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心理学导论(原书第9版) (美) 韦恩·韦登(Wayne Weiten)、高定国

正版 心理学导论(原书第9版) (美) 韦恩·韦登(Wayne Weiten)、高定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韦恩·韦登Wayne Weiten,高定国 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导论
  • 教材
  • 大学教材
  • 韦登
  • 高定国
  • 原书第9版
  • 认知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恒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4158
商品编码:2761054395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心理学导论(原书第9版)
作者 (美) 韦恩·韦登(Wayne Weiten)、高定国
定价 125.00元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11554158
出版日期 2016-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这部世界知名的心理学导论一直享有盛誉,由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教学奖得主韦登教授撰写,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结合,使它在诸多心理学入门教材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高校中使用量*的心理学专业入门教材之一,并在全球广泛采用,充分反映了作者在国际心理学教学领域的地位,他匠心的撰写方式成就了经典之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心理学值得我们学习的原因除了它的实用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思考方式。本书鼓励读者去思考开放性的问题,检验他们关于行为的假设,把心理学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作为探索心理学之旅的开始,这本非常实用的入门书会让大家对心理学这门科学着迷,且满怀热情。

   作者简介
韦恩·韦登
(Wayne Weiten)
研究生毕业于布拉德利大学,并于1981年在伊利诺伊大学获得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他曾在杜佩奇学院和圣塔克拉拉大学任教,现就职于拉斯维加斯的内华达大学。
他曾获美国心理学会(APA)和杜佩奇学院颁发的教学奖,同时还是美国心理学会和中西部心理学会会员。1991年,他协办了美国心理学会提高心理学本科教学质量的全国会议,并在1996~1997年担任心理学会的教学主席。2006年,他获得了心理学会一年一度颁发的五个国家心理学教学奖之一,并用他的名字命名这项荣誉。他现在是洛杉矶心理学会的候任主席。
韦登教授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教育测量、陪审团裁定、归因理论、压力与应激、半球功能特异性以及教育教学技术。他著有《心理学导论》(Psychology:Themes and Variations)以及与人合著有《人生的心理智慧》(Psychology Applied to Modern Life)等心理学教材。


译者简介
高定国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学习,并获得两校博士学位,其翻译的《认知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已经成为众多心理院系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或考研参考书;兼任教育部心理学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以及《心理科学》《应用心理学》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

   目录
目录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译者序
致教师
章 心理学发展简史 1
心理学早期发展史 3
一门新科学的诞生:冯特和霍尔的贡献 3
流派之争: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 5
弗洛伊德将潜意识纳入研究范畴 6
华生改变心理学的发展进程:
行为主义首登历史舞台 7
斯金纳质疑自由意志,行为主义蓬勃发展 8
人本主义异军突起 10
心理学现代发展史 10
心理学的职业化发展时期 11
心理学回归本源:重生对认知和生理学的兴趣 11
心理学视野拓宽:增加对文化多样性的兴趣 13
心理学适应:进化心理学出现 13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14
当代心理学:充满活力与百花齐放 15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5
心理学的职业领域 18
7个统一主题 20
把心理学作为研究领域的相关主题 20
与心理学研究内容相关的主题 21
个人应用 提高学业成绩 24
批判性思维应用 培养批判性思维技能 28
第2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0
寻找规律:研究行为的科学方法 31
科学事业的目标 31
科学研究的步骤 32
科学方法的优势 34
寻找原因:实验研究法 35
自变量和因变量 36
实验组和控制组 36
额外变量 36
