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錄 | |
| 《冊》
捲 周紀一 起戊寅(前403),盡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 安王 烈王 捲第二 周紀二 起癸醜(前368),盡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顯王 捲第三 周紀三 起辛醜(前320),盡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慎靚王 赧王上 捲第四 周紀四 起甲子(前297),盡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赧王中 捲第五 周紀五 起己醜(前272),盡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赧王下 捲第六 秦紀一 起丙午(前255),盡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昭襄王 孝文王 莊襄王 始皇帝上 捲第七 秦紀二 起甲戌(前227),盡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始皇帝下 二世皇帝上 捲第八 秦紀三 起癸巳(前208),盡甲午(前207),凡二年 二世皇帝下 捲 第 九 漢紀一 起乙未(前206),盡丙申(前205),凡二年 高帝上之上 捲 第 十 漢紀二 起丁酉(前204),盡戊戌(前203),凡二年 高帝上之下 捲第十一 漢紀三 起己亥(前202),盡辛醜(前200),凡三年 高帝中 捲第十二 漢紀四 起壬寅(前199),盡癸醜(前188),凡十二年 高帝下 惠帝 捲第十三 漢紀五 起甲寅(前187),盡癸亥(前178),凡十年 高後 文帝上 捲第十四 漢紀六 起甲子(前177),盡辛未(前170),凡八年 文帝中 捲第十五 漢紀七 起壬申(前169),盡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文帝下 景帝上 捲第十六 漢紀八 起丁亥(前154),盡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景帝下
《第二冊》
捲第十七 漢紀九 起辛醜(前140),盡丁未(前134),凡七年 武帝上之上 捲第十八 漢紀十 起戊申(前133),盡丙辰(前125),凡九年 武帝上之下 捲第十九 漢紀十一 起丁巳(前124),盡壬戌(前119),凡六年 武帝中之上 捲第二十 漢紀十二 起癸亥(前118),盡辛未(前110),凡九年 武帝中之下 捲第二十一 漢紀十三 起壬申(前109),盡壬午(前99),凡十一年 武帝下之上 捲第二十二 漢紀十四 起癸未(前98),盡甲午(前87),凡十二年 武帝下之下 捲第二十三 漢紀十五 起乙未(前86),盡丙午(前75),凡十二年 昭帝上 捲第二十四 漢紀十六 起丁未(前74),盡癸醜(前68),凡七年 昭帝下 宣帝上之上 捲第二十五 漢紀十七 起甲寅(前67),盡己未(前62),凡六年 宣帝上之下 捲第二十六 漢紀十八 起庚申(前61),盡壬戌(前59),凡三年 宣帝中 捲第二十七 漢紀十九 起癸亥(前58),盡壬申(前49),凡十年 宣帝下 捲第二十八 漢紀二十 起癸酉(前48),盡己卯(前42),凡七年 元帝上 捲第二十九 漢紀二十一 起庚辰(前41),盡戊子(前33),凡九年 元帝下 捲 第 三 十 漢紀二十二 起己醜(前32),盡戊戌(前23),凡十年 成帝上之上 捲第三十一 漢紀二十三 起己亥(前22),盡丁未(前14),凡九年 成帝上之下 捲第三十二 漢紀二十四 起戊申(前13),盡癸醜(前8),凡六年 成帝中 捲第三十三 漢紀二十五 起甲寅(前7),盡乙卯(前6),凡二年 成帝下 哀帝上 捲第三十四 漢紀二十六 起丙辰(前5),盡戊午(前3),凡三年 哀帝中
《第三冊》
捲第三十五 漢紀二十七 起己未(前2),盡壬戌(2),凡四年 哀帝下 平帝上 捲第三十六 漢紀二十八 起癸亥(3),盡戊辰(8),凡六年 平帝下 王莽上 捲第三十七 漢紀二十九 起己巳(9),盡甲戌(14),凡六年 王莽中 捲第三十八 漢 紀 三 十 起乙亥(15),盡壬午(22),凡八年 王莽下 捲第三十九 漢紀三十一 起癸未(23),盡甲申(24),凡二年 淮陽王 捲 第 四 十 漢紀三十二 起乙酉(25),盡丙戌(26),凡二年 光武帝上之上 捲第四十一 漢紀三十三 起丁亥(27),盡己醜(29),凡三年 光武帝上之下 捲第四十二 漢紀三十四 起庚寅(30),盡乙未(35),凡六年 光武帝中之上 捲第四十三 漢紀三十五 起丙申(36),盡丙午(46),凡十一年 光武帝中之下 捲第四十四 漢紀三十六 起丁未(47),盡庚申(60),凡十四年 光武帝下 明帝上 捲第四十五 漢紀三十七 起辛酉(61),盡乙亥(75),凡十五年 明帝下 捲第四十六 漢紀三十八 起丙子(76),盡甲申(84),凡九年 章帝上 捲第四十七 漢紀三十九 起乙酉(85),盡辛卯(91),凡七年 章帝下 和帝上 捲第四十八 漢 紀 四 十 起壬辰(92),盡乙巳(105),凡十四年 和帝下 捲第四十九 漢紀四十一 起丙午(106),盡乙卯(115),凡十年 殤帝 安帝上
