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 9787512709164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Ⅱ)9787559615312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9787559615305
编辑推荐
台湾金石堂、诚品书店亲子类五星图书!
台湾《亲子天下》杂志专栏资深心理师、台湾受爱戴的亲子专家王意中,亲授8招情绪管理方法,破解29种常见的亲子状况,总结了209个秘诀指南,多元的情绪教养方案。亮点旁批提供更多疏导情绪的灵感。
内容简介
好EQ更胜高IQ!好EQ都是后天学习的。
作者王意中心理师是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方面的专家,拥有十多年的丰富专业经验。对于孩子成长路上的情绪问题,从学龄前的表达障碍、情绪词汇不足、建立自信、不懂察言观色,到入学后常遇到的问题如压力调适、摆脱负面思考、培养同理心、人际关系、对成绩的焦虑等等,他以多种常见情境,搭配具体、多元化的应变方式,帮助父母以同理心教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让孩子及早学会排解负面情绪,加强正向思考的能力,为孩子的成长奠定稳固的基础。
作者简介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疗所所长、心理师、《亲子天下》杂志专栏专家。
高雄医学院行为科学研究所第1届硕士毕业。成立宜兰县第1家心理治疗所,目前演讲场次已超过1000场,是许多家长与老师心中极具理想与热情的心理师。
著有:《不吼不叫,激发孩子学习力》《孩子不敢说的40个成长困惑》《标准答案--临床心理师的大格局教养》《301个专注力教养祕诀》《301个过动儿教养祕诀》《台湾自闭儿教养书》等。
精彩书评
★本书提供的情绪能力教导秘诀不仅适合用来教导孩子,更重要的是,当父母与老师使用这些方法来教导孩子时,也可以自我反省并重新学习。本书提出了很多值得父母及老师深思的问题,例如,“孩子要怎么生气,我才不会生气?”孩子的情绪感受是需要被接纳及尊重的,但需要父母及老师有智慧地教导,要教出高EQ的孩子,还真是需要先有高EQ的父母及老师。此外,本书提出的“正向思考不等于合理化”的观点也令人眼前一亮,市面上许多情绪管理课程常教导面对负向情境时“转念”的重要性,但本书作者却更进一步提出,光是透过改变想法来调节情绪是不够的,唯有能带来有效行动以解决问题的这种“转念”,才是情绪学习中所要教导的正向思考能力。
人生匆匆数十寒暑,总要过得快乐又有意义才有价值,要拥有幸福人生,就要先学会与自己的情绪好好相处。相信此书会成为父母、老师及孩子共同的帮手,我诚挚地予以推荐!
——周育如/新竹教育大学幼教系助理教授
目录
情绪管理第1招 提升情绪辨识力 非学不可之情绪辨识力 问题一 当情绪傻傻分不清 情绪辨识秘诀指南 秘诀001 孩子熟悉情绪吗 秘诀002 情绪抽屉 秘诀003 情绪“毛线球” 秘诀004 建立情绪“仓库” 秘诀005 情绪词汇“进货” 秘诀006 情绪词汇多多益善 秘诀007 情绪分流 秘诀008 把情绪化为画面 问题二 当孩子情绪一团混乱 情绪辨识秘诀指南 秘诀030 超级情绪 秘诀031 情绪“锋面”滞留 秘诀032 生气之必要 问题六 当孩子总是臭着一张脸 情绪觉察秘诀指南 秘诀033 臭脸的委屈 秘诀034 镜子的魔力 秘诀035 表情会说话 秘诀036 面对尴尬时刻 问题七 孩子不会看脸色怎么办 情绪觉察秘诀指南 秘诀037 倾听弦外之音 秘诀038 魔鬼躲在声音里 秘诀039 回应代表的意义 秘诀040 扮演情绪导演 秘诀041 肢体会说话 秘诀042 看穿情绪的分解动作 问题八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情绪觉察秘诀指南 秘诀043 同理心的前提条件 秘诀044 用心揣摩 秘诀045 把主角换成自己 秘诀046 分享切身经验 情绪管理第3招 提升情绪表达力 非学不可之情绪表达力 问题九 孩子如何表达生气情绪 情绪表达秘诀指南 秘诀047 孩子怎么生气,我才不会生气呢 秘诀009 反映情绪 秘诀010 找出情绪主打歌 秘诀011 情绪想象 秘诀012 情绪“地雷” 秘诀013 “5W1H”的对话运用 秘诀014 情绪就像地铁线 秘诀015 缩小情绪范围 秘诀016 情绪串联游戏 秘诀017 认识情绪强度 问题三 当孩子不喜欢谈负面情绪 情绪辨识秘诀指南 秘诀018 期待心情的到来 秘诀019 情绪没有好坏 秘诀020 从绘本中认识情绪 情绪管理第2招 提升情绪觉察力 非学不可之情绪觉察力 问题四 孩子如何觉察焦虑 情绪觉察秘诀指南 秘诀021 优先示范 秘诀022 身体是情绪的好朋友 秘诀023 找出代表性指标秘诀024 帮情绪做“天气预测” 秘诀025 情绪“浮球” 秘诀026 小黑蚊般的压力 问题五 孩子如何觉察生气 情绪觉察秘诀指南 秘诀027 情绪开关 秘诀028 暴雨将至 秘诀029 情绪分级 秘诀048 不说的背后 秘诀049 说出我的情绪 秘诀050 控制愤怒的语调 秘诀051 具体说分明 秘诀052 指责请回避 秘诀053 非语言表达 秘诀054 情绪表达,看场合 秘诀055 表达情绪的权利 问题十 当孩子无法说出感觉 情绪表达秘诀指南 秘诀056 大人请先说 秘诀057 当孩子口语有限 秘诀058 写出我的情绪 秘诀059 画出我的情绪 秘诀060 玩出我的情绪 秘诀061 情绪垃圾,适度倾倒 秘诀062 同样反应,不同原因 秘诀063 “我……因为……”的造句 问题十一 孩子总是自我伤害怎么办 情绪表达秘诀指南 秘诀064 伤害的替代方式 秘诀065 冷却激动心情 秘诀066 敲出好心情 秘诀067 找出自己的歌 情绪管理第4招 提升正向思考力 非学不可之正向思考力 问题十二 孩子对于批评很敏感怎么办 正向思考秘诀指南 秘诀068 想法一直都在 秘诀069 思考,从父母先做起 秘诀070 “非黑即白”的困境 秘诀071 避免以偏概全 秘诀072 当情绪海啸来袭 秘诀073 “预言失败”灵验 秘诀074 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 秘诀075 不合理的高标设定 秘诀076 强化正向思考,转为积极行动 秘诀077 正向思考不等于合理化 秘诀078 找出思考的自动模式 秘诀079 反驳负向思考 秘诀080 让自己换一个想法 问题十三 孩子总是容易负向思考怎么办 正向思考秘诀指南 秘诀081 赶走“爱找麻烦的家伙” 秘诀082 自我贬抑 秘诀083 收集正向思考的材料 秘诀084 让正向思考无所不在 秘诀085 反复演练正向思考 问题十四 千错万错都是别人的错吗 正向思考秘诀指南 秘诀086 远离抱怨 秘诀087 赞美日记 问题十五 孩子如何乐观学习 正向思考秘诀指南 秘诀088 增强掌控感,学习更开心 秘诀089 困难都是暂时的 秘诀090 其实我没有那么差 秘诀091 预防陷入“自我归咎” 秘诀092 想象不同角色的心情 情绪管理第5招 提升挫折忍受力 非学不可之挫折忍受力 