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影评》是美国非常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也是非常专业的路数纯正、实操方便的写作指南,而专业性恰恰是目前国内影评非常稀有的特质。本书有方法、有范文,方便自学。本书自2009年由后浪出版公司引入第6版中文版以来,在我国也一直十分畅销。此次插图修订第8版,新增了如下亮点。
◎*新电影实例和图解 早期电影的沧海遗珠
◎增订的延伸阅读清单 *新修订的章末练习
◎关注动画与3D技术 修订互联网研究资源
◎扩充讨论电影的叙事 关注声音和剧本改编
本书是美国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不论是简短的电影评论、课堂上的电影报告,还是长篇大论的研究论文,都可以从本书中找 到起步和深入的诀窍。作者不断的更新修订则确保全书既紧盯世界电影的新科技、美学形态,又不忘对电影历史观照拾遗。
书中除了介绍类型、作者论、意识形态、形式主义等电影批评方法,提供主要的观察角度和专业术语外,还细致入微地为读者提供翔实的写作技巧:从写观影笔记、搜集资料、开头、下结论、找论据、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细节,到如何开掘电影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等等。每一步骤均提供典型正反例文作为参考,可操作性极强。增订的研究材料、网站索引、延伸阅读则提供了便捷的查阅方向。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影评人,都是一本有章可循、平实质朴的写作工具书。
本书的写作所体现出的专业素质不容忽视。这种素质就是一个专业影评人应该具有的全面、丰富、准确的电影知识以及相应水平的史论修养。谁敢说这不是对国产影评醒目的启示呢?
——李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怎样让自己的文字被别人认同,让看这些文字的读者相信你的观点和论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否写好影评与一个人的艺术感觉、电影知识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三个方面有关。
——陆绍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蒂莫西·J·科里根(Timothy J. Corrigan),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英文系教授、电影学研究主任。在电影教育领域贡献卓越,曾在东京、罗马、阿姆斯特丹、巴黎和伦敦等地教授电影课程。
另著有《新德国电影:流离失所的影响》《维尔纳?赫尔措格的电影:在幻象与历史之间》《电影与文学:介绍与阅读》《电影理论中的批评视野》等。
序一 影评该怎样
序二 让影评写作有章可循
前言
第一章 关于电影的写作
第二章 想 ? 看 ? 写
第三章 电影术语和文章主题
第四章 评写电影的六种方法
第五章 写作风格与结构
第六章 电影研究
第七章 文稿的形式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重要词汇
附录 老师批阅论文时经常要使用的符号
译后记
出版后记
真正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关于“声音设计与蒙太奇”的讨论部分。坦白说,很多入门指南很少会深入到这些技术层面,它们通常只聚焦于剧本和表演。但这本书却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解析声音如何塑造氛围、如何暗示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不同剪辑手法(比如跳接、交叉剪辑)所蕴含的叙事张力。举例来说,它分析了一段特定场景,是如何通过音效的突然缺失来制造心理恐慌,而不是仅仅依赖画面上的惊悚元素。这让我这个非科班出身的影迷,也能够用更专业的视角去欣赏电影的复杂性。这种知识的灌输,不是干巴巴的理论说教,而是紧密结合具体的影片片段进行阐释,让那些晦涩的电影术语瞬间变得可以触摸、可以理解。这无疑极大地拓宽了我未来评论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没有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而是耐心地陪你一起探索电影的奥秘。它没有提供任何保证让你一蹴而就成为“爆款写手”的虚妄承诺,而是脚踏实地地讲解了如何构建一个扎实的分析体系。它强调的不是“如何讨好读者”,而是“如何清晰地表达你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这种对创作本质的尊重,让我感到非常舒服。最后,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一些“自我反思练习”,这些练习迫使我跳出书本,立即回到我最近看过的某部电影上进行实际操作。正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让这本书从一本普通的指导书,升华为一本可以伴随我持续成长的案头参考。它教会我的,是思考的方法,而非固定的套路。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内心是有点忐忑的。毕竟现在网络上关于“如何写影评”的内容简直是泛滥成灾,从那些自媒体大号到各个论坛里的“大神”,观点五花八门,质量更是参差不齐。我之前也尝试过跟着一些教程去写,结果总感觉自己的文字像是在生搬硬套别人的模板,缺少了那种真正触动人心的力量。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帮我找到自己声音的书,而不是又一本教人如何复制成功范例的“速成手册”。所以,当我翻开这本新版指南时,我首先关注的是它的叙事方式和结构布局。它是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同时又留出足够的空间让人自由发挥?我希望能看到一些更深入的、关于如何解构电影语言的讨论,比如镜头调度、场面调度背后的叙事意图,而不是停留在“情节概述+个人感受”的浅层。如果它只是重复那些老生常谈的技巧,比如“引人入胜的开头”、“有力的结尾”,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如何才能将我对电影的瞬间情感转化为有逻辑、有深度的文字表达,让我的文字能够穿透屏幕,直达读者的内心。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视觉呈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工具书如果内容再晦涩难懂,就很容易被束之高阁。幸运的是,这个新版本在设计上显得十分现代和友好。大量的留白,清晰的标题层级,以及穿插其中的一些案例分析,都使得阅读过程不至于过于枯燥。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体裁影评”的划分,比如“硬核技术分析”、“情绪导向型评论”和“文化现象解读”。这部分内容非常实用,它帮助我认识到,影评并非铁板一块,不同的侧重点需要不同的写作策略。我过去总喜欢把所有观点都塞进一篇评论里,结果弄得四不像。现在看来,明确目标受众和评论类型,然后“对症下药”,才是高效且有力的表达方式。这种结构化的引导,对于一个希望提升写作效率的实践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评分读完前几章,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作者非常注重“观影体验”的还原与分析。这跟我过去读到的很多“写作指导书”不太一样,那些书往往直接跳到“如何组织你的论点”,而这本书似乎更像是带你重新走一遍完整的观影和思考过程。它没有急于提供公式,而是先探讨了“为什么”你要写影评——是记录感动,是挑战权威,还是纯粹的自我表达?这种由内而外的探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写影评时那种急躁的心态。我记得其中一个关于“细节捕捉”的章节,它没有简单地说“多写细节”,而是引导我们去关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背景噪音、道具的摆放,甚至是演员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是如何为角色性格或主题服务。这种精细入微的剖析,如同拿着放大镜审视一部杰作,让人对电影的制作层面产生了全新的敬畏感。它让我意识到,好的影评不仅仅是对内容的复述,更是对创作者劳动成果的深度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