《第四冊》
捲 第 五 十 漢紀四十二 起丙辰(116),盡甲子(124),凡九年 安帝中 捲第五十一 漢紀四十三 起乙醜(125),盡癸酉(133),凡九年 安帝下 順帝上 捲第五十二 漢紀四十四 起甲戌(134),盡乙酉(145),凡十二年 順帝下 衝帝 捲第五十三 漢紀四十五 起丙戌(146),盡丙申(156),凡十一年 質帝 桓帝上之上 捲第五十四 漢紀四十六 起丁酉(157),盡癸卯(163),凡七年 桓帝上之下 捲第五十五 漢紀四十七 起甲辰(164),盡丙午(166),凡三年 桓帝中 捲第五十六 漢紀四十八 起丁未(167),盡辛亥(171),凡五年 桓帝下 靈帝上之上 捲第五十七 漢紀四十九 起壬子(172),盡庚申(180),凡九年 靈帝上之下 捲第五十八 漢 紀 五 十 起辛酉(181),盡丁卯(187),凡七年 靈帝中 捲第五十九 漢紀五十一 起戊辰(188),盡庚午(190),凡三年 靈帝下 獻帝甲 捲 第 六 十 漢紀五十二 起辛未(191),盡癸酉(193),凡三年 獻帝乙 捲第六十一 漢紀五十三 起甲戌(194),盡乙亥(195),凡二年 獻帝丙 捲第六十二 漢紀五十四 起丙子(196),盡戊寅(198),凡三年 獻帝丁 捲第六十三 漢紀五十五 起己卯(199),盡庚辰(200),凡二年 獻帝戊 捲第六十四 漢紀五十六 起辛巳(201),盡乙酉(205),凡五年 獻帝己
《第五冊》
捲第六十五 漢紀五十七 起丙戌(206),盡戊子(208),凡三年 獻帝庚 捲第六十六 漢紀五十八 起己醜(209),盡癸巳(213),凡五年 獻帝辛 捲第六十七 漢紀五十九 起甲午(214),盡丙申(216),凡三年 獻帝壬 捲第六十八 漢 紀 六 十 起丁酉(217),盡己亥(219),凡三年 獻帝癸 捲第六十九 魏紀一 起庚子(220),盡壬寅(222),凡三年 文帝上 捲 第 七 十 魏紀二 起癸卯(223),盡丁未(227),凡五年 文帝下 明帝上之上 捲第七十一 魏紀三 起戊申(228),盡庚戌(230),凡三年 明帝上之下 捲第七十二 魏紀四 起辛亥(231),盡甲寅(234),凡四年 明帝中之上 捲第七十三 魏紀五 起乙卯(235),盡丁巳(237),凡三年 明帝中之下 捲第七十四 魏紀六 起戊午(238),盡乙醜(245),凡八年 明帝下 邵陵厲公上 捲第七十五 魏紀七 起丙寅(246),盡壬申(252),凡七年 邵陵厲公中 捲第七十六 魏紀八 起癸酉(253),盡乙亥(255),凡三年 邵陵厲公下 高貴鄉公上 捲第七十七 魏紀九 起丙子(256),盡辛巳(261),凡六年 高貴鄉公下 元帝上 捲第七十八 魏紀十 起壬午(262),盡甲申(264),凡三年 元帝下 捲第七十九 晉紀一 起乙酉(265),盡壬辰(272),凡八年 武帝上之上 捲 第 八 十 晉紀二 起癸巳(273),盡己亥(279),凡七年 武帝上之下
《第六冊》
捲第八十一 晉紀三 起庚子(280),盡戊申(288),凡九年 武帝中 捲第八十二 晉紀四 起己酉(289),盡戊午(298),凡十年 武帝下 惠帝上之上 捲第八十三 晉紀五 起己未(299),盡庚申(300),凡二年 惠帝上之下 捲第八十四 晉紀六 起辛酉(301),盡壬戌(302),凡二年 惠帝中之上 捲第八十五 晉紀七 起癸亥(303),盡甲子(304),凡二年 惠帝中之下 捲第八十六 晉紀八 起乙醜(305),盡戊辰(308),凡四年 惠帝下 懷帝上 ...... 《第七冊》 《第八冊》 《第九冊》 《第十冊》 《第十一冊》 《第十二冊》 《第十三冊》 《第十四冊》 《第十五冊》 《第十六冊》 《第十七冊》 《第十八冊》 《第十九冊》 《第二十冊》 |
| 內容簡介 | |
| 《資治通鑒》的寫法是按曆史編年,許多曆史事件被分割成瑣碎的條塊分布於不同章節中,不利於讀者對曆史事件的完整把握。此外,原著是文言文,不方便當今讀者進行閱讀。有鑒於此,我們在參考瞭各種版本的基礎上,拾遺補缺,重新標點注釋,並用準確生動的白話文進行翻譯,以期使讀者既能獲得豐富的曆史知識,又能得到美好的閱讀享受。 |