问题十六 当孩子容易放弃 挫折忍受力秘诀指南 秘诀093 设定挫折保存期限 秘诀094 不同解释与看待 秘诀095 预防二分法 秘诀096 套用各种情境 秘诀097 思考行动双箭头 秘诀098 输到底会怎样 问题十七 孩子抗压性差怎么办 挫折忍受力秘诀指南 秘诀099 辨识压力源 秘诀100 画出压力“甜甜圈” 秘诀101 挫折像什么 秘诀102 挫折伴随的情绪秘诀103 挫折反应大不同 秘诀104 过程也很重要 秘诀105 禁止口头的自我贬抑 秘诀106 挫折,只是一块小蛋糕 问题十八 孩子得失心很重怎么办 挫折忍受力秘诀指南 秘诀107 父母的得失心 秘诀108 就事论事很重要 秘诀109 预防低标人生 秘诀110 聚焦下一站 秘诀111 不要强迫孩子实现父母的期待 秘诀112 请看我的优势 秘诀113 支持与陪伴 秘诀114 挫折拳击擂台 秘诀115 必要的崎岖之路 秘诀116 佳男女配角 秘诀117 镁光灯外的角色 秘诀118 预先储存“应变点数” 情绪管理第6招 提升情绪控制力 非学不可之情绪控制力 问题十九 孩子如何控制生气 情绪控制秘诀指南 秘诀119 说出心中的怒气 秘诀120 拿到情绪“驾照” 秘诀121 想象我是一条优游的鱼 秘诀122 练习松开扳机 秘诀123 用行动走出怒气圈 秘诀124 限量控制 秘诀125 别总是当“忍者” 问题二十 大人情绪失控怎么办 情绪控制秘诀指南 秘诀126 来一杯淡定红茶 秘诀127 离开愤怒的视线 秘诀128 瞬间安静的作用 秘诀129 承认自己的有限 问题二十一 当孩子情绪激动 情绪控制秘诀指南 秘诀130 同理、合理、坚持底线 秘诀131 遇见孩子的心 秘诀132 温柔地轻拍 秘诀133 帮助孩子二选一 秘诀134 语言刺激请回避 问题二十二 孩子老爱动手打人怎么办 情绪控制秘诀指南 秘诀135 生气有理,打人无罪吗 秘诀136 一码归一码 秘诀137 让孩子先沉淀 秘诀138 动手以外的选项 情绪管理第7招 提升焦虑调适力 非学不可之焦虑调适力 问题二十三 孩子社交容易焦虑怎么办 焦虑调适秘诀指南 秘诀139 厘清孩子的焦虑原因 秘诀140 找出焦虑的诱发关键 秘诀141 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焦虑来源 秘诀142 为孩子说出焦虑 秘诀143 渐进式面对焦虑法 秘诀144 设置人际缓冲区 秘诀145 书写焦虑 秘诀146 讨论焦虑 秘诀147 剥开焦虑“洋葱” 秘诀148 朗读自己的焦虑 秘诀149 大声说出好信息 秘诀150 避免注意力窄化 秘诀151 寻求帮助 秘诀152 做出选择,不再更改 秘诀153 熟悉感,让情绪舒缓 问题二十四 孩子一直咬手指头怎么办 焦虑调适秘诀指南 秘诀154 复制成功的经验 秘诀155 限制只会徒增压力 秘诀156 帮孩子说出感受 秘诀157 沐浴与泡澡 秘诀158 转移注意力 秘诀159 回溯问题源头 问题二十五 如何克服上台焦虑 焦虑调适秘诀指南 秘诀160 眼神的注视技巧秘诀161 把上台报告想成一种游戏秘诀162 在讲台上适度移动 秘诀163 手握东西转移注意力 秘诀164 先酝酿,想好再说 秘诀165 放慢说话速度 秘诀166 用微笑化解可能的僵局 秘诀167 练习心情留白 秘诀168 切换情境,转换心情 秘诀169 把担心说出来 情绪管理第8招 提升问题解决力 非学不可之问题解决力 问题二十六 当没有改变的动机怎么办 问题解决秘诀指南 秘诀170 情绪管理,越早开始越好 秘诀171 培养对“少”的觉察 秘诀172 给自己改变的动力 秘诀173 留意常犯的错误 秘诀174 制造共同经验 秘诀175 微笑进家门 问题二十七 孩子动不动就哭怎么办问题解决秘诀指南 秘诀176 分辨孩子的哭泣 秘诀177 该哭就哭 秘诀178 当孩子哭得收放自如 秘诀179 面对哭,不轻易妥协 秘诀180 帮助孩子不哭 问题二十八 孩子常常抱怨无聊怎么办 问题解决秘诀指南 秘诀181 预防无所事事 秘诀182 电玩能解压吗 秘诀183 制造起床好心情 秘诀184 计划起床后件想做的事 秘诀185 起床请开窗 秘诀186 亲手灌溉盆栽 秘诀187 发现散步上学的乐趣 秘诀188 问题解决工具箱 秘诀189 把问题当成选择题 秘诀190 一步一个脚印 秘诀191 观察、仿效、养成习惯 秘诀192 能动是福气 秘诀193 给自己一个惊喜 问题二十九 如何让孩子上课有好心情 问题解决秘诀指南 秘诀194 多照镜子多微笑 秘诀195 来一首“片头主题曲” 秘诀196 凝视一幅画的神奇效果 秘诀197 尽情享受黑板涂鸦 秘诀198 用喜剧开场 秘诀199 扮鬼脸 秘诀200 屁屁体操 秘诀201 脑海漫游 秘诀202 嗅闻花香 秘诀203 安定情绪,握在手心 秘诀204 写下一句好话 秘诀205 让孩子有事做 秘诀206 呐喊式抒发 秘诀207 寻找宁静的时光 秘诀208 天马行空的书写翱翔 秘诀209 笑是佳的良药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提升情绪表达力
非学不可之情绪表达力
有时,孩子的情绪总是被一箱一箱的“货柜”给压抑着,没有出口,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想说不知道怎么说,情绪没出口,压抑在心头。有些情绪反应更强烈的孩子在无法顺利表达内心感受的情况下,甚至于容易出现自我伤害、攻击对方等激烈反应。
有时,孩子说不出口。有时,孩子不知道如何说。有时,孩子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当情绪无法适度表达,往往容易添加了“防腐剂”积压在心头。就像生鲜食品一样,负面情绪存放心中过久,超过了保存期限终究还是容易变质、损坏。
培养出孩子适当的情绪表达力,让孩子有机会在第时间将心中的感受如同通过雪山隧道传达出来,让情绪可以获得适度的纾解,让心中的情绪河流如溪水般潺潺流出、奔放。同时,也让自己的心头少了蓄积的情绪水量而自由自在。
适当的情绪表达力可以预防孩子出现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或与当下情境不符合的行为。同时可以像联邦快递一般,使命必达,清楚地将信息传递给对方,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感受,这是很棒的一种情绪经验。
我们需要提升孩子的情绪表达力,让孩子试着将心里的想法与感受通过语言、肢体、姿势、文字等清楚地传递给对方。
我常常在演讲及咨询场合中提到“孩子不说,不表示孩子没事”。有说、有表达,就有机会通过这扇窗了解孩子的内在想法。而孩子表达了,让情绪有适度的出口,便能纾解开来,不再积压,情绪管理的功力也提升了。
问题九
孩子如何表达生气情绪
“哈!愤怒鸟又来了!愤怒鸟又来了!快跑!快跑!”大熊又一次地鼓噪、瞎起哄。这时只见教室里,一群爱捉弄人的男生面对着怒气冲冲、迎面走来的小鸣,使劲地做出各种夸张、嬉闹的表情与动作。在小鸣即将靠近时,便作鸟兽散。
小鸣非常讨厌如此被捉弄的感觉,更对于大熊常笑着说自己是“愤怒鸟”而感到生气。特别是,当大熊总是爱用左手食指指向自己,笑到弯下腰的模样,更是让自己一肚子火。
