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货 虚拟的殿堂 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后世想象

现货 虚拟的殿堂 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后世想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彭慧萍 著 著
图书标签:
  • 南宋画院
  • 宋代绘画
  • 绘画史
  • 官学关系
  • 职官制度
  • 文化史
  • 艺术史
  • 虚拟殿堂
  • 后世影响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大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0859
商品编码:274225781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商-品详情

《虚拟的殿堂:南宋画院之省舍职制与后世想象》
定价:56元
作者:〔美〕彭慧萍 著
装帧:平装
书号:978-7-301-29085-9
出版日期:2018/05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开本:16开 
页码:312

内容简介
本书站在宏观的历史视角,以时局变迁下南宋官制异动为经,以宫廷画师的职官迁转、调度运作、画艺薪传为纬,剖析为何宋室南渡,朝廷无法复置如同北宋翰林图画院,省舍独立的实体画院。研究结果表明,南宋由“御前画师” “非御前画师”两大模式供职宫廷,为远绍唐代,汰换北宋,孕育元、明、清宫廷绘画机构运作机制的摇篮推动者。此一运作模式,在宋亡后不断转型,由御前画师蜕变为后世对南宋实体画院制度的想象。

作者简介
彭慧萍(Huiping Pang),中央美术学院史论系博士,斯坦福大学艺术史博士,Smithsonian Institution博士后,现任职于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曾于Artibus Asiae、 Journal of Song-Yuan Studies、 Ming Studies等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数十篇学术文章。研究方向为宋元明清书画史、宫廷政治制度史。代表著作涉及辽金番马画、徽宗政治与天变、锦衣卫贪污案,以及明代宫廷查抄案。

目录
序 / 001
第一章 乾坤翻覆:汴宋皇城倒塌之后 / 001 
第一节 无省舍院址:无法寻觅南宋画院院址 / 006 
第二节 阙复置记录:历史时机中南宋画院应该复置却错过良机 / 013 
第三节 无编制层级:南宋中央官制机构未见画院编制于何处 / 024 
第四节 无科层结构:南宋宫廷画师官称职衔之结构紊乱 / 035 
小 结 南渡生变 / 041

第二章 官制变迁:南渡后内侍省、翰林院、翰林子局命运各变 / 045 
第一节 内侍省:南渡后三省六部大肆裁并,内侍省1160年遭致罢撤 / 047 
第二节 翰林院:南渡后翰林院下挂诸艺局已有挂牌虚实之别 / 052
第三节 画院职事:北宋画院承担之职事,南渡后遭瓜分侵夺 / 054 
第四节 朝臣降压:娱乐性、消费性艺局南渡后遭谏阻鞑阀 / 059 
小 结 历史涡流 / 068

第三章 供职模式:南宋宫廷画师之隶属职局 / 073 
第一节 复职于何处:所谓宣和南渡,绍兴间复官者均非复职于画院 / 075 
第二节 散隶的供职:南宋“非御前画师”之隶籍机构散置诸处 / 076 
第三节 轮值的精英:南宋“御前画师”之轮值模式 / 091

第四章 职制流动:南宋宫廷画师之职官迁转 / 121 
第一节 雀屏中选:“非御前画师”至“御前画师” / 123 
第二节 南宋“御前画师”之利禄关升暨迁转调度 / 124
第三节 奉使出疆:南宋宫廷画师改秩升迁之转官新捷径 / 143 
小 结 南宋宫廷画师供职模式之转型暨元、明、清后世的选择性承袭 / 148

第五章 走出宫墙:南宋宫廷画师之民间性 / 155 
第一节 画家十三科:生活民间的宫廷画师术科组织与流动模式 / 157 
第二节 家族班底:画家十三科各教科专业如何代代薪传 / 174 
第三节 作坊合作:宫廷画师合作造画 / 179 
小结 半官方、半民间的宫廷画师暨画家十三科教科组织 / 204

第六章 后世的想象:元明清后世渐次缔造南宋画院之画史形象 / 209 
第一节 预设制度 / 211 
第二节 变化官称 / 217 
第三节 改动文本 / 218 
第四节 编织叙事 / 220 
第五节 臆造院址 / 220 
小 结 天崩地裂之后:历史记忆与画史神话 / 222

结 论 南宋画院:宫廷画师的抽象集合体 / 225 

附 图 / 235 
附 表 / 241 
附表一 1127—1138年间南宋朝廷之流窜记录暨宫殿建置记录 / 243 
附表二 1163—1279年间有殿阁更名或翻新,但无机构职局的建置 / 262
图 目 / 265
重要参考文献 / 275
两宋年表 / 299
鸣 谢 / 301