我原本對《資治通鑒》一直抱有一種敬畏之心,覺得它是那種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啃讀的“大部頭”。但拿到這套“正版足本資治通鑒文白對照注釋譯文白話全集套裝”之後,這種顧慮消除瞭大半。包裝非常用心,20冊的量,每一冊都嚴嚴實實地保護著。綫裝的工藝,讓我覺得這套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一件藝術品。打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文言原文,那種古樸的韻味撲麵而來。緊接著,就是清晰的白話文翻譯,語言通俗易懂,基本沒有閱讀障礙。最讓我驚喜的是,書的旁邊還有詳盡的注釋,這些注釋不僅僅是解釋字詞,更是對曆史事件、人物關係、典章製度的補充說明,有時候還能看到一些作者的點評,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我不是曆史專業的學生,但通過這套書,我感覺自己也能像模像樣地去理解和品味《資治通鑒》的精髓瞭。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步步地引導我走進曆史的長河。我尤其欣賞它對每一段史實的細節描繪,讓那些發生在中國古代的事件鮮活地呈現在我眼前,仿佛身臨其境。這套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學習曆史的窗口,讓我感受到瞭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曆史有著深深迷戀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讓我輕鬆走進《資治通鑒》世界的書。終於,我找到瞭這套“正版足本資治通鑒文白對照注釋譯文白話全集套裝”。這套書的書名信息量非常大,但當我看到它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找到瞭我的“命中注定”。收到書的包裹,打開後,首先被這20冊的厚重和精美的綫裝設計所吸引,古色古香,充滿瞭文化底蘊。翻開書頁,清晰的排版,文言原文與白話譯文並列,讓我耳目一新。白話譯文通俗易懂,讓我能夠快速地理解那些復雜的曆史事件。而文言原文則保留瞭古籍的韻味,讓我有機會體會古人簡潔而有力的語言錶達。最讓我驚喜的是,書頁下方的注釋,內容非常豐富,不僅解釋瞭生僻字詞,還常常補充瞭曆史背景、人物關係、社會風俗等,這讓我對曆史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麵。我最近在閱讀關於明朝建立初期的一些政治鬥爭,通過這套書,我不僅能夠瞭解事件的經過,更能體會到當時君臣之間的博弈和權力運作的復雜性。這套書讓《資治通鑒》不再是一本“高不可攀”的經典,而是我觸手可及的寶藏,讓我能夠從中汲取智慧,感受曆史的魅力。
評分拿到這套“正版足本資治通鑒文白對照注釋譯文白話全集套裝”時,我的第一感覺就是“震撼”。20冊的厚度,精美的綫裝,古樸的書頁,無不散發著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政治智慧和曆史演變非常著迷,《資治通鑒》自然是繞不開的經典。但是,純粹的文言文閱讀對我來說確實存在一定的挑戰。這套書的文白對照模式,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可以先流暢地閱讀白話譯文,快速理解史實的來龍去脈,然後再對照著文言原文,體會古人嚴謹的敘事風格和精煉的語言。最讓我驚喜的是,每頁下方都有詳細的注釋,對於一些生僻字詞、典故、人物關係都有清晰的解釋。有時候,注釋還會補充一些正文裏沒有提及的細節,這讓我對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我最近在讀關於戰國時期各國縱橫捭闔的部分,通過這套書,我不僅能瞭解到事件本身,還能感受到當時各國君臣之間的謀略博弈,以及那些曆史人物的復雜心機。這套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資治通鑒》的內容,更在於它以一種非常友好的方式,將這部偉大的史學著作呈現給瞭讀者。對於想要係統學習中國曆史,尤其是政治史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絕對是不可錯過的選擇。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曆史,尤其是那些波瀾壯闊的朝代更迭和政治鬥爭充滿興趣。《資治通鑒》自然是我的必讀清單上的首位。但傳統的文言版本總是讓我望而卻步,直到我發現瞭這套“正版足本資治通鑒文白對照注釋譯文白話全集套裝”。這套書的書名雖然長,但足以體現其內容的翔實和形式的友好。拿到手後,被這20冊的厚重感和精美的綫裝設計所摺服,充滿瞭古典韻味。翻開書頁,文言原文與白話譯文並列,清晰的排版讓人賞心悅目。白話譯文流暢生動,能夠讓我快速掌握曆史事件的脈絡;文言原文則保留瞭古籍的原汁原味,讓我得以窺見司馬光文字的魅力。最讓我驚喜的是,書本的注釋部分,內容詳盡,不僅解釋瞭字詞,還常常補充瞭曆史背景、人物關係、製度細節,甚至有時還有一些作者的點評。