教室里的地板上,散落了一地的书本、铅笔盒、文具、水壶及书包。大熊的书桌也被小鸣生气地推倒在地,他双手抱在胸前,嘟着嘴,气呼呼地坐在位置上,望着眼前的这一片混乱场面。
小鸣知道自己不该如此做,但是大熊的故意捣蛋让他已经忍无可忍。“我已经告诉过你,不要乱碰我的书包。你还故意,活该!”小鸣对着瞪大双眼、愣在一旁的大熊大声吼叫着。
“谁叫你让我生气,活该!”小鸣仍然咽不下这口气。只是说真的,他自己曾经不止一次地向大熊说过,但似乎一点儿作用也没有。“我没有错,谁叫他要故意捉弄我,是大熊应该要先跟我说对不起才对。”对于昱晴老师的询问,小鸣仍然理直气壮。但面对地上这一团乱及接下来该收拾的残局,他还是感到有些焦虑不安。
小鸣很清楚自己的拳头在当时握得很紧,而且也可以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特别是火气越来越旺时,这样的反应更明显。没人喜欢被捉弄,小鸣也是一样。特别是一直被笑称“愤怒鸟”的这件事,常让小鸣感到一股掺杂着厌恶、生气、委屈与愤怒的情绪在心中翻腾、交错着。“别再说我是愤怒鸟!”这是小鸣衷心期待的事。
昱晴老师一直在思索着一件事:“孩子该如何表达他的生气情绪?”面对小鸣生气地将大熊书包里的物品摔满地,没错,小鸣用了他的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只是,如此地表达,似乎没有办法让周遭的大人与小朋友接受。“我们常告诉孩子不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但重点是孩子可以怎么说?怎么做?”此刻,昱晴老师思索着。
秘诀047 孩子怎么生气,我才不会生气呢
“孩子怎么生气,我才不会生气呢”是我在许多的演讲场合,常常询问现场父母与老师的一句话。看似简单,但是现场举手响应自己曾经如此做的大人和预期一样,少之又少。你是否告诉过孩子该如何表达情绪?例如平时与孩子先说好:“当自己生气或情绪不好时,可以进房间,门可以关。但为了安全的考虑,门不能上锁。”
说,其实不是孩子擅长的方式。但如果可以用说的方式来表达,当然好。如果我们未曾向孩子反映或示范他们可以怎么表达情绪,孩子往往不知如何是好,会更容易焦虑。
细想,我们大人平时都没有引导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那孩子又该如何表达呢?没错,你可能会说:“有啊!我都有跟他讲,叫他好好说。”只是好好说,对于孩子来说太抽象,还是不知道怎么说。我们是否有教他如何说?其实在他平常心平气和时演练,容易进入状况。
秘诀048 不说的背后
有时,孩子不说不表示孩子没事。有时,你会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听到他人细细解说,尤其是在我们大人自己也很少开口表达的时候。
有时,孩子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不知道向谁说,也不知道说什么。如果有一天孩子对我们理直气壮地顶嘴:“你们大人自己都不说,为什么要让我开口对你们说?”大人该如何回应呢?
有些孩子真的也搞不懂自己当下的情绪到底是怎么了。有时,也担心若是自我表露太多,一股脑地说出自己的情绪,会不会影响到自己与朋友之间的关系。
例如小鸣想着:“如果我和金城讲:‘你总是跟我借涂改液,这件事真的让我感到很厌烦!’会不会害得金城对我的印象变得不好呢?他会不会觉得我怎么这么难相处?只是借个涂改液,为什么就感到厌烦呢?”
“但是说真的,对于我自己来说,这就是很讨厌的一件事。为什么你不自己花钱去买呢?”小鸣想着。
为什么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会成为一种让孩子感到畏惧的经验?有时孩子心中会有许多的矛盾与疑惑,这些冲突主要在于自己真的是有这些感受存在,但是却又不能说出来。如果连朋友都不能说出来,经常压抑在心里,那还得了?
有时,孩子不善于表达,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词穷,也就是我先前所提及的缺乏情绪词汇,使得孩子无法有效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有些孩子则是害怕在自我表露之后,容易使对方对自己产生不同的看法,而担心受到伤害或关系发生变化。
秘诀049 说出我的情绪
将情绪说出来,是直接的一个方式。但是对孩子来说,可能也是崎岖坎坷的一段路,除非我们曾陪他走过、分享过、示范过、引导过。
孩子们如果能够练习用说来表达,我想,对于彼此的沟通会是很好的一件事。但请提醒自己,孩子的情绪表达不会仅限于用“说”这个方式,而且说也不是孩子擅长的事。
那孩子怎样才能学会用说来表达呢?当然你一定要示范。而且请在平时孩子心平气和时先练习,在孩子情绪激动时,父母保持冷静,会是比较适当的选择。在练习以说来表达时,先让孩子清楚自己的情绪感受是什么,同时陈述当下的情况,并使用适当的词汇表达出来。
“不好意思,我不喜欢你靠我太近,这会让我不舒服,你站在那里就可以了。”
“请不要再说我是‘愤怒鸟’,我不觉得这样说很好笑,这只会让我感到心里不舒服。”
“你总是爱开我玩笑,故意捉弄我,这让我感到非常难过与愤怒。”
“怎么办?明天的考试还没准备好,这让我好紧张。”
“爸爸,我好生气和嫉妒每次你都只陪弟弟玩儿。”
“我好期待也好兴奋明天就可以收到我的生日礼物了。”
“怎么都没有人了解我的心情,唉!这真让我感到有些孤单又寂寞。”
“呜呜,好伤心哟,这次考试怎么考出这样的分数,我真的很努力地准备了。”
当孩子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感受,也比较容易让对方有机会在时间理解。
秘诀050 控制愤怒的语调
把情绪说出来,除了所说的内容之外,当中所使用的语气与语调也是非常关键的。同样的字句,采取不同的语调,例如软弱、轻柔、坚硬、激昂或高亢等,当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都会不一样,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练习猜猜看。
当孩子选择以说的方式表达自我的情绪,例如生气或愤怒时,语气与语调的控制同时也反映着自己对于情绪的掌握。有时,孩子破口大骂,虽然也传达着自己的情绪,但在情绪表达的掌握上,也容易因为失之准确而导致另一波的口角或冲突。
“你干吗对我这么大声说话,我欠你的是不是?”
“谁叫你在旁边鬼叫鬼叫,听得我非常不舒服。”
“吵到你可以好好讲啊!干吗在这么多人的面前对我大声,你不觉得这样让我很丢脸吗?”
“我就是生气,为什么不能大声?难道还要让我低声下气地说吗?”
“难道你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么大声说,我不会生气吗?”
“我管你气不气,是你先吵到我的!”
没错,愤怒的情绪总是容易令人将语调提高、音量加大。但你可以想象,这样的对话再持续下去,双方的冲突大概又要一发不可收拾。这可能不是彼此期待的事。可以思考一下,说出心中的愤怒时,是否只让自己情绪纾解就可以?如果说出来之后,反而造成另一波的冲突,这时是否在情绪表达力上可以再做些调整与修正?