精彩文摘
北宋(960 —1127)翰林图画院系一省舍独立、职制完整之机构实体,这是作为机构的画院。作为一个实质机构,北宋画院于官制体系中于法有据:有明确固定的画院院址,有机构存废的历史记录,有职制鲜明的上下层机构,有诏书敕令的调整轨迹,有集中编制于画院的画师,有画师集中住宿的房舍,有阶秩分明的层级制度。凡此七项作为机构的规格条件,南渡后无一能够成立。
没有任何蛛丝马迹,显示南宋(1127—1279)官制体系中的画院究竟复置于何处,古临安地图亦未见其踪影。万历、清代至晚近画史生成的“中瓦子”“ 富景园”“ 万松岭”三种南宋“画院院址”, 其实均非画院院址。翰林四艺局入南宋后,御书院、天文局、医官局三艺局均载录详备,唯独画院未见复置。南宋史籍多次载录翰林三艺局之历史沿革,无论复置、罢废均有记录。北宋画院承担之五 项职事( 绘画、装画、制造神御、合香、捏塑) 南渡后各自肢解崩离,后四项变换跑道,绘画则解体为“画家十三科”。 当所有南宋画史、历史等史籍文献缴回的均是一张无地理位置、无历史文献、无迹可寻的空白履历,当所谓的画院无法寻觅赖以隶属、赖以系挂的上下层机构,当所谓“宣和南渡、绍兴间复官”画师之复职地点均非画院,所有证据均指涉唯*的解答:南渡后没有单一独立的实体画院。


