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

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时 编
图书标签:
  • 甲骨文
  • 天文
  • 历法
  • 历史
  • 考古学
  • 中国古代史
  • 殷商
  • 文字学
  • 科学史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土星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社科
ISBN:9787516101452
商品编码:2711118973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1-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
  • 作者:冯时
  • 定价:48
  • 出版社:中国社科
  • ISBN号:978751610145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1-12-01
  • 印刷时间:2011-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54
  • 字数:353千字

编辑推荐语

冯时编著的《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既是对甲骨文所见商代天文历法问题的全面研究,同时也完成了对已有成果的系统总结。全书厘分八章,就甲骨文所涉及的商代天文观、天象观测和历法编算等问题,分门别类加以阐释。由于甲骨学与古代天文历算皆属专学,学者因对材料掌握的不同,理解的差异,致歧说迭出,仁智互见,而从者或臆以取舍,或裁制失据,信疑自持,常使真知反隐没,而谬种广流传,其是非良莠,殊难研判。因此作为一部专门研究著作,为求学术观点的客观平实,本书重在建立学术史的研究背景,通过对基本史料的深入鉴别与综合分析,于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充分研析相关研究所利用的原始史料和研究方法,周加考辨比较,澄清利弊得失,借助对史料的辨析勘核,揭橥卜辞本义,进而寻绎出不同研究应有的学术价值,*终实现去伪学而申真知的学术目的,系统建立作者对相关问题研究的学术体系。可以相信,这种做法不仅有益于研究思路的梳理,便于呈现学术发展的清晰脉络,而且对于建立客观的学术标准也会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

冯时编著的《百年来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为迄今**部根据甲骨文资 料全面研究商代天文历法问题的学术专著,就甲骨文所涉及的商代天文观、 天学体系、天象观测和历法编算等问题,分门别类加以阐释,系统建立了殷 人的宇宙观、天文观测与历法体系,对殷商史、商周考古学、天文年代学及 殷商天文学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百年来甲骨 文天文历法研究》对百余年来有关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做了系统总结,通过 对基本史料的深入鉴别与综合分析,考察学术研究的背景,对百年来各种不 同的学术观点,充分研析相关研究所利用的原始史料和研究方法,周加考辨 比较,澄清利弊得失,*终实现去伪学而申真知的学术目的,因此本书也是 一部有关甲骨文天文历法研究的学术史。
    

作者简介

冯时,1958年10月生于北京市。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特殊学科“古文字学”学科带头人,《考古学报》副主编。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埙,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和天文考古学,旁涉商周考古学、商周史、前秦思想史、科孤及历史文献学。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金文文献集成》。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商代的天文观
第一节 天与帝
第二节 殷人的宇宙观
第三节 日月的祭祀
第二章 星象观测
第一节 崇祭北斗
第二节 二十八宿
一 东宫苍龙星宿
(一)东宫苍龙
(二)角宿和天田
(三)亢宿和南门
(四)房宿
(五)心宿
(六)尾宿和箕宿
二 北宫玄武星宿
(一)南斗
(二)牛宿和女宿
(三)虚宿
三 西宫白虎星宿
(一)西宫白虎
(二)奎宿
(三)胃宿
(四)昴宿
(五)毕宿
(六)觜宿和参宿
四 南宫朱雀星宿
(一)井宿
(二)柳宿、星宿、张宿和翼宿
(三)轸宿
第三节 新星及超新星
第四节 行星
第五节 彗星
第三章 交食
第一节 月食
一 乙酉月食
二 甲午月食
三 壬申月食
四 庚申月食
五 癸未月食
六 月食年代的考定
第二节 日食
第四章 立表测影与漏刻计时
第五章 商代历法
第一节 时辰
一相对时限称谓
(一)朝与暮
(二)夙与杻
二 具体时辰称谓
(一)晨与寤人
(二)昧爽与睹
(三)旦与明
(四)大采与小采
(五)大食与小食
(六)中日与中录
(七)昃
(八)郭兮
(九)退昃
(十)昏
(十一)合
(十二)冗
(十三)夕夕
(十四)隐人
(十五)宵
(十六)鼓
(十七)馀论
1.小亦
2.市日
3.售
4.列
三 时辰次序与十二时
四 日首
五 有关十二辰纪时的讨论
第二节 纪时法
一 过去纪时法
二 现在纪时法
三 将来纪时法
第三节 句法
第四节 月法
一 大月与小月
二 频大月与频小月
三 月名
第五节 朔策与岁实
一 朔策
二 岁实
第六节 闰法
一 年终闰与年中闰
二 一年再闰
三 闰旬与闰日
四 无节 置闰与无中置闰
第七节 月首
第八节 岁首
第九节 季节
第十节 商代的年岁称谓
一 年、岁与载
二 祀
第十一节 节气与至日
第十二节 四方风问题
第六章 商代历法的重建工作
第一节 各种表谱的编制
第二节 晚殷征人方日程的讨论
第三节 周祭与周祭祀谱
第七章 商代天文历法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 商代的历法改革
第二节 商代的天文官
第八章 总结
第一节 商代天文学的知识背景
第二节 商代天文学的总检讨
引用书目简称