有时,孩子想说、想表达,但又顾虑到自己是否会因此造成更大的困扰。你可以试着教孩子在说话的语气与语调上慢慢将声音往下压,避免语调提高。下压的语气可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态度坚定,同时也反映出你对于情绪的稳定控制。
让孩子感受一下,当把心里想说的话说出来,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痛快?舒畅?当孩子能够体验到说出来的强力效果,至少心里得到了纾解,这时,就比较能够让他自己习惯这样的模式。请记住,说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不是用来吵架、指责对方的。
秘诀051 具体说分明
要让孩子能说、肯说,平时大人的示范与孩子的演练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而言,试着以更具体的方式表达,孩子会更容易理解。例如“开玩笑”或“捉弄”,对于部分孩子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当中的意思。这时,你可以视孩子能够理解的程度,再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例如:“你总笑我是鸡蛋头,故意把我的课本藏起来,这让我感到非常难过与愤怒。”或对于孩子常说的“你很烦,吵死了”,试着调整成“我现在需要头脑冷静地做功课,请你保持安静,要玩儿请到客厅去”。
对于情绪的表达,并不是让孩子总是把情绪字眼挂在嘴边。但孩子开口“你总是爱捉弄我”,或者只模糊地表示“你很讨厌”,其实,这些信息还是少了一些。当然如果孩子能够比较完整地呈现“你总是爱捉弄我,这让我感到很讨厌”,这时,听的一方或许可以更清楚地接收到你所要传达的信息。
你和孩子会发现,你清楚地告诉别人自己当下的情绪,例如:“我现在心情很焦虑、很混乱,能不能先不要再说了,我需要冷静一下。”这时,对方往往能够在时间适当地接收你的信息。否则,如果仅表达“我现在心情不好”,对方还是弄不懂你到底要什么。
有时孩子碍于关系及他人对自己可能存在的负面印象,往往不敢把话说得太直白。但让孩子知道,就事论事,他在表达上或许也比较有可以依循的方向。
秘诀052 指责请回避
请记住,具体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过程陈述,而不在于批判、指责、揶揄、谩骂对方。你可以说出自己的感受及你所观察的过程,但不要把焦点放在以负面语言刺激对方上。指责性的表达方式,对于彼此沟通并没有太大的帮助。有时,反而让对方更容易忽略自己所要传达的情绪感受。
“你真的很讨厌,活像只乌鸦,吵死人了,能不能安静一点儿,我在看书呢!”这句话虽然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但将对方形容成“乌鸦”,却也让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这时“乌鸦”两个字只会让对方觉得你在辱骂他,而感到不舒服,很容易造成另一波的冲突。“你才是乌鸦呢!我看也像猫头鹰、啄木鸟,你平时还不是很吵,看书就看书,有什么了不起的。”
或许试着让孩子调整一下说话的方式,例如:“不好意思,我现在正在看书,这么吵,会让我感到有些厌烦,容易分心,是否可以保持安静一些?”毕竟,情绪表达力是一种沟通的模式。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表达模式下,能够为自己换来好心情。
秘诀053 非语言表达
有时,非语言所要传达的情绪力量往往胜过于语言表达。请让孩子知道,除了说之外,也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出自己当下的情绪,例如跺脚、握拳、移开视线、嘟嘴、不说话、离开现场、转而看自己的书等。但请提醒孩子,这些非语言的原则是在不影响与伤害自己和别人的前提下才适合。
当孩子愤怒时,他是否知道非语言该如何呈现?是紧握拳头?是眼神怒视?是双唇紧闭?还是双手抱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觉察自己愤怒时的肢体语言是什么;同样也敏感于对方生气时,总是呈现出什么样的非语言表现。
秘诀054 情绪表达,看场合
“你在干吗!谁叫你偷喝我的饮料!”小鸣在餐厅里大声地喝斥着弟弟,顿时引起邻座客人的侧目。“小鸣,你也小声一点儿,这里是公共场所,你知不知道?”妈妈压低声音对着怒气冲冲的小鸣说。“谁叫他要偷喝我的饮料!”小鸣再度提高嗓门。妈妈可以感受到小鸣的生气,也可以接受小鸣因为弟弟偷喝他的饮料而生气的感受,但妈妈疑惑的是:“到底孩子能不能在公共场所大声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这就要注意一件事,我们接受孩子的情绪,并不表示认同孩子的所有行为。对于自我情绪表达来说,在合理范围内,在不影响与干扰他人的前提下,孩子有他的自主性,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特别是生气或愤怒。因此,在公共场所中,即使孩子心情不好,在维护他人权利的前提下,必须适度修正自己的表达方式,无论是语气、音量还是语调。
秘诀055 表达情绪的权利
孩子到底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这里有一些想法,你可以参考。一是不伤害与影响自己或他人。二是让对方可以理解。三则是如此表达之后,不会给自己带来更糟糕的结果(例如,当同学不小心碰触到自己的手臂,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情况下,生气地冲过去咬对方的手臂等)。
对于情绪表达,应该要让孩子理解,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利。差别在于,如何在不造成他人或自己的伤害与困扰之下,做出适当的表达方式,这个概念必须再次强调。接纳情绪,但不一定认同自己可以做出任何的事情。合理地设限,可让情绪表达符合社会规范。
“谁叫他故意惹我生气!所以我才会动手打他,算他活该!”你常常会发现孩子在起争执与冲突时,总是容易脱口说出这些话。没错,孩子在当下表达出自己的情绪,但重点是我们接受他的情绪,并不表示接受他动手打人这件事。
“小鸣,妈妈可以感觉到同学故意招惹你,为你带来生气的不愉快情绪。但生气是一回事,却不表示我接受你动手打人。”
重点也在这里。如果孩子不可以动手回击,那他可以怎么表示?如果我们平时没有教导他,只是一味地告诉他不能动手,其实孩子还是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我会提到,在平时大人必须先示范,或引导孩子认识自己在生气时可以表达的方式有哪些,因为孩子需要有一些正确处理生气等负面情绪的经验。
当然,另外一个重点是,孩子仍然需要对自己动手打人这件事负起责任。
“小鸣,关于你动手这件事,你认为应该怎么处理,我们可以怎么做?”我会问孩子这些话,虽然他们并不见得能够或愿意回答,但是当你压低声音说出这句话,其实孩子多少能够感受到他动手这件事是不被接受与允许的。
问题十 当孩子无法说出感觉
雁子总是感觉心里似乎有个空洞。她知道这样的感觉很不好受,但是自己却也弄不清楚到底是怎么了。一股无法说出的感觉总是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我知道,我的心情不对劲。但是,我真的、真的说不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雁子知道其实自己平时很少想这些事情,即使现在高一了,还是习惯等事情发生了再说。
“没错,一切等发生了再说。”这是雁子总挂在心上的一句话。但发生了再说,却也让自己每回都陷入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的困境。
就像雁子脑海里不停盘旋的那个声音:“不是我不想说,只是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我找不到该用的字眼来表达这样的感觉。”一股莫名的情绪低气压继续滞留在雁子的心中,久久无法退去。
“雁子,你到底怎么了?你说说看嘛!不要把妈妈吓着了。”“雁子,你没说出来,妈妈真的很难猜出你到底怎么了。”这些话雁子妈妈已经问了不下数十次。只是一次一次地追问,却让雁子感到更不舒服、更无助。
“说真的,我只觉得自己的心情很奇怪,但是说不出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如果我自己能够知道心情到底怎么了,或许就不会像今天这样。”雁子心里激动地想着。有感觉却说不出来,只知道这样的感觉很混乱,对于雁子而言,真的无法说明白。
秘诀056 大人请先说
请记住,当我们大人很少自我表露时,可以预期孩子也会复制我们的行为模式。你少讲,他就少谈。他少谈,你就无从知道孩子的内心到底在想什么。
有时父母会碍于自己的形象——一种希望在孩子脑海里留下强者的完美形象,往往也避而不谈自己的负面情绪,让孩子在心中存有一个假象,认为父母都能够好好处理自己的情绪。而另一种则是少了表达与分享,使得孩子没有机会看见父母如何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请提醒自己,分享之后,不能期望孩子马上改变。你可以感受一下,通过分享,彼此是否能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秘诀057 当孩子口语有限
情绪表达,若可以用说的方式当然很好。但是对于部分孩子而言,直接以说来表达却是不容易的事。例如学龄前的幼儿、语言发展迟缓的孩子、不善于沟通的泛自闭症孩子等,很难用说来表达情绪。
如果家中孩子的语言表达仍待加强,这时你可以选择直接帮孩子反映情绪,试着帮他说出当下的感受,这是同理的基本练习。顺利的话,如果你表达适当贴切了,孩子有时也会接收你的话,并且模仿、再输出。这时,对方也会试着说出自己的情绪。
秘诀058 写出我的情绪
“雁子,你刚刚对我说话的态度真的让我感到失望。我不知道你为什么会讲出如此冷漠的话。或许我们父女相处的时间不多,我们可能真的猜不透彼此的想法,但你这样的说话语气和态度真的让我心里很受伤。”
“亲爱的雁子,从你放学回来后,妈妈似乎感觉到你难过的心情。虽然,我不知道今天在学校里你经历了什么事,如果你愿意和妈妈分享心事,我会随时在家里等候。”
有时你会发现,无论是自己或孩子在情绪激动的当下,很难冷静、清楚地以口语表达,向对方传达出自己的信息。要不然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直接的口语沟通好像尴尬了些。这时,若孩子已经具备阅读文字的能力,你可以改由书写的方式作为表达的媒介,或许较为适合。