实验设计的变式 37
实验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39
寻找关联:描述/相关研究 40
自然观察 40
个案研究 40
调查 42
描述/相关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42
寻找结论:统计和研究 43
描述统计 43
推论统计 46
寻找缺陷:评估研究 47
取样偏差 47
安慰剂效应 48
自我报告数据的歪曲 48
实验者偏差 49
关注伦理:只要目的正当,就可以不择手段吗 49
欺的问题 52
动物研究的问题 52
研究中的伦理原则 53
本章主题回顾 54
个人应用 查找和阅读期刊文献 54
批判性思维应用 逸事类证据的危险:
“我有一个朋友,他……” 57
第3章 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60
神经系统中的信息交流 61
神经组织:基本的硬件 61
神经冲动:消耗能量以传送信息 63
突触:神经元联结处 64
神经递质和行为 65
神经系统的架构 68
外周神经系统 69
中枢神经系统 70
窥探脑的内部:研究方法 71
电活动记录 71
脑损伤 71
脑部电刺激 72
经颅磁刺激 73
脑成像过程 73
脑和行为 77
后脑 77
中脑 77
前脑 77
脑的可塑性 80
左脑/右脑:大脑的单侧性 81
切开脑部:裂脑研究 82
完整大脑的半脑功能特化 83
内分泌系统:信息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84
遗传和行为:一切都由基因决定吗 85
遗传的基本原理 85
探究遗传的影响:研究方法 86
科技前沿:基因定位 89
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90
行为的进化基础 90
达尔文的见解 90
进化理论的后续改良 91
作为适应性特征的行为 91
本章主题回顾 92
个人应用 评价“三心二意”的概念 93
批判性思维应用 构建更好的脑:外推的风险 95
第4章 感觉和知觉 98
心理物理学:基本概念与问题 100
阈限:寻找极限 100
信号检测论 101
无意识知觉 101
感觉适应 102
视觉系统:视觉的主体 103
刺激物:光 103
眼睛:一台有生命的光学仪器 104
视网膜:大脑在眼睛上的“大使” 105
视觉和脑 107
彩色世界 109
视觉系统:知觉过程 113
知觉形状、模式和物体 113
知觉深度或距离 118
视觉的知觉恒常性 119
线索误导的影响:视错觉 119
听觉系统:听的过程 122
刺激:声音 122
人的听力 123
耳朵中的感觉加工 124
听知觉:听觉理论 124
化学感觉:味觉和嗅觉 125
味觉系统:味觉 125
嗅觉系统:嗅觉 127
触觉 128
感受压力 128
感受疼痛 129
本章主题回顾 133
个人应用 艺术与错觉欣赏 133
批判性思维应用 认识对比效应:都是相对的 137
第5章 意识 140
意识的本质 141
觉知水平的变化 142
意识发展的根源 142
意识和大脑活动 142
生物节律和睡眠 143
昼夜节律的角色 143
忽视生理节律 144
重置昼夜节律 144
睡眠觉醒周期 145
睡眠阶段循环 145
睡眠的年龄趋势 147
文化和睡眠 147
睡眠的神经与进化基础 148
避免:睡眠剥夺 149
夜晚的问题:睡眠障碍 152
梦的世界 155
梦的内容 156
梦和梦醒人生的联系 156
文化和梦 156
梦的理论 157
催眠:意识改变还是角色扮演 158
催眠诱导和敏感性 159
催眠现象 160
催眠理论 160
冥想:寻求更高的觉察 161
生理相关 161
长期益处 161
药物改变意识 162
主要的滥用药物及其效应 163
影响药物效用的因素 164
药物活动的机制 164
药物依赖 165
药物和健康 166
本章主题回顾 168
个人应用 寻找关于睡眠和梦境的实用问题 168
批判性思维应用 酗酒是病吗?定义的重要性 171
第6章 学习 173
经典条件反射 174
巴甫洛夫的研究:“灵魂的反射” 175
术语和步骤 176
日常生活中的经典条件反射 177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步骤 178
操作性条件反射 182
斯金纳的研究:一切都是结果的作用 182
研究术语和过程 183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184
强化物的形式 186
正强化和负强化 188
惩罚:减弱反应的结果 189
条件反射学习中的方向转变 191
条件反射的生理限制 191
条件反射的认知过程 192
观察学习 194
基本过程 195
观察学习和媒体暴力 195
本章主题回顾 197
个人应用 通过行为矫正达到自我控制 198
批判性思维应用 情绪控制:
巴甫洛夫和说服力 203
第7章 记忆 205
编码:将信息录入记忆 207
注意对编码的作用 207
加工水平 208
丰富编码的方式 209
存储:将信息保存在记忆中 210
感觉记忆 211
短时记忆 212
长时记忆 214
知识是如何被记忆表征和组织的 215
提取:将信息从记忆中取出 217
利用线索帮助提取 217
再现事件发生的情境 217
重构记忆与错误信息效应 218
现实监控、来源监控和目标记忆 219
遗忘:当记忆出现衰退 221
我们遗忘得有多快: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21
遗忘的测量方法 222
我们为何遗忘 223
恢复的记忆之争 225
追寻记忆的痕迹:记忆的生理基础 227
记忆的神经回路 228
记忆的解剖 229
记忆的系统和类型 230
陈述性记忆与程序性记忆 231
语义对情节记忆 231
前瞻对回溯记忆 232
本章主题回顾 232
个人应用 改善日常记忆 233
批判性思维应用 理解目击证词的易缪性 236
第8章 语言和思维 239
语言:把思想变成词汇 241
语言结构 241
语言发展中的标志件 242
学习多种语言:双语 244
动物能发展出语言吗 245
语言的进化学背景 246
语言习得理论 247