《甲骨文与上古星象:从殷墟出土文献看中国早期天文学的演进》 引言:穿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商代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甲骨文文献中所蕴含的天文观测记录及其对早期历法构建的影响。通过对数以万计的殷墟出土甲骨文进行细致的文献整理与天文历法层面的解读,我们试图重构一个被历史长河掩盖的上古宇宙观,揭示商代先民如何通过对日月星辰的细致观察,建立起一套初步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计时和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体系。 第一部分:甲骨文中的天象记录 第一章:兆、贞与观测的日常 商代的占卜活动是国家治理的核心环节。甲骨文的绝大多数内容集中于“卜辞”,即通过钻兆和灼烤龟甲兽骨形成的裂纹(兆)来预测吉凶祸福。然而,这些看似随机的占卜活动,却成为系统性天文观测的载体。本章将重点分析卜辞中频繁出现的“贞问”句式,探讨祭祀、战争、农业收成等重大事件与特定天象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区分出日常的“常卜”与因特定天象而引发的“应变卜”,前者揭示了日常的天象背景,后者则直接反映了重大异常天象(如日食、月食、新星出现)对王室决策的影响。 第二章:日月运行的精确捕捉 在古代,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是历法制定的基石。本书详尽梳理了甲骨文中记录的关于日食(“日有食之”)和月食(“月有食之”)的全部可辨识的文字实例。通过与现代天文软件的回溯比对,我们力求精确锁定这些事件发生的年代、旬日乃至小时,从而校订商代王室的年代学框架。此外,对于月相的记录,如“既望”、“夕”(可能是朔或望的前夕)等词语的辨析,揭示了商代已经具备了对月周期精确计算的初步能力。我们特别关注了甲骨文中关于“旬”(十日)的划分,探讨“旬法”是如何与月相周期相互渗透,最终形成商代历法的基本骨架。 第三章:星辰的职能与星占学初探 与后世对星空进行精细划分不同,商代的星占更侧重于关键“宿”或“星”的出现及其预示意义。本章着重分析了“辰”、“星”、“夜”等词汇的上下文语境。我们发现,某些特定的星宿的出现,如与季节变化紧密相关的“某些星的出现在特定时间出现在东方地平线”的记录,被视为指导农事活动的依据。例如,对某些星象的观测被认为是决定何时开始“田事”的关键性指标。本书试图从这些记录中,发掘出中国早期星占学中“观测天象以人事休咎”的逻辑起点。 第二部分:从观测到历法:商代计时系统的构建 第四章:旬与月的交错:商代历法的基本单位 商代历法的核心特征在于“旬”与“月”的并存与协调。本章详细剖析了甲骨文中“旬”的性质——它究竟是一个纯粹的计时单位,还是受到了农耕周期或祭祀节律的影响。我们通过分析卜辞中日期记录的序列性,构建了商代十日一旬的周期律,并考察了如何通过连续记录多个旬的日期来定位一个大致的月份。重点是,如何根据月相的模糊记录,推算出商代历法是“阴”历、“阳”历,还是二者混合的“阴阳合历”的雏形。 第五章:闰月的困境与岁首的确定 任何不以回归年为基础的历法系统,都必须面对岁差导致的季节漂移问题,即闰月的设置。甲骨文中是否存在明确的“闰月”记录,是判定商代历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本章通过对特定年份中,卜辞记录的事件(如祭祀)与季节变化的对应关系进行交叉验证,探讨商代是否存在“置闰”的实践,即便这种实践是非定期的、或基于对天象的直接感应而非固定的数学规则。同时,我们分析了“岁首”的确定标准,是依照春季的某次日出方位,还是依照某个特定星辰的出现,这直接影响了对商代“年”的概念的理解。 第六章:气候变异与天文现象的耦合 上古社会对气候的依赖性极强。本章将天文记录与同期甲骨文所反映的自然灾害(如雨涝、干旱、风暴)进行关联分析。我们探讨了商代人是否将某些“异象”(如彗星、流星雨)与随后的气候变化联系起来,从而在历法中为这些现象预留了警示性的解读空间。这不仅是天文学的研究,更是古代生态学与社会决策史的交叉研究。 第三部分:方法论与比较研究 第七章:甲骨文释读的技术挑战与新方法 本书在基础工作上,采用了最新的拓片扫描技术和文本识别方法,重新校勘了数个有争议的关于天象的卜辞。本章将详细论述在面对残破、模糊的甲骨文时,如何运用“上下文锁定法”和“事件关联法”来提高天文事件记录的可信度。我们强调了历史文献学与现代天文学模拟的结合,这不仅是技术手段的革新,更是对传统考证学范式的补充。 第八章:与后世历法的承继与断裂 商代历法是中国早期历法体系的源头之一。本章将本书的研究结论与周代、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如《尚书》、《左传》中的相关记录)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早期天文学思维的演进轨迹——从商代的以占卜为核心的、依赖具体事件记录的模式,如何逐渐过渡到周代以后,注重数学推演和规律总结的系统性历法构建过程。商代的贡献在于提供了最原始、最直接的天象观测数据库。 结论:商代宇宙观的再现 通过对甲骨文天文历法信息的系统性梳理,本书成功地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了商代王室所依赖的宇宙图景。他们并非盲目地依赖神谕,而是在长期的、与生存紧密相连的观测活动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数据,并尝试将其转化为指导社会实践的工具。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早期天文学史的认识,也为理解早期国家治理与自然环境互动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书约为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部分章节后,我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学术对话感。作者并非孤立地进行阐述,而是巧妙地将历代重要的、甚至是对立的观点纳入讨论范围,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多声部的学术争鸣场面。他对待持反对意见的学者们,展现出极大的尊重和细致的剖析,不使用任何偏颇的措辞来削弱他人的立场,而是将其视为自己论证链条中必须攻克的“堡垒”。这种坦诚和包容的学术态度,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非常舒畅,完全没有陷入某种教条主义的束缚。特别是当涉及到那些涉及多学科交叉的复杂推论时,作者总能清晰地标明哪些是确凿的证据链,哪些是基于现有认知做出的合理推测,这种透明度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这本著作不仅是研究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堂关于如何进行高质量、负责任的学术研究的生动示范课。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振奋的地方,在于其对研究方法的革新性探索。在传统甲骨文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受限于释读的局限性,使得历法研究常陷入循环论证的泥潭。然而,本书似乎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侧重于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来反推“结构形态”。作者没有执着于为每一个模糊的符号下一个绝对的定论,而是更关注于一套历法系统在指导农业生产和国家祭祀中的实际效能。例如,书中对于商代“旬法”与“月相”关系的探讨,并非停留在表面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历法体系在应对闰月调整时的复杂性与可行性。这种务实的态度,让研究成果不再是空中楼阁般的理论推演,而是根植于古代社会实践的坚实基础之上。我感受到作者在力求严谨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理解古代科学思维的边界,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研究范式,值得所有相关领域的后学者深入学习和借鉴。