通过书写,让孩子能够逐渐沉淀自己的思绪,并觉察自己的想法,及与周遭他人的关系。通过书写模式,试着让孩子沉淀下来,再慢慢咀嚼自己的情绪感受,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关系。
书写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把留在纸张上的文字适时地拿起来阅读与浏览,并慢慢思索当中所要传达的信息。甚至于像未来的信一般,写信给未来的自己,让孩子练习自我对话。
秘诀059 画出我的情绪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
绘画不像说话,少了一些既定的规则与框架,通过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排列组合,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比较能够尽情自在地挥洒。
蓝,一定代表忧郁吗?黑,通常反映阴暗吗?红,就是所谓的愤怒吗?我想,当然并非如此。你可以试着从孩子在绘画的过程中,自己所观察到的语言及非语言线索,来细细推敲与揣摩孩子的心情。
帮孩子说说他心里面的话,这是我一直建议父母与老师可以尝试的同理练习。当你说出了,猜近了,感受到了,了解对了,孩子的情绪就容易趋于平静。你和他多些说明,多些同理,孩子就有机会表达与模仿你对他说的话。
人与人的沟通与互动,看似存在着许多的规则与标准,但在画与话之间,其实没有一定的答案。我想,这世界的美好与微妙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尊重彼此的表达方式。
秘诀060 玩出我的情绪
对于不善于自我表达的年幼孩子来说,需要我们仔细地觉察他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方式,并试着反映出他的情绪,让他觉得被了解,并在未来适当时间再次反映出来。
有时,孩子会将玩偶摆放在特定的角落,表现他所经历的孤单或寂寞。有时,孩子会拿起两台回力车相互对撞,展露他的生气或愤怒。有时,孩子会将小兵埋藏在沙堆中,暗示他的伤心或难过。有时,孩子会举起彩带旋转飞舞,散发出他的快乐与喜悦。当然这些情绪的解读只是众多可能性之一,解读,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你愿意静下心来观察、体会与了解,你将会慢慢找到接近眼前孩子内心感受的答案。
秘诀061 情绪垃圾,适度倾倒
你多久倒一次垃圾?除非逢年过节垃圾车休假暂时停止收倒,不然,我想适时倾倒会是比较好的做法。其实心中积压的负面情绪也是如此,在心中摆久了、放久了,真的如同堆积的垃圾容易发酸、发臭,影响自己的生活。因此适时地倾倒心里的垃圾是有必要的,至少可以维持心中纯净空间的舒适。让孩子试着懂这些道理,让他了解情绪表达与纾解的重要性。
秘诀062 同样反应,不同原因
有些孩子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有人看球赛赢了也会兴奋得尖叫?对方没有经过允许就乱碰自己的玩具,也会让人气得尖叫?而有时,妈妈在看恐怖片时,也会害怕得尖叫?
没错,试着让孩子知道,同一个反应(例如尖叫)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情绪表达,而不同的情绪也可能会带来同样的反应。例如有人难过得说不出话来、有人气得不想说话、有人焦虑不安却无从说起。
秘诀063 “我……因为……”的造句
当孩子仍然不太能够充分地表达情绪时,或许可以试着给孩子练习简单的句型,可以用“我……因为……”作为练习的参考。例如:
“我好难过!因为这次大队接力的名单里竟然没有我。”
“我好羡慕弟弟,因为他都可以跟妈妈睡。”
“我很生气,因为妹妹总是爱乱动我的东西。”
“我好孤单,因为在班上都没有人愿意跟我玩儿。”
“我很失望,因为爸爸竟然忘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没带生日礼物回来。”
当孩子能够逐渐运用上述语句后,再慢慢修饰表达的方式。
编辑推荐
★教8~12岁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全美畅销书《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作者的又一部力作;
★培养一个快乐、自信、社会适应能力强、情商高的孩子。
适读对象:父母、老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家庭教育图书,在本书中,默娜·B.舒尔博士介绍了将“我能解决问题”法运用于8-12岁孩子的具体方法。8-12岁,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反叛之前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孩子身体、行为、情感和社会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同时,这也是父母的一个极好契机——教会孩子自己做出正确决定,自己解决与同龄人、老师、父母的冲突,培养一个快乐、自信、社会适应能力强、情商高的孩子——以便孩子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学习上,为中学生活做好准备。
作者简介
默娜·B.舒尔博士(Myrna B.Shure Ph.D.)
博士,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她为家长和老师们设计的一套“我能解决问题”训练计划,以及她和乔治·斯派维克(George Spivack)一起所做出的开创性研究,为她荣获了四项guojia级大奖:一项美国心理健康协会大奖(1982年)、三项美国心理学协会大奖(1984年、1986年、1994年)。她还是心理健康和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方面的媒体顾问。她根据这些研究出版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Raising a Thinking Child)一书,是全美畅销书,并获得美国“家长的选择”图书奖。
在本书中,舒尔博士详细、具体地介绍了将“我能解决问题”法运用于8~12岁孩子的方法和效果。
目录
前言
引言
第1章 行为不同的孩子思维不同
在8~12岁这个阶段,孩子们要经历生理、人际交往、情感和认知能力方面的迅速变化。而且,各个方面的变化不是同步的……在如何处理问题方面,孩子们也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那些有解决人际问题能力的孩子往往能够茁壮成长,而那些缺少这种能力的孩子日后可能会出现问题……
第2章 四种养育风格
当父母想改变孩子行为的时候,他们会怎么说呢?在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之后,我得出的结论是,父母们在大多数时候会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之一:运用,给孩子建议,或进行解释。
第3章 我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了解人们对于事情的感受,对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非常重要。要缓和一个人的愤怒、沮丧或恐惧,我们必须先要了解并理解他的感受。学会关注并认真对待别人的感受的惟一方法,就是首先要认真对待和关注我们自己的感受……孩子的行为是以其感受为基础的……
第4章 有人在听吗?
我们往往认为听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我们很多人——不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没有真正地倾听。结果,我们就无法解决问题。如果我们不真正听别人在对我们说什么,或者我们在对别人说什么,我们就不知道问题所在,以及如何解决……倾听能力是解决问题能力的第三个核心组成部分……
第5章 事情总是如表面那样吗?
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事情并不总是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样……当人们对一个人的动机得出匆忙、不准确的结论时,就会误解那个人的意图……人们有时候在一件事情发生的当时了解不到全部事实,而且有时候过去了很久之后仍然如此……
第6章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还能怎么做?
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社会能力强、情商高的孩子,能够想出不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做出冲动的反应,或者在第次尝试失败后就放弃……
第7章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学会考虑后果
不要告诉孩子做什么、不做什么或者为什么这样做或那样做——孩子自己能够学会思考……但是,除了问“我还能做什么?”之外,同样重要的是问“如果我那样做,接下来可能会怎么样?”我们要帮助孩子们学会关注各种情感,还要学会考虑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其他可能后果……
第8章我的计划是什么?
有时候,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需要一种更加复杂的技能,叫做手段-目标思考,或分步计划。大约在8岁的时候,那些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孩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那么强的孩子,在这个技能上就会表现出明显的不同……孩子们需要把几项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制订出好的分步计划……
第9章 “我能解决问题”的高级技能:
综合运用多种技能
在这一章,我们将看到如何将“我能解决问题”的各种技能结合起来——首先是将两项技能结合起来,然后是三项——帮助孩子们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
第10章 “我能解决问题”法适合我吗?
