 农民日报报道:农旅融合丽水破题
附录5 农民日报报道:“山耕”联“山居”,“土货”变“好礼”
——浙江丽水农旅融合发展探析
附录6 新华社报道:公用品牌创造裂变——丽水山耕对农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
附录7 “丽水山耕”品牌建设实施方案
附录8 浙江省四部门《关于支持“丽水山耕”品牌提升发展
的若干意见》
附录9 2016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
任淑女畅谈一“丽水山耕”
附录10 2016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
胡晓云对话“丽水山耕”
后记
作者介绍
蒋文龙,1963年生,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2002年到农民日报工作,担任浙江记者站站长。在“三农”领域中,专注于农业品牌化的宣传报道以及农业品牌传播研究。系浙江大学CARD董事会董事、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高级顾问、浙江省农业区域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芒种农业品牌管理机构顾问。
2004年开始关注、报道、研究农业品牌化,并以“区域公用品牌研究”为题完成澳门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博士论文,得出中国农业品牌化应该走区域公用品牌+农业生产主体品牌的“母子品牌”道路的重要结论。此后一直致力于通过活动+新闻推动中国农业品牌化。策划、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浙江省农业品牌论坛”(2005年)、“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高峰论坛”(2009年)、“首届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2011年)、“中国农产品品牌包装设计大赛”(2011-2014年)、“中国农业产业英雄会”(2015)、“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2016)等;参与农业部课题多个;参与“丽水山耕”等多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策划与传播。随着农业品牌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提出农业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三化互动”论断。出版《农民日报记者眼中的浙江三农》(中国农业出版社)、《龙行浙江》(中国文联出版社)、《麦秀两岐》(红旗出版社)等新闻作品集。发表各类报道100多万字,获得“中国农业好新闻”一等奖、“浙江好新闻”一等奖、“浙江农业好新闻”一等奖等四十余个奖项,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近百次。
文摘
序言
序言
引子:“丽水山耕”背后的生态与人文资源
——26个英文字母的解读
章 丽水经济向何处去
点题
“多、小、散”的丽水农业“难有作为”
扬长避短,制定“生态精品战略”
品牌是“生态精品战略”的抓手
任淑女副市长的思考
组建运营实体
第二章 “农发公司”是个什么角色
“农发公司”的定位
用心良苦:正处副处
企业所有,还是集体所有
合作组建“蓝城检测”
实现产品可追溯
“1+N”服务体系
第三章 “巨资”做规划
可遇不可求
胡晓云的“区域品牌观”
奔赴丽水
是“九九丽耕”,还是“丽水山耕”
“法自然,享淳真”
“丽水山耕”的符号创意
品牌亮相
第四章 “绿盒”使命:打通供应链
“丽水馆”的品牌资产去哪儿了
组建“绿盒电商”
“丽水山耕”,东西有点贵
挥泪斩“马谡”
品牌化与电商化互动
梁汀汀的新烦恼
第五章 牛刀小试:一个现代版的行销案例
为什么是竹笋
排兵布阵
冬笋之后是春笋
无锡、苏州的“抢手货”
向产业高地进发
第六章 全域旅游时代的“丽水山耕”
“长寿之乡联盟”落户丽水
“丽水山耕”与“丽水山居”
旅游商品智能桓的创新营销
打造“美丽田园”“美丽经济”
“农产品转换成旅游地商品办公室”
来了个台湾人
体验式营销,完善购物体系
第七章 “丽水山耕”的传播之道
会展传播:“丽水生态精品农博会”
举办“浙江省农业品牌大会”推广“丽水山耕”
《农民日报》等传统媒体的关注
“丽水山耕”的活动传播
浙江卫视的免费广告
第八章 打造“丽水山耕”升级版
朱从玖副省长的关注
工商部门的作为:品牌保护与提升
质检部门介入:解决认证问题
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市
走向“大数据”时代
产业化发展再提升
第九章 “丽水山耕”带来的制度震荡
区域公用品牌农村综合改革
农村产权交易平台
金融制度改革
组建“农合联”
第十章 “丽水山耕”启示录
品牌是“两山”转换的桥梁
倒逼农业转型升级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进一步完善社会治理结构
护航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十一章 “山耕”人物谱
张建芬:“白骨精”傍上了“丽水山耕”
陈旭东:“丽水山耕”让焕发生机
朱旭峰:“丽水山耕”成就“悦享公社”
吴其进:新产品上做实验
卜伟绍:“丽水山耕”救了生态鳖
梅献山:紧抱“丽水山耕”不放松
陈小方:“丽水山耕”让我被人羡慕
第十二章 从“丽水山耕”.看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区域公用品牌是中国特色的农业品牌化道路选择
“公地灾难”能否化解
如何让生产主体
区域品牌的模式和运行平台
运行主体可以盈利吗,怎么盈利
“丽水山耕”能否延伸复制
谨防扼杀创意
第十三章 附录
附录1 农民日报报道:守住净土,就守住了“金饭碗”
——浙江丽水山区的生态精品农业发展之路
附录2 农民日报报道:“丽水山耕”的品牌蝶变
附录3 农民日报报道:丽水农村综合改革:绿水青山怎样才
能变成金山银山
附录4 农民日报报道:农旅融合丽水破题
附录5 农民日报报道:“山耕”联“山居”,“土货”变“好礼”
——浙江丽水农旅融合发展探析
附录6 新华社报道:公用品牌创造裂变——丽水山耕对农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
附录7 “丽水山耕”品牌建设实施方案
附录8 浙江省四部门《关于支持“丽水山耕”品牌提升发展
的若干意见》
附录9 2016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
任淑女畅谈一“丽水山耕”
附录10 2016中国农业品牌百县大会:
胡晓云对话“丽水山耕”
后记