《水墨余韵:文人画的时代变迁与精神传承》 序言 中国绘画,自古以来便是承载民族精神、哲学思辨与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它不仅仅是笔墨线条的挥洒,更是文人心灵世界的抒写,是时代风貌的缩影。从魏晋的玄远空灵,到唐宋的雍容华贵,再到元明的雅逸脱俗,直至清代的程式化与文人画的再兴,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具魅力的水墨印记。而在这漫长的画史长河中,文人画以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超越了纯粹的技艺层面,将个人的道德修养、情感表达与对自然的感悟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本书《水墨余韵:文人画的时代变迁与精神传承》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历程,剖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的时代特征,并追溯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传承。我们将穿梭于历史的烟云之中,探寻文人画的源头活水,见证其如何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文人心灵的演进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一章:文人画的滥觞与早期形态 文人画的萌芽,可以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玄学思想的兴起,士人阶层开始注重个体精神的自由与超越。绘画作为一种表达方式,逐渐摆脱了纯粹的宗教或政治功能,开始流露出对自然景物、隐逸情趣的描绘。虽然此时的“文人画”尚非独立概念,但其内在的精神特质已隐约可见:强调笔墨的意趣,追求线条的韵律,注重写心而非写实,这为后来的文人画奠定了基础。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其飘逸的笔法和传神的刻画,展现了文人对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的探索。而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兴起,如宗炳、王微等人对山水景物的描绘,已经开始流露出对自然之美的直接体悟和抒发。他们不再将山水仅仅视为背景,而是将其作为表达心境、寄托情怀的对象。此时的画作,虽然多以人物画为主,但在山水画的初步探索中,已经孕育出后来文人画所推崇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第二章:唐宋:文人画的初步发展与成熟 唐代是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宫廷画、佛教画、人物画都取得了辉煌成就。然而,在宫廷画之外,文人艺术家们的创作也逐渐活跃。例如,晚唐时期的温庭筠、李商隐等诗人,他们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自然景物细腻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这与文人画的精神内核有着天然的契合。同时,一些文人画家如张璪,其“师牛头”的创作理念,强调从自然中获得灵感,注重写意,已经显露出文人画的初步特征。 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画,在宋代得到了更为显著的发展。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日益壮大,他们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也常常是艺术家。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作为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不仅在文学上成就斐然,在绘画上更是推陈出新。 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强调“不求工而求其意”,认为绘画应该是文人抒发性情、表达思想的工具,而非迎合世俗审美的技艺展示。他主张“书画本来同”,将书法艺术的笔墨韵味、结构章法引入绘画,为文人画注入了独特的笔墨趣味。黄庭坚则强调“搜妙探微”,注重对事物内在精神的捕捉,并提出“画中‘意’胜于‘形’”。米芾及其子米友仁开创的“米点山水”,以湿润的笔墨、淋漓的色彩,表现江南山水的烟雨朦胧之美,这种写意的手法,极大地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力,也成为后世文人画模仿的重要范式。 宋代文人画的成熟,离不开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滋养。理学思想的兴起,强调“格物致知”、“修身养性”,使得文人士大夫更加注重内省和精神的提升。绘画成为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他们将个人的道德情操、生活经历、哲学思考融入画作,使得文人画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 第三章:元代:文人画的自觉与高峰 元代是文人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由于蒙古族统治下的政治环境,部分汉族知识分子选择退隐山林,或以画笔表达对故国的思念、对现实的批判,或寄情山水,寻求精神的慰藉。这使得文人画在元代呈现出高度的自觉性和艺术上的高峰。 赵孟頫是元代文人画的领军人物。他不仅在书法、诗文上造诣深厚,更是大力提倡复古,将唐宋的绘画传统与文人的精神相结合。他提出的“石如飞白,木如扭曲,水泉圆折,云如拨烟,山石不皴,但用笔墨,已具其骨”等创作理念,强调笔墨在造型中的主体地位,主张以书入画,以笔墨的韵律和力量来表现物象的内在精神。他的山水画,既有古朴之风,又不失文人的雅逸,对后世影响极大。 元代文人画的另一重要特点是“逸格”的推崇。“逸格”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品格,强调超越形似,以神韵取胜。元代画家如高克恭、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元四家)等,在“逸格”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其长卷的形式,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江南山水的秀美风光,笔墨温润,意境悠远,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王蒙的画作,则以繁复的皴法和宏大的构图,表现出一种苍劲雄浑的气势,体现了文人对自然造化力量的敬畏。吴镇的山水,则以雄强苍劲的笔墨,表现出一种孤寂旷远的情怀。而倪瓒的画作,则以简洁的构图、疏淡的笔墨,营造出一种空寂、清高的意境,充分体现了文人对“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 元代文人画的繁荣,也体现在对题材的拓展和个人风格的强化上。除了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也逐渐融入文人画的笔墨趣味和精神内涵。文人画不再是少数文人的独享,而是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思潮,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绘画发展。 第四章:明清:文人画的继承、演变与多样化 明代初期,文人画的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虽然宫廷画依然盛行,但以戴进、吴伟为代表的浙派山水,虽然在笔墨上有所创新,但其风格的粗放与后期文人画的雅逸有所区别。而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的出现,则标志着文人画在继承元代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文征明是承上启下的大家,他的山水画兼具元四家的笔墨意趣,又注入了更为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气质,其“文派”山水影响深远。唐寅以其才情横溢,画作既有精妙的笔法,又不失文人的洒脱和风趣。仇英虽为职业画家,但其画作融合了诸家之长,在精工细描的同时,也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趣味。 明代中后期,随着文人阶层的壮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文人画的创作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多元的面貌。以沈周、唐寅、文征明、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以其雅俗共赏的风格,进一步推广了文人画的审美理念。 到了清代,文人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一些画家如八大山人、石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们的画作笔墨恣肆,意境奇绝,表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和对传统艺术的反叛精神。石涛提出的“笔由我创,墨随我变,画由我易”,更是将文人画的自由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的动荡和文人地位的变化,文人画也呈现出更多的时代烙印。扬州画派的出现,以其“扬州八怪”为代表,如郑燮、金农等,他们的画作风格鲜明,不拘一格,既有文人的雅趣,又不乏市井的活力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他们打破了传统的题材和笔墨束缚,将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感融入画作,使文人画更具包容性和生命力。 清代后期,文人画的创作也出现了一些程式化、模式化的倾向,但这并不妨碍其作为中国绘画主流的地位。文人画所代表的笔墨精神、意境追求、人文关怀,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绘画的土壤之中,成为一种不可磨灭的文化基因。 第五章:文人画的精神传承与当代价值 文人画之所以能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并历久弥新,关键在于其所蕴含的深厚精神传承。它不仅仅是一种绘画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哲学。 首先,文人画强调“写心”,即以笔墨抒发个人情感、表达内心世界。这使得文人画具有了强烈的主观性和个性化色彩,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画家的性情与思考。这种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尊重和表达,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文人画推崇“写意”,注重从自然中体悟精神,捕捉事物的内在神韵,而非仅仅追求形似。这种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对物象内在本质的探求,引导人们超越物质表象,体悟生命真谛。 再次,文人画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将诗歌、书法、绘画三者融为一体,追求艺术的综合性和意境的深远。这种跨学科的艺术融合,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力,也丰富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最后,文人画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文人画家在描绘山水时,常常寄托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宇宙秩序的感悟,这是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和人文关怀。 在当代,文人画的精神传承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全球化和物质化浪潮的冲击下,文人画所倡导的内省、雅逸、对精神世界的追求,恰恰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反思和超越的力量。文人画的笔墨精神,可以启发我们学习如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如何追求艺术的意境而非表面的华丽。文人画对自然的描绘,也能引导我们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拾对生命本源的敬畏。 《水墨余韵:文人画的时代变迁与精神传承》不仅仅是对中国绘画史的一次梳理,更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追溯和解读。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人画的魅力所在,感受那流淌在水墨之间,穿越千年,至今依然触动人心的文人精神。它如同一缕余韵,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在现代人的心中激起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那种深沉的历史关怀和对艺术本质的追问。它不仅仅是在梳理一个朝代的官学机构,更是在追问:一个高度规范化的艺术生产体系,其生命力源自何处?它的衰落又预示着什么?“虚拟的殿堂”这个标题本身就充满了诗意与哲思。作者成功地将制度的冰冷与艺术的灵动结合起来,展示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在恪守规矩的同时,如何通过微小的个体努力,将“制度的产物”升华为“不朽的艺术”。后世的想象,更是巧妙地证明了南宋画院在文化意义上的“永生”。这种对艺术生命力的探讨,超越了单纯的史料整理,触及了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哲学命题。读完此书,我感受到的不是知识的饱胀,而是心智的开阔,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历史理解的大门,让人久久回味,意犹未尽。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但其结构设计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这正是我认为它非常成功的地方。它巧妙地在“省舍职制”的制度构建与“后世想象”的文化嬗变之间架设了桥梁。我特别喜欢作者对“虚实”的探讨。南宋画院的运行机制本身就带着一种高度的仪式感和象征性,而这种“虚拟的殿堂”是如何被后世反复挪用、乃至被“误读”的,是全书的核心魅力所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后世的想象是“错误”的,而是以一种理解和接纳的姿态,去分析这种想象的生成机制和文化意义。这种成熟而宽广的史学视野,让人感到耳目一新。每一次阅读,我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它不只是一部关于绘画史的研究,更是一部关于“历史如何被建构”的方法论展示。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化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考工具和视角,其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评分