父母们关心的一些问题
那些对孩子的行为给予更多思考的父母,也会更多思考自己的行为。
第11章一份“我能解决问题”测试卷
我设计了一个测试,来看看你能否熟练地将“我能解决问题”法与“法”、“建议法”和“解释法”区分开来。
后记 预防十几岁的孩子出现严重问题
吸毒、怀孕、暴力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引言
如果问8~12岁孩子的父母们担心什么,你可能会发现他们有很多担心都是共同的:
·我希望我的女儿能很快适应中学生活,并且不仅要好好上学,而且要完全融入到学校生活中。
·我希望我的儿子交到好朋友,而且要远离那些坏孩子。
·我希望我的女儿远离毒品、酗酒、过早的性行为,即使她的朋友们这样做。
·我希望我的儿子不要把暴力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不希望我的女儿成为暴力的受害者。
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担心。如果问五年级的孩子,当他们展望进入中学学习的前景时担心什么,他们有可能会说:
·我担心会受到那些霸道孩子的欺负。
·我希望能保护自己。
·我不想因为受到同龄人的压力而使用毒品。
在这一连串的希望和担心中,有一条明显的共同线索,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希望,以及孩子对自己的希望,都是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并能解决各种冲突——无论是和同龄人之间的冲突,还是和老师、父母之间的冲突。
当孩子长到10岁左右的时候,什么能帮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正确的选择呢?当然不是口号。孩子们知道,在他们急需帮助的时候,泛泛地说诸如“就是不可以”这种毫无意义的话,并不能拯救他们。我们能够给孩子们提供一条真正的救生索,使他们能学会并掌握一套具体能力,以使他们成为解决问题的能手。
这些能力可以简单地描述如下:
理解别人的感受和看法,能使孩子们认识到,对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想法和感觉可能会不一样。
理解别人的行为动机, 能让孩子们明白,人们可能会出于某些原因而在特定的时间做出某种行为,还有一些潜藏的原因造成了人们的某些一贯行为。
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能鼓励孩子们思考各种选择。
考虑后果,能鼓励孩子们在行动之前先考虑一下后果。
分步计划,能鼓励孩子们在制订计划时,要预见到可能的障碍并考虑时机——也就是说,要考虑到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而且在某些时间采取行动比其他时间更好。
将这些技能教给孩子,就是本书的核心目的。书中介绍的活动和对话,能让你以一种新的方式对孩子的问题做出回应,这将改善你的家庭关系,并且培养一个快乐、自信、社会适应能力强、情商高的孩子。正像丹尼尔·戈尔曼在其《情商》一书中明确指出的那样,孩子们只有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才能够在学校、家里、在与同伴玩耍中以及处理所有的人际关系时做出正确的决定。
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孩子打人、欺侮或捉弄别的孩子。也没有谁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然而,大多数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是正常的, 甚至是健康的。事实上,有些冲突还是有益的。8~12岁的孩子完全有能力从这种分歧中汲取重要的经验:他们会认识到,自己的朋友和其他人对事情的看法和感受与自己的不同,而且,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会更好地理解人们做出某种行为的原因。一旦理解了这一点,他们就为在解决冲突时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做好了准备。
根据我25年来的研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情感健康之间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10岁的理查德打了自己的弟弟,因为弟弟“烦”他。当被问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时,理查德说:“他也打了我,但我不在乎。”
10岁的萨姆也打了自己的弟弟。当问他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他说:“弟弟哭了,我感到难过。”
这两个男孩有什么不同呢?理查德是个好发脾气、攻击性强的孩子,在学校也欺侮同学。他常常感到生气和沮丧,并且做事情从来不考虑后果和别人的感受。萨姆的适应能力和社会能力都很强。他很少打人,因为他能找到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即使他也有个别时候会情绪失控。
像萨姆这样的孩子——在意自己的感受,也能理解别人的感受,并且能解决日常冲突——与理查德那样不能解决日常冲突的孩子相比,将会更成功,并且能更好地与别人相处。
如果孩子理解了自己以及他人的感受,他们就还能够做到:
·对于自己想要的东西,能够等待。
·当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能够处理自己的失望情绪。
·与同龄人更好地相处。
·控制自己的冲动和攻击性。
·抵制同龄人的压力。
但是,具备社会能力和高情商给孩子带来的好处还不止这些。那些理解自己的感受,并同情别人,甚至能共情的孩子,可能就不会再攻击别人,因为他们能够感觉到——至少会理解——被攻击者的痛苦。而且,如果这些孩子有解决问题的技巧,他们可能还乐意帮助那些处于痛苦之中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更有可能与他人分享,并做出其他亲社会的行为(比如合作)。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适应能力更强,在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和难对付的人时,他们退缩的可能性更小。他们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对同龄的孩子也不会害怕。
那些没有学会亲社会行为的孩子,今后极有可能成为反社会的人。因为那些社会退缩型的孩子并不制造麻烦或在课堂上捣乱,他们就常常不被关注。他们一定不能不被关注。由于不能或不愿说出自己的感受,也不能解决日常问题,所以,这样的孩子有可能把内心的感受压抑在心底。这些能力的不足,可能会造成孩子将来的抑郁,或者卷入暴力行为。社会退缩型的孩子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改善。这些孩子所需要的,恰恰就是他们试图逃避的关注。
本书不仅适合于像理查德那样在家和学校与人相处都有困难的孩子,而且也同样适合于像萨姆那样正在茁壮成长,但又需要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不管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有多强,总是可以变得更强。“我能解决问题”法还能够帮助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并且适合于那些远比理查德更加反复无常的孩子。
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适合于你和你的孩子解决日常冲突的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案。
编辑推荐
★教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
★简单小游戏,成就一生大能力
★荣获4项美国guojia级大奖的经典之作;
★荣获美国“家长的选择”图书奖。
适读对象:父母、老师
内容简介
社会能力就是孩子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动物,没有社会能力的孩子很难取得成功。
舒尔博士提出的“我能解决问题”法,以教给孩子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思考技巧为核心,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在全美各地以及许多其他国家,让家长和孩子们获益匪浅。
与其他的养育办法不同,“我能解决问题”法不是由家长或老师告诉孩子怎么想或者怎么做,而是通过对话、游戏和活动等独特的方式教给孩子自己学会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处理与朋友、老师和家人之间的日常冲突,以及寻找各种解决办法并考虑后果,并且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
作者简介
默娜·B.舒尔博士(Myrna B.Shure Ph.D.)
博士,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美国亚拉尼大学心理学教授。她为家长和老师们设计的一套“我能解决问题”训练计划,以及她和乔治·斯派维克(George Spivack)一起所做出的开创性研究,为她荣获了四项guojia级大奖:一项美国心理健康协会大奖(1982年)、三项美国心理学协会大奖(1984年、1986年、1994年)。她还是心理健康和预防青少年行为问题方面的媒体顾问。
特里萨·弗伊·迪吉若尼莫(Theresa Foy Digeronimo, M.Ed.)