文化、语言和思维 248
问题解决:寻求解决方案 249
问题类型 249
有效解决问题的障碍 249
问题解决的方法 252
文化、认知模式与问题解决 255
决策:选择与机会 256
做出选择:基本策略 256
做出选择:不可思议与复杂 257
抓住机遇:在风险决策中权衡各种因素 259
概率判断中的启发式策略 260
忽视基础比率倾向 260
合取谬误 261
人类决策错误的进化分析 261
快速节俭启发式 262
本章主题回顾 262
个人应用 了解决策中的推理陷阱 263
批判性思维应用 语言塑造思维:
“只有傻瓜才相信” 265
第9章 智力与测量 267
心理测验的主要概念 268
测验的主要类型 268
标准化和常模 269
信度 269
效度 270
智力测验的演化 271
高尔顿关于遗传型天才的研究 272
比奈的突破 272
推孟和斯坦福–比奈量表 272
韦克斯勒的创新 273
关于智力结构的争论 273
智力测验的基本问题 274
现代智商分数的意义 274
智力测验是否具有足够的信度 275
智力测验是否具有足够的效度 275
一个人的智商分数是否长时间稳定 276
智力测验是否可以预测事业的成功 277
智力测验在其他文化中是否被广泛应用 278
智力的情况 278
智力障碍 278
天才 280
智力的决定因素 281
遗传影响智力的证据 282
环境影响智力的证据 283
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284
智商分数的文化差异 285
心理测量的新方向和智力的研究 289
探索智力的生物基础 289
考察智力行为的认知过程 290
扩展智力的概念 291
本章主题回顾 292
个人应用 理解创造力 292
批判性思维应用 智力争论、诉诸无知与
实体化谬误 295
0章 动机与情绪 297
动机理论与概念 298
驱力理论 298
刺激理论 299
进化理论 299
人类动机的范围及多样性 300
饥饿与饮食动机 300
调节饥饿的生物因素 300
调节饥饿的环境因素 302
饮食与体重:肥胖症的根源 303
性动机与行为 306
人类的性反应 306
人类的进化论分析 307
: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311
性取向的奥秘 312
成就动机:追求 315
成功需求的个体差异 315
影响成功行为的情境因素 316
情绪体验的组成要素 316
认知成分:主观体验 316
生理成分:分散而多面 318
行为成分:非言语的表达 320
文化与情绪构成成分 321
情绪理论 322
詹姆斯–兰格理论 322
坎农-巴德理论 322
沙赫特的两因素理论 323
情绪的进化理论 323
本章主题回顾 324
个人应用 探索幸福的构成要素 324
批判性思维应用 分析论证、了解争议 328
1章 发展心理学:终生发展的视角 330
产前发展:孕期发展 332
孕期发展的阶段 332
环境因素和孕期发展 334
儿童期的情绪与运动发展 335
探索世界:运动发展 335
易养和难养儿童:气质差异 337
早期情绪发展:依恋 338
儿童期的人格与认知发展 340
变得独特:人格发展 340
思想成长:认知发展 342
道德推理的发展 346
青春期的过渡 348
生理变化 348
神经变化 349
寻求认同感 351
成人初显期——一个新的个体发展阶段 352
成人期的扩展 353
人格发展 353
家庭生活的转变 354
老年化和生理变化 355
老年化和神经变化 356
老年化和认知变化 356
本章主题回顾 358
个人应用 理解性别差异 358
批判性思维应用 父亲是儿童健康发展的
必要条件吗 362
2章 人格 365
人格的内在本质 366
人格特质:性情和维度 367
人格特质的五因素模型 367
心理动力学角度 369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369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373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373
评价精神动力学观点 374
行为主义的角度 375
斯金纳应用到人格上的观点 375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376
米歇尔和个体-情境之争 377
评价行为主义观点 378
人本主义视角 378
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理论 378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380
评价人本主义观点 381
生物学视角 381
艾森克的理论 382
行为遗传学和人格 382
人格的神经科学理论 383
人格的进化角度 383
评价生物学观点 384
当代的人格实证研究 384
对自恋研究的新兴趣 384
恐惧管理理论 385
文化和人格 388
本章主题回顾 390
个人应用 学习人格测量 390
批判性思维应用 日常人格分析中的
后视之见 393
3章 社会心理学 395
人际知觉: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397
外表的影响 397
刻板印象 397
人际知觉的主观性 398
关于人际知觉偏差的进化观点 398
归因过程:对行为的解释 399
内归因与外归因 399
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399
归因偏差 399
文化与归因倾向 401
亲密关系:喜欢与爱 402
人际吸引的关键因素 402
透析爱情的秘密 403
文化与亲密关系 404
网络与亲密关系 405
关于吸引力的进化观点 405
态度:做出社会化判断 406
态度的成分与维度 407
态度与行为 407
内隐态度:探索外表之下的态度 408
尝试改度:说服所包含的因素 409
有关态度形成及转变的理论 411
从众与服从:对他人的屈服 414
从众 414
服从 415
从众与服从的文化差异 418
情境的力量:斯坦福监狱实验 419