这本书的书名《品牌赋能:丽水山耕营造法式》让我产生了很多联想。首先,“丽水山耕”四个字就自带一种返璞归真的画面感,仿佛置身于绿水青山之间,感受着土地的厚重和生机。而“品牌赋能”则指向了现代商业逻辑,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农业生产本身,更是关于如何让农业产品拥有更强的市场生命力。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营造法式”这个词,它似乎暗示了一种精心设计、富有匠心的方法论,用一种独特而有体系的方式来构建品牌。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从丽水当地的独特资源和人文情怀出发,解析如何将这些“软实力”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品牌故事和产品价值。它会不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农产品是如何通过精心的品牌策划,从普通商品变成了市场追捧的明星产品?或者,书中是否会提供一套关于如何挖掘并放大地域特色、打造差异化品牌形象的系统性方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在当下的消费环境中,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的生机。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朴实却又不失力量的视觉风格,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回归自然、回归本源的农业理念。封面上“丽水山耕”的字样,自带一种山野气息,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溪水的潺潺。虽然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但仅凭这封面,就激发了我对书中内容的好奇心。它似乎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的书,更像是在讲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土地和谐共生的智慧。我尤其好奇“营造法式”这个词,它会让我想象到一种精巧、细致,甚至带点艺术感的方式来发展农业,这与我之前接触到的很多传统农业书籍的粗犷风格截然不同。这是一种融合了现代理念和传统智慧的尝试吗?还是说,它在探讨一种全新的农业生产模式,一种能够赋予品牌生命力,使其在市场中脱颖而出的策略?我想,这一定是一本充满了探索和启示的书。
评分我最近在寻找一些关于如何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的案例,希望能从中汲取灵感。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品牌赋能:丽水山耕营造法式》时,立刻被它吸引住了。书名中的“品牌赋能”听起来就非常具有吸引力,它暗示了这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会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品牌的力量来提升农业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而“丽水山耕”则让我联想到浙江丽水那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以及那里勤劳的人们对土地的耕耘。我很好奇,作者蒋文龙先生将如何将“丽水山耕”的独特魅力,通过“营造法式”这样的方法,转化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品牌?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帮助像我这样的农业从业者,或者对乡村振兴感兴趣的人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作者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对于我们理解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构建一个有灵魂、有故事的农业品牌至关重要。
评分我是一名对品牌营销颇感兴趣的读者,最近一直在关注一些跨界整合的案例,尤其是在传统行业如何借助品牌的力量实现升级。偶然间看到这本书的介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品牌赋能:丽水山耕营造法式》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和探索性。“丽水山耕”让我联想到一种生态、自然、原产地的品牌定位,而“营造法式”则是一种更具艺术性和精细化的手法。我想象这本书会不会在探讨如何将地域特色、农产品本身的价值,通过一系列有策略的品牌构建过程,转化为消费者能够感知并产生情感连接的独特体验。它会不会介绍一些具体的品牌故事、传播策略,甚至是产品包装设计、渠道选择上的创新?我很好奇,作者蒋文龙先生是如何理解并实践“品牌赋能”这一概念的,是否会提供一些理论框架,又或者是具体的实践经验分享。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农业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为任何一个具有地域特色或独特价值的产业注入品牌生命力的指南。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地域文化、自然资源与现代商业模式巧妙结合的案例充满好奇。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品牌赋能:丽水山耕营造法式》这本书时,我仿佛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可能。书名中的“丽水山耕”已经足够吸引人,它勾勒出一幅淳朴而充满希望的画面,让人联想到那些被精心呵护的土地和辛勤劳作的人们。而“品牌赋能”和“营造法式”则更进一步,暗示了作者将要讲述的,是如何通过一种精细、有章法的方式,将这份土地的价值转化为消费者能够理解和认同的品牌力量。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深入剖析丽水山耕的独特之处,例如它的生态环境、农产品特性、当地文化等,然后阐述如何将这些元素进行提炼和升华,最终打造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我很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构建品牌故事、如何进行市场定位、如何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等方面的见解,这些对于任何一个希望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品牌都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