参与创作了十几部养育孩子方面的著作。美国新泽西州威廉帕特森大学副教授,已婚,是三个孩子的母亲。
目录
引言
第篇 帮助孩子思考问题
第章 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你可能会以各种方式对孩子的不端行为做出反应。通常情况下,你采用的方法可能都不管用,其原因就在于:你在替孩子思考。“我能解决问题”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思考他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他的行为的后果,以及其他的做法,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其重点是教孩子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第2章 字词游戏
以能帮助孩子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的方式与孩子谈话,是“我能解决问题”的全部内容。家长可以在特别的游戏活动以及日常对话中,和孩子玩“我能解决问题”字词游戏,以达到帮助孩子在游戏中熟悉解决问题的概念的目的,从而使孩子能够学会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
第3章 理解他人的感受
“我能解决问题”法的第二步,是帮助孩子在解决日常问题时养成考虑他人感受的习惯。以玩感觉字词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谈论使自己或生气、或沮丧、或骄傲的事情,会使他们感觉很放松,可以帮助孩子思考他人有什么样的感受。这项技能会让你的孩子在解决问题时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将学会如何判断他人对他们的行为和决定有什么样的感受……
第4章 更多的字词练习
让孩子进行更多的字词练习,是为了让孩子在真正解决问题之前,能将这些字词用于完整的“我能解决问题”的对话中。这个基础打得越扎实,孩子以后解决问题时真正运用起来就越容易、越有效……随着孩子们在日常对话和活动中对这些词语概念理解的深入,他们就为解决问题做好了准备。
第5章 寻找多种解决办法
到了这个时候,你跟孩子说话时已经能很轻松自如地使用“我能解决问题”字词了,你的孩子也很可能已经非常熟悉这些概念了。但此时还不是停止学习的时候……到目前为止所练习的技巧都只是为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因为“我能解决问题”方法重要的部分——孩子真正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还没有涉及到。这包括找到多种解决办法和考虑后果……
第6章 考虑后果
现在,我们要加入后一个解决问题的技巧——考虑后果——这样,你的孩子就能学会评价他们的方法对自己及他人的影响。孩子们就能够从找办法游戏中明白,当他们认为一个解决办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时,还可以想别的办法。
第2篇 综合运用
第7章 游戏和活动
这一章中给你提供了练习“我能解决问题”技巧的更多好想法,提供了能加强孩子对字词的理解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感受的理解的一些方法。这些游戏还会提醒你,无论什么时候,你都有机会练习“我能解决问题”的思考技巧……
第8章 对话范例
“我能解决问题”对话是家长与孩子对话的一种方式,但并不要求按照死记硬背的“剧本”进行。与在其他方法中家长替孩子思考不同,“我能解决问题”方法能指导孩子自己思考问题,因此,你可以把本章中的对话当做一个方便的参考指南……
附录1 自我评价表 / 179
附录2 给你和你的孩子:需要思考的事情 / 181
附录3 提示卡 / 185
收起全部↑
前言/序言
引言
这是一本关于养育孩子的书——但是,它不会告诉你孩子应该做什么,或者他们应该如何做,而是会告诉你,如何通过鼓励孩子思考,来影响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我说的是一种很特殊的思考方式——就是那种解决与他人相处时遇到的日常问题的思考方式。本书介绍的是一种叫做“我能解决问题(I Can Problem Solve,简称ICPS)”的方法,这是一种以我们的研究为基础,并经过了临床证实和对孩子们的实验检验过的方法。
想想你近与你的配偶、同事、朋友、孩子之间出现的一个问题。想一想你在问题解决之前有什么感觉——是焦急、担心、生气、沮丧吗?现在,再想想你在问题解决之后的感觉——是放松、开心、骄傲吗?想象一下,如果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都得不到解决的情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对你的感觉造成怎样的影响,你可能会做些什么?或许,你会觉得自己无能并且无助,并开始做出令人无法接受的行为。这就是孩子们在无法成功地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时的感受。
当然,任何年龄的人都会有一些因为日常冲突和未满足的需要或欲望而产生的典型问题。这是自然的。你可能希望邻居在晚上能安静下来,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希望自己心仪的女孩能答应跟自己约会,一个4岁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个得不到的玩具而大哭。所有这些“希望”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每个人如何想办法使其实现。我发现,那些能够以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来思考的人,比起那些不能这样思考或还没有学会这样思考的人来说,更容易取得成功,并且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一次我在费城做的电台访谈节目中,我问过一些在现场的家长,他们已经开始为自己念高中的女儿将来进入大学做准备。这些家长相信,现在——在女儿离开家之前——就开始教女儿做决定的技巧是很重要的。我告诉了他们,我是怎样帮助小孩子学习做决定的技巧,以及怎样教孩子们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这比到高中时再教孩子要容易得多。他们惊讶地发现,他们本来可以在自己的女儿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这么做。例如,一位妈妈帮助自己4岁的儿子罗伯特决定如何说服朋友让他玩他的玩具。当罗伯特说他可以抢时,妈妈帮助他重新考虑一下这个办法。她帮助罗伯特思考,他和那个孩子对此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他还可以用什么别的办法。这种称为“‘我能解决问题’对话”的谈话,帮助罗伯特更好地解决了问题。尽管他才4岁,但他已经开始自己思考问题了。
为什么罗伯特这种思考问题的新能力对他和他的父母来说都很重要呢?我和共事25年的同事乔治·斯派维克经过研究发现,那些能认识到行为有因果联系、认识到人都有感受、认识到解决日常人际问题不止有一种方法的孩子,比那些一遇到问题就冲动行事的孩子,会更少出现行为问题。
通过对全国数千名孩子的仔细评估,我和同事们发现,那些具有“我能解决问题”能力的孩子,更不容易沮丧,当事情不如愿时更不容易发脾气,更少攻击性,并且也更关心他人,更愿意分享和轮流来,更能交朋友。一些过分内向的孩子,学会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并变得更外向了。
我们在初的研究中就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与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因此,我们就问自己:既然能够用这些思考技巧区分出那些在学校里表现出了社会能力行为和没能表现出这种行为的孩子,那么,我们能帮助那些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的孩子学会这些技巧吗?并且,如果学会了这些技巧,能让他们达到比他们能力更强的同龄人的水平吗?如果解决问题的思考技巧真的能够指导行为的话,那么,我们就能提供一种减少问题行为的新方法,甚至可能预防问题行为的产生。
我在一家幼儿园的6个孩子身上开始了尝试。我仔细听他们说话,努力把我认为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概念教给他们。我注意到,当我让这6个孩子想出一个“不同”的办法来解决我提出的假设性问题时,我总是会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听到同一个解决办法。有几个孩子倒是能够想出一两个解决办法来。但我发现,另外几个孩子不明白“不同”这个词的意思。我认识到,不管他们知不知道这个词的意思,用这个词和其他一些儿童早期字词概念做游戏,可以为孩子以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打下基础。我用一些关键字词编排了游戏。用“不同”这个词做游戏,会使孩子们在我让他们想个“不同”的办法解决问题时联想到有趣的游戏。用“不”这个词做游戏,会使他们将“这是一个好主意,还是一个不好的主意?”这个问题与“不”的游戏联系起来。学龄前儿童可以理解“或者”这个词,这样,他们以后就会想:“我可以这么做或者那么做。”在跟孩子进行几次尝试之后,我又教给了4位老师,然后是10位老师,逐渐增加到了数百位。
起初,思考多种解决办法及其后果的技巧叫做“人际认知问题的解决(Interpersonal Cognitive Problem Solving)”或者ICPS技巧——我觉得太拗口了。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突然想到ICPS可以表示:“我能解决问题(I Can Problem Solve)。”就在我提出这种说法的第一天,一个男孩打了另一个男孩,被打的那个男孩大声说道:“他没有ICPS。”于是,我的方法就有了这样一个名字:ICPS。
我们从研究中知道了些什么呢?首先,那些在学龄前学过“我能解决问题”技巧的孩子,与那些没有学过的孩子相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其次,那些“我能解决问题”技巧较高的孩子,表现出的冲动行为和压抑行为都减少了,并且,在一两年后测试时,依然如此。第三,那些没有表现出行为障碍的幼儿,如果接触了这种方法,在幼儿园里出现行为障碍的可能性就更小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表明,不论一个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多强,都可以变得更强。)