评分

这部著作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朴素而又不失厚重感的封面,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学术分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字体排版清晰易读,即便是面对那些晦涩难懂的古文字拓片和复杂的历法图表,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作者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这一点从书中引用的各种一手文献的丰富程度便可见一斑。光是那些跨越数个年代、横跨不同地域的出土甲骨文的摹本和释读成果汇编,就已经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对于那些争议已久的关键符号和历法结构,作者似乎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而非简单地采纳主流观点。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物理形态和信息承载力上,都达到了令人尊敬的专业水准,让人有理由相信,其内容必然是扎实且经得起推敲的。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明怀有深厚兴趣的爱好者,仅仅是捧读这样一本精心制作的书籍,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传递出一种对知识的敬畏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其中那种严谨的逻辑推理和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所吸引。作者显然不是在进行简单的文献罗列或释读复述,而是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分析框架,试图从甲骨文的观测记录中,还原出商周时期对天象的理解脉络及其背后的宇宙观。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对于天文观测数据的数学模型建构能力,完全不输于专业的现代天文学家。他巧妙地将古代的祭祀周期、季节更替与现代天文周期进行交叉验证,在多组数据中寻找那些不易察觉的共振点和偏差规律。这种跨学科的对话方式,使得原本僵硬的刻辞鲜活了起来,仿佛能听见三千多年前的祭司们是如何仰望星空、记录吉凶的。书中对于“重见”现象的解释尤其精彩,逻辑推演环环相扣,让人在跟随作者思路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深入骨髓的求真精神和令人信服的论证力度,是判定一部学术著作是否卓越的关键要素。

评分

这本书在文字表达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介于古典学术严谨与现代科普流畅性之间的平衡美。虽然主题极其专业,充斥着大量年代测定、天文术语和古文字的专业词汇,但作者的叙事节奏控制得非常得体。他深知如何设置“悬念点”和“知识点”的节奏,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插入一段简明扼要的背景介绍,或者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一个抽象的历法概念。这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专业背景并不算特别深厚的读者,也能够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并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叙述上的匠心独运,使得这部严肃的学术专著具备了超越小众圈层的吸引力。它不仅仅是给同行看的,它更像是作者诚挚地邀请所有对中华文明起源抱有好奇心的人,一起走进那个神秘而智慧的时代,共同探索古人对时间与宇宙秩序的终极思考。这种引导性与可读性的完美结合,是许多学术著作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