群体行为:加入他人 420
单独行动和群体行动:旁观者效应的实例 420
群体生产和社会惰化 421
群体决策 422
本章主题回顾 423
个人应用 理解偏见 424
批判性思维应用 你能相信谁?可信度与
影响策略分析 427
4章 健康心理学 429
应激的性质 430
日常事件中的应激 431
应激取决于个人的认知评估 431
应激的主要类型 431
对应激的反应 435
情绪反应 435
生理反应 436
行为反应 438
应激对心理功能的影响 441
损害任务绩效 441
倦怠 441
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 442
积极作用 442
应激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43
人格、敌意与心脏病 443
情绪反应、抑郁与心脏病 444
应激、疾病与免疫功能 446
考量应激与疾病的关联 446
应激影响的调节因素 447
社会支持 447
乐观与尽责性 447
损害健康的行为 448
吸烟 448
缺乏运动 449
酒精与药物滥用 449
行为方式与 449
损害健康的行为是如何养成的 450
对疾病的反应 450
寻求治疗 451
与医疗人员沟通 451
遵循医嘱 451
本章主题回顾 452
个人应用 增强应对与应激管理 452
5章 常见的心理障碍 458
异常行为:概念 459
异常行为的医学模型 459
异常行为的标准 460
心理诊断:疾病分类 461
心理障碍的患病率 463
焦虑障碍 463
广泛性焦虑障碍 464
恐怖症 464
惊恐障碍和广场恐怖 464
强迫症 465
创伤后应激障碍 466
焦虑障碍的病因 466
解离障碍 468
解离性遗忘和漫游 468
解离性身份障碍 468
解离障碍的病因 469
心境障碍 469
抑郁症 469
双相障碍 471
心境障碍与自杀 472
心境障碍的病因 472
精神分裂症 475
一般症状 476
亚型、病程以及结果 477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 478
人格障碍 481
诊断问题 481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84
心理障碍和法律 485
精神失常 485
强行就医 485
文化和病理学 486
是不是心理障碍在世界各地都一样 487
症状类型是不是文化共通的 487
本章主题回顾 487
个人应用 了解进食障碍 488
批判性思维应用 从可能性角度思考
精神疾病 491
6章 心理障碍的治疗 493
治疗过程的基本要素 495
治疗:有多少种 495
来访者:谁会寻求治疗 496
治疗师:谁来提供专业治疗 497
领悟疗法 498
精神分析 498
当事人中心疗法 500
积极心理学激发的疗法 502
团体治疗 503
夫妻和家庭治疗 504
领悟疗法有多有效 504
行为治疗 505
系统脱敏和暴露疗法 506
厌恶疗法 507
社交技能训练 507
认知行为疗法 508
行为治疗有多有效 508
生物医学疗法 508
药物治疗 509
电休克疗法 513
新的脑刺激技术 513
当前治疗的趋势和问题 516
整合多种方法开展治疗 516
在治疗中提高对多元文化的敏感性 518
转型期的机构治疗 519
对精神病院不抱幻想 519
去机构化 519
精神疾病、人员频繁流动以及无家可归的人 520
本章主题回顾 521
个人应用 寻找治疗师 521
批判性思维应用 从危机到健康——是治疗的
作用吗 523
概念检测 525
附录A 心理学与统计 546
附录B 心理学:工业/组织 554
附录C 心理学与可持续性 569
参考文献

   编辑推荐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高定国教授领衔翻译
中国心理学家、《普通心理学》主编彭聃龄教授推荐
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教学奖得主韦登教授撰写
心理学导论类*秀教材之一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心理学导论”课程使用教材
美国高校中使用量*的心理学入门教材之一
加州大学、普度大学、密歇根大学等217所美国大学正在使用

   文摘
 

   序言
 

探索人类心智的奇妙世界:一本关于理解自己与他人的深刻指南 我们每天都在思考、感受、行动,然而,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行为背后的复杂机制?我们为何会拥有特定的情绪?学习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是什么驱动着我们的社会互动?而我们又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心智探索之旅。它不是关于某个特定故事的叙述,也不是对某种特定理论的片面解读,而是一次全面、系统、深入地剖析人类心智运作规律的盛宴。我们将一起拨开迷雾,揭示隐藏在日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从而以更清晰、更深刻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己、我们周围的世界以及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一、心智的构建:从感知到意识的奥秘 我们如何接收外界的信息?光线如何转化为视觉,声音如何被加工成听觉?这本书将从最基础的感知觉系统入手,详细介绍我们如何通过感官器官捕捉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在大脑中如何被组织、解读和赋予意义。您将了解到,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到的,并非简单的“现实”镜像,而是大脑精心构建的对客观世界的表征。我们会探讨视觉的奥秘,例如颜色是如何产生的,透视原理是如何让我们感知到三维空间的;我们会深入听觉的机制,了解声音的频率、振幅如何转化为我们能理解的内容;我们还会触及触觉、嗅觉和味觉的精妙之处,理解它们如何帮助我们与物理环境互动。 