我们的努力取得了极其积极的效果,于是,我们就把这种方法引入了家庭中。我对这种方法进行了彻底调整,使它适用于家里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不过,家长也可以对多个孩子使用这个方法)。我们了解到,不仅家长可以在家里成功地向孩子传授这个方法;而且,据这些孩子的老师说,孩子们还会把这些新学会的思考技巧用在幼儿园或学校里。
我们新的研究表明,除了行为的改变之外,受过“我能解决问题”训练的孩子——甚至是一年级的孩子——学习成绩也更好了。这可能是因为一旦行为通过“我能解决问题”技巧的进步而改变,孩子就能更好地理解学校的要求,从而提高成绩。
事实上,那些学会如何考虑自己与别人的关系的孩子,在生活中普遍做得更好。想想那些在你的家人、朋友、同事圈中经常不开心、生气、沮丧甚至暴力的人:
·那些因孩子不听话而沮丧,就辱骂或体罚孩子的父母
·那些因为不能相互让步而离婚的夫妇
·那些因为无法抵制同龄人的压力而吸毒、酗酒的十几岁的孩子
·那些用暴力或自虐行为,对自己遇到的挫折做出反应的年轻人
我敢打赌,这些人从未学过在遇到问题时深思熟虑地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现在,想想那些同样在努力适应外部世界的不开心的小孩子:
·那些因为想拿回自己的玩具而咬小朋友的学龄前儿童
·那些因父母不能立即满足他的要求而啜泣、大哭、抱怨不止的5岁儿童
·那些因为经常被性格更外向的同学捉弄而退缩的6岁害羞儿童
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孩子能够学会处理典型的日常问题,他们就不大可能会冲动、麻木、内向、好斗或者反社会。把孩子的这些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极其重要,因为这些行为会导致以后出现更严重的行为问题——例如精神疾病、吸毒、青少年犯罪、早孕或者学业失败,甚至是像我们在洛杉矶骚乱中看到的那种极端的暴力和反社会行为。过分内向的孩子,以后可能会变得孤僻、自卑和抑郁。
尽管教育工作者和临床专家历来坚持认为,情绪紧张的释放有助于一个人诚实地思考,但我们的实践支持相反的说法——诚实地思考的能力有助于缓解人的情绪紧张。很显然,从长期来看,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与他人相处时遇到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我相信,采用了“我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你会发现能立刻给你和孩子都带来好处。
这种方法会帮助你:
·进一步意识到孩子的看法可能会跟你的看法不一样;
·使你明白,从长期来看,帮助孩子通过思考得出一个问题的结论,可能比马上采取行动阻止孩子的行为更有益;
·给孩子树立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的榜样——做一个会思考的家长,你可能会激励孩子自己去思考。
这种方法会帮助你的孩子:
·在遇到人际问题时,思考该做什么;
·思考解决一个问题的不同方法;
·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
·判断一个想法好不好;
·认识到其他人也有感受,并且会考虑自己的感受。
最后要提的这本书,它完全聚焦于“审美与创造力启蒙”,与任何纪律或社交技能都沾不上边。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艺术家,她探讨的是如何在家中营造一个鼓励“无目的探索”的环境。书中充满了对光影、材质、声音和空间如何影响人心智的细腻描绘。她强调,真正的创造力不是学会画什么,而是学会“看世界”,学会用非线性、非功利的方式去感知周围的一切。这本书教我如何带领孩子去观察一片落叶的纹理、倾听雨水敲打窗户的声音的节奏,而不是急着教他们用积木搭建出完美的结构。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只是安静地坐在那里发呆,对孩子的心智发展比上一节昂贵的兴趣班更有益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拓展了我对“教育”的定义,让我认识到,心灵的滋养和感官的丰富,是比任何硬技能更持久的财富。它帮我把家里的空间从一个“学习场所”变成了一个“感知剧场”,这种对生活美学的重视,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家庭的整体氛围,孩子的情绪也因此变得更加平和与丰富。
评分有一本关于“放手与自主性培养”的哲学类书籍,与市面上常见的那些教你如何“鼓励”孩子独立的指南截然不同。这本书的基调是严肃而克制的,它探讨的是“界限的艺术”,即父母何时应该撤退,让孩子去面对自然后果。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典哲学观点,比如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来论证过度保护和完全放任之间的微妙平衡点。书中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真正的爱,有时表现为“允许不适”。它分析了许多现代父母急于替孩子消除所有障碍的行为,是如何无意中剥夺了孩子发展“韧性”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它没有教我如何和孩子谈判,而是教我如何管理我自己的焦虑,让我接受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犯错、会受伤,并且这种经历是他们内在力量生长的土壤。这本书让我对“帮助”这个词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它迫使我面对自己内心深处对失控的恐惧,并认识到,我无法为孩子的人生负责,我只能为他们“准备好面对人生”提供条件。这种哲学层面的自我审视,远比学习任何沟通技巧都来得彻底。
评分另一本让我彻底颠覆了传统认知的是一本关于“大脑发展与心智成熟”的科普读物。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硬核,它完全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解释了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会显得如此“不合逻辑”和“情绪化”。书中配有大量的图表和研究数据,清晰地展示了前额叶皮层(负责规划、决策和理性思考的部分)要到成年早期才能完全成熟,而这期间,杏仁核(情绪处理中心)却异常活跃。对我来说,这简直是醍醐灌顶!我终于明白,责骂一个十岁孩子“为什么你就不能冷静思考一下”是多么不科学的要求。这本书让我不再把孩子的冲动行为归结为“故意捣乱”或“不听话”,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正在发育中的系统必然会出现的“软件Bug”。理解了生物学基础,我就能更耐心地等待,而不是强行要求一个尚未成熟的系统去完成超出其能力范围的任务。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基于事实的理解,让我能够放下“我是不是教得不够好”的自责,转而去思考“我能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来支持他大脑的健康发展”。它让我从一个“行为修正者”变成了一个“环境架构师”,视角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对那些似乎无法用语言解释的逆反行为,有了一份科学的同情。
评分我最近接触的一本书,它完全没有谈论“管教”或“技能”,而是深入探讨了“家庭叙事与身份构建”这个宏大主题。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人类学家,她分析了不同家庭如何通过口口相传的故事来定义“我们是谁”以及“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她举了很多例子,比如一个家族习惯将“勤奋”作为最高美德进行颂扬,结果导致后代即使成功了也无法享受生活,永远在追逐下一个目标;或者一个家庭总是强调“我们家的人都很敏感”,这让孩子在面对外界压力时,更容易用“这是我的宿命”来为自己的脆弱开脱。这本书教会我的是,我们每天和孩子说的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评价、我们津津乐道的家族历史,都在无形中编织着孩子的自我认知。我开始有意识地审视我们家里的“固定剧本”——我们是否总是强调失败的痛苦而非尝试的勇气?我们是否总在用过去的成就定义现在的价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意识到,育儿的最高境界,或许是帮助孩子书写一个更宽广、更包容的个人叙事,让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成为谁,而不是被祖辈的故事所束缚。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和心理传承工程,比教孩子如何排队或分享复杂得多。
评分最近读完了几本育儿书,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感受,虽然我手头这本组合听起来很专注于“正面管教”和“社会能力培养”,但我想聊聊我读过的那些,让我对育儿有了全新理解的书籍,它们完全不涉及标题里提到的那些具体方法,却让我受益匪浅。我记得有一本书,它完全没有给我任何实操性的“怎么做”的建议,全篇都在探讨“依恋关系”的重要性。作者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描绘了婴儿时期那种原始的、无条件的连接是如何塑造一个成年人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读完后,我不再纠结于孩子一哭我就要立刻抱起来是不是会“惯坏”他,而是更深刻地理解了那种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链接。书中详细分析了“安全型依恋”的父母如何无意中提供了一种稳定的情绪容器,让孩子敢于探索外部世界,因为他们知道,无论走多远,总有一个温暖的港湾可以随时回去。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把育儿从一个“管理问题”彻底转变成了一个“关系构建”的过程,这让我学会了放下焦虑,真正地去“感受”和“回应”,而不是仅仅执行一套教条。它对我重建和自己父母的关系也有巨大的启发,原来很多我们现在为人父母后遇到的情绪爆发点,都能追溯到童年那个被满足或未被满足的连接需求上。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工具箱,但它提供了最重要的那个“心法”——看见并确认孩子的情绪,就是最好的管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