這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對曆史事件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我最近在閱讀關於唐朝由盛轉衰的部分,通過這套書,我不僅能瞭解到事件的經過,更能體會到當時政治鬥爭的復雜和人物的無奈。這套書為我打開瞭一扇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曆史的窗戶,讓我感受到瞭中華文明的深邃和智慧。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研究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深入理解《資治通鑒》的版本。這套“正版足本資治通鑒文白對照注釋譯文白話全集套裝”無疑是我找到的寶藏。首先,它的裝幀就足以讓我心動,20冊的精裝綫裝,充滿瞭古色古韻,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更重要的是,它的內容編排,文白對照,注釋詳盡,極大地便利瞭我的閱讀。我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查閱詞典和古代文獻,就能流暢地閱讀並理解司馬光的原意。白話譯文清晰流暢,讓我能夠快速抓住事件的核心,而文言原文的對照,又讓我體會到文字的精煉和曆史的厚重。注釋部分更是精闢,不僅解釋瞭字詞,還常常補充瞭當時的曆史背景、人物關係、社會製度等,這對於我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非常有幫助。我尤其欣賞它對一些曆史事件的考證和分析,這讓我能夠從多角度看待問題,不被單一的敘事所局限。中華國學綫裝書局齣品,也讓我對其品質非常有信心。這套書不僅僅是一套讀物,更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百科全書,我期待著在其中獲得更多的啓發。
評分這套“正版足本資治通鑒文白對照注釋譯文白話全集套裝”的名字雖然長,但足以體現其內容的全麵性和權威性。收到書後,首先被其厚重的包裝和精美的綫裝工藝所吸引,仿佛迴到瞭那個藏書的年代。20冊的大部頭,每一冊都承載著豐富的曆史信息。我一直以來都對中國古代史,尤其是那些關於治國理政、政治鬥爭的故事情有獨鍾,《資治通鑒》自然是我的首選。但傳統的文言文本常常讓我望而卻步,而這套書的文白對照,解決瞭我的最大痛點。在閱讀時,我可以先看白話譯文,快速掌握事件梗概,然後對照文言原文,感受語言的精煉和古樸。旁邊的注釋更是錦上添花,對一些人物、事件、製度的解釋都非常到位,有時候還能從注釋中發現一些有趣的典故和曆史細節。這套書的編排方式,讓我覺得非常人性化,既保留瞭原文的權威性,又降低瞭閱讀門檻,讓更多的人能夠輕鬆地接觸和理解《資治通鑒》。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關鍵曆史人物的評價和行為動機的剖析,這讓我對曆史人物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中華國學綫裝書局齣品,也讓我對書的質量有瞭信心。這是一套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我將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慢慢沉浸在司馬光編纂的這部史學巨著中。
評分我是一名曆史愛好者,一直以來都夢想著能有一套完整且易於理解的《資治通鑒》。在市麵上看過不少版本,但要麼是純文言,要麼是翻譯過於簡略,讓我望而卻步。這次偶然發現瞭這套“正版足本資治通鑒文白對照注釋譯文白話全集套裝”,簡直是驚喜。收到貨後,首先被它的包裝所震撼,20冊的大部頭,足見其內容的翔實。綫裝的設計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充滿瞭濃鬱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拿在手裏有一種沉甸甸的質感。翻開其中一冊,立刻被清晰的排版和精美的字體所吸引。文言原文與白話譯文並列,旁邊輔以詳細的注釋,這種編排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我嘗試著對照閱讀瞭其中一段關於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的章節,文言部分嚴謹古樸,白話譯文流暢生動,注釋則精準地點明瞭關鍵人物、事件和當時的戰略考量。這讓我對那段曆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不再是囫圇吞棗式的記憶。我特彆喜歡這種“啃硬骨頭”的同時又能得到“軟扶持”的學習方式,感覺學起來效率很高,而且非常有成就感。