更进一步,我们将进入意识的深邃领域。意识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它是单一的还是多重的?我们会探讨不同的意识状态,如清醒、睡眠、梦境,以及它们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审视注意力是如何运作的,它如何引导我们的感知,并影响我们对信息的处理。您将了解,我们并非无时无刻不在“全方位”地感知世界,而是有选择性地接收和加工信息,而这个“选择”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奇妙的心理学机制。 二、学习与记忆:构建我们内在的知识库 我们是如何学会走路、说话、阅读,以及掌握各种复杂的技能的?学习是人类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它塑造了我们的个性、知识和行为模式。这本书将系统地介绍学习的不同理论和机制。您将了解到条件反射是如何塑造我们的习惯和反应的,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会深入探讨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解奖励和惩罚在行为塑造中的关键作用,这也能帮助我们理解教育、训练以及自我管理的基本原理。 记忆,作为学习的载体,更是我们内在世界的基石。它储存着我们的过去,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并预设着我们的未来。我们将详细解析记忆的三个主要过程:编码、存储和提取。您将了解到,记忆并非一成不变的录像带,而是动态重构的过程,这解释了为何我们的记忆有时会出错,以及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记住信息。我们会探讨不同类型的记忆,如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以及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等,并介绍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记忆力,例如联想、精细加工和间隔重复。 三、动机与情绪:驱动我们行为的内在力量 是什么让我们想要去做某件事情?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快乐、悲伤、愤怒或恐惧?动机和情绪是驱动我们行为的两股强大的内在力量。我们将深入探索动机的根源,了解生理需求、心理需求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驱动我们的行为。您将了解到,无论是对食物的渴望,还是对成就的追求,背后都有着复杂的心理学机制。我们会探讨不同的动机理论,如需求层次理论,理解人类需求是如何层层递进的。 情绪,作为人类丰富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本书的重要研究对象。我们将解析情绪的生理基础,了解情绪在大脑中的活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反应。我们会探讨情绪的类型,理解不同情绪的功能,以及情绪是如何帮助我们适应环境、进行决策的。您将了解到,情绪并非总是“非理性”的,它们在我们做出判断和行为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会学习如何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更 empathetically 地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四、人格与个体差异:认识独一无二的你 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不同?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外向,有些人内向?为什么有些人更倾向于冒险,而有些人更谨慎?人格,就是构成我们独特个性的稳定模式。我们将穿越人格的迷宫,介绍几种主要的理论流派,如特质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理解它们如何试图解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您将了解到,人格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遗传、环境、教育以及生活经历的共同影响。我们会探讨一些关键的人格特质,例如“大五”人格特质,了解它们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同时,我们也将关注个体差异的来源,理解遗传和环境因素是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独特的心理特征。通过对人格的深入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并更欣赏他人的不同之处。 五、社会互动与群体行为:在集体中理解个体 我们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我们如何看待他人?为什么我们会形成群体?为什么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会发生改变?本书将带领您进入社会心理学的领域,揭示社会力量如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您将了解到,刻板印象、偏见和歧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对社会和谐的破坏性影响。