从阅读的体验感来说,这本书的“可读性”达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音乐剧,有着明确的主题和高潮迭起的副线情节。南宋宫廷的权力斗争,那些隐藏在笔墨之下的政治暗示,被作者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笔法娓娓道来。我不得不惊叹于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强大控制力。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官窑瓷器风格与同期院体画风的对比分析,看似跑题,实则深刻揭示了“院体”这一概念如何在更广阔的宫廷艺术生产体系中运作。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让我对“跨界研究”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且,作者对文献的掌握程度令人信服,引用的材料不仅量大,更重要的是“对味”,每一条引用都精准地服务于核心论点,绝无炫技之嫌。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宋代”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充满了复杂纹理和幽深阴影的立体结构。

评分

这部关于南宋画院制度与后世想象的著作,给我带来了极大的阅读震撼。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仿佛带领我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南宋时代。我原以为对那个时期的艺术史了解已算颇深,但读完此书,才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多么浅薄。书中对“省舍职制”的考据之详实,令人叹为观止。那些鲜为人知的宫廷画家的日常、他们的等级制度、以及不同职位之间的微妙关系,都被作者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历史细节停留在枯燥的文献堆砌上,而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对画作风格演变的分析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制度如何塑造了艺术的审美取向,而艺术又如何在制度的框架内寻求突破。这种深层次的、结构性的分析,远超一般艺术史著作的层面,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权力、制度与美学之间复杂博弈的社会史。书中的论证逻辑严密,旁征博引,即便是那些看似微小的史料片段,在作者的整合下也焕发出强大的解释力。读罢掩卷,心中充满了一种对历史细节的敬畏与对作者学术功力的折服。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精致的文学盛宴,完全超出了我对学术专著的传统想象。它不是那种冷冰冰、教条式的理论灌输,而是充满了文学的张力和叙事的魅力。作者似乎拥有将历史人物“复活”的魔力,那些宋代的宫廷画家,不再是泛黄画卷上模糊的签名,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个体,有着各自的抱负与挣扎。特别是关于后世对南宋画院的“想象”部分,写得尤为精彩。作者敏锐地捕捉到,时间如何扭曲和重塑了历史记忆,不同朝代的文人是如何带着各自的时代滤镜去“阅读”南宋的遗作。这种对“想象”的探讨,极富后现代思辨的色彩,将传统的艺术史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维度。我读起来时,常常沉浸其中,仿佛与作者一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泅渡,感受着时间留下的层层叠叠的文化印记。这本书的行文是如此流畅自然,即使是处理那些极其晦涩的制度文本,也能被作者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