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政治、軍事、社會等方方麵麵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不可多得的珍寶,它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評分我一直認為,《資治通鑒》是中國古代曆史學的巔峰之作,但純粹的文言文閱讀對我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當我看到這套“正版足本資治通鑒文白對照注釋譯文白話全集套裝”的時候,我就知道我找到瞭我一直以來期待的那本書。收到貨後,這20冊的大部頭,采用綫裝工藝,古樸典雅,充滿瞭文化氣息,光是擺在那裏就讓人覺得賞心悅目。打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文言原文,那種古樸的文字風格,自帶一種曆史的厚重感。緊接著,就是清晰的白話文翻譯,語言通俗易懂,讓我能夠毫不費力地理解原文的意思。這種文白對照的形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難度,讓我能夠更專注於對曆史事件本身的理解。更難能可貴的是,書頁下方還有非常詳盡的注釋,對於一些生僻的字詞,或者當時特有的製度,都有非常清晰的解釋。有時候,注釋還會提供一些相關的曆史背景信息,讓我能夠更全麵地瞭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物的動機。我最近在閱讀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動蕩的內容,通過這套書,我不僅能夠理解事件的經過,更能體會到當時復雜的人心博弈和權力鬥爭。這套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一種曆史智慧的啓迪。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確實非常長,讓我一眼望去,仿佛打開瞭曆史的捲軸,充滿瞭厚重感。拿到手的時候,就被這套書的裝幀所吸引,綫裝設計,古色古香,仿佛穿越迴瞭古代的書齋。每一冊都帶著淡淡的墨香,翻開書頁,感受到的是一種傳統的儀式感。我一直對中國曆史,特彆是那些波瀾壯闊的朝代變遷和政治鬥爭很感興趣,《資治通鑒》自然是繞不開的經典。這本書的文白對照形式,對於我這種文言功底不算特彆深厚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能夠對照著白話文閱讀,理解起來就輕鬆多瞭,不必花費大量時間去查閱生僻字詞或者晦澀的文言錶達。而且,注釋和譯文都非常詳盡,很多地方不僅解釋瞭字麵意思,還深入剖析瞭當時的背景、人物心理以及事件的深層含義,這讓我對曆史事件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能夠觸及到更廣闊的層麵。這套書的20冊套裝,分量十足,我感覺可以慢慢品讀,深入研究,將司馬光筆下的那個時代一點一點地啃下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華國學綫裝書局齣品,這個品牌本身就帶有一種權威感和品質保證,我對他們齣版的書籍一直都比較信賴。這套《資治通鑒》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中國政治智慧和曆史經驗的大門,讓我期待著在閱讀中獲得知識,提升見識。
評分我是一名喜歡沉浸在曆史長河中的普通讀者,一直以來都對《資治通鑒》心生嚮往,但又被其深厚的文言底蘊所阻礙。這次偶然發現瞭這套“正版足本資治通鑒文白對照注釋譯文白話全集套裝”,簡直是我的福音。書的包裝非常講究,20冊的套裝,綫裝的設計,充滿瞭古典美,讓人一看就覺得是精品。拆開包裝,一股淡淡的書香撲鼻而來,這種感覺是很多現代書籍無法比擬的。翻開第一頁,文言原文與白話譯文並列,清晰的排版讓我眼前一亮。白話譯文語言流暢,通俗易懂,讓我能夠快速地理解原文的意思。而文言原文則保留瞭古樸的韻味,讓我有機會品味文字的魅力。最重要的是,書頁下方密密麻麻的注釋,讓我對那些難以理解的詞語和典故有瞭清晰的解釋。有時候,注釋還會提供一些曆史背景的補充,讓我對當時的情況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我最近在讀關於漢朝時期政治鬥爭的內容,通過這套書,我不僅能理解事件的經過,更能體會到當時人物的權謀心計和政治智慧。這套書讓我覺得,《資治通鑒》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經典,而是可以被我慢慢品讀,深入理解的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