我们会探讨从众、服从和群体决策的心理机制,理解为什么在群体压力下,个体的判断会发生改变。我们还会分析吸引力、爱情和人际关系的心理动力学,理解我们是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维护关系。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学习,您将更能理解社会现象的本质,更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环境对我们的影响,并学会如何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 六、心理健康与异常:关照心灵的福祉 当心灵出现困扰时,该如何理解和应对?本书还将关注心理健康,探讨常见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我们不会陷入对疾病的过度渲染,而是以科学、客观的态度,介绍这些障碍的成因、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您将了解到,心理困扰并非“精神病”,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干预和改善的。我们会介绍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则和不同流派,以及一些自我调节和应对压力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本书旨在消除对心理健康的污名化,鼓励人们积极面对和寻求帮助。通过对心理健康的了解,我们不仅能更好地关照自己的心灵,也能更有同情心地对待那些正在经历困扰的人,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包容的社会。 这是一次关于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探索世界的旅程。 这本书所包含的,远不止于理论知识的堆砌。它更是一套理解人类心智运作的“工具箱”,帮助您: 更深刻地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的动机、情绪、人格特点,从而更好地发挥优势,克服劣势。 更准确地理解他人: 洞察他人的行为动机, empathetically 地感受他人的情绪,从而建立更和谐、更有效的人际关系。 更理性地分析社会现象: 摆脱盲从和偏见,以更清晰的视角审视媒体信息、社会事件和群体行为。 更积极地应对生活挑战: 学习有效的学习方法、记忆技巧和情绪管理策略,从而提升生活质量。 更健康地关照心灵: 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消除对心理困扰的恐惧,并知道如何在需要时寻求帮助。 无论您是否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这本书都将是一份宝贵的读物。它以引人入胜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将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呈现得清晰易懂。它将激发您对人类心智的无限好奇,并帮助您在理解自己与他人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准备好开启这段非凡的心智探索之旅了吗?翻开这本书,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理解我们为何是我们。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新视角。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人,尤其是理解自己,是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门功课。《正版 心理学导论(原书第9版)》在这方面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书中对各种心理现象的剖析,常常让我产生“原来如此!”的感叹。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决定,所表现出的行为,并非全然是自由意志的产物,而是受到我们过去经历、潜意识、甚至生理状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种认识,并没有让我感到被束缚,反而让我更加理解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开始学会更加包容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不再轻易地去评判,而是尝试去探究背后的原因。例如,书中关于认知偏差的章节,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局限性,也更加警惕自己在做判断时可能存在的偏见。这种“觉察力”的提升,让我感觉自己更加成熟,也更加能够理性地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很多角落,让我有机会去认识、去接纳、去成长。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便是对“人”这一复杂而迷人的存在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阅读《正版 心理学导论(原书第9版)》之前,我可能更多地是从日常观察和生活经验来理解他人和自己。然而,这本书则为我提供了一个科学而系统的框架。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偶然的言行举止,往往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例如,书中关于“社会认知”的章节,解释了我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形成刻板印象,以及这些认知过程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互动。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人交往中可能存在的误解和偏见,并尝试去避免它们。又例如,关于“心理发展”的探讨,让我得以从生命周期的角度理解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挑战,这对于我与家人、朋友的沟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理解”的指南,它教会我如何用更科学、更客观、更富有同情心的目光去审视人性的复杂,去欣赏个体的独特性,并最终以更成熟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初次捧读这本《正版 心理学导论(原书第9版)》时,我内心是带着一丝好奇与期待的。作为心理学领域的“小白”,我对这个学科既着迷又感到些许神秘。这本书的名字——“导论”,恰好契合了我想要入门的需求。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严谨但不失生动的文字,作者们似乎有着将深奥理论转化为易懂知识的魔力。那些关于行为、思维、情感的探讨,不再是冰冷的学术概念,而是与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种种现象。我开始思考,原来那些我习以为常的反应,背后竟有如此详尽的科学解释。比如,为什么有时候我会对某件事表现出强烈的恐惧,书中对此的分析,从生理到心理,层层剥茧,让我豁然开朗。又比如,在人际交往中,那些微妙的沟通技巧和潜在的心理机制,读来更是深有体会。这本书仿佛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心理学的殿堂,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而 fascinating 的世界。它并非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场关于人类心智的奇妙探索之旅,让我对自身的理解和对周围世界的洞察力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评分

作为一名对心理学抱有浓厚兴趣的初学者,《正版 心理学导论(原书第9版)》无疑是我的理想选择。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解释复杂理论时所采用的清晰、直观的方式。他们并非简单地堆砌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案例、实验研究的介绍,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例如,在讲解学习理论时,书中提到的巴甫洛夫的狗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形象地展现了条件反射和强化在行为形成中的作用,让我对“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再比如,关于记忆的章节,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工作记忆等概念娓娓道来,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记忆技巧,让我受益匪浅。我尝试着运用书中介绍的一些记忆方法,确实感觉记忆力有所提升。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心理学定义、研究方法,到认知、情感、人格、发展、社会心理等各个分支领域,都有条不紊地展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到迷失,而是能稳步前进,不断构建起对心理学的整体认知。

评分

坦白说,阅读《正版 心理学导论(原书第9版)》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充满挑战但极其 rewarding 的体验。我并非心理学专业出身,很多理论和概念起初对我来说是全新的。然而,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晦涩难懂。相反,作者们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和最贴切的例子,将那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心理学理论,一点点地渗透到我的理解中。我记得在读到关于“压力”的部分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压力的生理反应、心理反应以及应对策略,这让我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此外,书中对“人格”的探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性格特质,以及这些特质是如何形成并影响我的行为的。它鼓励我去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去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认识到个体的独特性。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引导我进行深度自我剖析,让我得以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也更加清晰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